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6例经术后病理确诊为SPT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4±10.8)岁,肿瘤位于胰头颈部4例,胰体及胰尾部各1例.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1例行胰腺中段切除加近端闭合加远端胰腺空肠端端吻合术,1例行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结果 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4例患者术后2~3d发生胰瘘,1例患者出现血小板计数增加,1例患者出现腹胀、脂肪泻,均经对症治疗好转.除1例失访外其余5例患者均在随访中,未发现复发与转移.结论 SPT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育龄妇女,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SP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SPTP位于胰头10例(占26%,10/38)、胰颈部12例(占32%,12/38)、胰体尾部16例(占42%,16/38).所有患者均成功行手术切除肿瘤,行单纯肿瘤切除术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3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8例、胰体尾+脾切除4例.术后出现胰瘘3例,均通过保守治疗痊愈.随访2个月至8年,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 SPTP是一种少见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确诊需要依靠术后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完整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特征,并与临床、病理对照,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SPTP患者的CT表现,其中女4例,男1例,年龄10~29岁,平均年龄(16.20±7.49)岁.术前5例患者均行CT检查及增强扫描检查.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胰体尾部肿瘤切除术.结果 肿瘤位于胰头和颈部者4例,胰体和尾部者1例,肿块边界均清晰,肿块直径3.0~9.0 em,平均5.2 cm.2例以囊性成分为主,2例以实性成分为主,1例囊、实性成分比例相仿.CT增强扫描示肿瘤实性部分呈逐渐强化,但始终低于正常胰腺组织.1例肿块边缘可见不连续环形钙化,1例合并轻度胰管扩张,无一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 SPTP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袁宗旭 《中国保健》2007,15(16):56-56
目的通过16例胰头癌CT表现分析提高胰头癌CT诊断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本院从2002年7月~2007年1月经CT诊断为胰头癌16例,其中手术证实6例,死亡4例,余6例正在治疗中.结果主要CT表现胰头局限性肿块,肿块边界不清,偶见胰腺弥漫性肿大,肿块中央可见低密度区,主胰管扩张,胰腺体尾部萎缩,胰腺周脂肪间隙消失,16例增强后病灶均呈不规则低密度改变.讨论胰头癌为少血供肿瘤,其病理类型绝大多为腺癌.临床表现多样化,但以腹痛和黄疸为主.其诊断要点是胰头部或钩突部局限性肿大,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改变,少数中央出现低密度,主胰管扩张,大多数胰体尾部萎缩,胰头边界不清,胰周脂肪间隙消失.增强后肿块呈不规则低密度灶.若侵及胆总管致胆总管扩张及肝内胆管扩张.晚期浸及周围组织与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本病应与慢性胰腺炎、壶腹癌、胆总管结石及转移癌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良性及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MRI表现,以评估其良恶性的价值。结果:入组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病例,3例轻度不典型增生(良性)中1例位于胰头部;2例位于胰体部,表现为主胰管局部轻度扩张>5 mm<10 mm;4例中度不典型增生(交界性)中2例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尾部,主胰管均扩张>10 mm<15 mm,为分叶状囊性肿块,内部有或无分隔和乳头状突起;3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伴局部浸润癌(恶性),均位于胰头部,胰管明显扩张>15 mm,为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发生肝脏多发转移。结论:MRI评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良性及恶性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腺癌肉瘤(PC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科2000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6例PCS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术中明确肿瘤位于胰头及钩突部4例(4/6), 胰体尾部2例(2/6), 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 胰体尾、脾切除术2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胰腺癌肉瘤, 肿瘤长径平均4.9(3.5 ~ 6.5)cm。TNM分期:ⅠB期2例(2/6), ⅡA期3例(3/6), Ⅲ期1例(1/6)。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平均生存时间为22.1个月, 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 目前仍有1例患者存活。结论胰腺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女性发病较多, 好发于胰头部,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多以上腹部疼痛、黄疸为主要症状, 术前CT提示胰腺囊实性或囊性占位, 恶性可能大, 确诊依赖病理学诊断, 可伴有神经侵犯, 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术后结合化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是患者预后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特征与诊断经验.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例SPT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实验室、手术方式,术后病理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诊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憋胀不适5例.腹部肿物3例,腹痛1例,无任何临床症状13例.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正常.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腺或腹膜后边界清楚的实性或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肿瘤位于胰头部10例,胰体部8例,胰尾部4例.核磁共振(MRI)的诊断符合率33.3%(2/6),CT为18.2%(4/22).结论 SPT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多发于年轻女性,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表现有利于SPT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腺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25例胰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假性囊肿81例,潴留性囊肿15例,先天性囊肿14例,囊腺瘤12例,囊腺癌3例.囊肿位于小网膜囊28例,胰头23例,胰体21例,胰尾36例,胰体尾17例.囊肿最大30 cm×30cm×25 cm,最小1 cm×1 cm×1 cm.77例行手术治疗,34例行保守治疗,14例因各种原因未行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的77例患者均痊愈,保守治疗的34例患者中,随访6周,自行吸收消失8例,好转26例.结论 B超为诊断胰腺囊肿的首选检查方法,术式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囊肿内引流或囊肿切除术效果最好,特别强调应根据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来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它是预防术后复发、避免再次手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螺旋CT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三期增强扫描在胰腺体尾部癌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例胰腺体尾癌患者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造影剂智能跟踪,观察增强各期病变强化情况及邻近周围血管关系.结果 肿瘤在胰腺期明显优于门脉期,胰周血管在胰腺期显示清晰.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诊断胰腺体尾部癌,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腺癌合并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长兴县人民医院与丽水市中心医院2006年10月至2012年8月间收治的13例胰腺癌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均为轻症胰腺炎,保守处理.12例患者在胰腺炎病情稳定后(2~4周)行手术治疗,其中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胰体尾切除术;1例患者因胰腺癌诊断延误,2个月后行胆肠内引流术.术后病理报告胰腺导管腺癌11例,腺泡细胞癌2例.手术均顺利,术后11~17d出院.结论 急性胰腺炎应注意并存胰腺癌可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8岁,因间断性上腹部不适1个月于2013年入院,体格检查:腹部平软,未见肠形及蠕动波,全腹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实验室检查:尿淀粉酶正常,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125、癌抗原19-9、癌抗原50)均正常.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CT平扫胰尾部见类圆形等密度影,显示欠清晰,2.2 cm×1.7 cm×1.7 cm,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边缘欠清晰,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密度均匀,略高于胰腺.CT诊断:胰尾部占位,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性大(图1~4).术中见2.7 cm×2.2 cm×2.0 cm肿块,质脆,暗红色,包膜清楚,脾动脉紧贴胰腺.术后病理诊断:胰腺异位副脾(图5).  相似文献   

12.
胰腺体尾部(胰体尾)与脾动静脉和脾脏的关系密切.当胰体尾发生严重损伤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行胰体尾及脾脏联合切除.近年来,随着对脾脏功能的认识,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胰腺外伤71例,其中7例行保留脾动静脉及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嗜酸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对1例胰腺嗜酸性内分泌癌从临床、光镜、免疫组化观察和结合文献分析.结果:病变发展快,转移早.癌细胞中等大小一致、呈巢状、菊形团样排列,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胞质嗜酸性,淋巴结内癌转移.Syn、NSE、CgA和CK 阳性.结论:胰腺嗜酸性内分泌癌发病机理不清晰;肿瘤病理免疫组化是目前确诊的唯一手段;治疗困难,姑息性手术治疗是首选;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8例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超声和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1.4%(20/28)和82.1%(23/28),但不能准确区分其类型.3例浆液性囊腺瘤未行手术治疗;25例手术患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远端胰腺切除术9例,肿瘤摘除术5例,胰腺节段切除术1例,胰瘘是主要的并发症.本组患者均获随访,3例未手术患者肿瘤无增大,1例囊腺癌因复发转移于术后11个月死亡,其余均健在,术后无复发.结论 超声和CT是胰腺囊性肿瘤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黏液性囊腺瘤以及伴有症状的浆液性囊腺瘤需手术治疗.胰腺囊腺瘤手术切除后可获治愈,囊腺癌术后疗效也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胰腺神经内分泌癌(PNET)较罕见,生长缓慢,目前认为其来源于有多极分化能力的胰腺导管细胞.近年尸检发现PNET约占胰腺肿瘤的10%,且发病率急剧升高[1].PNET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难以早期诊断,而且其侵袭转移机制尚不明确,极难与其他胰腺肿瘤区别,确诊依赖病理检查.预后较其他的胰腺恶性肿瘤好.我科收治PNET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结合文献分析本例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此提高对PNET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25例胰腺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假性囊肿81例,潴留性囊肿15例,先天性囊肿14例,囊腺瘤12例,囊腺癌3例。囊肿位于小网膜囊28例,胰头23例,胰体21例,胰尾36例,胰体尾17例。囊肿最大30cm×30cm×25cm,最小1cm×1cm×1cm。77例行手术治疗,34例行保守治疗,14例因各种原因未行治疗。结果手术治疗的77例患者均痊愈,保守治疗的34例患者中,随访6周,自行吸收消失8例,好转26例。结论B超为诊断胰腺囊肿的首选检查方法,术式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囊肿内引流或囊肿切除术效果最好,特别强调应根据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来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它是预防术后复发、避免再次手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脊髓髓内胚胎残余组织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脊髓髓内胚胎残余组织肿瘤的特点、手术治疗及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髓髓内胚胎残余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治疗结果.26例患者临床表现除神经功能障碍外,7例出现下肢畸形,1例伴有脊柱侧弯,3例有腰骶中线部位皮肤异常改变.肿瘤涉及腰段脊髓(胸腰段+腰段+腰骶段)共21例,占80.8%(21/26).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各自有特征性的MRI表现.2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9例行肿瘤次全切除术,5例行肿瘤大部切除术,2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术.结果 26例患者中25例出院时原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1例患者获随访6~82(30.0±8.2)个月.12例患者原有神经症状、体征完全消失,7例患者生活可自理,1例患者生活需他人照料,1例恶性畸胎瘤患者术后6个月死亡.随访期内无因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脊髓髓内胚胎残余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除神经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下肢、脊柱畸形和腰骶中线部位皮肤异常改变.绝大多数肿瘤累及腰段脊髓,MRI多能明确诊断.常合并其他脊柱、脊髓的异常改变,手术难以将肿瘤全切除,但治疗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肖晓青  林鸿 《职业与健康》2003,19(7):126-127
目的 探讨及分析B超对壶腹部及胰头部肿瘤术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壶腹部及胰头部占位。结果 术前诊断壶腹部癌12例,胰头癌13例,误诊为壶腹结石及总胆管下段结石各1例,慢性胰腺炎误诊为胰头癌1例。本组定位诊断正确率达93%。壶腹部占位及胰头部占位性病变声像图表现为:①直接征象:于壶腹部或胰头部显示明显肿块回声(60%);②间接征象:肝内外胆管扩张至胰头水平(100%),胰管扩张或胰腺回声不清晰,胰腺区气体干扰明显(58%)。结论 超声对壶腹周围肿瘤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实用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方法:回顾性研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诊疗过的10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总结该病CT影像特点。结果:10例患者中,女2例,男8例,平均年龄60.1岁,30%有胸痛,30%有咳嗽咳痰,其余无特殊症状。其中大细胞癌2例、小细胞癌2例、不典型类癌6例。CT上为前上纵隔体积巨大占位,呈软组织密度影,最大直径为9.1cm,3例出现钙化,6例出现坏死,较大的病灶表现出侵袭性,4例累及邻近血管,6例累及周围胸膜,增强检查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7例瘤内可见细小血管强化影,6例合并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3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具有体积大、易坏死、明显侵袭性、淋巴结转移等恶性肿瘤表现,其中瘤内细小血管强化影对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但确诊仍需结合病理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20.
胰腺类癌临床上非常少见~[1-3].我所今年诊断1例,并行腹腔镜下肿瘤切除术.术后并发胰瘘,通过肠内营养(EN)等治疗痊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