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营养不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  岳华 《医学综述》2014,(7):1180-1182
维持性血液透析作为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早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而且近年来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已经得到极大地提高。但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并且证实微炎症状态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及早干预处于微炎症状态的透析患者对改善营养状态及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状态与心血管疾病(CVD)并发症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各炎症因子及心血管并发症分别进行观测和分析比较.结果 MHD组各炎症因子分别与未透析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MHD组各炎症因子与心血管并发症的等级有相关性(P〈0.05).结论 MHD患者体内存在的严重微炎症反应,其与心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李丹妮  朱士彦  罗承志 《海南医学》2021,32(13):1652-1654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治疗对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微炎症因子及血管钙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肾内科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60例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同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血色素、体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与微炎症状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红卫 《医学综述》2006,12(21):1305-1307
尿毒症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而微炎症状态可导致营养不良及血管粥样硬化性疾病等,直接影响尿毒症患者的预后,血液透析可清除代谢毒物、废物,减轻其对机体的不良影响,但加重了炎性反应的进展。本文就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红蛋白(Hb)水平变化,分析MHD患者微炎症相关因子与贫血的关系。方法:选择MHD患者30例、尿毒症非透析组28例、健康人(对照组)28例,分别检测CRP、IL-6、TNF-α、Hb水平。结果:血液透析组CRP、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未透析组(P<0.01),血液透析组H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未透析组(P<0.01)。透析组CRP、IL-6、TNF-α与Hb呈负相关(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相关因子水平增高与贫血相关。  相似文献   

6.
微炎症状态是一种非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非显性炎症状态,具有持续性及相对隐匿性,其实质是免疫性状态。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循环中某些促炎症递质和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升高,提示这类患者存在慢性炎症反应,这种微炎症状态表现为在没有微生物等感染的情况下,机体内存在高水平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多种细胞因子,如IL-6、IL-1、IL-18、TNF—α等,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Wen-xin  龚智峰 《医学综述》2008,14(16):2476-2478
微炎症状态是以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为中心的缓慢发生和持续存在的轻微炎性反应,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普遍存在,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病变、营养不良、贫血等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脑血管事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微炎症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微炎症状态的治疗方法尚不理想,人们尝试从透析的各环节及使用药物阻断或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本文针对微炎症状态的原因所采取的防治对策如改善透析器透析液生物相容性及药物的使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目前全球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使用最广泛的血液净化治疗方法,近年来其发展迅速,但并发症居高不下,长期生存率不理想,病死率极高。因此,提高MHD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其住院率和病死率成为国内外血液净化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以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为中心的微炎症状态在MHD患者中十分常见,微炎症状态与MHD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密切相关。而早期干预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未来靶向抗细胞因子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及透析优化将成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诊治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对其存在HP感染率进行分析,比较有无感染HP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前白蛋白(PA)、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血液血红蛋白(Hb)浓度的不同。结果 100例患者中,共有26例出现HP感染,血液透析人群与正常人群感染HP的概率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的血液透析患者血清CRP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的血液透析患者Hb、血清PA水平明显低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的患者经过抗HP治疗后,CRP水平明显下降,同时Hb、血清PA及TNF-α水平也程度不等的回升,但是Hb变化不明显。结论通过对这类患者的微炎症实施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提高患者的生存治疗,缓解医疗行业的负担,同时也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瘦素在合并心血管疾病组和无心血管疾病组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维持性血透合并心血管疾病者22例、维持性血透无心血管疾病者16例、正常对照组13例为研究对象,ELISA法检测瘦素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心血管疾病血透组和未合并心血管疾病血透组瘦素、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且心血管疾病组瘦素、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P<0.05);在维持性血透患者中瘦素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关系(r=0.362,P<0.05).结论:瘦素可能参与维持性血透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可作为血透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预警指标;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可能是瘦素水平升高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的慢性炎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64例稳定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慢性炎症的标志物-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心力衰竭)的关系.结果:64例患者中有28.1%(18/64)的患者CRP超过正常值(正常值为<5 mg/L),平均血CRP12.61 mg/L±4.81 mg/L(5.90 mg/L~21.4 mg/L).其中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7例,无心血管疾病患者37例.心血管疾病组的CRP(7.79 mg/L±6.61 mg/L)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组(2.14 mg/L±3.59 mg/L)(P<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证实:CRP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致病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确实存在慢性炎症;慢性炎症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主动脉弓钙化发生情况,分析微炎症与MHD患者主动脉弓钙化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规律血液透析的MHD患者7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生化结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白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胸部X线计算主动脉弓钙化评分,依据评分分为无钙化/轻度钙化组30例(42%)和中重度钙化41例(58%)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生化结果及IL-37;采用Spearman法分析钙化程度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钙化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评估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对于主动脉弓中重度钙化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结果 中重度钙化组年龄、透析年限、矫正钙均高于无钙化/轻度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指标:中重度钙化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PLR、IL-37均高于无钙化/轻度钙化组,活性维生素D、非含钙磷结合剂均低于无钙化/轻度钙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钙化程度与IL-37、NLR、PLR、年龄、矫正钙、透析年限呈正相关(均P<0.05),与活性维生素D、非含钙磷结合剂呈负相关(均P<0.05)。二元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透析年限、高PLR是MHD患者主动脉弓钙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PLR预测中重度主动脉弓钙化,其中PLR敏感性为85.4%,最佳截断值为90.305,曲线下面积为0.698(95%CI为0.572~0.825,P<0.05)。 结论 MHD患者普遍存在主动脉弓钙化,透析年限、高PLR是MHD患者主动脉弓钙化独立危险因素,钙化程度与IL-37、NLR、PLR呈正相关,PLR对于MHD患者主动脉弓钙化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俊丽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2):1692-1695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微炎症状态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血液透析中心接受MHD的终末期肾脏疾病病人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均接受单纯透析治疗,并常规应用叶酸、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骨化三醇等药物,观察组于透析结束时以左卡尼汀1.0 g加0.9%氯化钠注射液至20 mL从透析通路静脉端注入,对照组以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从透析通路静脉端注入.2组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提取血清,采用透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及肾功能相关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hs-CRP、TNF-α、IL-6、IL-8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Hb、ALB、P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6个月后,2组Hb、PA、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β2-M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和P<0.01);治疗6个月后,2组β2-M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左卡尼汀可有效缓解MHD病人微炎症状态,改善营养不良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血液透析患者血浆脂联素(ADPN )水平与营养、炎症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北滘医院肾内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半年以上的患者84例,分为3组,低通量透析组(LFHD)25例、高通量透析组(HFHD)28例、高通量透析联合血液滤过组(HFHD+ HDF)31例。于首次透析前及连续血液透析6个月后检测营养指标: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铁蛋白(Fer);电解质及毒素指标:钾离子(K+)、钠离子(Na+)、钙离子(Ca2+)、磷离子(P3+)、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尿酸(UA)、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β2‐微球蛋白(β2‐MG)、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及血浆ADPN水平的变化,比较3组间ADPN和各实验指标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各组间指标无差异;治疗6个月后:HFHD、HFHD+ HDF组ADPN水平较前升高(P<0.05),高于LFHD组(P<0.05);LF‐HD组PA水平,HFHD组TP、PA水平及HFHD+ HDF组PA、Hb水平均较前升高(P<0.05),其中 HFHD、HFHD+ HDF组Hb较LFHD组高(P<0.05);LFHD组β2‐MG较前升高(P<0.05),HFHD组 Fer、CRP、CysC水平及 HFHD+ HDF组 Fer、CRP、β2‐MG、CysC、BUN水平较前降低(P<0.05),其中 HFHD、HFHD+ HDF组 Fer、CRP、β2‐MG、CysC水平低于 LFHD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ADPN与PA、Alb呈正相关,ADPN与Fer、CRP、CysC、β2‐MG呈负相关。结论不同方式血透患者血浆ADPN水平存在差异,ADPN水平可作为预测血透患者微炎性反应、营养情况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对尿毒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微炎症及痛风发作的影响。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收治的尿毒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98例,其中接受血液透析51例(HD组),接受腹膜透析47例(PD组),随访6个月,根据患者是否有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分为发作组(A组)和未发作组(NA组),按照其发生次数分为0次、1或2次、3或4次、≥5次4个等级,分别比较HD组与PD组、A组与NA组微炎症因子水平,并比较HD组和PD组患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例数的差异。结果 PD组体内微炎症因子水平低于HD组患者体内微炎症水平(P?<0.05);A组患者体内微炎症因子平均水平较NA组患者高(P?<0.05);PD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例数低于HD组(P?<0.05)。结论 腹膜透析相较血液透析可降低尿毒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急性发作的风险,其可能机制为腹膜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水平远低于血液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腹主动脉钙化(ACC)的发病情况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以接受MHD的164例慢性肾脏病5D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钙、血磷、总铁结合力、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和血清铁蛋白(SF)等指标,计算血液透析充分性指标Kt/V;利用腹部侧位X线片评估腹主动脉钙化(AAC)积分。分析AAC的发生率、分布特点和严重程度;分析AAC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比较钙化与非钙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发生情况,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评价AAC诊断MHD患者CVD发生的准确性。结果 164例MHD患者中,腹主动脉钙化的发生率为68.9%;从腰椎L1向L4钙化发生率逐渐增高(P<0.05),且钙化程度逐步加重(P<0.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AC与患者年龄(r=0.290,P<0.001)、透析龄(r=0.225,P=0.004)、iPTH(r=0.342,P=0.043)、骨化三醇剂量(r=0.214,P=0.006)呈正相关。与非钙化组比较,钙化组患者CVD的发生率显著增高(52.2%和29.4%,P=0.007);发生CVD患者的AAC显著高于未发生CVD的患者(P<0.001)。AAC诊断CVD发生的AUCROC为0.658(95%CI 0.573~0.742,P<0.001)。结论 MHD患者腹ACC的发生率较高,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并由近端向远端逐渐加重,且与CV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生化分析方法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并分析原因。方法以93例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为试验对象(即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组26例,心肌梗死(MI)组31例,以体检中心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浓度。结果冠心病组Hcy水平[(30.67±5.91)μmol/L]与对照组Hcy水平[(8.04±3.94)μmol/L]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各型冠心病患者之间Hcy水平比较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 Hcy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水平随着冠心病程度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及其代谢产物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衰、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相关。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CVD影响的机制已有报道。本文将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衰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在CVD防治方面的潜在价值,为CV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不同血红蛋白(Hb)水平与住院率、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血透室治疗的306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析三组,每组102例,分别制定高中低不同的血红蛋白水平,即A组Hb水平为95~110g/L,B组Hb水平为110~125g/L,C组Hb水平为Hb125~140g/L,患者Hb达标后进行为期18个月的随访,比较三组患者住院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共有123例患者住院,占40.20%,其中心血管事件54例(17.65%);A组患者住院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8.22%和32.35%,明显高于B组(26.47%、8.82%)、C组(35.29%、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住院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性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控制水平在110~125g/L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全因、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1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上海市浦东医院接受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死亡、失访或至本研究截止日期,收集期间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原因。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DM与死亡、心血管预后的关系,结果采用风险比例(hazard ratios, H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表示。结果最终367例MHD患者入选,DM组118例,非DM组249例。随访期间共87(23.7%)例患者死亡,其中合并DM患者死亡45例、心血管死亡27例及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64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DM组的全因、心血管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M组(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DM是全因死亡(HR=1.74,95%CI: 1.06~2.88)、心血管死亡(HR=2.17,95%CI: 1.01~4.64)、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HR=1.72,95%CI: 1.19~2.48)的独立危险因素。MHD患者中全因死亡(HR=0.92,95%CI: 0.86~0.98)及心血管死亡(HR=0.90,95%CI: 0.82~0.98)风险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关。结论合并DM是MHD患者全因、心血管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DM发病率可能改善MHD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