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波  刘惕生 《广西医学》1997,19(3):357-359
通过对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这几种非侵入性影像学方法诊断42例肝癌和20例良性肝占位病变作用的分析,探讨这些影像方法对肝癌定性,定位诊断能力,结果是联合几种影像方法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达97.6%,但对一些部位和小病灶,如近膈顶区的病灶有遗漏,在定量诊断方面也有一些限度。作者认为对一些肝脏小病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部分病例治疗方案的制定,仍需应用血管造影和/或血管造影CT、磺  相似文献   

2.
收集了61例肝癌术后肝内结节型(≤5cm)、亚临床复发病例,对甲胎蛋白(AFP)、B超、CT和肝动脉造影的检出率作了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63.9%、60.7%、73.8%和93.4%。提示血管造影是检出肝内结节复发最敏感的方法。由于碘油CT检查和CTA(经动脉造影CT)、CTAP(经动脉门脉造影CT)开展均需依赖肝动脉插管,而肝动脉造影如发现术后复发即可行介入放射学处理,可起到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3.
B超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2例肝癌和20例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B超声像图研究,着重探讨B超对肝癌的定性、定位及定量的诊断价值,发现B超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92.8%,特异性为90.0%,准确性为92.0%。特别是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有其独到价值,其癌栓检出率明显高于CT和肝动脉造影。B超检查无创、经济、使用灵活方便,特别是对高危人群中的肝癌的普查、筛选有着重要的作用。认为B超应为诊断肝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碘油混合抗癌药物乳剂栓塞治疗肝癌4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碘油混合抗癌药物乳剂栓塞治疗肝癌48例分析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金国宏,张志远,刘娜嘉,陈冰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是目前较理想的姑息性治疗方法。现对经过“B”超、CT、血管造影、AFP诊断4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120次肝动脉插管栓塞...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癌B超、CT影像诊断评价(附5例报告)放时学教研室@梁建英附院放射科(046000)李培民,冯志刚随着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肝内胆管癌的诊断有增多趋势.作者经对5例手术证实为肝内胆管癌患者的B超、CT检查进行分析,就二者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探讨——附病理诊断16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进一步评价甲胎球蛋白(AFP),B超(US),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CDFI),CT,MRI,数字减影轿管造影术(DSA)和术中B超(IOUS)对肝癌的诊断意义,方法:对病理诊断并作AFP,US,CT扫描及部分及其他影像检查的168例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AFP大于正常参考水平(本院正常参考值〈31μg/L)101例(60.1%)〈31μg/L67例(39.9%),按A  相似文献   

7.
对126列原发性肝癌与37例转移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均进行了B超、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显示原发性肝癌多数血供丰富,而转移性肝癌以少血供者为主;CT显示小病灶的敏感性稍差,病灶的密度和均匀性与血供多少有一定关系,但特异性不高,而病灶的增强次应与血供关系密切,多血供者中95%有显示的增强效应,少血供者仅占4.7%;B超所示病灶的回声高低与血供亦有一定关系,但特异性稍差。结果表明,D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6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术前B超诊断,与开腹时情况、术后标本检查所见及病理切片对照,其结果是术前超声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1.18%、88.24%。而CT和ERCP的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为88.09%、90.48%和79.07%、87.50%。B超是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B超,CT合用可提高确诊率。对梗阻性黄疸诊断有困难时,应配合ERCP等诊断方法,最后确诊仍需手术病理。  相似文献   

9.
对照研究46例大肝癌患者的B超,CT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表明:(1)主瘤长径:B超,CT与病理检查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子瘤检出率:B超,CT与B超+CT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门静脉癌栓检出率:B超与CT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超,CT与B超+CT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肝外侵犯检出率;B超,CT,B超+CT与病理检查相比均有  相似文献   

10.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德  曹绣虎 《湖南医学》2000,17(5):336-338
(目的)为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LHG)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6例经手术治疗的LHG病例资料,对其诊断和治疗的上腹疼痛者占64.3%,有肝大者占39.3%;B超诊断符合率87.5%,CT诊断符合率96.3%,根据病例具体情况峄56例分别行肝叶切除、半肝切除、瘤体捆扎、肝血管瘤剜除、肝动脉结扎成型,诊断主要依靠B超及CT检查,其他辅助检查如肝动脉造影等有助于肝癌的鉴别诊断。其治疗仍  相似文献   

11.
分析173例肝癌的CT表现,71.4%的癌灶表现为低密度,20.8%为混杂密度,7.7%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多能显示等密度癌灶及门静脉瘤栓,能使大多数癌灶境界变清,有助于定性诊断。文中还讨论了AFP、B超及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表明CT与B超的敏感性较高(97.1%和94.2%),AFP较低(68.2%),定性诊断CT优于B超(90.8%和56.6%),而AFP对小肝癌的诊断最敏感。  相似文献   

12.
韩国宏  郭宇良 《医学争鸣》1994,15(4):269-272
目的:为了阐明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碘油在肝癌内选择性聚积、持续存留和逐渐消失的规律。方法:用血管造影和CT对照分析58例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碘油在肝肿瘤内的初期聚积特点,用CT动态观察28例碘油在肝癌内的存留和消失时间,同时与12例栓后切除标本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碘油能选择性聚积于多血供的肝癌内,聚积量与肿瘤血供有关。少血供肝癌无或少有碘油聚积。碘油虽能选择性聚积但逐渐消失的部位是肿瘤栓后坏死区,一  相似文献   

13.
动脉造影CT对小肝细胞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崇顺 《广西医学》1997,19(5):763-764
目的:主要了解小肝细胞癌在动脉造影CT图像上的特征性改变。材料与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其他影像学方法未能定性或肝癌切除术后疑有复发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将导管置于肝动脉并移至CT检查床上,经肝动脉注入造影剂同时作全肝螺旋CT扫描或同层动态扫描。结果:经CTA检出26个SHCC在肝动脉期呈现高密度类圆形结节状影,≤1cm的4个小结节边界不整。均有快进快出、中心部位首先减退的特征性改变。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B超、常规CT、血管造影检出率分别为80.7%(21/26)76.9%(20/26)、65.3%(17/26)。而≤1cm的病灶仅B超发现1个,其他均未检出。结论:CTA检查时,由于造影剂直接由肝动脉注入使由肝动脉供血的SHCC呈现明显强化的高密度结节状影而肝实质未明显强化,在鲜明的对比下能发现更多、更小的早期病灶,特别是≤1cm的病灶。在肝动脉强化的SHCC表现快进快出、中心部位首先减退的形态学特征可与肝内其它结节性病变相鉴别,有助于HSCC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61例肝癌术后肝内结节型(≤5cm)、亚临床复发病例,对甲胎蛋白(AFP)、B超、CT和肝动脉造影的检出率作了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63.9%、60.7%、73.8%和934%。提示血管造影是检出肝内结节复发最敏感的方法。由于碘油CT检查和CTA(经动脉造影CT)、CTAP(经动脉门脉造影CT)开展均需依赖肝动脉插管,而肝动脉造影如发现术后复发即可行介入放射学处理,可起到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所以血管造影方法应作为肝癌切除术后随访中的综合方法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杰  张万高 《安徽医学》2008,29(2):178-180
目的 探讨动脉造影CT(CTA)、经动脉门脉血管造影CT(CTAP)及碘油CT联合应用对肝占位定性诊断及指导治疗的意义。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2例患者,联合运用CTA、CTAP及碘油CT3种技术进行检查。并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临床意义。结果 经CTA、CTAP及碘油CT检查,明确诊断了8例以往诊断不明者;12例中,指导了4例外科及介入治疗。结论 联合运用CTA、CTAP及碘油CT有助肝占位定性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巨块型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后CT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143例原发巨块型肝癌碘油栓塞后的CT影像表现,依据癌灶内碘油存积的量和分布的差异,分为密实型,残缺型、弥散型和稀少型4种CT类型,并逐型分析其形成机理和临床意义,认为肝癌灌注栓塞后CT表现为密实型者瘤内碘油含量最高,提示瘤区药物浓度最高,栓塞效果和疗效最好,栓塞术后CT检查是临床判断疗效、估计预后、动态随访观察的首选方法,CT上瘤内碘油的表现情况可作为医生制定肝癌患者后继治疗措施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B型超声误诊肝癌7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型超声诊断768例肝癌,其中误诊70例,对其误诊原因作回顾性分析,从中吸取教训,以提高B超对肝癌诊断的可靠性。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768例肝癌为我院1986年9月~1997年9月病例,其中698例经B超检查结合CT、MRI、肝动脉造影、腹水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CDFI) 评价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的疗效及诊断其复发的价值。方法: 对36 例肝癌患者栓塞前后CDFI、血管造影和CT 做对照分析。结果: 36例中34 例(94-4 % ) 栓塞前CDFI显示有血流, 分为4 组图形: ①肿瘤周边搏动性血流; ②肿瘤内搏动性血流; ③肿瘤周边连续性血流; ④肿瘤内连续性血流。血管造影与CDFI对照,前2 组发现相应血管, 其余2 组未见相应血管。栓塞2 周后, 36 例中21 例(58-3 % ) CDFI出现彩色血流; 28 例再次血管造影显示所有肿物供血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再通。CDFI血流类型及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数与肿瘤大小有关。结论: CDFI评价肝癌栓塞疗效及诊断其复发的可靠性高, 是一种无创性、可重复和经济的影像检查方法, 可帮助确定再次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9.
碘油CT诊断早期或不典型肝癌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碘油CT对早期或不典型肝癌的诊断作用。方法采用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择性的插入肝固有动脉,经导管注入超液化碘油,2周后进行CT扫描。此时如果肝内有碘油聚积高度提高肿瘤的可能,对32例碘油CT阳性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综合分析。结论为碘油具有选择性集聚在肿瘤血管内的特性,可以查出很小的肝癌结节,对早期或不典型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肝癌化疗栓塞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重要姑息手段之一,碘油作为一种非抗体类载体,在其治疗及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收集16例肝癌患者碘油CT的影像表现,探讨其在肝癌化疗栓塞术后疗效观察、病灶检出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资料与方法回回一般资料16例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6~68岁,平均53.8岁。原发性肝癌13例,转移性肝癌3例,均经B超检查、CT扫描、甲胎蛋白(AFP)测定及血管造影等证实,6例AFP(一)·10例AFP(十)。CT分型:巨块型5例,多发结节型8例,弥漫型3例。12方法采用Seldinger法,超选择插管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