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allenberg′a综合征的病人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和严重的站立不稳较为罕见。本文报导一例,并讨论其病理生理学。患者63岁,男性,因突然发生向左倾倒,几小时后出现逆时针眩晕、吞咽困难及发音障碍而收入神经外科。查体发现左侧Horner氏征,协调障碍的前庭综合征,上肢运动性的小脑综合征,软腭、声带麻痹,左侧面部感觉减退,右侧除面部以外半身温度觉丧失。CT扫描正常。椎动脉造影显示左侧椎动脉在紧邻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始处闭塞,右侧PICA狭窄。后来病人转到神经内科,除了Wallenberg′a综合征外,尚表现出眼球运动障碍和步态不稳。眼球向左凝视正常,向右侧运动存在,但缓慢且呈痉挛性,向右凝视麻痹,在向右侧视时眼震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差异的原因,为临床工作提供宝贵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并根据年龄、危险因素及病变血管分组,分析各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异。结果 Wallenberg综合征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以眩晕与头晕最多见,其次为构音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吞咽困难,恶心或呕吐,霍纳综合征,眼球震颤。年龄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呈负相关(P=0.002)。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与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无明显相关。单纯小脑后下动脉病变患者与椎动脉和椎动脉联合小脑后下动脉病变组患者在出现构音障碍(P=0.029)、恶心/呕吐(P=0.033)及吞咽困难(P=0.002)的症状、体征上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年龄与临床症状越典型程度呈负相关;椎动脉及椎动脉联合小脑后下动脉病变容易导致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3.
<正>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LMS)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是供应延髓背外侧及小脑后下部的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临床表现较多。椎动脉夹层(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VAD)临床少见且凶险,发病率为1.0/10万1.5/10万,可以自发性或外伤形成,常以夹层破裂后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以Wallenberg综合征为首发症状者少见,而以颈部外伤致椎动脉夹层并Wallenberg综合征则更为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4岁,因"突起声音嘶哑,左侧肢体麻木5 h"  相似文献   

4.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少见,它是1895年由Wallenberg首次报道,故又称为Wallenberg综合征。现将我科2001—2004年经Mill证实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发病与椎动脉优势及发育不良现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37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设为观察组,148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有所患者都进行DSA检查,对比检测两组患者中出现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及椎动脉发育不良(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现象的分布差异,分析其血管变异与Wallenberg综合征的相互关联及优势比(0dds ratio,OR)。结果观察组中有VAD现象19例(包含4例右侧发育不良,2例左侧发育不良);对照组中有VAD现象45例(包含3例右侧发育不良,3例左侧发育不良)。观察组中VAD、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出现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χ2=5.739,P=0.017;χ2=5.352,P=0.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AD、VAH的几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OR=2.416,95%CI 1.1605.032,OR=4.581,95%CI 1.3855.032,OR=4.581,95%CI 1.38515.154)。结论 VAD、VAH现象与Wallenberg综合征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在其发病中可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合并病灶侧肢体偏瘫时称为Opalski综合征,由法国人OPALSKI~([1])于1946年首次发现并报告。两者都可表现为Wallenberg syndrome的典型症状: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病灶侧Horner征、病灶侧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等,且Opalski综合征临床上十分少见,所以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或误诊。现报告我院收治的1例Opalski综合征,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症状及责任血管进行探讨,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根据MRI表现将36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分为上、中、下3组,并结合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3例行DSA检查。结果上部组多伴有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软腭麻痹,下部组多伴有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上部组及中部组病变多为斜带状,病变大都临近延髓腹内侧,下部组病变多为小片状,多位于延髓背外侧表浅部分。DSA检查6例均存在不同程度椎动脉病变,2例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1例示椎动脉闭塞伴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狭窄。结论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有关。DSA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因及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年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并分析20例青年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年龄37岁,以急性(16例)或亚急性(4例)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3例(65%),眩晕伴或不伴恶心、呕吐、眼震15例(75%),吞咽困难、声音嘶哑13例(65%);交叉型感觉障碍18例(90%),Horner征12例(60%),共济失调9例(45%),不同类型运动障碍9例(45%).20例头颅MRI均发现延髓梗死灶,行颈部MR血管成像检查的8例患者均发现椎动脉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细小2例,细小伴远端狭窄1例,左侧椎动脉迂曲1例,右侧椎动脉细小2例,狭窄2例.结论 除眩晕、延髓麻痹、交叉型感觉障碍、Horner征、共济失调经典表现外,头痛是青年Wallenberg综合征常见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异常可能与青年Wallenberg综合征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Wallenberg综合征58例临床表现、CT及MRI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CT、MRI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58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7例(98.3%)患者为梗死所致,1例(1.7%)为左桥小脑角听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多以眩晕、恶心、呕吐起病,以进展性形式多见。除了典型的WS的症状外,还可出现对侧面部及肢体浅感觉障碍、同侧面部及肢体感觉异常、深感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面瘫、项强等少见症状。头部CT扫描阳性率8.7%,头部MRI阳性率38.6%。5例在病后3~8d因心跳骤停死亡,经治疗吞咽困难、眩晕、恶心、声音嘶哑、眼震恢复较快,感觉障碍恢复最慢。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是WS的主要病因但不是唯一原因。结合临床特点,对推测延髓病灶的大小、范围和受累的解剖结构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口服小剂量安定片治疗Wallenberg综合征所致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2例入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口服安定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顽固性呃逆症状的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小剂量安定片治疗Wallenberg综合征所致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疗程短,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正>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是椎动脉的重要分支,其近端发出供应延髓的穿支血管,远端发出供应小脑半球的分支血管,PICA闭塞可以造成延髓及小脑半球的缺血或梗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PICA区梗死的病因机制主要包括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病变、心源性栓塞和PICA原位分支动脉病变[2,3]。孤立性小脑后下动脉夹层(isolated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dissection,i PICA-D)也有报道[4]。此前i PICA-D在很多研究中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现象,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6.0%的PICA区梗死[5]和5.4%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可归因于i PICA-D[6],提示i PICA-D是PICA区梗死更常见的原因。PICA管腔较细小且走行迂曲,其本身发生病变时,DSA及CTA对管腔内血流及管径变化较敏感,而无法直接显示动脉壁的结构,对...  相似文献   

12.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氏综合征,于1895年首先由Wallenberg氏报道,并经剖检证实为小脑后下动脉血栓所致,故又称为“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国内最早由张氏等首次报告,此后,刘氏等又相继报道过。本文就我科自1956年—1984年期间收治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66例,结合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合并同侧肢体偏瘫时称为Opalski综合征,临床上相对少见,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瘤致Wallenberg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椎动脉瘤引起的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很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 男,42岁。于1999年10月29日无任何诱因出现右后枕部持续性胀痛,无发热及其他不适。4天后头痛加剧,波及右额部及右上面部,伴右面部潮红、多汗,并感头晕、视物旋转,时有复视、恶心呕吐,走路不稳  相似文献   

15.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2004年2月至2006年6月作者采用枕动脉(OA)-小脑后下动脉(PICA)搭桥或双侧PICA吻合,完成PICA血流重建合再行动脉瘤孤立术的手术方式共治疗代偿不良的累及PICA起始部的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6例,将结果总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介入困难的破裂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应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6例曾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失败的破裂PI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行骨窗位头颅血管成像(CTA)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顶指向、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制定最佳手术入路。2例PICA延髓前段及1例延髓侧段动脉瘤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1例延髓侧段PICA动脉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PICA扁桃体段动脉瘤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随访时间为3~28个月,平均10.5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功能缺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为5分。CTA或DSA复查示6例PICA动脉瘤夹闭术后均无残留或复发。结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是破裂PICA动脉瘤难以实施血管内治疗时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术前骨窗位CTA有助于制定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7.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因自发性椎动脉夹层7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椎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总结自发性椎动脉夹层与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关系.方法 收集我科诊断的7例椎动脉夹层病例的病史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MRI/MRA及DSA的特点.结果 7例患者均有枕颈部疼痛史,临床上均表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部分或全部症状;MRI检查发现6例表现为延髓背外侧、小脑梗死灶,1例无梗死灶;MRA/DSA检查7例均发现椎动脉颅内段(V4段)夹层:1例表现为椎动脉夹层闭塞,1例表现为线样征,其余5例表现为瘤样扩张.结论 自发性椎动脉夹层发病年龄较轻,发病前通常有枕颈部疼痛.我们认为自发性椎动脉夹层是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重要病因,并非罕见.对表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年轻患者,及时准确的病因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eal features of vertebral dissection and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of 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sVAD)and Wallenberg syndrome.Methods Seven cases with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were gathered from our hospital,and their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RI/MRA and DSA were analyzed.Results Seven patients all had occipital headache or neck pain and clinically manifested Wallenberg syndrome.Six patients manifested the dorsolateral medullary and cerebellar infarctions in MRI,however one patient had no infarction.All of sVAD occurred in vertebral intracranial segment(V4 segment),one patient with vertebral occlusion,one patient with string sign,five patients with aneurysm expansion.Conclusions sVAD often affects young adult who presented with occipital headache or neck pain before ischemic stroke.sVAD is an important cause for Wallenberg syndrome,and prompt and ColTect etiological diagnosis is important for the therapy an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8.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氏综合征)不多见,病变主要累及延髓上段后外侧区,几乎均由血管性疾病引起。过去认为系由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而致,但以后的临床病理研究证实也见于椎动脉闭塞。以往此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的原因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纯药物、侧脑室前角穿刺、去骨瓣减压治疗36例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患者,比较其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其临床、头部影像学、治疗有效率、病死率;侧脑室前角穿刺组测侧脑室压力。结果Wallenberg综合征小脑梗死后水肿,第四脑室闭塞致急性幕上积水,颅内压明显升高,大脑缺血缺氧是其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比较,侧脑室前角穿刺组、去骨瓣减压组患者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缩短(P〈0.05),有效率提高(P〈0.05);与去骨瓣减压组比较,侧脑室前角穿刺组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缩短(P〈0.05)。侧脑室前角穿刺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和去骨瓣减压组。结论急性幕上积水是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侧脑室前角穿刺、去骨瓣减压可以促进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恢复;侧脑室前角穿刺能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正>法国人Opalski于1946年首次发现并报道了2例伴有同侧偏瘫的延髓背外侧梗死病例,命名为Opalski综合征~([1])。Opalski综合征与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同时合并双侧小脑梗死及对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畸形的Opalski综合征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0岁。主因头晕、行走不稳2 d入院。入院2 d前上午突发走路不稳,自觉东倒西歪,伴头部闷沉不适,无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