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磁共振成像(M RI)上的大脑白质高信号(W M H s)是卒中后痴呆的已知危险因素,但其与认知功能损伤之间的特定关系仍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卒中患者在有其他脑损伤的情况下,W M H s的严重程度和部位如何来预测神经心理学测试成绩。方法:在赫尔辛基卒中衰老记忆研究中,323例年龄为55~85岁的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完成一系列详细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和M RI检查,采用序列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认知功能的人口统计学和M RI预测因素。结果:控制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总的梗死体积后,W M H s整体的严重程度预测心理速度、执行功能、记忆力…  相似文献   

2.
李玲 《吉林医学》2014,(21):4660-4662
目的:通过分析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住院的62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从梗死部位分析,大面积脑梗死、侧脑室体旁及分水岭区梗死易出现进展性卒中;保持一定水平的血压有利于大脑的灌注;从血糖水平分析,进展性卒中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结论:不同病灶部位能预测脑梗死的进展,高血压是脑卒中的独立病因,低血压是造成进展性卒中发展的独立的高危因素,血糖是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千朔  周环  田沈  王正则  李静  杨艳 《当代医师》2014,(11):1561-1563
目的 评价房颤是否能导致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且分析此种认知功能损害是否与脑梗死部位相关.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279例脑梗死患者入组(包括130例房颤组和149例非房颤组),进行24个月随访.对患者自然情况、血管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梗死部位进行登记,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分别评价入组起始、随访第1、24个月的MMSE分值,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情况,评价MMSE减低在两组中有无差异及梗死部位在两组患者认知功能下降中的影响.结果 房颤组与非房颤组认知功能损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MMSE评分下降明显,MMSE评分下降与患者的脑梗死部位无明显相关(P=0.95).结论 在24个月的随访中发现患有房颤患者较非房颤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明显,同时此种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与患者原有梗死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4.
王延江  邓娟  李静  高长越  张猛 《重庆医学》2008,37(7):688-690
目的研究首次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入组321例脑梗死急性期住院患者,于住院期间和卒中3个月后进行认知功能测试。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首次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首次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发生率为29.6%,年龄、低教育水平、每日饮酒、语言障碍和左颈内动脉支配区梗死与首次卒中后认知损害相关。结论年龄、低教育水平、每日饮酒、语言障碍和左颈内动脉支配区梗死是首次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猴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猕猴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为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用导管介入法将聚乙稀醇(PVA)栓子输送至大脑中动脉使大脑中动脉分支动脉栓塞,诱发缺血性脑损伤,连续CT扫描观察脑损伤变化和血管栓塞对侧神经功能评定分析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变化。结果脑血管栓塞前造影明显可观察到左侧大脑中动脉血管树及其分支分布情况,栓塞后血管造影证实额颞区无血管显示,连续24hCT扫描发现栓塞后6h内可见脑细胞水肿,但无明显可见梗死灶。12h后见额颞叶区梗死灶,24h可见明显梗死灶,1个月后见梗死灶面积减小,此后1年内梗死面积未见明显变化。行为学观察可见血管栓塞对侧前后肢运动功能严重障碍,1个月内神经功能评分为3~4级,3个月后为3级。结论用大脑中动脉介入法注入PVA栓子,成功建立了血管缺血性脑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定期电话随访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措施有效实施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6例,均遵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进行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包括抗栓、调脂、降压,降糖,口服尼莫地平等)。对照组患者出院后不进行电话随访;干预组患者出院后定期电话随访。所有患者1年后复查血糖、血脂、血压,进行认知功能评分(CDR评分和MoCA评分),记录卒中复发情况和服药依从性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及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改善(MoCA各项评分均较前提高,CDR评分无进展为临床痴呆病例);而对照组有4例患者进展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占总数的8.5%(4/47),且有1例患者进展为临床痴呆,占总数的9.0%(1/11)。结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定期电话随访,可提高其服药依从性,是充分实施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后早期(3个月内)认知功能恶化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住院治疗的1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卒中急性期(发病14天以内)和卒中后3个月患者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总分是否降低2分以上,分为认知功能恶化组和非恶化组,并进行组间对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有117例(60.0%)患者被诊断为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卒中后3个月有37例(19.0%)患者发生了认知功能的恶化。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恶化和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急性期MMSE评分、急性期CDR评分、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RR=2.509,P=0.045)、文盲(RR=3.038,P=0.011)、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RR=1.364,P=0.016)是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急性期MMSE评分(RR=0.852,P=0.001)为其保护因素。 结论:缺血性卒中早期认知功能恶化的发生率达19.0%。年龄>70岁、文盲、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卒中急性期存在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关系,为早期识别进展性卒中提供可能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 h内入院治疗的653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缺血性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进展性卒中组(进展组155例)和非进展性卒中组(对照组498例);按梗死部位分为侧脑室体旁梗死(A型)、分水岭梗死(B型)、单个脑叶或基底节或大面积脑梗死(C型)、脑干和/或小脑梗死(D型)4型,比较各型的发生率,对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中A型进展性卒中发病率最高,其次为B型,与其他类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其他类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高血压病史和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入院时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侧脑室体旁梗死、分水岭梗死较易进展。  相似文献   

9.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认知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1个亚型,这种认知障碍以广泛白质病变和多发腔隙性梗死为特征。SIVD的放射学诊断标准已经确立,但是只有少数研究报道了关于SIVD临床特征和认知表现的试验数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样本确诊卒中患者队列的研究,详细描述SIVD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特征。方法:采用神经心理测试和MRI检查对323例缺血性卒中连续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年龄为55—85岁。将经MRI检查符合SIVD诊断标准的患者(n=85)分别与其他类型卒中患者(n=238)和正常对照者(n=38)进行比较。结果: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在各个方面均较正常对照组患者差,与其他类型卒中患者相比,SIVD患者的执行功能和延迟记忆测试表现明显较差,即使对抑郁进行校正也对上述结果无影响。相反,校正颞叶中部萎缩后,延迟记忆的差异消失,而执行功能的差异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梗死病变特点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②方法对VCIND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依据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最终将患者分为仍为VCIND组和进展为血管性痴呆(VD)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前临床确诊为VCIND时在梗死数量及梗死部位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以探讨促使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影响因素。③结果进展为VD组患者总梗死数量多于仍处于VCIND组,在进展为VD组中,额区、丘脑、基底节区梗死数量均高于仍处于VCIND组。额区、丘脑、基底节区的梗死和脑白质稀疏均可加重VCIND患者进展为VD。④结论研究梗死数量和梗死部位的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风险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脑小血管病对脑卒中后转归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择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和判断白质疏松和脑小缝隙情况,研究患者3个月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卒中转归情况。结果 110例患者中,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的比例分别为28.18%、70.91%和38.18%。转归良好者占比61.82%、转归不良者占比38.18%。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中,发生卒中进展占比19.09%,肺炎占比20.91%,泌尿系感染占比4.55%,上消化道出血占比1.82%,症状性出血转化占比2.73%,腹泻占比1.82%。患者的性别、年龄、NIHSS分值、吸烟及白质疏松影响患者的泌尿系统;NIHSS分值、白质疏松影响患者的卒中进展;卒中分型和上消化道出血与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具有密切关系;入院时NIHSS分值影响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相关;影响腹泻的因素有性别、NIHSS、吸烟史。脑小腔隙灶、卒中转归、并发症无显著性关联。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存在密切联系。结论白质疏松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是脑小血管病重要表现,白质疏松和脑小腔隙灶对卒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联合血小板淀粉前蛋白比和rCBF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对阿尔茨海默病进行临床前诊断;卒中后进行损伤针对性训练和适应性运动皮质重组:一项fTMS研究;发作性睡病:L-PGDS(β-示踪)水平增高与日间睡眠过多相关但与猝倒无关;发作性夜间血红蛋白尿患者出现脑缺血性梗死:2例病例报道和对7例以前报道患者的最新回顾;缺血性卒中复发比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樊璠  肖成华  葛巍 《安徽医学》2019,40(5):484-488
目的通过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家系的临床随访,分析CADASIL表型差异。方法选择2012~2015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个CADASIL家系的7例患者,进行NOTCH3基因的检测,分析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完成3年左右的随访。结果家系1(p. C67S)的首发症状多为无先兆偏头痛,并可在头痛10年后发生缺血性卒中;家系2(p. G149V)均为头晕起病,早期即出现认知障碍及球麻痹;家系3(p. R182C)表现为缺血性卒中反复发作。随访发现影像学表现与病情进展基本一致,但个体化特征明显。结论 CADASIL早期症状无特异性易被误诊,家系间及家系内患者的表型及病程演变各有不同,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诊断敏感性高,却不能完全反映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方法:对5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6例完全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首次发病住院、糖尿病、不全前循环梗死、抑郁状态、颈动脉狭窄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存在糖尿病、颈动脉狭窄及卒中后抑郁等危险因素的不全前循环梗死的患者,要高度警惕缺血性脑卒中有进展的可能。在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患者抑郁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116-1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MRI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80例,按照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定及VaD诊断标准分为非VaD组(对照组)42例和VaD组(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选取合适的头部专用线圈,行MRI检查;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MRI结果,根据梗死病灶部位分为皮层组和皮层下组,根据梗死病灶大小分为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观察MRI下脑组织形态学变化,评价是否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海马内侧脑脊液池增宽及白质稀疏等改变;行MMSE、HIS及MoC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MRI下梗死部位比较,观察组中额叶及颞叶皮层、额叶及颞叶和顶叶皮层下、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体旁白质、内囊和丘脑等部位的缺血性梗死灶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大梗死、中梗死人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MMSE与MoC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HIS评分较对照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中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海马内侧脑脊液池增宽及白质稀疏等改变的人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VaD患者在MRI影像下可见皮质萎缩、脑沟增宽及不同部位的梗死病灶等临床特点,MRI可作为早期诊断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联合尼麦角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干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常规治疗组57例,联合用药组59例).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案,联合用药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以及尼麦角林.两组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在入院1周内及6个月后分别进行临床评估. 结果 6个月后量表评分常规治疗组远低于联合用药组(21.24 ±4.21比25.62±3.29,P<0.05).常规治疗组6个月后评分低于入院时评分(21.24±4.21比25.09 ±4.64,P<0.05).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尼麦角林联合尼莫地平早期干预能明显延缓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75例。采用多导睡眠监测评估患者OSA的严重程度,结果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表示。根据AHI,将患者分为中重度OSA组136例(AHI≥15次/h)和轻度OSA组139例(AHI<15次/h)。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和卒中后6个月的认知功能。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卒中后6个月MoCA评分与AHI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OSA组患者急性期、卒中后6个月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延迟回忆、定向力方面均低于轻度O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在语言功能、抽象功能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卒中后6个月MoCA评分与AHI均呈负相关(r=-0.311和-0.389,均P<0.01)。结论OSA导致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早期诊断和干预OSA可降低该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峪涵  梁颖  朱沂 《农垦医学》2012,34(3):206-208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OCSP分型的构成,结合不同亚型的NIHSS评分,探讨不同亚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7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按照OCSP的分型标准分为4大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OCSP各亚型的构成为:腔隙性梗死36.42%,部分前循环梗死31.21%,后循环梗死17.92%,完全前循环梗死14.45%.4个亚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NIHSS评分最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高,其次为后循环梗死和部分前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NIHSS评分最低.4种类型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SP分型方法可用于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OCSP不同亚型而变化,OCSP分型可用于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累及侧脑室旁放射冠后部的梗死与进展性运动障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侧脑室旁放射冠梗死患者68例,其中27例入院1周内完成头颈部MRI血管成像,根据卒中发生后1周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情况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组1:有进展性运动障碍(32例);组2:无进展性运动障碍(36例).结果 两组主要病因复杂,以大脑中动脉系分水岭梗死为主.组1中病灶累及侧脑室旁放射冠后部的比例高于组2 (84.4%vs19.4%,P<0.05).组1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高于组2.病灶累及侧脑室旁放射冠后部是预测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进展性孤立单侧侧脑室旁放射冠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主要为大脑中动脉系分水岭梗死,其初始症状较无进展的孤立单侧侧脑室旁放射冠梗死重,前者短期残障程度较高,累及侧脑室旁后部的梗死可作为进展性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不同卒中类型与神经功能恶化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中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首次发病的24小时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诊断。记录危险因素及使用1个月时的死亡率、改良Rankin评分和Barthel指数判断预后。结果:210例患者中54例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运动功能恶化是最主要的形式(25.7%)。logistic回归显示进展与入院距发病时间短(OR 0.958,95%CI 0.919~0.998,P<0.05)和血糖水平升高(OR 1.197,95%CI 1.069~1.342,P<0.01)显著相关。各主要单项神经功能缺损中,意识障碍恶化的预测因素包括糖尿病史和初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而腔隙性梗死患者较少发生意识障碍加重,男性和高血糖是运动障碍加重的危险因素,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言语功能恶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显著影响预后。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当常见且预后较差。入院高血糖可以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识别高危患者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