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实验对正视眼屈光系统的对比敏感度函数(CSF)特点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使用温州医学院研制的激光视网膜CSF测定仪和美国VEC TORVISION公司的CSV-1000型分别对正视眼50人100只眼进行视网膜到大脑系统的CSF和全视觉系统的CSF测量.根据公式:眼屈光系统的CSF=全视觉系统的CSF/视网膜到大脑系统的CSF,求出眼屈光系统的CSF值.结果 视网膜到大脑系统和全视觉系统的CSF曲线都呈钟型曲线(空间频率为6周/度时CSF最高).正视眼屈光系统的CSF在坐标上呈近似直线型,其斜率为负值(空间频率为3周/度时CSF最高,空间频率为18周/度时CSF最低).结论 正视眼人眼屈光系统的CSF,愈在高频区其值愈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近视性光学离焦对幼恒河猴正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4只20~40天龄的健康幼恒河猴随机分为A(n=6)、B(n=8)两组,A组猴双眼均配戴+3.00D镜片,造成近视性光学离焦;B组猴双眼均配戴0.00D镜片,作为对照。戴镜前及戴镜后2、4、6、8和12周给所有动物进行屈光度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测量玻璃体腔长度,以动态观察在两种不同干预条件下,幼猴眼球生长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前后A、B两组猴右左眼玻璃体腔长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眼玻璃体腔长度均逐渐增加。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比对照组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要少(近视性离焦组0.41ram(S=0.17);对照组0.70ram(S=0.18),P=0.01。戴镜前后所有猴右左眼屈光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双眼均朝向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屈光度减少1.3D(S=1.5),与对照组的2.3D(S=1.3)似较慢,但P=0.205。【结论】近视性离焦可干预幼恒河猴的正视化过程,表现为玻璃体腔生长延缓,形成相对的远视状态,提示l临床上婴幼儿屈光不正的矫治要慎重。  相似文献   

3.
艾琼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5062-5063
目的:探讨远视足矫对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正视化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4年5月—2015年4月期间诊治的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中抽取51例作为研究对象,予以远视足矫治疗,对比其治疗前后的双眼视功能以及眼位变化。结果治疗前,本组患者双眼视功能为Ⅰ级、Ⅱ级、Ⅲ级者比率是21.57%,远低于治疗后的56.86%(P<0.05);佩戴矫正眼镜3个月后,眼位完全矫正到位率54.90%,6个月后为72.55%,12个月后为100.00%。结论远视足矫可促使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正视化,改善其双眼视功能,且正位率较高,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常豚鼠眼球生长发育变化规律,为豚鼠作为近视研究的动物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刚出生的英国种三色豚鼠6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分别在第0、1、2、3、5、7、9和11周测量其中一组豚鼠的屈光力(R)、角膜曲率半径(RCC)、前房深度(AS)、晶状体厚度(CL)、玻璃体腔长度(VC)和眼轴总长度(AL)。将左右眼测量值合并在一起分析正视化过程中各屈光成分的变化规律。RCC、AS、CL、VC、AL和R分别做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各组中左右眼的R、RCC、AS、CL、VC和AL差异无显著性(P>0.05),雌雄鼠的R、RCC、AS、CL、VC和AL差异无显著性(P>0.05)。豚鼠出生时为远视[(+5.25±0.22)D],以后远视度数逐渐下降,到11周龄达(+1.34 ± 0.61) D并趋于稳定(P=0.215)。RCC出生时为(3.23 ± 0.01)mm,AS出生时为(1.20 ± 0.00)mm,CL出生时为(2.72 ± 0.02)mm和VC出生时为(3.27 ± 0.01)mm,4项参数在出生后的3周内总体呈上升趋势;3周后除了AS基本保持不变,其他3个参数仍在逐渐增加。AL[出生时为(7.19±0.02)mm]发生了明显的延长(P<0.05)。各参数与屈光力的相关性分析,其中VC与屈光力密切相关(r=-0.818,P<0.01),其他5个参数与屈光力呈中等相关(r=-0.558~-0.680,P<0.01)。结论:在视觉发育期内,豚鼠的各项屈光参数均向正视化发展,完成正视化的时间在9~11周。正视化进程主要与玻璃体腔长度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近视性光学离焦对幼恒河猴正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4只20~40天龄的健康幼恒河猴随机分为A(n=6)、B(n=8)两组,A组猴双眼均配戴+3.00D镜片,造成近视性光学离焦;B组猴双眼均配戴0.00D镜片,作为对照。戴镜前及戴镜后2、4、6、8和12周给所有动物进行屈光度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测量玻璃体腔长度,以动态观察在两种不同干预条件下,幼猴眼球生长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前后A、B两组猴右左眼玻璃体腔长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眼玻璃体腔长度均逐渐增加。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比对照组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要少(近视性离焦组0.41ram(S=0.17);对照组0.70ram(S=0.18),P=0.01。戴镜前后所有猴右左眼屈光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双眼均朝向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屈光度减少1.3D(S=1.5),与对照组的2.3D(S=1.3)似较慢,但P=0.205。【结论】近视性离焦可干预幼恒河猴的正视化过程,表现为玻璃体腔生长延缓,形成相对的远视状态,提示l临床上婴幼儿屈光不正的矫治要慎重。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6~19岁高中健康男青年365人、730只眼正常视力的屈光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各类屈光不正占88.49%,远视类型最多(71.10%),近视次之(14.25%),混合散光最少(3.15%);正视仅占11.51%.2、本组屈光度分布基本呈常态分布,高峰在+0.25~0.50D,屈光度所在范围为:+0.509±0.47D(S?=0.018D).3、近视与混合散光的发生率随视力递增而下降,二者与视力呈负相关(P<0.05),远视与正视的发生率在正常视力青年中与视力高低关系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7.
远视对儿童双眼视觉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76名远视性屈光不正儿童立体视觉测定,同时用正常儿童作为对照,发现远视对双眼视觉发育有较大影响,且与远视程度相关,矫正视力正常并不说明双眼视觉发育正常,认为尽早矫正屈光不正,加强双眼视功能训练,对儿童双眼视觉的发育和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调查16-18岁视力正常男性325人650眼的屈光状态,眼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远视者为504眼(77.54%),近视者66眼(10.15%),混合散光者2眼(0.31%).正视者78眼(12.00%),325人中,内隐斜(包括兼上隐斜)者为126人(38 77%),上隐斜者13人(4.00%),正位者14人(4.31%);经用行x列表的x^2检验法分析,屈光不正的类型与斜视的种类之间没有显著联系。  相似文献   

9.
正常视力1648只眼的屈光分析及正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及视力发育异常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500名学龄前(3~6岁)儿童进行屈光检查和视力检查,记录远视、近视、散光及视力异常的检出率;收集其中300名儿童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家庭因素(父母视力异常家族史、婴儿早产史)、用眼情况(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近距离用眼时间、每晚睡眠时间、每日电子产品用眼时间),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统计学差异指标进行处理,分析儿童屈光异常和视力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500名儿童中屈光异常的检出率为13.80%、视力异常的检出率为10.80%,男孩和女孩屈光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4.40%及13.17%、视力异常的检出率为11.67%,9.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4岁、4~<5岁、5~6岁儿童屈光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8.13%、14.97%及8.02%,视力异常检出率为16.96%、8.38%及6.7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岁、家族史、早产、户外活动时间>4 h、近距离用眼时间>6 h...  相似文献   

11.
采用形觉剥夺方法,在海赛克鸡雏眼建立近视眼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屈光变化(P<0.001)、眼球前后径(P<0.005)、眼球垂直径(P<0.05)及病理学观察获得有意义结果.证实形觉剥夺是近视眼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鸡眼的发育特点及其与屈光变化的关系,用306只雏鸡进行了不同时期的眼屈光、球径、球积测定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屈光度随鸡龄增长逐渐降低,1日龄鸡眼屈光为+3.85D,至42~56日龄时完成眼球发育,成熟期的眼屈光为正视,轴长为14mm,球积为4cm3。由不同鸡龄期得出一组屈光常数(正常值),可作为有关实验研究中的定量观察与比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分析远视性屈光不正对儿童双眼视觉的影响,以帮助患儿建立完善的双眼视觉。方法选择经1%阿托品散瞳后,主客观验光确诊为远视性屈光不正的患儿78例,进行分析。结果远视性屈光不正患儿矫正后的双眼视觉优于矫正前;双眼视觉受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影响,远视程度高则双眼视觉相对较差。结论双眼视觉受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影响,远视度数越大则双眼视觉越差,远视矫正后则双眼视觉得到改善,矫正后双眼视觉优于矫正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近视眼对比敏感度(CS)的不同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行近视准分子激光的患者62例124眼,矫正视力均≥1.0。分别根据屈光度、年龄和瞳孔大小分组。采用CGT-1000对比敏感度仪分别进行眩光及非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测试。结果在眩光时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时。眩光状态下,按年龄分组,〈40岁组和40~60岁组间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点上均明显低于〈40岁组和40~60岁组(均P〈0.05)。正视组、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正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6 mm及≤6 m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眩光状态下按以上方法分组比较,结果与眩光时一致。结论年龄、屈光度明显影响近视眼对比敏感度,而瞳孔大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屈光不正与眼球发育及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完全随机抽样选取600例4~12岁儿童(1200眼),比较其中的175例(313眼)屈光不正眼与313眼屈光正常儿童的眼球发育参数和用眼习惯。分析屈光要素与眼球及全身生长发育间的关系。结果低龄(4~6岁)组:裸眼视力和眼轴、年龄、身高、体重相关性不大(P>0.05),高龄儿童(7~12岁)裸眼视力和眼轴、年龄、身高、体重在屈光正常组呈正相关(P<0.01);在屈光不正组呈负相关(P<0.01);两组儿童等效球镜和眼轴、年龄、身高、体重均呈负相关(P<0.01);读书时间对屈光不正的影响不大(P>0.05);接触电子产品时间对屈光不正的影响:两组儿童有差异(P<0.05)。结论儿童屈光不正与眼轴及年龄和身高、体重相关,与遗传因素及接触电子产品时长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短波长单色光对豚鼠的屈光发育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20只出生约2周的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分成两组(n=10),分别在蓝光(430 nm)和白光(色温5000 K)下进行饲养。蓝光组为实验组,白光组为对照组,实验周期为12周。两种光照的光量子数均为每秒3×10-4 μmol/cm2,测量光强度蓝光为0.527 mW/cm2,白光为0.247 mW/cm2。实验前后均进行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各部分长度的测量。结果实验前两组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 (P>0.05)。光照12周后,蓝光组屈光度增加(1.20±0.66)D,白光组减少(1.18±0.85)D,蓝光组与白光组相比平均形成约2.40 D远视,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1);蓝光组眼轴和玻璃体腔分别增长(0.77±0.12)mm与(0.05±0.10)mm,白光组分别增长(0.95±0.18)mm与(0.21±0.13)mm。蓝光组的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增长较白光组慢(P<0.05)。但实验后两组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430 nm短波长单色光诱导豚鼠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延长较慢,产生远视。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屈光矫治方式对近视眼患者眼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近视眼患者146例,根据屈光矫治方式分为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和屈光手术3组,另取无近视的健康对照组50例.分别检查单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滞后量.结果:单眼调节幅度以框架眼镜组最低(P<0.05),而角膜接触镜组、LASIK组和健康对照组3组间没有差异(P>0.05);调节灵敏度3种矫治方式后均和健康对照组一致(P>0.05);调节滞后量以框架眼镜组最低(P<0.05),而角膜接触镜组、LASIK组和健康对照组3组间没有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调节幅度与眼屈光度有相关性(r=0.714,P=0.011);调节灵敏度与屈光不正无明显相关性(r=-0.187,P=-0.304);而调节滞后量与眼屈光度有相关性(r=-0.677,P=0.002).按照近视程度分层分析显示3个调节指标和分层前趋势基本一致.结论:框架眼镜对近视眼患者的眼调节功能存在一定影响,表现为单眼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的改变.而角膜接触镜和LASIK屈光矫治后的眼调节功能基本和正常相当.  相似文献   

20.
角膜移植及屈光手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