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老年肿瘤患者建立了可靠的静脉通路,为化疗药物的输注、营养支持治疗的实施、抢救药物的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既减弱了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又减轻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但由于老年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且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易发生院内感染。据报道,美国每年院内血流感染约超过20万例,其中90%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1〕。本文现有针对性地将老年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由于其操作简便、安全,已广泛运用于静脉注射、中心静脉压的监测、静脉营养支持等方面.然而作为一种创伤性的诊疗手段,随之而来的由置管引起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VC-RBI)问题也越来越突出.CVC-RBI导致医院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和因感染导致的病死率增加.因此,控制和降低CVC-RBI显得相当重要.关于CVC-RBI发生的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现综述如下,旨在为预防CVC-RBI提供依据并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导管相关性感染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由血管插管引起的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院内感染。其临床表现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静脉炎、局部感染和局部细胞寄植。留置导管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真菌为主,该病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的2 09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RT形成情况分为CRT组(有CRT形成,n=178)和对照组(无CRT形成,n=1 91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图形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该组病例CRT的发生率为8.50%(178/2 0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TNM分期为Ⅰ期作参考,Ⅱ~Ⅳ期是促进CR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合并感染、高脂血症、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史、使用激素,以及较高的D-二聚体水平是促进CR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95%CI)=0.856(0.824~0.889),P<0.001]。Bootstrap自助法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指数为0.824;校准图及临床决策曲线结果提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TNM分期、合并感染、使用激素、高脂血症、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史以及D-二聚体水平是恶性肿瘤患者CVC置管后发生CRT的独立影响因素。该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对CRT防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中心静脉置管(CVCs)的老年患者450例,发生CRI 47例,收集患者流行病学及住院临床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白蛋白水平、插管前抗生素应用情况、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基础疾病及原发疾病类型等方面资料。怀疑患者出现CRI时,做病原菌定量培养。结果行CVCs的老年患者450例,发生CRI者47例(10.44%),其中导管出口感染11例,隧道感染15例,导管相关性血源性感染21例。平均置管后发生感染的时间为6~35〔平均(16±9)〕d,将47例CRI患者样本送本行病原学检查,共检出病原菌52株,革兰阴性菌14株,革兰阳性菌35株,真菌3株。选取性别、年龄、插管前是否用抗生素、插管次数、置管时间、基础疾病、白蛋白水平、穿刺部位作为CRI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提示不同年龄、插管次数、置管时间、是否有基础疾病、血浆白蛋白是否低于35 g/L方面感染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插管次数、置管时间、是否有基础疾病、血浆白蛋白是否低于35 g/L作为参数,行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患者白蛋白水平低、插管次数多、置管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是CR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监护室老年住院患者是CRI发生率较高群体,经病原菌检测可见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及真菌,而CRI的发生与白蛋白水平低,插管次数多,置管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老年人群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74例不同临床转归的CRBSI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BSI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高龄、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低白蛋白(Alb)、高C反应蛋白(CRP)、高乳酸(Lac)及出现症状至拔管时间延长为CRBSI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RBSI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各独立危险因素的变化,积极干预、对症治疗有利于提高CRBSI的治疗效果,降低CRBSI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卒中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分为院内感染组和无院内感染组,收集患者既往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分以及侵袭性操作、制酸药物使用.结果 共纳入198 例患者,其中院内感染64 例(32.32%),单变量分析显示,院内感染组与年龄、吸烟史、慢性呼吸系统疾病、GCS 评分、MMASA 评分、呕吐、制酸剂的使用、侵袭性操作比例、入院时以及入院后第3 天NIHSS 评分、单发于桥脑、≥3 个的新发病灶数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变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优势比6.80,95%可信区间1.50-30.85,P 〈0.001)、低MMASA 评分(优势比1.65,95%可信区间1.23-2.23,P 〈0.001)和≥3 个新发脑梗死病灶数(优势比2.47,95%可信区间1.52-4.03,P 〈0.001).结论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低MMASA 评分、≥3个新发脑梗死病灶数可能是后循环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液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PICC导管应用中避免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该院血液科2012年10月—2014年5月在该科室进行治疗的84例血液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相应的PICC导管留置护理,观察患者的导管感染情况。结果患者通过对PICC导管留置进行相应的日常维护和相关知识的宣教后,患者均未出现导管感染情况,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结论在血液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PICC导管治疗中,进行日常维护和知识宣教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状况,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的现状并分析相关导管感染及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减少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导管感染、血栓形成提供科学合理的实施依据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并行PICC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基础疾病、发病诱因),记录患者PICC置管现状及PICC管理情况(PICC置管时间、留置天数、管道护理次数、肝素使用频次、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时间、血栓处理方式、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的病原菌类型、抗生素使用情况、腹腔感染情况、多器官功能受损情况),对PICC临床应用现状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PICC相关感染患者共10例,细菌检出7株,革兰氏阳性菌5株,革兰氏阴性菌2株,真菌检出1株。发生血栓形成的患者共5例,导管血栓形成有效预防的51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与年龄密切相关,感染呈高龄化趋势,住院天数越长、基础疾病越多、伴发器官功能状态越差,感染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CCU缺血性心衰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CCU病房收治的40例缺血性心衰患者导管感染中360例次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护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①锁骨下静脉插管感染率为18.60%,颈静脉感染率为21.18%,股静脉感染率为33.33%,可知锁骨下静脉的感染率最低、股静脉最高。②感染率与导管留置时间的关系为正比。③单腔、双腔感染率分别是15.87%、41.67%。④真菌感染率是11.76%,革兰阴性和阳性菌的感染率各是27.06%和61.18%。结论: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方式治疗严格缺血性心衰病人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使病人的免疫机能增强,降低置管时长,提高对穿刺位置消毒及管理护士手部卫生的力度,并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相关并发症出现的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老年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ICU90例老年住院患者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分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组和无感染(对照)组。CRBSI组患者为ICU住院的行深静脉置管伴CRBSI的病例(n=45),而对照组为同期ICU住院的行深静脉置管但无CRBSI的病例(17=45),采用回顾性和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风险困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基础疾病构成、年龄、性别、感染前导管留鼍时间、机械通气、完全肠外营养、尿管留置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RBSI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操作熟练程度、置管部位、低白蛋白血症、贫血、APACHEI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操作者、低A蛋白血症、APACHEII评分是CRBSI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操作者人员熟练程度、低白蛋A血症及APACHEII评分是ICU老年患者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AP伴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和病原学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留置的MSAP和SA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CRBSI患者和非CRBSI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糖尿病、输血、肠外营养、穿刺部位和导管留置天数以1∶1进行配对。将合并腹腔感染、APACHEⅡ评分≥20分、早期肠内营养和抗菌药物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AP、SAP患者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布情况。结果 共收集352例患者,其中39例发生CRBSI,发生率为11.08%,8.83例/1 000留置导管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腹腔感染(OR=1.69,95%CI 1.20~2.23)和APACHEⅡ评分≥20分(OR=2.87,95%CI 1.79~5.46)为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肠内营养(OR=0.81,95%CI 0.43~0.96)是其保护因素。共检出病原菌4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8.1%(25/43),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最多见(44.2%,19/43)。多重耐药菌比例高(67.4%,29/43)。结论 合并腹腔感染、APACHEⅡ评分≥20分是AP伴发CRB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早期肠内营养是其保护因素。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需重视细菌多重耐药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起病1周内入院治疗的急性卒中患者280例,以入院后发生的感染判定为卒中相关感染(SAI),并分析SAI的危险因素。结果280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感染101例(36.1%),其中肺部感染64例(22.9%)、泌尿系统感染16例(5.7%)、肺部合并泌尿系统感染8例(2.9%)、其他感染(压疮、咽炎、其他不明原因感染)29例(1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032,95%CI:1.005~1.059)、营养不良(OR=4.315,95%CI:1.176~15.837)、体温〉37.5℃(OR=4.851,95%CI:2.172—10.832)、脑出血(OR=3.699,95%CI:1.900—7.203)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15分(OR=1.147,95%CI:1.092~1.205)为SAI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卒中后易出现各种感染并发症,入院时高龄、发热、营养不良、脑出血或NIHSS评分高者在住院期间更易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癌下呼吸道感染的现状,探讨肺癌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发现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11~2005.6住院的肺癌患者196例。结果肺癌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61.7%(121/196)。高龄、Ⅲ-Ⅳ期肺癌、鳞癌、小细胞癌、中央型肺癌下呼吸道感染率明显增高;此外,与感染相关的可干预危险因素还有:吸烟史、营养状况、慢性非癌性肺部疾病、发病时间、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等。结论肺癌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诸多,对感染相关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加以预防和及时纠正,将有利于肺癌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送检的169例导管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共检出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62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8株,革兰阴性杆菌24株,以表皮葡萄球菌(15株,24.19%)、鲍曼不动杆菌(9株,14.52%)、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12.90%)、溶血葡萄球菌(6株,9.68%)和肺炎克雷伯菌(6株,9.68%)为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示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较为敏感,而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结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感染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并呈现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6.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严格无菌消毒及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位点、覆盖纱布贴膜并定期更换,选用聚氨基甲酸乙酯或聚四氟乙烯制成的导管或有特殊装置的导管(如银浸透的皮下套囊、银离子电渗治疗导管、抗生素及消毒剂包裹的导管、皮下带套囊或开口的导管及抗生素锁技术等)及采取防止肠道菌群易位等措施。当怀疑CRI时,应先拔去导管并选用合适抗生素治疗,若症状仍不缓解,应积极寻找其它病因。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心房颤动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特别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成功率更高。然而,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仍不少见,特别是慢性心房颤动。影响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体重、年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炎症、心房纤维化、左房疤痕、左房大小等,识别这些危险因素对指导个体化治疗及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有一定的意义。因此,现对这些危险因素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预防PICC导管感染的护理方式。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来该院进行治疗的血液病合并糖尿病患者24例,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12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的发生几率。结果经过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显效的有5例,有效的有3例,无效的有4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患者显效的有8例,有效的有4例,无效的有0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100%。在感染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5例发生感染,感染的几率为41.67%,观察组患者1例发生感染情况,感染的几率为8.33%,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实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具有极强的临床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2年228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采用Logistci回归分析法对其中11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病率为6.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79.59%),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按危险性大小依次为:住院天数(OR=59.934,P<0.05)、低蛋白血症(OR=47.913,P<0.05)、餐后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OR=35.128,30.478,P均<0.05),血肌酐水平升高(OR=24.738,P<0.05)以及心功能不全(LVEF≤40,OR=22.469,NYHA心功能≥级,OR=21.872,P均<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易于并发医院内感染,感染因素多,临床应予针对性预防。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2年2287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采用Logistci回归分析法对其中11种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病率为6.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79.59%),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按危险性大小依次为:住院天数(OR=59.934,P<0.05)、低蛋白血症(OR=47.913,P<0.05)、餐后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OR=35.128,30.478,P均<0.05),血肌酐水平升高(OR=24.738,P<0.05)以及心功能不全(LVEF≤40,OR=22.469,NYHA心功能≥级,OR=21.872,P均<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易于并发医院内感染,感染因素多,临床应予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20.
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了探讨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68例医院感染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68例病人共发生85起院内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皮肤和口腔为主。感染病原菌的为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啉耐药率较高(90.48%,59.09%)。白细胞下降、化疗、激素和广谱抗生素使用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为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必须对白细胞<2×109/L的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