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甲钴胺治疗,观察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4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和SNCV分别为(47.89±6.93)、(49.12±5.54) m/s和(43.69±4.97)、(42.35±5.14) m/s,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分别为(41.15±4.36)、( 39.89±3.67) m/s和(37.57±3.08)、(36.56±2.81) m/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胫神经MNCV和S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红花黄素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0月治疗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先进行规范的西医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治疗、血糖监测、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调脂等。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500μg/次,3次/d。治疗组用红花黄素注射液穴位注射,1 ml/穴,隔日1次。两组均治疗30 d。对比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condu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ondution velocity,SCV)。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66.7%,对照组4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SCV[(48.0±6.1)、(47.8±4.3)、(49.5±5.5)、(47.3±5.7)m/s]与对照组[(43.2±3.6)、(42.9±3.9)、(45.1±4.7)、(44.8±5.4)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红花黄素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改善临床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α-硫辛酸(ALA)联合普瑞巴林(PGB)在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DPNP)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DPNP患者90例,男性41例,女性49例,随机分为3组:甲钴胺组、ALA组和ALA联合PGB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予以控制血糖,分别用甲钴胺、ALA以及ALA联合PGB治疗,4周后观察各组疗效、神经传导速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疼痛程度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A联合PGB组临床总有效率(86.7%)高于甲钴胺组(60.0%)和ALA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甲钴胺组治疗后比较,ALA组治疗后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53.6±3.9) m/s]以及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52.6±4.2)m/s]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52.1±3.6) m/s]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甲钴胺组治疗后比较,ALA联合PGB组治疗后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51.9±4.1) m/s]以及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54.1±3.7)m/s]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54.2±3.6)m/s]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观察到需要临床干预或中止治疗的不良反应.结论 ALA联合PGB可以有效地修复神经,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DPNP提供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肌氨肽苷与甲钴胺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予甲钴胺500mg肌肉注射,1次,d,同时加用肌氨肽苷注射液治疗,每次10 ml加入0.9%NaCl 50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单用甲钴胺500 mg肌肉注射,1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测定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为60.9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也有改善(P<0.05).结论 甲钴胺与肌氨肽苷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比单用甲钴胺疗效更好,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活血痛痹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82例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常规接受降糖治疗,对照组应用甲钴胺片,观察组应用活血通痹汤,比较两组患者双侧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总有效率.结果:一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24%,显著高于对照组65.85%(p<0.05);观察组SCV及MCV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活血痛痹汤治疗DPN可显著改善患者SCV及MCV,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加之糖脂代谢紊乱干扰了神经组织的代谢,形成恶性循环,使神经纤维脱髓鞘及神经轴突转运异常。本研究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08-01-2017-08-31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0.00%,χ2=5.527,P=0.029。治疗后治疗组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为(53.14±6.23)m/s,高于对照组(46.78±3.46)m/s,t=5.676,P0.001;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为(48.96±4.15)m/s,高于对照组(42.17±1.36)m/s,t=9.854,P0.001;腓总神经MNCV为(47.58±4.26)m/s,高于对照组(39.82±1.45)m/s,t=10.931,P0.001;腓总神经SNCV为(45.79±6.92)m/s,高于对照组(41.37±1.82)m/s,t=3.912,P0.001。治疗组高切全血黏度为(6.02±0.37)mPa·s,低于对照组(6.41±1.03)mPa·s,t=2.303,P=0.032;治疗组低切全血黏度为(11.03±1.42)mPa·s,低于对照组(11.63±1.24)mPa·s,t=2.034,P=0.046;治疗组血浆黏度为(1.42±0.27)mPa·s,低于对照组(1.62±0.44)mPa·s,t=2.494,P=0.006;治疗组血小板黏附率为(36.84±2.76)%,低于对照组(41.15±3.42)%,t=6.294,P0.001。结论采用血塞通注射液与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DPN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口服,观察组给予甲钴胺+依帕司他口服,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间疗效及安全性。结果①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3.33%(P 0.05);②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均优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治疗后SCV及MCV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 0.05);③观察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DPN优于单用甲钴胺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甲钴胺、α-硫辛酸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和α-硫辛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均治疗4周。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4、5.144、5.553、4.446,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6,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7、4.364,均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44/45)和71.11%(3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54,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甲钴胺、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其机制与减轻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异常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神经自觉症状和肌电图检查将9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28例)、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SDPN)组(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组(33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2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进行血浆Hcy水平测定及肌电图检查并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SDPN组、DPN组血浆Hcy分别为(8.16±2.23)、( 12.48±4.15)、( 13.51±5.80)μmol/L,与对照组的(6.00±1.4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SDPN组、DPN组血浆Hcy≥15.0μmol/L发生率分别为3.57%(1/28)、12.50%(4/32)、21.21%(7/33),与对照组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Hcy与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尺神经MCV、胫神经MCV、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尺神经SCV、腓肠神经SCV、腓浅神经SCV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7、-0.401、-0.718、-0.711、-0.417、-0.360、-0.449、-0.570,P< 0.01),与正中神经F波、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9、0.598,P<0.01).结论 血浆Hcy升高可作为DPN发生发展的一个预测因子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甲钴胺治疗。比较两组神经传导速度、临床效果、不良反应。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的传导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改善率97.7%(42/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33/43),(χ2=6.672、P=0.01);两组发生注射部位疼痛、头晕及低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且效果优于单纯甲钴胺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对神经传导速度、氧化应激的影响,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莱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符合入组标准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收治顺序随机分为甲钴胺组(35例)、α-硫辛酸(35例)、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组(35例),甲钴胺组静脉滴注甲钴胺,500μg/次,1次/d;α-硫辛酸组静脉滴注α-硫辛酸,600mg/次,1次/d;联合治疗组静脉滴注甲钴胺,500μg/次,1次/d,静脉滴注α-硫辛酸,600 mg/次,1次/d。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评分,用肌电仪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水平,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评价3组临床疗效。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疼痛、麻木、烧灼感和感觉异常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疼痛、麻木、烧灼感和感觉异常评分明显低于甲钴胺组和α-硫辛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组患者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明显高于甲钴胺组和α-硫辛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α-硫辛酸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MD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SOD活力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联合治疗组治疗后MDA水平明显低于甲钴胺组和α-硫辛酸组,SOD活力明显高于甲钴胺组和α-硫辛酸组,α-硫辛酸组治疗后MDA水平明显低于甲钴胺组,SOD活力明显高于甲钴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甲钴胺组(68.57%)和α-硫辛酸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单一用药,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减轻氧化应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饮食和运动指导,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甲钴胺0.5 mg/次口服,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服,日1剂。两组均治疗6个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及疗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64.00±5.63)、(44.51±4.56)m/s]快于对照组[(57.57±4.42)、(41.55±5.17)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对照组(5.2±0.5)个月,观察组(3.6±0.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55.0%,观察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缓解临床症状,并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外洗方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及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腺苷钴胺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洗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腓神经MCV、腓总神经MCV、腓浅神经SCV、腓肠神经SCV均显著增高(P<0.05),且观察组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外洗方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升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4.
沙晓庆 《智慧健康》2023,(13):130-133
目的 研究左卡尼汀联合甲钴胺治疗尿毒症血透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尿毒症血透伴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85例,根据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将单纯应用左卡尼汀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42),将应用左卡尼汀联合甲钴胺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43),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血清指标水平、不良症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尿毒症血透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联合应用左卡尼汀与甲钴胺治疗的效果更确切,有助于促进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改善血清指标水平,减少不良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严重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16例患者的电生理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积极治疗后的严重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电生理变化规律,探讨预后。方法随访经积极治疗的16例严重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依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9、24个月对其右侧大鱼际肌、胫前肌及股内肌进行肌电图检查,测定其右侧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和腓肠神经进行神经传导速度,分析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各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严重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电生理表现为肌肉放松时自发电位增多(25.0%),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20.8%)、波幅增高(12.5%)、多相波增多(16.5%),重收缩时募集减少(25.0%);神经传导速度(MCV、SCV)减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远端潜伏期(DML)延长,其中正中神经:MCV(46.00±4.32)m/s、SCV(40.66±2.65)m/s、SNAP(7.98±1.05)μV、DML(4.28±0.63)ms、CMAP(6.32±1.54)mV,腓总神经:MCV(34.96±2.55)m/s、CMAP(3.21±1.99)mV、DML(7.32±1.65)ms,腓肠神经:SCV(36.48±5.20)m/s、SNAP(2.15±1.22)μV;而正常对照组的正中神经:MCV(54.63±5.33)m/s、SCV(59.25±6.45)m/s、SNAP(26.53±6.32)μV、DML(3.96±0.65)ms、CMAP(9.89±2.30)mV,腓总神经:MCV(48.49±3.25)m/s、CMAP(5.47±1.77)mV、DML(5.20±3.27)ms,腓肠神经:SCV(63.21±9.30)m/s、SNAP(4.63±1.29)μV;两组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经积极治疗后,正己烷中毒患者以上各项参数均逐渐好转,24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严重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电生理表现明显异常,经积极治疗后,电生理指标可望恢复正常,临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取从2013年1月1日—2014年4月30日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病例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甲钴胺进行治疗,研究组硫辛酸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胫神经、尺神经的传导速度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并且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正中神经传速为(47.57±4.26)m/s、尺神经为(44.56±2.83)m/s、胫神经为(45.37±3.43)m/s,而对照组正中神经为(43.45±3.18)m/s、尺神经为(40.21±2.16)m/s、胫神经为(41.23±3.19)m/s,两组对比,研究组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9%,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1.7%,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592,P=0.0056)。结论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良好,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医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甲钴胺、α硫辛酸、降糖等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低频超声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烧灼、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超声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患者有助于缓解疼痛,改善周围神经异常症状,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甲钴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α-硫辛酸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肢体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MNCV)和运动传导速度(SNCV)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一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P﹤0.05);观察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有助于提高肢体神经传导速度,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4-06~2017-06期间,选择10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甲组、乙组,各51例,分别予以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甲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45/51),乙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20%(46/51),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乙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明显快于甲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均较好,但甲钴胺联合依帕司更能有效促进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感觉定量检测(QST)在慢性肾衰竭患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将8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按肾功能情况分为四组:代偿组、失代偿组、衰竭组、尿毒症组,每组20例,另选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QST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 左侧肢体手指、小鱼际、足背、小腿的冷觉、温觉、冷痛觉、热痛觉、振动觉,按代偿组、失代偿组、衰竭组、尿毒症组的顺序均有依次增大趋势,除代偿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SCV比较,衰竭组、尿毒症组与对照组、代偿组、失代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组与衰竭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组、衰竭组、失代偿组QST异常率明显高于SCV异常率[80%(16/20)比60%(12/20)、80%(16/20)比55%(11/20)、50%(10/20)比10%(2/20),P<0.05].结论 QST是诊断慢性肾衰竭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敏感、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