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首发为眼部症状的脑动脉瘤临床诊断和处理时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3—2008年我院收治首发为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的脑动脉瘤患者42例,分别行头颅CT、磁共振、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后给予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和DSA血管内介入微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结果26例动眼神经不全麻痹患者术后完全恢复达84.6%,14例动眼神经全麻痹患者术后完全恢复达35.7%,部分恢复达64.3%。2例瞳孔中度散大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首发症状为动眼神经麻痹者,应考虑到脑动脉瘤的可能性。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促进动眼神经恢复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的不同血管内治疗方式的恢复情况差异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至2018年收治的35例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的病例。随访观察术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式ONP恢复情况的差异性,分析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即刻评价的栓塞与否及程度对ONP恢复的差异性,分析ONP恢复与否与年龄、动眼神经麻痹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动脉瘤大小、自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长的关系。 结果35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25例(71.4%),部分恢复6例(17.1%),未缓解4例(11.4%);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式,ONP的恢复没有统计学差异(P=1.00);术后DSA即刻评价的栓塞与否及程度对ONP恢复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单纯支架治疗和致密栓塞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得更好;年龄、ONP程度、动脉瘤大小、是否SAH、治疗时间均不是ONP恢复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ONP恢复状态没有差异;术后即刻评价的致密栓塞及单纯支架置入,相较部分栓塞及栓塞后瘤腔显影,动眼神经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颅内动脉瘤患者 11例 ,其中男 5例 ,女 6例 ,年龄 2 3~ 6 5岁。颈内动脉瘤 4例 ,后交通支动脉瘤 4例 ,前交通支动脉瘤 3例 ,动脉瘤直径最小为 4mm ,最大为 2 3mm ,所有患者均采用GDC材料进行栓塞。结果  10 0 %栓塞 7例 ,90 %~ 99%栓塞 3例 ,70 %~ 90 %栓塞 1例 ,术后临床随访 1~ 12个月 ,无一例再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使用GDC栓塞材料操作方便、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并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A)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的临床效果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7例PComA动脉瘤性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按其术后恢复程度分为治愈(完全恢复)组和非治愈(部分恢复+未恢复)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 结果57例患者中,42例完全恢复,13例部分恢复,2例未恢复,治愈组与非治愈组在术前麻痹程度(73.8% vs 26.7%,P=0.002)以及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54.8% vs 20%,P=0.03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促进PComA动脉瘤性ONP患者症状恢复,术前麻痹程度较轻以及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ONP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症状更容易恢复。  相似文献   

5.
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血管内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未破裂后交通动脉瘤(PComA)致动眼神经麻痹(OMNP)血管内治疗疗效。方法对11例伴有OMNP的PComA患者的治疗时机、治疗方式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动眼神经功能全部恢复10例(90.9%),部分恢复1例(9.1%),其恢复状况与治疗时机、麻痹程度密切相关。结论血管内栓塞未破裂PComA可有效恢复其致OMNP,但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麻痹程度和早期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19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男性13例,女性6例.19例中11例采用钨丝微螺旋圈栓塞,8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16例栓塞治疗效果良好,2例术中出血,经抢救康复出院,1例术后死亡.本文讨论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选择条件,认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选择,在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可脱性弹簧圈在脑血管痉挛期 (4~ 14d)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 0 0 4年 3~ 8月共栓塞颅内动脉瘤 14例 ,其中颈内动脉瘤 1例 ,后交通动脉瘤 8例 ,前交通动脉瘤5例 ,所有患者均在 4~ 14d内采用DCS MATRIX材料进行栓塞。结果  11例栓塞 10 0 % ,2例栓塞 70 %~ 90 % ,1例栓塞 5 0 % ;其中有 6例发现有脑血管痉挛。结论 在脑血管痉挛期 ,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也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物可吸收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型弹簧圈 (Matrix)系统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效果。方法 应用含有生物可吸收材料的Matrix或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 6 2例。结果  6 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 ,其中 2 9例单纯Matrix栓塞 ,33例为Matrix结合GDC栓塞 ,1 5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 4 9例动脉瘤致密栓塞 ,1 3例为大部分栓塞。 1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 ,2例发生血栓栓塞。 2例患者死亡 ,3例重残 ,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2例动眼神经麻痹在术后 2周得到明显缓解。 2 5例患者造影随访 (3~ 6个月 )结果稳定 ,无明显载瘤动脉狭窄。结论 Matrix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有效的 ,可缓解动脉瘤占位效应并预防动脉瘤的复发。但长期结果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颅内动脉瘤及并发症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 对76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采用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发生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 76例动脉瘤患者发生并发症8例,占10.5%.其中动脉痉挛3例,弹簧圈提前解脱1例,弹簧圈脱落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1周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 正确理解并发症发生机制和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是控制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关键.恰当的处理可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破裂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4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所有病例均经CT血管成像和DSA明确诊断.结果 14例患者栓塞成功12例,1例术中破裂,1例行手术夹闭.12例中随访到5例,1例术后3月出现大量头发脱落,1例术后头痛持续2月,5例在6~12月随诊脑血管造影,瘤体栓塞完全,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未破裂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的安全性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将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未破裂脑动脉瘤 (必要时支架或球囊辅助 ) ,去除可能的出血因素。结果  5 7例共 6 5个未破裂动脉瘤 ,5 2个致密栓塞 ,12个栓塞程度大于 90 % ,1个栓塞程度少于 90 %。血管造影随访 (6~ 36个月 ) ,30个致密栓塞 2 9个仍稳定 ,1个动脉瘤再生长 ;11个栓塞程度大于 90 %中 1个完全消失 ,7个稳定 ,3个再生长 ;1个栓塞程度少于 90 %的再生长。结论 未破裂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必要的也是安全的方法 ,致密栓塞的影像学结果更好 ,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前动脉(ACA)A1段近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3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ACA A1段近端动脉瘤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所有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均获得了成功,6例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术,1例单纯采用支架植入术,3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9例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例单纯支架植入术见瘤腔内对比剂滞留,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6~ 60个月未发生颅内再出血和缺血并发症.7例术后6~ 12个月行DSA随访,动脉瘤瘤腔完全性阻塞,未见载瘤动脉狭窄及闭塞.结论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A1段近端动脉瘤是可行的、有效的.为保证成功栓塞,恰当的微导管塑形是必须的,必要时还需结合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影像学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 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194例 ,对宽颈动脉瘤则采用瘤颈成形辅助技术 ,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术 17例 ,微导丝辅助成形技术 19例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 2 1例。结果 栓塞程度 :致密栓塞 134例 (6 9% ) ,90 %以上 38例 (2 0 % ) ,90 %以下 2 2例 (11% )。术中出血 9例 (4 .6 % ) ,死亡 1例 (0 .5 % )。结论 GDC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瘤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支架等方法 ,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和减少脑梗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和探讨一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2010年6月收治的1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44个动脉瘤行一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2个,颅内支架(LEO支架或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12个。术后3~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全部病例栓塞成功。12枚支架到位满意。38个动脉瘤完全闭塞,5个闭塞95%以上,1个闭塞95%以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临床随访3~12个月无动脉瘤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9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支架狭窄。结论一期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atrix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5 1例共 5 6枚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5 1例患者按Hunt Hess分级 :Ⅰ级 15例、Ⅱ级 2 4例、Ⅲ级 8例、Ⅳ级 4例 ,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和DSA造影诊断。 4例宽颈动脉瘤和 2例梭形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应用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成功 4 8例 5 3枚动脉瘤 ,占 94 .3% ;3例因严重血管痉挛导致微导管无法到位而实施动脉瘤夹闭术 ;1例弹簧圈尾端残留于载瘤动脉 ,但未导致临床后果 ;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 ;4 8例随访 3~ 12个月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结论 Matrix可脱弹簧圈血管内能够有效栓塞颅内各部位动脉瘤 ,术中有明显的促进动脉瘤腔内形成血栓的作用 ,术后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覆盖动脉瘤颈口的作用。可以防止再次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3月收治8例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检查证实6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脑室内出血,1例为缺血症状。对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支架辅助栓塞1例(基底动脉顶宽颈动脉瘤),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液态胶栓塞1例,1例失败。结果 7个动脉瘤位于Willis环周围,1个动脉瘤位于胼周动脉远段分支动脉。8例中,7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成功,动脉瘤栓塞术后5 min复查造影,完全栓塞4例,几乎完全栓塞2例,不完全栓塞1例,术后随访结果良好。结论血管腔内栓塞治疗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对外周动脉型动脉瘤也可予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0 mm)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3月~2012年1月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共11个动脉瘤,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9个,采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2个。结果 11个动脉瘤均100%栓塞成功,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无复发,另外2例因未定时返院复查而失访。结论采用单纯弹簧圈或结合颅内支架栓塞是目前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较好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病因及诊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创伤性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病因及血管内栓塞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对26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明确诊断,同时行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19例采用可脱性球囊行假性动脉瘤开口处颈动脉闭塞,2例采用10%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脑膜中动脉供支栓塞。结果20例栓塞后鼻腔出血停止,其中1例视力下降栓塞后1周视力好转。3例头痛3周后消失。3例颈部包块杂音消失、质软、无搏动。1例死亡。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再次出血,颈部包块消失。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创伤性颈动脉假性动脉瘤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 D-DSA)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OSHIBA INFINIXCST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对52例确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栓塞术前及术中行3 D-DSA检查,其中39例行3 D-DSA随访,随访时间为2~23个月。结果 52例的54枚脑动脉瘤在术中3 D-DSA指导下完全栓塞38枚,近乎完全栓塞11枚,基本栓塞5枚,分别占70.4%、20.4%、9.3%。术中无1例破裂,39例的3 D-DSA随访中,36例完全闭塞的患者中动脉瘤内均无造影剂进入。结论 3D-DSA可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瘤颈形态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从而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及血管内栓塞的致密程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21例假性动脉瘤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假性动脉瘤的部位、类型和发生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四肢动脉11例、脾动脉3例、肾动脉2例、髂总动脉2例、髂内动脉1例、胆囊动脉1例、阴茎动脉1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9例肢体动脉近大关节处假性动脉瘤采用球囊临时阻断血流下瘤体切除、血管吻合术或直接切开修补术,4例主干型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其中2例发生于髂内动脉开口处的髂总动脉主干型假性动脉瘤采用分支动脉栓塞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6例终末型假性动脉瘤采用明胶海绵结合不锈钢圈栓塞术.结果 21例假性动脉瘤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瘤腔全部消失,11例肢体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远端血管搏动正常,未出现神经损伤,2例脾动脉主干近端、2例髂总动脉主干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隔绝术后无内漏、远端血流通畅,6例终末型假性动脉瘤患者栓塞后瘤腔消失,出血停止,未出现脏器缺血坏死,其中1例髂内动脉二级分支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栓塞后1周因骨盆复合伤并发重度感染死亡.结论 根据假性动脉瘤的部化、类型和产生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尽量小的创伤下使各部位假性动脉瘤得到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