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erszényi L, Farinati F, Miheller P 等人通过研究可能预防结直肠癌的化学药物,发现经常使用阿斯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出血,环氧合酶-2抑制剂可以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而5-氨基水杨酸和熊去氧胆酸只在某些特殊的患者才可能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另外,激素替代疗法、他汀类、硒、叶酸、钙、维生素D等的预防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抗氧化剂则不能预防结直肠癌.认为目前化学预防结直肠癌仍不能作为标准的医疗实践,也无法替代对结直肠癌的监测[Eur J Canc Prev, 2008; 17(6): 502-514].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相对较差的预后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卫生经济负担。近年来,阿司匹林用于结直肠癌预防的研究不断涌现,本篇将综合目前关于阿司匹林用于结直肠癌预防的主要观察性研究、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等证据,分析研究结论,指出使用阿司匹林进行结直肠癌预防存在的证据缺口、指南的推荐情况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笔者认为,目前使用阿司匹林进行结直肠癌预防的关键证据依然存在不足,决定是否使用阿司匹林进行结直肠癌预防时,应该综合病人的危险因素、治疗意愿以及效益-风险比等多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以期在最低的风险水平达到最好的预防效果。未来,还需对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最佳剂量、并发症处理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降低结直肠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方面。最近关于环氧合酶(cyclooxyegenase,COX)-2抑制剂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关系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斯匹林(Aspirin)等非类固醇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rmnatory drugs,NSAIDs)可降低结直肠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作用的研究。最近关于环氧化合酶-2(cye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与肝细胞癌(Hepatoeellular carcinoma,HCC)的关系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近年,结直肠癌手术治疗仍是惟一可能根治的方法.药物治疗虽被视为大肠癌治疗的重要辅助措施,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结直肠癌生物治疗正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白介素-2(IL-2)N具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而在结直肠癌的生物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回顾近年研究成果,针对IL-2在结直肠癌生物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研究术前血清CEA、CA19-9联合ALP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价值。2016年1月—2019年1月结直肠癌365例患者,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前血清CEA、CA19-9及ALP单独或联合检测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价值。结果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前血清CEA、CA19-9、ALP水平较无肝转移患者升高(P<0.05)。术前血清CEA、CA19-9、ALP单独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0.540 ng/mL、18.160 U/mL、95.730 U/L;CEA、CA19-9、ALP单独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55.7%、57.0%、57.0%;特异度分别为76.9%、69.2%、72.0%。三者联合检测预测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2%、76.9%。结果表明,术前血清CEA、CA19-9、ALP升高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三种指标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介素-18(m-18)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结直肠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7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60名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对IL.18基因-137G/C、-607C/A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同时用SHEsis软件分析IL-18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及单倍型频率。结果IL-18基因-607C/A多态性在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8基因-137G/C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显示.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1.814倍(OR=1.814,95%CI:1.246~2.642)。联合基因型分析显示,IL-18基因-137G/C、-607C/A单核苷酸多态性存在着强烈的连锁不平衡(ID'|=0.945),-137C/-607A单倍型频率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5)。-137C/-607A单倍型携带者显著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OR=1.637,95%CI:1.100~2.437)。结论IL—18基因-137G/C多态性和-137C/-607A单倍型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137C等位基因可能是结直肠癌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相关文献显示个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可能是导致结直肠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了丹麦55年来记载的结肠和直肠癌患者发病率的数据,评估疾病的发生与蔬菜摄入量、肉类摄入量,饮酒量和运动量这四个可控制和提前预防的风险因素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2(JAK2)基因rs2230724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110例结直肠癌患者(病例组)和150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JAK2 rs2230724基因的多态性,并对该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进行评估。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拟合优度χ2检验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的检测。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的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和Pearson χ2检验。采用Logistic线性回归(需要进行校正)分析JAK2 rs2230724基因多态性和结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相对危险度用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估计。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病例组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等位基因突变增加50%结直肠癌发病风险(P=0.025,OR=1.50,95%CI=1.05-2.14)。与野生基因型(GG)相比,变异基因型(AG+AA)增加79%结直肠癌发病风险(P=0.043,校正OR=1.79,95%CI=1.02-3.15)。其中,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的携带者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129%(P=0.034,OR=2.29,95%CI=1.06-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添加了校正因素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校正OR=2.29,95%CI=0.99-5.26)。而且,在分层分析中,在高年龄组(年龄>56)、非吸烟受试者和城市居住者中,该多态性增加结直肠癌风险(P<0.05)。 结论在江苏汉族人群中JAK2基因rs2230724多态性与增加结直肠癌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0.
【据《BMJ》2014年3月报道】题:通过全国性筛查研究体重及体力活动干预对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作者Anderson AS等) 结直肠癌排在英国常见肿瘤的第3位,约95%的患者年龄超过50岁,而这类人群常有一些不好的生活方式和合并症,如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都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腹型肥胖、葡萄糖代谢改变以及血脂水平异常等。英国关于肿瘤可预防性研究认为,12%的结直肠癌可以通过增加体力活动而预防,体力活动真能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吗?来自英国公共卫生与营养组织的Anderson AS等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苗大壮  刘正  王锡山 《消化外科》2014,(12):995-998
代谢异常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代谢综合征是一系列代谢异常症候群.目前国际定义的代谢综合征的几个关键因素,如腹型肥胖、血脂异常、血压升高、糖代谢异常,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病相关.腹型肥胖与糖代谢异常可能是影响直肠癌发病的首要因素.在生理学上,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更活跃,并且能生成并分泌激素、细胞因子,参与炎症、代谢以及潜在致癌风险,因此,内脏脂肪的多少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肥胖可以通过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脂肪细胞因子浓度的改变等几种机制增加结直肠癌发病的风险.上述代谢标志物不仅能够从病因学上进一步增进对结直肠癌的了解,也能够探索出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相关的新肥胖表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风险在线预测计算器(CRC-PRO)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现状,以分析其在我国可能具有的实用价值。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CRC-PRO的研究文献,对此工具的概况和应用现状作一综述。结果 CRC-PRO能预测个体发展成为结直肠癌的10年风险概率,可以快速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患者风险估计,以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确定筛查方案,从而改善预防策略。结论 CRC-PRO不仅能具体给出风险概率值,而且简单易操作,但是基于地域的差异,在CRC-PRO的推广中,需要开展多中心研究,以在更多不同的人群中进行更广泛的临床分析验证,进一步扩展此工具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icroRNA-139-5p(miR-139-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和侵袭的影响。 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iR-139-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与不同结直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变化;用Boyden小室分析和伤口愈合实验检测miR-139-5p转染及miR-139-5p抑制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miR-139-5p的靶基因,并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139-5p转染对靶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与各自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与结直肠癌细胞系中miR-139-5p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直肠癌DLD1细胞和HCT116细胞转染miR-139-5p后,转移与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而miR-139-5p抑制剂处理后,两种细胞的的侵袭能力均明显增强(均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Notch1是miR-139-5p的靶基因,且得到荧光素报告实验结果证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miR-139-5p后,结直肠癌DLD1细胞和HCT116细胞中Notch1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5)。 结论:miR-139-5p可能通过调节Notch1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而下调的miR-139-5p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在结直肠癌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分化、分期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MMP-7在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和13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MMP-7的阳性表达率为75.4%(98/130),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仅有2例MMP-7弱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MMP-7的阳性表达在浸润深度、Dukes分期、肿瘤直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7基因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和临床分期相关,可能成为结直肠癌恶性行为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wist、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60例结直肠癌和20例同期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Twist、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 Twis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53.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0%;E-钙黏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35.0%显著低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100%;β-连环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18.3%显著低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100%。Twist、E-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异常表达均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Twist与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Twist、E-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可能协同参与了结直肠癌的早期转移等过程,可能作为反映结直肠癌早期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Twist将来可能成为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系统评价人群MMP-1基因多态性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以揭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Cancerlit、AACR(American Associationfor Cancer Research)、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得到了5个关于MMP-1基因多态性和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利用Q-检验和I2检验以检验异质性,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以计算总的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和总的效应P值。结果共选共5个病例-对照试验(case-control study)研究,其中包含599个结直肠癌病例和829个正常对照,MMP-1 1607 2G2G基因型和合并后的*/2G基因型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性的OR和CI分别是[OR1.24,95%CI(0.79,1.96);P=0.35]和[OR1.66,95%CI(1.14,2.42);P=0.008]。结论 MMP-1 1607 2G2G基因型与结直肠癌发生可能无相关性,而2G等位基因携带者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寻找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蛋白质并建立结直肠癌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预测模型.方法 随机选取结直肠癌病例36例(结直肠癌组)和疝或行胆囊择期手术的患者36例(对照组),术前静脉采血,采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CM10),经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测定,建立结直肠癌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诊断预测模型;选取88例结直肠癌患者和44例正常对照进行盲法验证.结果 通过两组比较,得到5个差异蛋白峰,并以此建立诊断预测模型,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2%.盲法验证显示敏感性为71.6%,特异性为72.7%.其中质荷比为8908与13707的蛋白均存在于结直肠癌组和正常组的比较中,提示上述蛋白质与结直肠癌相关.结论 运用SELDI-TOF-MS技术建立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模型对诊断结直肠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质荷比为8908与13707的蛋白可能成为结直肠癌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对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病理、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认识有了许多进展,但患者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其病死率与肝脏转移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和控制疾病进展是改善这些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已广泛应用于转移研究,笔者就目前应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小鼠模型及其特点进行综述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期为研究者在选择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时提供参考,并为开发更为理想的小鼠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指明方向,并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促红细胞生成素诱导肝细胞受体(Eph)参与了细胞凋亡、转移、新生血管形成一系列生物学行为。诸多研究表明在所有Eph家族成员中EphA2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等多个生物学过程联系最为密切, 是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靶标。本文综述EphA2在结直肠癌发展、转移、耐药的调控作用, 为EphA2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胆囊切除术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变化机制及与胆囊切除术后结直肠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脏疾病和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关系,以期为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提供新思路。方法 检索国内外有关胆囊切除术后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研究并进行综述。结果 胆囊切除术破坏了患者的肝脏-胆汁酸-肠道菌群轴,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及多样性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导致结直肠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脏疾病、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的发生,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被打破,胆囊切除术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系可能为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管理、胆囊切除术后疾病或症状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但胆囊切除术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以及与疾病或症状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