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测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运动皮质区的兴奋性。因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 S)可调节皮质的兴奋性,能诱导突触功能的短期增强,故本研究采用rTM S来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方法:在一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年龄相匹配的对照者中,采用局部rTM S(发送包括10次刺激、频率为5H z和120%rM th强度的10个刺激串)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 EP)及其阈值的变化和皮质静息期(CSP)的持续时间。在进一步的试验中,rTM S发送的频率为1H z(包括10次刺激和120%rM th强度的刺激串)。结果:尽管对照受试者由5H z rTM S引出的正常M EP…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虽然早先的一些证据显示反复经颅磁刺激(rTM S)在卒中康复中的价值,但高频rTM S的治疗效应以及rTM S诱导的支持运动学习的皮质兴奋性生理学机制尚未被认识。本研究探讨在慢性卒中患者中rTM S诱导的皮质兴奋性和相关运动技能的获得。方法:15例慢性轻偏瘫性卒中患者(男性13例,平均年龄53.5岁)在经历10H z或假rTM S刺激对侧初级运动皮质(M1)后,利用其轻瘫手指进行一项复杂的连续手指运动任务。在干预前后通过运动精确度、运动时间和运动诱发电位(M EP)振幅等指标检测患者行为和运动皮质兴奋性的改变。利用单独的重复测量AN…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D)患者处理时间的能力受损。本试验旨在研究高频(5H z)反复经颅磁刺激(rTM S)对执行时间复制任务的PD患者的作用。研究发现,当rTM S诱导透过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 LPFC)而不透过补充运动区进行时,患者对时间的处理有显著改善,这说明包括基底节和DLPFC的神经回路可能构成对时间感觉有益的神经网络。高频rTMS对于帕金森病时间感觉的改善作用@Koch G.$Fondazione Santa Lucia, IRCCS, Lab. Neurol. Clin. e Comportamentale, Via Ardeatina 306, 00179 Rome, Italy Dr. @Oliveri M. @Brusa L. @张玉龙…  相似文献   

4.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 S)对癫痫的潜在治疗作用已经逐渐得到认可。本试验对低频rTM S治疗1例因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的持续部分性癫痫(EPC)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1例31岁的右侧肢体EPC女性患者,病程持续15年但无全身性发作。M R I显示,运动区皮质周围局部巨脑症提示皮质发育不良。共8只磁性线圈放置在患者的手部运动区皮质表面,给予强度为运动阈值90%、频率为0.5H z的刺激共100次,EPC在rTM S结束后立即消失。治疗效果维持约2个月,再次治疗获得相似的效果和维持时间,给予患者低频rTM S治疗是安全的,并且耐受性良好。以上试验结果支持r…  相似文献   

5.
赛乐特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症2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敏  彭雪梅  罗春阳 《重庆医学》2007,36(13):1267-1268
目的 探讨赛乐特在帕金森病(PD)伴抑郁症治疗的作用.方法 42例PD患者随机分成赛乐特加PD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及单纯PD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对病情严重程度(UPDS)、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UPDS、HAMD评分明显降低,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赛乐特可改善PD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睡眠障碍,也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6.
有关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的神经机制和环路尚不清楚。对一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辅助运动区(SM A)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 S),探讨SM A兴奋后的调节功能是否可改善因持续注入阿朴吗啡而引起的运动障碍状态。结果发现,频率为1H z的rTM S可以显著改善药物诱导的运动障碍,而5H z rTM S的治疗作用仅有轻微而不明显的增加。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辅助区rTMS的调节治疗诱发的运动障碍@Koch G.$Dr.Fondazione Santa Lucia, IRCCS, Laboratorio di Neurologia Clinica e Comportamentale, Via Ardeatina 306, 00179 Roma, Italy @…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阿尔兹海默症与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患者脑电图表现的差异,探讨两者脑电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到2014年10月期间在武汉市中心医院住院并接受治疗的阿尔兹海默症和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阿尔兹海默症(AD组)和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患者(PD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脑电图异常率和基本电活动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MMSE得分及其脑电图异常的关系.结果 AD组患者的脑电图异常情况较PD组严重;AD组的电活动较PD组慢:AD组基本电活动变慢占92%,而PD组仅占76%;AD组患者MMSE得分低于PD组,且智力异常者所占比例高于PD组(P<0.05);痴呆程度、脑电图异常程度显著相关.结论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脑电图较老年抑郁症的假性痴呆患者更为异常,表现为电活动的减慢;且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痴呆情况也较后者严重,这种现象与前者脑电图严重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往的研究显示,频率为1H 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 S)对抽动秽语综合征(GTS)患者的抽搐症状无明显疗效。通过调整rTM S方案,对以往研究出现阴性结果的方法学原因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单盲、安慰剂对照的交叉研究方法,研究5例没有强迫行为的GTS患者。本研究旨在验证,采用长串(1800次)1H z(有效运动阈值的80%)rTM S作用于前运动皮层或双侧半球,是否可以改善GTS患者的抽搐症状。采用耶鲁整体抽动严重程度等级量表、M OVES自身等级量表和影像分析对数据进行测量。结果:给予左侧前运动皮层单独刺激,或是左侧刺激后给予右侧运动皮层…  相似文献   

9.
张秀丽  崔玉珍  杨秀双  闫业喜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3):1069-1069,1100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及认知治疗对帕金森(PD)后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68例诊断为PD的抑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组35例,单用西酞普兰组33例,疗程6周,于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从第4周起,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组HAMD评分及减分率较单用西酞普兰组为高。结论: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氟西汀药物治疗帕金森病(PD)伴发抑郁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院的PD患者共100例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Haimihon抑郁量表(HAMD)的评定后,筛选出抑郁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32),治疗组患者予氟西汀治疗,对照组予以帕金森常规药物治疗,于治疗后的第2、4、6周末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抑郁治疗有效率及PD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SERS各因子发生率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西汀对治疗伴有抑郁症状的PD患者有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疗效及对睡眠结构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药物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服用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n=175)与对照组(仅服用艾司西酞普兰,n=9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得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监测两组治疗后睡眠结构、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得分、AHI指数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两指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结构指标总睡眠时间(TSB)、实际睡眠时间(AST)、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S2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S1、微觉醒指数(Al)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S3、S4、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时间(REM)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能有效提高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治疗效果,改善睡眠结构、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2.
华凤琴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0):872-873
目的研究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用药情况及不同用药方式对患者生命质量(QOL)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的合作研究,分析32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对其中102例完成3次(治疗基期、治疗3个月和6个月)QOL随访不同用药方式患者进行QOL评价。结果不伴焦虑的抑郁症(PD)患者和伴有焦虑的抑郁症(AD)患者用药居前3位的是赛乐特、百忧解、氯硝安定,PD患者有63.56%采用联合用药。而AD患者42.68%采用联合用药,无论是PD或AD患者,经抗抑郁药治疗后患者QOL均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联合用药者QOL的改善程度更高、更快。结论治疗6个月时患者QOL优于3个月时QOL,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曲唑酮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均分为曲唑酮组及阿米替林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检查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对于抑郁症状的治疗,曲唑酮组与阿米替林组患者均有效,TESS评分曲唑酮组患者为3.62±1.74,阿米替林组患者为6.58±2.34,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曲唑酮治疗抑郁症患者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局部运动皮层刺激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及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对12例未行药物治疗的PD患者对应于右手的左侧运动皮质区进行反复经颅磁刺激(rTMS),比较阈下rTMS(0.5Hz,600脉冲或10Hz,2000脉冲;由“真”或“假”线圈产生)与单剂量左旋多巴治疗的效果。评估指标包括使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及限时运动任务进行临床评估,使用单一或配对脉冲TMS技术对皮质兴奋性进行神经生理学测定。结果:10或0.5Hz的真rTMS可改善运动功能,假rTMS对运动功能的改善无作用。高频rTMS可改善刺激区对侧上肢的僵硬和运动迟缓,而低频rT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血清中潜在生物标志物,为抑郁症临床诊断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47例健康对照(HC组)。抑郁症患者使用舍曲林(100 mg/d)治疗4周,治疗前作为DN-MDD组,治疗后作为DT-MDD组。治疗前后样本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对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诊抑郁症患者64例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处置措施的异同分为观察组(综合诊治组)和对照组(常规处置组)各32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差异,分析临床处置措施应用,指导对急诊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结果:综合诊治的急诊抑郁症患者抑郁情况治疗前后、HAMD评定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综合诊治措施能显著改善急诊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具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帕金森病 (PD)的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 3 0例确诊PD的患者进行临床及Zung抑郁量表 (SDS)检查。结果 :3 0例PD患者 2 5例 (83 % )合并抑郁症 (神经性抑郁 ) ,SDS分高于正常 ,其中轻度抑郁 14例(5 6% ) ,中度抑郁 11例 (4 4 % )。性别、年龄与抑郁无相关 ,PD病情程度重者抑郁明显高于病情轻者 (P <0 0 1) ,混合型较单一型抑郁症多 (P <0 0 5 )。病程 >5年较病程≤ 5年 ,抑郁多见 (P <0 0 5 )。结论 :PD患者多合并抑郁 ,病情重、病程长对抑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奕  许俊亭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9):1085-1086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防御机制的特点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4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以46名正常者作对照研究。结果:(1)抑郁症患者不成熟因子分高于正常组。(2)治疗3个月后不成熟因子分显著低于治疗前,成熟因子分高于治疗前。结论:抑郁症患者过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可使其防御机制向成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近45%的帕金森病(PD)患者患有抑郁症。这些患者生活质量的减低并不是由运动障碍引起,而是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和治疗不当,其症状特点不同于严重抑郁症。由于临床症状的叠加,诊断主要是根据主观体验的兴趣缺乏和空虚感。评定严重抑郁症所采用的评定量表可能不适于正确量度PD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焦虑和抑郁可能是在运动障碍出现前许多年就已表现出的PD首发症状。5-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及多巴胺能机制在PD抑郁症病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三环类和一些新的抗抑郁药物(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NRI)对治疗PD的抑…  相似文献   

20.
童芳  龚昌海 《吉林医学》2012,33(7):1520-152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抑郁症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98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及精神科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改善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药物依从性结果并比较、综合评价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相同药物及疗程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药物依从性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类疾病,进行治疗时辅以心理护理以正确引导患者的思维,可有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