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6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Birlwell及苏洛夫博士就对体外反搏开展研究,由于设计思想上和工程技术上未臻完善,临床疗效不佳而告终。70年代初,中山医科大学对体外反搏进行新的探索,于1976年研究成功第一台体外反搏器并应用于临床。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进入80年代,体外反搏器采用电脑控制,能把下半身的血液在心脏的舒张期有效地挤回主动脉,充分地提高主动脉舒张压,使灌注入心脏的血液大量增加并建立侧枝循环,从而达到防治冠心病的目的。经过19年的推广应用,已有4000余家医院开展反搏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采用WFB--TV型增强型体外反搏器,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平均治疗时间为456小时,最长治疗时间为2010小时。另选取50例采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作为对照。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糖及尿糖变化。结果:通过4~8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血糖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尿糖亦随之减少。体外反搏后平均血糖为6.21±3.74mmol/L,显著低于体外反搏治疗前的平均血糖浓度(7.98±3.62mmol/L,P<0.01)。部分患者可减少用药量,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体外反搏对治疗糖尿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体外反搏是一种较理想的无创伤性非药物治疗冠心病所致的心律失常有效的新方法.笔者从1984年12月应用体外反搏器治疗21例,因冠心病所致的各种心律失常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本组21例,男性12例,女  相似文献   

4.
<正>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已收到较明显的疗效,但用于不宁腿综合征的治疗国内外尚无报道.我院使用广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WFB-Ⅳ型体外反搏器对10例不宁腿综合  相似文献   

5.
早在6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Birlwell及苏洛夫博士就对体外反搏开展研究,由于设计思想上和工程技术上未臻完善,临床疗效不佳而告终。70年代初,中山医科大学对体外反搏进行新的探索,于1976年研究成功第一台体外反搏器并应用于临床。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进入80年代,体外反搏器采用电脑控制,能把下半身的血液在心脏的舒张期有效地挤回主动脉,充分地提高主动脉舒张压,使灌注入心脏的血液大量增加并建立侧枝循环,从而达  相似文献   

6.
<正>为庆祝建国45周年,迎接1995年3月在丹麦举行的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展览会于1994年9月24~30日在首都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中山医科大学研制的体外反搏器作为广东省建国以来卫生科技战线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被推举进京参加展示.这是该校以郑振教授为首的体外反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体外反搏走出国门,造福更多的缺血性疾病患者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广州医疗器械厂生产的“WFB-I型体外反搏器”在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冬季使用时由于反搏器气泵提供反搏器气囊的气体是冷空气,随着心率的变化,每分钟要把大量的冷空气注入反搏器气囊,既而又排出。周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型体外反搏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一种新的体外反搏充排气时序控制算法。采用pentium 微机、十六位单片机并行中断通迅技术研制了一种新型体外反搏控制系统。十六位单片机完成心电信号,反搏波信号的采集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数据经并行通迅接口传至上位机。由pentium 微机根据所研究的控制算法完成反搏充、排气时序信号的控制及反搏状态监测。反搏系统严格保持反搏波传到主动脉瓣处与主动瓣脉关闭时刻同步,增强反搏器系统出错报警处理能力,在保障病人的安全条件下极大限度地提高反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采用WFB——TV型增强型体外反搏器,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平均治疗时间为456小时,最长治疗时间为2010小时。另选取50例采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作为对照。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糖及尿糖变化。结果通过4~8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血糖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尿糖亦随之减少。体外反搏后平均血糖为6.21±3.74mmol/L,显著低于体外反搏治疗前的平均血糖浓度(7.98±3.62mmol/L,P〈0.01)。部分患者可减少用药量,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体外反搏对治疗糖尿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已得到了肯定,尤其是近年来开展的心肌核素显像方法给予了较充分的肯定.近3年我院开展了体外反搏的血液动力学的研究,对其治疗机制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郑振声提出了采用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简称低右)强化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来提高反搏的疗效.我院赵顺卿等已从心绞痛症状疗效和心电  相似文献   

11.
<正>冠心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体外反博(ECP)作为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新型手段,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重视.自1962年Soroff等人率先制成对人体无创伤性的体外反搏装置,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及心绞痛病人以来,无论从体外反搏装置及临床应用方面已有很大进展.文献报道冠心病在行体外反搏治疗后,无论在临床症状或心电图ST-T方面,均有较明显的改善.目前对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所产生的心功能影响的评价不一,对体外反搏治疗整个疗程后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82年7月就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效果观察如下: 一、临床资料:30例中冠心病、心绞痛21例,急性心肌梗塞9例,(其中伴心绞痛6例),男28例,女2例。二、方法、本组病人所用为四肢序贯式正压气囊球外反搏器,每日一次,每次一小时,十二次为一疗程,必要时可连续二个疗程,其中一个疗程18例,2个疗程10例,3个疗程2例,共进行528例次,治疗压力为0.4~0.45kg/cm~2,全部病例在反搏前后均详细记录症状,测量血压、脉搏并作心电图,及测定收缩时间间期(STI)。用以评定反搏的疗效。对心绞痛病人进行反搏治疗期间均停用长效抗心绞痛药物。三、疗效分析:3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体外反搏改善冠心病病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分为两组,其中35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为体外反搏组,其他35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缺血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12周后,症状性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两组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疗效比较体外反搏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体外反搏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FMD)与反搏前比较明显改善(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亦非常显著(P<0.01)。两组的非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NID)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均>0.05)。反搏期间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病人不仅能减少心肌缺血的发作,而且有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体外反搏治疗作为一种体外心血管辅助循环技术,近年来在缺血性疾病的康复治疗领域显示出独到的优势,其显著疗效得到各国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并获得美国、欧洲的冠心病和卒中指南推荐。目前,体外反搏治疗已成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不可缺少的康复新手段,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体外反搏治疗,我国建立并开展体外反搏治疗的单位已经超过1000家。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心衰的辅助循环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有创辅助方法由于技术难度大,不能普遍在各级医院开展,而无创辅助循环方法技术要求低,能够普及使用。本文回顾了用于治疗心衰的各种无创循环辅助方法(体外反搏、正压通气、VEST充气及辅以体外反搏的VEST等方法)的研究现状,以促进无创辅助循环用于治疗心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与评价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随机将7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5例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体外反搏治疗为体外反搏组,其他35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为常规治疗组。另选择3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心肌缺血及心率变异的相关指标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12周后,症状性与无症状性ST段压低的次数及其持续时间,体外反搏组与常规治疗组均有明显减少及缩短,TIB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组间比较体外反搏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体外反搏疗法对冠心病患者不仅能降低心肌缺血总负荷,而且有改善其心率变异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采用体外反搏合并耳针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临床诊断明确的45例(68耳)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反搏组和体外反搏并耳针组。体外反搏组20例(32耳),男8例,女12例,年龄17岁~61岁,平均39岁,病程平均8.6天。治疗前纯音测听按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区分为深度聋8耳,重度警15  相似文献   

18.
<正>体外反搏(ECP)已在国内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但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报道却不多.原因是体外反搏导致回心血流量增加.可能加重心脏的前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从而产生不利于心肌梗塞转归的因素.为了观察ECP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安全性,并探讨克服体外反博副作用的方法,本文对14例AMI患者进行了反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观察,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为1992年9月~1993年9月经神经科确诊和颅脑CT证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共84例.男35例,女27例,平均年龄62.5岁.根据国际脑血管疾病会议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为准则,其中脑血栓形成51例,腔隙性脑梗塞13例.我们使用WFB-Ⅳ型体外反搏治疗.观察了体外反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胰多肽(PP)、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影响.企图了解体外反搏是否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及对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28例)采用体外反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左心室功能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CO、CI、SV、SI、ACI、VI、SVR、SVRIa、STR等参数水平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体外反搏治疗后,临床效果明显提升,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