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配型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及其配型的应用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血小板血清学方法到定抗体及血小板配型。结果:对10例血液病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其有效率为88%。结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患者采用血小板抗体检到及配型输注,对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韩金玉 《医学综述》2011,17(18):2857-2858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输血小板3次以上组(A组)和首次输血小板患者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抗体阳性率。输注血小板1 h和24 h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校正增值计数,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结果 A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30例。B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4例,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型后血小板输注效果明显提高。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配型的应用和血小板输注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多次血小板输注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采取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方法对患者的血小板抗体进行筛检。对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标本分别与2~5份献血员的血小板制剂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型,选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24hCCI值对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与输注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抗体阳性患者在实施配型后,其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达到了727%,而无配型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有效率为166%;这说明了实施血小板抗体的检查和配型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结论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有密切关系,配型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减少同种免疫所发生的反应。临床中,血小板输注前实施抗体检测和配型对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PAICA法检测ITP病人血小板特异抗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人的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2)方法:采用血小板相关抗体特性检测技术(PAICA法),检测52例ITP病人,31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人抗血小板GPⅡb/Ⅲa,GPⅠb/Ⅸ的特异性抗体,并与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3)结果:血小板特异抗体检测的可能性比值及阳性预测值较高,但阴性预测值较低,而PAIgG检测的可能性比值,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低。(4)结论:血小板特异抗体检测对肯定ITP诊断有重要的意义,对排除ITP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颖琪  陈钰 《上海医学》1997,20(2):95-97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泉州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血液疾病且需反复进行输血的患者,将其依据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情况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各60例。为2组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查后再输注血小板,比较2组输注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输注的无效率。结果阳性组患者输注后1 h的CCI值为(6.62±1.23)×109/L,低于阴性组的(15.53±2.17)×109/L,输注后24 h的CCI值为(2.17±1.16)×109/L,低于阴性组的(7.74±1.36)×109/L,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输注无效41例,无效率为68.3%;阴性组输注无效17例,无效率为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临床反复输血的患者,一旦其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将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因此须及时调整患者血小板抗体情况,确保较高的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对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种疾病患者因免疫紊乱导致血小板减少症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的变化与血小板数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病人血浆中的PAIgG。结果 PAIgG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阳性率为83%,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率为6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阳性率为43%,脾亢阳性率为45%,骨髓纤维化阳性率为44%,再生障碍性贫血阳性率为25%。结论 多种血小板减少症均存在PAIgG值的升高;PAIgG值与血小板计数成反比;检测PAIgG对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方法 将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35例和19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18例筛查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例),一组配型后输注血小板,另一组随机输注等量血小板,输后1.24h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增加指数(CCI)并计算有效率.结果 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6%和5.5%,配型组和未配型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0.0%.结论 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可使血小板输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忠  陈方祥  何静  罗梅 《重庆医学》2007,36(24):2484-2485
目的探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规律及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检测非滤过组(A组)和滤过组(B组)患者血4、板HLA抗体和HPA抗体,以CCI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A组HLA抗体阳性率为56.67%(17/30),HPA抗体阳性率为16.67%(5/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6.67%(14/30);B组HLA抗体阳性率为13.33%(4/30),HPA抗体阳性率为10.00%(3/30),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3.33%(4/30)。两组比较,HLA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机采血小板,难于减少血小板HP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血小板HLA抗体同种免疫的发生率,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目前较常用又较快捷的方法-酶联免疫竞争抑制试验。[结果]对已确诊的58例ITP患者(阳性率96.6%),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阳性率71.4%),15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阳性率80%),8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阳性率62.5%)进行了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并对ITP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对ITP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并不能作为确诊试验,而在其治疗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广州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两种不同试验方法的交叉配型并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特异性。方法对62名临床不同疾病类型血小板输注>2次的患者分别做流式细胞血小板交叉配型(Flow-XM)试验和经典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NIH-CDC)试验,并进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分析。结果 6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通过NIH-CDC试验,得出血小板配型阳性标本22例,阳性率为35.48%;Flow-XM试验比NIH-CDC试验阳性检出率高,为70.97%,两种配型结果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析配型阳性患者的HLA抗体特异性,除2例为阴性外,其余都证实存在针对供者的HLA抗体。结论 Flow-XM试验对于检测HLA抗体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4.
表面等离子共振(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成功应用于产前诊断中,该文就该新技术的原理和在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技术对输血患者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情况及临床应用。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输血患者29208例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统计分析阳性结果,鉴定阳性抗体的特异性。结果29208例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者90例,阳性率为0.31%。特异性抗体以Rh血型系统居多,抗-D抗体占2.22%、抗-E抗体占21.11%、抗-Ec抗体占11.11%;MNSs系统抗-Mur抗体11例(12.22%)、抗-M抗体7例(7.78%);Lewis系统抗-Lea抗体占8.89%;冷抗体占7.78%。非特异性抗体占13.33%。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血液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并鉴定其特异性,输注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对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左丽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10):757-759
目的探讨离心速度对血小板功能及各项指标的影响,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十例健康志愿者,按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标准对其静脉血抗凝处理,分组处理,进行血小板数量(PCL),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分配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网织血小板数量(RP),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的检查,分析各种因素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离心速度与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分配宽度,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压积,网织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率都有相关性,1000转10分钟与3000转10分钟后混匀再1000转10分钟两组无显著差异。血小板的数量与聚集具有相关性。结论浓缩稀释试验使血小板的各项指标发生梯度性变化,在相关的条件下数量在一定的范围时对其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肝素/血小板因子4(H/PF4)抗体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4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收治的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以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透析≥3个月,排除感染及其他活动性疾病。收集MHD患者透析前血清,采用颗粒免疫过滤法检测IgG型H/PF4抗体。比较H/PF4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抗凝方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剂剂量及透析方式(常规血液透析/夜间延长血液透析)的差异。随访3年比较H/PF4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血小板变化趋势、血管通路血栓形成发生率、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住院率及死亡率等的差异。结果 所有MHD患者H/PF4抗体阳性率为63.0%(34/54)。H/PF4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PF4抗体阳性与原发病、抗凝方式、抗凝剂剂量及透析方式均无关(P均>0.05)。经过3年的随访,H/PF4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血小板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H/PF4抗体阳性患者与H/PF4抗体阴性患者比较,血管通路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7%(5/34)vs25.0%(5/20),P>0.05],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住院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HD患者H/PF4抗体阳性率高。H/PF4抗体的产生与使用肝素的种类、剂量及透析方式均无关。H/PF4抗体阳性对血小板计数及不良事件包括血栓形成、心脑血管事件等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甘佳  江欣  白连军 《北京医学》2011,33(7):584-586
目的评估柱凝集技术(CAT)、固相红细胞粘附技术(SPRCA)技术与试管PEG-IAT技术在不规则抗体筛查中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及对不同稀释度阳性样本的检出能力。方法对199例申请输血患者随机样本分别采用CAT、SPRCA与试管PEG-IAT3种技术平行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分析阳性检出率,对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检验)。对4例阳性样本分别采用3种技术进行稀释度研究,比较可检测到红细胞同种抗体的最大稀释度差异。结果 CAT、SPRCA与试管PEG-IAT技术在199例不规则抗体筛查中检测结果完全一致(kappa=1)。SPRCA技术可检测到红细胞同种抗体的最大稀释度高于其他2种技术。结论 3种技术均可用于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对于弱反应抗体或低效价抗体的检测,应选择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获得胃癌单抗MGd1的噬菌体呈现型抗独特型抗体(抗-Id),为研制针对MGd1的抗-Id重组胃癌瘤苗创造条件.方法分离经单抗免疫鼠脾脏的mRNA,经RT-PCR分别扩增抗体VH和VL DNA,进而连接形成ScFv DNA.将ScFv DNA与载体pCANTAB5E的连接产物转化于大肠杆菌TG1,经M13KO7挽救后获得噬菌体呈现型ScFv文库.以MGd1对文库进行4轮筛选后,随机挑取克隆经ELISA筛选呈现抗-Id ScFv的噬菌体单克隆,进而经竞争ELISA对其所属抗-Id类型进行初步鉴定.结果VH、VL和ScFv DNA分别约为340、320和750 bp.抗体ScFv文库经4轮筛选后,在随机筛检的40个克隆中得到17个呈现抗-Id ScFv的噬菌体单克隆.在17个克隆中,有3个呈现β或γ型抗-Id ScFv.结论应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成功制备了针对单抗MGd1的抗-Id ScFv,从而为筛选新的胃癌重组抗-Id瘤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