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60例同期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四组:A组(14例)在孕12周内予以驱梅治疗,B组(18例)在孕28周后予以治疗;C组(24例)整个孕期均进行驱梅治疗;D组(16例)孕期未给予驱梅治疗。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治疗时机、TRUST滴度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流产、死胎发生率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先天梅毒、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RUST滴度≥1∶8时明显高于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81.4%)明显高于A组(50.0%)、B组(55.6%)及C组(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大小依次为:D组>B组>A组>C组;A组新生儿情况明显好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组次之。结论:抗梅毒治疗时机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妊娠梅毒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改善妊娠期梅毒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方法。方法将85例妊娠期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梅毒儿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足月妊娠率达81.32%,早产、死胎发生率分别为1 6.9 8%和1.8 9%,两组妊娠结局有显著性差异(P<0.0 5)。治疗组、未治疗组梅毒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3.08%和72.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的、规范的驱梅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梅毒儿的发生;应该对高危人群进行性健康教育和梅毒血清学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快速血浆反应素(RPR)高滴度(≥1:16)的妊娠梅毒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便选择更好的治疗时机与方案。方法:根据孕妇孕周,将116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即早孕组(63例),中孕组(36例)和晚孕组(17例)。各组均予规范苄星青霉素驱梅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结果:63例早孕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死胎、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36例中孕组患者经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出现死胎1例,死胎发生率2.78%;17例晚孕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出现死胎2例,死胎发生率11.76%;早孕组与中孕组妊娠结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死胎率明显高于早、中孕两组,妊娠结局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对孕妇行产前梅毒筛查并积极治疗,即使是RPR高滴度患者也可得到理想的治疗结果,能很好地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梅毒血清固定的妊娠期孕妇的状况进行筛查及了解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医疗单位进行免费梅毒保健筛查的妊娠期孕妇作为观察对象。对妊娠期梅毒患者的数量及梅毒血清固定的人数比例进行分析。梅毒血清固定孕妇,根据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同时驱梅用药患者作为治疗组,而两疗程没有同时进行药物治疗或两疗程均没有驱梅用药的患者作为未治疗组,选取同期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影响。结果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梅毒筛查中,3年的梅毒确诊分别为204例、154例和195例;血清固定孕妇占比分别为5.39%、9.74%和3.07%;在血清固定组患者中不良结局妊娠上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治疗组新生儿血清梅毒阳性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采取药物治疗对于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降低新生儿血清感染率和不良疾病发生率上均具有较好帮助,值得在梅毒血清型固定妊娠妇女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观察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35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5例健康孕产妇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进行统计及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治疗时间及TRUST滴度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足月分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早产率、死胎率和流产率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情况也明显差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中治疗时间较晚及未接受治疗者TRUST滴度≥1:8,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明显差于早期接受治疗及TRUST滴度〈1:8者,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相对较差,且治疗时间及TRUST滴度对其最终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均影响较大,应重视对妊娠期梅毒患者的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治疗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分为A组(孕期≤12周)、B组(孕期12~27周)、C组(孕期≥28周),三组患者均给予规范、足量的抗梅毒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母婴梅毒RPR滴度情况。结果:A组梅毒孕产妇的足月分娩率88.5%显著高于B组的55.6%及C组的55.6%(P0.05);A组梅毒孕产妇的早产率是11.5%显著低于B组33.3%及C组的37.0%(P0.05);三组孕产妇的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新生儿(P0.05);A组母婴梅毒RPR滴度均显著低于B组、C组母婴梅毒RPR滴度(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孕产妇及早给予抗梅毒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足月分娩率、降低早产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前规范驱梅治疗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在孕期是否需要驱梅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3年无系统感染的梅毒血清固定育龄妇女的临床资料,按妊娠期是否接受驱梅治疗分为治疗组(A组)和未治疗组(B组),比较其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共收集了68例患者,A组46例,B组22例,两组患者足月产分别有44例(95.65%)和21例(95.45%),早产分别有2例(4.35%)和1例(4.55%),低体重儿两组各有1例(2.2%、4.5%),两组均无先天梅毒儿出生。两组在足月产、早产、低体重儿、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孕前经过规范驱梅治疗的育龄妇女,如果没有合并系统感染,妊娠期在密切随访下可能无需予驱梅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不同妊娠时期的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后对其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早、中、晚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的50例孕妇分别进行驱梅治疗,于新生儿出生一个月内进行梅毒快速反应试验(RPR)、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IgM(TP-IgM)检测,比较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状况,并与13例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妊娠所生新生儿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不同时期妊娠并发潜伏梅毒经驱梅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分别为5.00%、14.29%、35.71%,而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孕妇所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为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并及时对潜伏梅毒孕妇进行驱梅治疗是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妊娠期梅毒患者治疗时机的选择对妊娠结局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妊娠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梅毒治疗的有80例,记为研究组,其中胎龄12周时治疗的有26例,记为甲组,(12~28)周的有27例,记为乙组,28周的有27例,记为丙组。未接受梅毒治疗的有80例,记为对照组。对比观察对照组、研究组(甲组、乙组、丙组)婴儿先天性梅毒以及其他妊娠结局出现情况。结果研究组婴儿先天性梅毒、先兆流产、早产、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出现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甲组、乙组婴儿先天性梅毒、先兆流产、早产、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出现率远低于丙组(P0.05),但甲组与乙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有导致婴儿先天性梅毒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早期孕期治疗可降低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浙江省2013—2014年梅毒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2013—2014年预防梅毒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资料,比较梅毒孕产妇与同时段一般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差异。同时,按照治疗情况对梅毒孕产妇分组,比较是否治疗及是否规范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共收集3985例梅毒孕产妇及其所分娩胎儿/婴儿信息,其中死胎12例,活产3973例。3985例梅毒孕产妇中接受抗梅毒治疗3210例占80.55%,未治疗775例占19.45%。321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未规范治疗967例占30.12%。分娩的3985例胎婴儿中有异常症状/体征45例占1.13%;低出生体重279例,发生率7.00%;早期新生儿死亡45例,发生率1.13%,后两项均高于一般孕产妇[819494例中低出生体重儿26092例(3.18%),早期新生儿死亡1029例(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75例未治疗的梅毒孕产妇中,早产121例(15.61%),低出生体重84例(10.84%),早期新生儿死亡19例(2.45%),胎传梅毒27例(3.48%)和新生儿异常症状/体征22例(2.84%),均分别高于3210例接受治疗的梅毒孕产妇(8.26%、6.07%、0.81%、0.81%、1.03%,均P<0.01)。967例未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早产(10.44%)、低出生体重儿(8.17%)、早期新生儿死亡(1.55%)、胎传梅毒(1.65%)和新生儿异常症状/体征发生率(1.96%)均高于2243例规范治疗的梅毒孕产妇(7.31%、5.17%、0.49%、0.45%、0.62%,均P<0.01)。结论浙江省2013—2014年梅毒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未治疗及未规范治疗的妊娠期梅毒严重威胁正常妊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并探讨妊娠梅毒孕妇孕期干预时机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进行产检及分娩的孕妇254例,所有孕期发现梅毒后,均给予长效青霉素治疗。早期干预组给予240万U,臀部肌内注射,1次/周,3周/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复查,若转阴,则晚期再治疗1个疗程,若未转阴且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下降小于2倍比稀释度,则继续治疗1个疗程。对于中期干预者,在发现后治疗1个疗程,晚期治疗1个疗程。晚期干预者在发现后即治疗1个疗程。结果:早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12例(10.00%),死胎0例,新生儿畸形0例,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0例;中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2例(26.83%),死胎2例(2.44%),新生儿畸形2例(2.44%),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2例(2.44%);晚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6例(50.00%),死胎8例(15.38%),新生儿畸形4例(7.69%),新生儿死亡4例(7.69%),新生儿梅毒10例(19.23%)。早期干预妊娠结局最优,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最低(P0.05)。RPR滴度低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滴度高组,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低(P0.05)。结论:妊娠梅毒孕妇孕期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临床上对疑似孕妇应尽早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100例医院收诊行常规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观察组,再选取100例未采取治疗措施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100例患者中,2例流产、12例早产、2例死胎、84例足月产;对照组100例患者中,13例流产、42例早产、11例死胎、34例足月产,观察组妊娠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0例新生儿中,1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4例新生儿死亡、13例先天性梅毒、6例宫内胎儿窘迫;对照组100例新生儿中,30例低体质量围产儿、24例新生儿死亡、43例先天性梅毒、22例宫内胎儿窘迫,观察组新生儿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严重影响了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安全,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改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母婴阻断对妊娠结局及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行孕期产检及分娩时诊断为妊娠合并梅毒的219例病例资料,根据是否进行母婴阻断及阻断的时机,将其分为早期规范干预组(孕周期<28周)187例,晚期规范干预组(28<孕周期≤35周)5例及未干预/未规范干预组(孕周期>35周)2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胎儿预后以及胎儿梅毒血清学实验。结果纳入妊娠合并梅毒219例,其中接受规范化干预的患者192例(87.7%),未发生早产、新生儿死亡、死胎事件,发生先天性梅毒2例(1.0%)。未干预/未规范干预组27例患者中发生先天梅毒6例(22.2%)、早产4例(14.8%)、新生儿死亡2例(7.4%)、死胎4例(14.8%),明显高于规范干预组(P<0.05)。低血清TRUST滴度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均未发生早产、新生儿死亡、死胎,仅发生天性梅毒2例(1.5%)。其中,先天性梅毒、早产、死胎的发生于TRUST滴度成spearman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23、0.001)。结论孕期规范的青霉素干预可明显避免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不良妊娠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母婴规范诊治对于先天性梅毒患儿RPR转变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梅毒孕妇及所产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孕妇梅毒诊治是否规范将新生儿分为A组(规范诊治组)和B组(非规范诊治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率,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观察两组患儿的RPR的转变情况。结果:A组孕妇的足月分娩率(92.5%)、新生儿的RPR阳性率(55.0%)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新生儿,出现皮肤损伤、病理性黄疸等临床症状的比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A组患儿的转阴时间更短,治疗到12个月,两组患儿全部转阴。结论:梅毒孕妇进行规范化诊治后,所产先天性梅毒患儿几率下降,且先天性梅毒患儿RPR转阴更快。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妊娠梅毒和胎传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由于免疫反应及细胞因子水平随病期的进展而变化,导致不同的妊娠结局,包括胚胎死亡、流产、早产或娩出胎传梅毒患儿;妊娠期间机体免疫反应状态的改变也会影响母体及胎传梅毒的自然病程。因此,进一步了解妊娠与梅毒的相互影响,揭示妊娠梅毒和胎传梅毒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于有效地控制梅毒的母婴传播,预防梅毒导致的不良妊娠结局,降低胎传梅毒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上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在不同治疗时机的围产结局,并分析对胎儿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期间收治的119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与否将其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人数分别为89例和30例.同时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机的不同将治疗组患者分为三个亚组,即早孕组、中孕组以及晚孕组,每组人数分别为28例、32例、29例,治疗的时机分别为孕周在12周以下、孕周在13~28周以及孕周在29周以上,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对整个围产期进行随访,了解所有患者的围产结局情况,并分析对胎儿预后产生的影响,同时比较三组患者的母婴RPR滴度及其Apgar评分.结果:对治疗组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或者是红霉素药物进行规范化治疗之后,围产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7.14% (2/28),21.88%(7/32),31.03%(9/29);患者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6%(26/28),78.12%(25/32),68.97%(20/29);新生儿在梅毒的发生率上分别为0(0/28),15.63% (5/32),20.69%(6/29);在新生儿的Apgar评分(1min和5min)以及母婴RPR滴度上,早孕组要比中孕组和晚孕组更占优势,而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各项情况相比,前者要明显的占据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治疗亚组患者在围产不良结局发生率、足月分娩率、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母婴RPR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妊娠合并梅毒的产妇应该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这能够有效地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同时促进胎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不同阶段驱梅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不同阶段驱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根据注射首剂青霉素时的孕期,将261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早孕组(妊娠≤12周)92例,中孕组(妊娠13~28周)94例,晚孕组(妊娠≥29周)75例。各组均予以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同时根据孕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分为RPR≤1:4组和RPR≥1:8组,观察血清RPR滴度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三组梅毒孕妇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3%,89.36%和53.33%;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17%,5.32%和28.00%。早孕组及中孕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均明显优于晚孕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RPR≤1:4组159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1.26%;RPR≥1:8组102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25.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时,首剂青霉素治疗早晚和其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密切相关,早期进行正规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胎儿感染梅毒,且梅毒孕妇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其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对妊娠合并梅毒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62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超声检查,在入院前超声检查前已规范抗梅治疗作为治疗组,共51例,余11例为未治疗组,将治疗组根据孕周不同分成孕早期组(≤12周)、孕中期组(12~28周)、孕晚期组(≥28周),分别为18例、21例、12例,比较各组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妊娠合并梅毒超声以胎盘水肿、胎儿各类畸形、胎儿水肿、胎儿宫内窘迫为主要表现,其中孕期越晚治疗则超声异常发生率越高,未治疗组流产、死胎、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各类畸形、胎盘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别,和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治疗者以流产和死胎为主,共10例,先天性梅毒1例,占9.09%,早期规范治疗梅毒则正常新生儿出生率越高,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未治疗脐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谷值(S/D值)分别为(1.56±0.14)、(1.71±0.16)、(2.51±0.19)、(4.43±0.23),未治疗组和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前超声能显示妊娠合并梅毒胎儿异常情况,且能预测胎儿预后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