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方法 选取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每组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氟伐他汀组给予氟伐他汀40 mg/d治疗,疗程6周,观察两组血脂、MMP-9、IL-18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入院时、术前1d、术后1d、术后6周MMP-9、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MMP-9、IL-18水平明显升高,与入院时、术前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8.47±49.15)μg/L比(237.10±57.32)、(235.97±56.24) μg/L,(218.75±38.00) ng/L比(120.42±25.50)、(115.22 ±28.93) ng/L和(330.42±50.04) μg/L比(235.98±60.36)、(236.29±53.02)μg/L,(220.16±37.12) ng/L比(119.43±24.85)、(117.14±26.80) ng/L](P< 0.05),术后6周MMP-9、IL-18水平明显下降[(152.28±43.20) μg/L、(101.36±23.67) ng/L和(150.30±44.18) μg/L、(100.45±24.58) ng/L],与人院时、术前1d、术后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与氟伐他汀组入院时、术前1d、术后1d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周TG、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5±1.00)、(5.15±0.61)、(1.84±0.50)、(3.13±0.88) mmol/L和(1.87±1.05)、(5.52±0.84)、(2.82±0.57)、(2.61±0.79) mmol/L](P< 0.05),术后ldTG、TC、HDL-C、LDL-C水平与入院时、术前l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TG、TC、HDL-C、LDL-C水平与入院时、术前ld、术后l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介入术后MMP-9、IL-18水平明显升高,采取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MMP-9、IL-18及血脂水平,两种药物降低MMP-9、IL-18效果相当,但氟伐他汀降脂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2.
汤益坤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187-118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及其对黏附分子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治疗组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8周后,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黏附分子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及降低黏附分子和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斑块内的炎症反应,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改善心绞痛临床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46例)、阿托伐他汀组(46例)、常规治疗组(44例),测定治疗前,治疗8周后CRP、IL-6、血脂。结果普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后CRP、IL-6、血脂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普伐他汀组血脂下降显著(P〈0.05),而常规治疗组CRP、IL-6、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普伐他汀组治疗前后血脂下降与CRP、IL-6下降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均可降低UA患者CRP、IL-6、血脂,均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部分不依赖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对62例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10 mg口服,每晚1次,治疗3个月,观察用药前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血脂及hs-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2周后,脑梗死患者hs-CRP由(11.8±4.2)mg/L降至(3.6±1.4)mg/L(P<0.01),TC由(4.53±0.51)mmol/L降至(4.04±0.49)mmol/L,TG由(2.28±0.21)mmol/L降至(1.67±0.20)mmol/L,LDL-C由(3.80±0.42)mmol/L降至(3.21±0.30)mmol/L(P均<0.05),治疗3个月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得到改善.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在脑梗死患者的三级预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1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每组7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绞痛发作次数.结果 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hs-CRP、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阿托伐他汀组:(4.3 ±0.4) mmol/L比(5.6±0.8) mmol/L、(2.2±0.5) mmol/L比(2.8±0.8) mmol/L、(2.6±0.3)mmol/L比(3.2±0.6) mmol/L、(18.4±2.2) mg/L比(24.3±2.6) mg/L、(39.8±6.4)%比(34.6±6.2)%;瑞舒伐他汀组:(3.6t0.6) mmol/L比(5.4±1.2) mmol/L、(1.8±0.4) mmol/L比(2.6±0.6) mmol/L、(1.9±0.4) mmol/L比(3.4±0.8) mmol/L、(12.4±2.6) mg/L比(22.8±2.4) mg/L、(44.6±5.2)%比(32.8±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均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阿托伐他汀组[(2.1±0.8)次比(4.2±1.4)次],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95.7%(67/70)比81.4% (57/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可以有效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且瑞舒伐他汀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河西区尖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确诊为高血压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和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舒张压和收缩压分别为(74.82±5.47)mmHg和(112.56±7.09)mmHg,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45±6.81)mmHg和(119.38±7.38)mmHg;研究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分别为(4.35±0.76)次/周和(3.18±1.04)min/次,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4±1.03)次/周和(5.56±1.48)min/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和心绞痛发作,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 8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均为95.5%(42/44),高于对照组的75.0%(33/44)、72.7%(3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是一组治疗UAP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 8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均为95.5%(42/44),高于对照组的75.0%(33/44)、72.7%(3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是一组治疗UAP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 8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均为95.5%(42/44),高于对照组的75.0%(33/44)、72.7%(3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是一组治疗UAP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肺栓塞 (pulmonaryembolism ,PE)指体静脉或右心系统栓子脱落随血液飘流阻塞肺动脉或分支而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PE并发于临床各科的许多疾病 ,临床漏诊和误诊率高 ,病死率高 ,因此 ,尽早作出诊断并及时治疗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回顾分析了 32例PE病人的临床资料 ,旨在提高临床诊断率。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月在我院确诊的PE 32例 ,男 2 0例 ,女 12例。年龄 2 5~ 67岁 ,平均 4 1岁。慢性反复性PE 2例 ,有深静脉血栓(DVT)史者 11例 (34 % ) ,肺心病 2例 ,风心病 3例 …  相似文献   

11.
罗云  银耀增 《现代保健》2008,(35):18-19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观察病情变化并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 两组治疗后病情较前均有好转、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为好,(P〈0.05);C反应蛋白差值较对照组大(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殷淑娟 《现代保健》2010,(32):35-3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1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4例,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美托洛尔、硝酸甘油、钙拮抗剂和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胸放射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8例,其中经胸放射治疗后的UAP患者28例(经胸放疗后组);普通UAP患者30例(普通心绞痛组).全部患者行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随访1年,测定两组患者脑钠尿肽(BNP)水平,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经胸放疗后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普通心绞痛组比较,钙化病变、多支病变、血栓病变以及PCI术中夹层发生率明显升高,1年随访时BNP水平较普通心绞痛组高[(234.31±121.39)ng/L比(124.74±37.81)ng/L],室壁运动指数、新发心功能不全及再发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的比例也较普通心绞痛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放射治疗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复杂病变为主,同时因放射性心肌及瓣膜损伤,使得该类患者远期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丹参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脂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为在常规丹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14d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34〈0.05,χ2=4.41)。观察组CRP水平由治疗前(14.94±5.75)降至(6.89±4.12),差异显著(P〈0.01);而对照组CRP水平治疗前后略有下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血脂各指标中观察组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对照组各指标也只是略有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脂指标均明显下降,降低了脑梗死的复发。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采用丹参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效果明显优于丹参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Rho/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联合常规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痉挛)患者,年龄(61±1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法舒地尔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0例患者均接受乙酰胆碱负荷试验,于给予乙酰胆碱后、首次硝酸甘油(300g)治疗后,给予法舒地尔(30 mg,法舒地尔组)或0.9%氯化钠(对照组),再次硝酸甘油(300g)治疗后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测定痉挛冠状动脉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首次硝酸甘油治疗后痉挛冠状动脉直径改变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2±23.6)%比(42.6±17.2)%](P>0.05).法舒地尔组在给予法舒地尔和再次硝酸甘油治疗后痉挛冠状动脉直径显著扩张,与首次硝酸甘油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0.79)、(2.51±0.78)mm比(2.11±0.62)mm](P<0.01),而对照组痉挛冠状动脉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均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法舒地尔治疗期间血压和心率是稳定的.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硝酸甘油治疗后,给予法舒地尔可以进一步舒张痉挛的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6.
Fabry病,又称Anderson-Fabry病或弥漫性躯体血管角质瘤,1898年由Fabry和Anderson两位学者首先报道故而命名,是一种较少见的、与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糖鞘脂类代谢疾病,白种人较东方人种更多见。Fabry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α-半乳糖苷酶A(alpha-galactosidase A,α-Gal A)先天性缺乏从而使其代谢底物三己糖酰基鞘脂醇(globotriaosylceramide,Ob3)和二己糖酰基鞘脂醇的末端半乳糖酰基不能被裂解而在体内储积,发生储积的主要部位包括血浆、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溶酶体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测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微小心肌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UAP患者(UAP组)测定血清cTnⅠ含量,以cTnⅠ≥0.1 μgL为cTnⅠ阳性组,cTnⅠ<0.1μg/L为cTnⅠ阴性组,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心脏事件的相关性.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UAP组cTnⅠ阳性率(35.0%,21/60)明显高于对照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nⅠ阳性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和/或高度狭窄发生率(19.0%,4/21)高于cTnⅠ阴性组(5.1%,2/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 d内心脏事件发生率cTnⅠ阳性组(33.3%,7/21)明显高于cTnⅠ阴性组(5.1%,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低水平cTnⅠ是反映微小心肌损伤的敏感和特异指标,cTnⅠ定量测定对UAP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及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的变化。方法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4 4例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 17例在入院次晨空腹采血 ,而健康体检人群 2 0例在当日空腹采血 ,测定vWF及Hcy水平。结果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vWF及Hcy水平 [vWF(194 .36± 32 .2 3) % ,Hcy(12 .89± 5 .18) μmol L]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 [vWF(16 9.0 0± 2 0 .6 9) % ,Hcy(7.4 0± 5 .18) μmol L]和健康体检人群 [vWF(15 3.0 0±2 4 .73) % ,Hcy(4 .98± 1.5 9) μmol L]均明显升高。 结论 vWF及Hcy水平的改变可能参与了不稳定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每次20mg,1次/d。8周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改变。结果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90.9%,对照组有效率72.1%,两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心电图疗效方面治疗组有效率81.9%,对照组有效率67.4%,两组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方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