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周云龙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5,(2)
本文报告一名丘疹性肢端皮炎(PAC)伴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的病例。患儿9个月,男性;因发热,阵咳、皮疹、呕吐和腹泻入院。患儿顺产,生长发育正常,生后6周曾患细枝气管炎。体检:体温38.6℃,脉搏140次,呼吸48次。面、躯干上部和臀部等处有丘疹,丘疹直径约2~5mm,肉色,并呈苔藓样。咽部明显充血,右侧扁桃体表面有渗出。颈、腹股沟部可触到坚硬无触痛的淋巴结,大小超过1 Cm。肝、脾肿大,分别位于肋缘下4及3 Cm,但无触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39,000,中性10,淋巴19,单核6,嗜酸性白细胞3,嗜硷性白细胞2,不典型的淋巴细胞60。血沉35mm/小时。尿液正常。电解质,血尿素氮,葡萄糖,胆红质,总蛋白和白蛋白正常。SGOT41U/L(正常5~40),LDH580U/L 相似文献
2.
儿童丘疹性皮炎患者血清中EBV-IgM的检测刘强,贺润花(山西省儿童医院皮肤科030013)儿童丘疹性皮炎(juvenilepapulardermatitis,JPD),又称摩擦性苔藓样疹是近年就诊率较高的儿童皮肤病之一。病因尚不清楚,我们于1991... 相似文献
3.
陈泽仪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9,(1)
1955年Gianotti首先提出儿童丘疹性肢端皮炎此病,次年又描述了本病的主要特点是肢端皮炎,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轻度肿大和亚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好发于2~6岁的儿童。1955年Gianotti 相似文献
4.
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1例报告梅树鹏(蔡山中心医院皮肤科436506)患者男性,1.5岁,患儿于一周前四肢末端突然出现针头至绿豆大小扁平红丘疹,不痒。三天后皮疹逐渐呈向心性扩展,皮疹变为暗红。发病后患儿食欲不佳,二便正常。既往无其他疾病史,否认药物过敏。... 相似文献
5.
6.
7.
5岁男性患儿,面部、四肢出现大量扁平红色丘疹伴瘙痒10 d.10 d前,患儿手、足背侧出现散在红色小丘疹,3 d内迅速蔓延至于大腿、臀部、手臂和面颈部,躯干皮损较少.皮肤科情况:面部、四肢可见大量密集分布的针尖至黄豆大小的扁平、红色、有光泽丘疹,孤立不融合,表面轻度脱屑,肘部、膝部、踝关节处皮损呈线状分布.EB病毒衣壳... 相似文献
8.
9.
2例患者均为男性儿童,皮损均位于面部及四肢,表现为对称分布的扁平丘疹及丘疹水疱性皮疹。实验室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为阴性,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均>160 U/mL,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儿童丘疹性肢端皮炎(papular acrodermatitis of children, PAC)。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15例儿童丘疹性肢端皮炎的临床及实验资料,并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流行病学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利于控制乙肝病毒在我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0,(6)
最近,肢端持续性丘疹性粘蛋白病被认为是皮肤粘蛋白病的独特类型,其特征有:双手、腕伸侧散在丘疹,真皮内粘蛋白沉积,数年内持续、缓慢进展和无系统损害。作者报告1例女性患者,42岁, 相似文献
12.
13.
报告1例肢端持续性丘疹性黏蛋白沉积症。患者男,62岁。双前臂、双手背丘疹10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中层黏蛋白沉积,未见成纤维细胞增生。黏蛋白阿新蓝染色阳性。 相似文献
14.
肠病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AE)是一种少见的以缺锌为特点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在婴幼儿期发病,病情迁延不愈,严重时可致患儿死亡。该病临床上与暂时性症状性锌缺乏(transient symptomatic zinc deficiency,TSZD)极为相似,容易混淆。近年来SLC39A4被确定为AE的致病基因,这为二者的鉴别提供了可靠手段。该文就AE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3)
肠病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AE)是一种锌缺乏性疾病,本病临床特征为腔口周围及肢端皮炎、秃发和腹泻三联征。临床上AE可由基因突变导致肠道锌吸收障碍引起,称为遗传性AE或典型性AE,也可由各种获得性因素导致锌缺乏所致,后者称为获得性AE或获得性AE样疾病,二者在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上显著不同。目前发现SLC39A4基因是遗传性AE的致病基因,故SLC39A4基因突变检测可作为区分遗传性AE或获得性AE的重要手段,该文就AE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肠病性肢端皮炎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疾病,常有家族史,其特征是:腔孔周围和肢端性皮炎,腹泻、秃发和对双碘奎宁有卓效等。我科曾遇到同一家庭中姐妹俩人,均患该病,特报导如下: 例一:王×(姐),女婴、8个月,第1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生后2月,尿布区皮肤出现点状红斑丘疹,逐日增多扩大,并融合成片,中心淡红而边缘暗红,稍隆起,呈地图状,其上有少许白色鳞屑,约2月后,眼鼻、口周外观像孙悟空假面具,肘、膝、四肢末端也有类似皮疹、两足背、趾、跖有大疱并糜烂渗液。腹泻为粘液状稀便,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83年9月至1984年6月共治疗肠病性肢端皮炎(简称AE)20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廖康煌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2,(3)
作者报告一例本病患者于尿布区局部外用25%氧化锌糊剂(Lassar 糊剂)后症状迅速改善,同时见有血浆锌浓度的升高。患儿女性8个月,因面、臀、股、手足处发生红斑、脓疱和小水疱一个月而入院。患儿出生重4300克,正常分娩。母乳喂养到3个月,接着母乳和牛乳混合喂养到6个月,之后加食土豆和蔬菜。家族史中发现:患儿的父亲(50岁)是其外祖父的表弟。患儿的母亲(43岁)及其6个哥哥均健在。入院检查:发育中下,体重6900克,头发和眉毛明显稀少,头皮,眼睑和口周呈多发性红斑结痂性损害、臀、股和会阴广泛糜烂性斑块,部分覆有痴皮和鳞屑,周围见脓疱和小水疱。指趾背均有小水疱、且有甲周 相似文献
19.
《皮肤病与性病》2020,(2)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样皮疹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样皮疹患儿100例,随机分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利巴韦林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治疗,两组患儿均有一定治疗效果,对照组患儿疾病治疗效果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且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样皮疹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利巴韦林药物治疗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对提升患儿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肠病性肢端皮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病性肢端皮炎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好发于婴幼儿。典型症状为四肢末端及腔口周围对称性皮炎、间歇性腹泻、脱发三联征。目前认为该病是由SLC39A4基因突变影响了肠道锌的吸收,患者血锌水平明显降低,给予补锌治疗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