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气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其理论不仅贯穿着整个针灸学,而且在中药归经理论中也体现出来.邱幸凡[1]提出经络系统由气脉和血脉两大系统组成,气脉系统是气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的感传作用主要是通过气络系统来完成.气虚、气滞是气脉系统的主要病理变化.运行于气脉中的气亦即经气.氧是现代生理学认识的重要物质之一.经气与氧是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理学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下的重要概念,依据上述理论分析经气与氧,不难发现二者有着许多相似点.  相似文献   

2.
经气,即经络之气,是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气血。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又包括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络脉、皮部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正是由于经络的这种联络作用,才使人体形成一个内外、上下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同时,气血藏于经络之中以转输周身各处,完成其“行血气而营阴阳”的作用,然而经气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历代医著虽云经气,但却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与内涵,本文拟就经气的内容及其组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经气运行方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娴  张卫华 《陕西中医》2006,27(7):862-863
目的:探讨经络之气运行的方向。方法:通过对经络内外相通、脏腑表里络属、首尾经和交会经以及一经多脏腑联系、同性质经脉间的沟通、针刺产生的经气感应、全国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病邪传变及古医籍有关论述的分析和论证。结论:经气运行的方向呈双向性。  相似文献   

4.
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大脑信息控制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柳青 《光明中医》2009,24(8):1560-1563
经络的本质.方法:将研究结果以及前人对气功功能态脑电波的检测;气功师内气外放的测量;针灸治疗与脑电(化学)变化的实验;对"经气"的测定,"经气"运行;经络现象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对经络穴位组织形态的假说等进行综合分析.结论:经络的本质是人体已知的形态结构组织,未知的大脑信,息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中医经络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促进对经络实质的统一认识,加速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化。方法:根据经络学说的有关论述,用多种科学实验方法对血脉、经气、间隙进行验证研究,以是否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做为判断经络实际的是非标准。结果:古代有经络血脉论,现代有经络神经论,当代有经络气道论。结论:经络血脉论不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经络神经论不符合经气运行的经络实际,经络气道论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  相似文献   

6.
<正> “经气”一词,虽源于《内经》,但关于其确切概念,却各有理解,莫衷一是。如上海中医学院编的《针灸学》归结为:“经气包括营气、卫气、宗气和原气等。”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高校教材《针灸学》却认为经气即营卫二气。这两种看法尽管不同,但都承认了经气的物质性。与此相反,《中医学基础》(高校教材,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定义是:“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为经气。”则强调经气仅是一种能量。由于经气是经络系统的核心。从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络三论”的验证研究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浩然 《中医药学刊》2003,21(3):333-334
目的:为中医经络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促进对经络实质的统一认识,加速经络学说的现代科学化。方法:根据经络学说的有关论述,用多种科学实验方法对血脉、经气、间隙进行验证研究,以是否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做为判断经络实际的是非标准。结果:古代有经络血脉论,现代有经络神经论,当代有经络气道论。结论:经络血脉论不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经络神经论不符合经气运行的经络实际,经络气道论符合经气运行循经感传的经络实际。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痛范畴,具有慢性、持续性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通阳化郁”法所通之“郁”是针对经络整体的气血运行而言。当痰、湿、瘀等病理产物堵塞经脉,经气运行不畅,阳气不能充养脑窍,加之风邪侵袭阳位,则整体形成邪实、失养共存的虚实夹杂状态。治病贵通,阳气是体内经气运行的重要推动力,故宣通阳气以祛邪是疏通经络之气,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法则。笔者在临床中根据“通阳化郁”理论,以腧穴、经络学说为指导,基于补泻理论,总结出治疗经气郁滞所致偏头痛的针刺处方,即百会、玉枕、率谷、风池、列缺,实现“通阳经、祛阳邪”的目的,从而迅速改善疼痛症状,缩短偏头痛治疗周期。通过分析“通阳化郁”法内涵,旨在充实并传承传统中医理论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经络既不是具有形态结构的物质实体,也非古人所描画的循行线路.经络的本体在于经气,营卫之气沿经络循行的部分即是经气.运动及其轨迹是经气的属性,不具有物质实体意义.而经气又是人体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综合之象,是整个中医学理论有机体的一部分、也非物质结构.如果要以现代科学来解释的话,研究的注意力应在经气这一表象之下的物质及运动.这时应注意研究视角的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灸调气,实际上是调整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阴阳的偏盛偏衰,此外还可调畅气血之运行。然而,针灸的这种调气作用,其实都是通过调气经气来实现的。现将针灸临床常用的调气法介绍如下: 一、气机郁滞须疏通调畅凡寒热湿邪,气郁痰瘀外阻经脉、内伤脏腑,皆可导致脏腑、经络气机阻滞,治前  相似文献   

11.
郭蕾  乔之龙  窦志芳  张鑫 《光明中医》2008,23(10):1401-1403
通过对气和脾的本质属性的分析,对脾气概念的内涵和外廷进行界定.脾气的内涵是长夏湿土之气和人体先天之精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冲和之气,此冲和之气通过气化形成脾藏形质结构,同时通过以上升为主的运动方式及温煦、滋润等作用形式.使脾藏具有承载、生养、使五味发生变化等的能力.脾气的外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脾气是指脾藏所具有的不断运动着的所有精微物质的总称.狭义之脾气则分为三部分:脾藏之气中以运动(上升)为主要属性的精微物质,称为狭义之脾气;脾藏之气中以温煦、激发、兴奋为主要属性的精微物质,称为脾阳;脾藏之气中以滋润、抑制、宁静为主要属性的精微物质,称为脾阴.脾气、脾阳、脾阴均属于广义脾气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5,22(4):302-303
“气”和“真气”是真气学说的基本概念,长期以来使用混乱。“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精微物质,不能简单认为是某种元素,真气是相对于“气”的无形的功能,以质能说明两者的关系。研究“气”的重点是“真气”,真气的特性有非形态性、非常规性、超常性和系统性。作为一般概念“真气”的特性,涵盖中医学真气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系统论中"功能A"的概念和中医学"气"理论的比较,从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等方面证明:中医学"气"理论的功能本质实际上就是人体结构的功能A。  相似文献   

14.
腹针对得气的启示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YZ 《中国针灸》2011,31(2):183-185
受腹针等针灸新技术临床实践的启发,通过对气至不同认知产生气至针下或气至病所的分析思考,重新解读"气至而有效"提出与一般针感相对应的隐性针感的概念,以临床有效性作为评价得气的标准,为针灸临床向无痛化的方向发展做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莉  高积慧 《河南中医》2020,40(5):685-687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CN)可与器质性心脏病同时发生,为"双心疾病"之一。"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脾胃之气衰败,气血生化无源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致心血亏虚,无以充养心神,发为CN。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是CN发病之本。肝与心为相生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畅达,气血调和则心得安;肝气郁滞则心不安。肝主疏泄功能失常,致心神失养是CN发病的重要条件。治疗可以从中医形神一体观出发,疏肝解郁以养其神,益气养血以护其形,以达到同时治疗"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慢性病具有起病隐匿、病因复杂、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原因。文章叙述了大气和大气下陷概念及病机特点,提出大气下陷与慢性病密切相关,以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治疗为例,证实了从大气下陷论治慢性病的疗效并分析了益气升陷法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气化理论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基本成熟,并对后世中医学理论发展与实践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气化"概念主要是从自然、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体气血生化3个层面加以定义,用于描述"气"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相应变化。气化具有永恒性、普遍性、表象性、方向性、变动性、有序性6个特点。通过对《黄帝内经》"气化"概念与特点研究,有助于发掘气化理论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凸显中医原创思维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医外治法具有作用迅速、疗效显著等多种优点,但其理论系统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疗法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在多年临证实践基础上,提出经气法时中医外治法的概念,认为不同年运及主客气的更替变化,对人体经气运行会产生影响。并根据此理论,针对人体经络所产生的相应气血运行变化及功能偏颇,应时而治,应时辰、运气规律而调经气,补虚泻实,达到和调气血阴阳,调体质之偏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Qi, often translated as “vital energy,” is a central concept in tai chi and qigong that has puzzled physicians, scientists, and people in the West. To date, qi is not falsifiable by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thus cannot be subject to scientific inquiry, leading many to criticize it as “pseudoscientific.” Even as medical research reveals the health benefits of tai chi and qigong, many wonder how to treat this seemingly outdated concept when promoting these meditative practices. While some tai chi and qigong practitioners insist on the existence of qi, more skeptical thinkers suggest that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should replace this “superstitious” idea. Integrative health professionals must be equipped to discuss this concept intelligently by considering a couple of subtle, clarifying points often missing from the discussion. First, science’s inability to verify qi’s existence does not affirm its nonexistence. In fact, under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idealism, qi might not be said to be less real than things that are verifiable by science. Similarly, under the instrumental and pragmatic view of science, health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cautious not to declare what is metaphysically real or unreal but instead what is useful and not useful. Second, even though qi may be pseudoscientific, it remains useful and indispensable to the correct practice of tai chi and qigong. Tai chi and qigong practitioners routinely visualize and perceive the flow of qi to guide their movements, breathing, and mental activity. As such, qi and related metaphysical concepts serve as a useful mental model during practice, and belief in them may be viewed as an “expedient means” to achieve one’s health goals.  相似文献   

20.
张柏林主任治疗慢性腹泻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燕  张柏林 《天津中医药》2012,29(2):112-113
张柏林教授从医50年,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张柏林教授治疗慢性腹泻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慢性腹泻是指大便性状改变,粪质稀薄,排便次数增多且腹泻持续或频频反复超过2个月以上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