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半夏栝蔞附子配伍治疗慢性胃炎──附67例疗效观察彭振声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最早记载了乌头反半夏、栝蒌之论。附子为乌头的旁生块根。李时珍在附子条下曰“其母曰乌头,初种为乌头,为乌之头也,附为头面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故在《简明中医辞典》中有附子反...  相似文献   

2.
附子、半夏配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林平  李志强  李侠 《中成药》2007,29(12):1817-1818
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附子又是川乌的附生根,两者同出一物,其所含成分也大致相同,故多认为半夏亦反附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就在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与附子条下指出:附子不宜与半夏同用。但古今医家对此多有异议,用此对药配伍治病者也屡见不鲜。据陈馥馨[2]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对应用的普遍性了。本文就附子配伍半夏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1附子、半夏功效1.1附子功效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adiDebx的子…  相似文献   

3.
乌头反半夏之说,由来已久。该论出自何处,其说不一。清代张志聪《侣山堂类辩》云:“药之相须、相使、相恶、相反,出北齐徐之才《药对》,非上古之论也”。《本草纲目》于乌头条载:“[之才日]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由此看来,乌头反半夏之论当出自徐之才。然而,尚志钧辑校的《名医别录》于半夏条注:“射干为之使,恶皂夹,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并指出以上二十二字,早见于陶弘景所集《本草经集注》等。据史料所载,陶、徐二氏虽同是南北朝时期人,但陶氏较徐氏约早37年,故当以陶氏之  相似文献   

4.
乌头与半夏相反之论,为同道在临床上所遵奉之圭皋,而附子与半夏相反之说,有认为可忌用者,亦有二药相伍为用者,各有所从。就目前发行的出版书籍亦不能统一,笔者就附子与半夏之论出于何处,做以考究。目前多认为,十八反应出自北齐徐之才撰《药对》。据李氏考证十八反具体化时代应出自晋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中的畏恶七情表。其认为陶氏虽然指出此表“兼以《药对》参之。”但陶氏所参的《药对》一书,并非徐之才所撰,因徐氏生于公元505年,而《集注》  相似文献   

5.
八种相反药的临床应用及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八反即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这十八种药在配伍后是否会产生不良后果,目前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随着社会条件、气候环境、人的体质的变异,某些相反药已不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现将笔者临床应用八种相反药的体会汇报如下。附子不反半夏十八反药物中是否含附子,尚有争议。如《常用中药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71年版)只说乌头反半夏,没有说附子反半夏,但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证  相似文献   

6.
中药十八反是中医临床处方经常涉及的问题,现就十八反应用中的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如下。1 十八反的范围不同时代、不同著作中,十八反或相反药物的种类、数量各不相同。以附子、乌头为例,二者实际是同一种植物,药性也极近似,但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起,许多本草著作并不把附子列入相反药内,《中国药典》、《中药志》中附子也无相反记载;而《本草求真》谓附子反半夏,《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本草撮要》则称附子反贝母、半夏、瓜蒌、白及、白蔹,《全国中草药汇编》也有类似记载。同时:瓜蒌实、瓜蒌子、天花粉;芫花、芫花根;人…  相似文献   

7.
陈思思  李平  邵翠丽  孙婷  王燕 《陕西中医》2019,(9):1278-1280
乌头、半夏配伍属于中药"十八反"内容之一,临床配伍被视为禁忌。附子为乌头的侧根,附子常与半夏相伍,常用来治疗寒痰所致之恶性肿瘤,证见胃气不和之恶心呕逆、肺气不降之咳喘、风寒湿痹之筋骨疼痛等。附子与半夏相伍也被视为临床禁忌。但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临床运用,都是相互矛盾的。古代文献虽提及相反,但运用相反药物也屡见不鲜,最经典的代表当属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实验研究的结论也多显示无明显心、肝、肾毒性。而笔者导师李平教授运用该药对治疗恶性肿瘤30余年,每每收获良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附子反半夏"这个认知,对临床运用、学术交流都带来诸多不便。为此,附子、半夏配伍相反应该平反。反观"十八反",每一反在临床均有诸多运用,我们应该尊古而不泥古,重新审视"十八反"。  相似文献   

8.
正相反药物同用在当今社会备受争议,尤其是附子与半夏,最初的十八反并不包括附子反半夏,直至清《本草逢源》才载附子反半夏,现今《药典》亦言附子反半夏。然古今文献又有众多附子半夏同用的记载,且吕师将之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二者同用,必有其道理,本文拟从以下4个方面论之。  相似文献   

9.
仝小林附子半夏同用治验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子半夏是否相反争鸣已久。附子反半夏源于《神农本草经》乌头反半夏,但临床附子半夏同用历来已久。仝小林教授临床附子半夏相配并未发现毒副作用,疗效反而提高,合理炮制可进一步加强其安全性。仝教授认为,针对"寒"、"痰"病理因素,合理使用附子半夏可取卓效。  相似文献   

10.
附子半夏药对应用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头反半夏之说由来已久,附子为川乌的子根,药典据此将其列入配伍禁忌,然考自古至今,附子与半夏同用者又多不胜举.本人应之于临床,确实效果非凡.为探求其本源,本文从附子与半夏配伍的历史来源、安全性评价、植物学渊源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方书,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言。此二书载方三百一十八首(即《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金匮要略》二百零五方),用附子、乌头、天雄配方者,达三十七方之多,附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本文拟就个人所学浅见,将仲景方书用附子作如下浅析:一、附子气壮功宏,用途面广,是仲师喜用此药的原因之一。李时珍《本草纲目》谓有七种。言“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  相似文献   

12.
姜附配伍新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姚杰良 《陕西中医》1991,12(7):327-327
<正> 姜附配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因功专效宏,广为医者所习用,其配伍意义历代医家多崇“相须为用”之说,而对姜附配伍内涵论述甚少。笔者认为:干姜配附子,不仅能增强疗效,而且有减弱附子毒性,预防、救治附子中毒的潜在作用。众所周知,姜乃解毒要药,为临床常用解毒药物之一。《本草拾遗》云:“姜汁解毒药”,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中药学》说:“生姜能解半夏、南星、鱼蟹之毒,”  相似文献   

13.
半夏与乌附     
<正> 笔者多年来,临是症,多有大象相求,而非两仇不共,实则不仇而友,,乃是联袂同俦,相偕助效。关键在辨症,也并非半夏反乌头不反附子,乌头与附子疗效实有别焉,如乌头赤石脂丸、蝎梢散等是,则乌附同用,虽属同株,有一岁荝,二岁乌喙,三岁附子,四岁乌头,五岁天雄之记载,认为皆不反,可说是  相似文献   

14.
中药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历代本草多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历年版本、《中药学》历版教材均采纳了相关内容,规定凡注明“畏、恶、反者”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或同用。但中药方剂大辞典中,含有十八反药对的案例颇多,其中半夏配附子和半夏配乌头的方剂最多。前人研究发现,各相反药对的主治病症多不相同,其中乌头配半夏以治疗风寒湿痹及中风瘫痪的案例最多,附子配半夏以治疗伤寒及痰饮的案例最多。已有研究虽然明确了各相反药对各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四个方证、三对药物存在中医药"十八反"药物配伍的情况,占总113方中的3.54%。其中赤丸、附子粳米汤有乌头(附子)-半夏药对;甘遂半夏汤有甘遂-甘草药对,栝楼瞿麦丸有栝楼-附子药对。使用反药的目的主要在相反相激、上下分治,亦有减毒、引经、缓和药性等辅助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6.
半夏与附子究竟反与不反,历来说法不一。我国古代医书中有半夏反附子的记载,也有两药伍用的方剂。近代文献中有半夏反附子的论述,亦有两药不相反的论述及两药伍用后未发生毒性反应的报道。中国中医研究院陈馥馨研究员对《普济方》中的61739方和《全国中成药处方集》中的5685方进行的统计表明,两书中半夏反附子伍用的成方有163方,与十八反中其他药  相似文献   

17.
1药物配伍,师古而不泥 自古以来,中药配伍就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习医者,无不熟记于心,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伍或要求医师在“反药”下着重签名,方予配药.其实,处方中用反药者,前人早已有之,如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同用,腹满寒疝宿食病之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乌头与半夏同用;陈实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中海藻与甘草同用等等.……  相似文献   

18.
半夏与附子是否相反,历来说法不一。据本人所查手头资料表明,明朝以前的医药著作,均未把附子正式列入反半夏之内(或半夏反附子)。自明末清初开始,其药学著作出现了附子反半夏的内容。如清·张璐《本经逢源》。黄宫绣《本草求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均把两药记载为相反。而当今的药学专著却甚不同  相似文献   

19.
我国应用乌头治病,由来很久。关于乌头中毒事,也有所流传,如古之有以乌头毒害人者;药坊驴推磨研乌头而慢性中毒等皆是;民间更有“毒如乌附”之说。近年来国内也散见乌头、附子中毒的病例报导;所以乌头之临床使用,应该比较审慎。笔者曾随冉雪峰老大夫诊治一例自服川乌二两而产生中毒现象的患者,现报告于次。  相似文献   

20.
万军  张玲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74-74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的旁生块根的加工品。因其附生于母根乌头之上,如子附母,因而得名附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附子,大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而善通十二经,其气味惧厚,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等功效。附子乃阴症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非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