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分析28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经病理确诊为肺隐球菌病住院患者2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 及治疗情况.结果 28例肺隐球菌病,男19例,女9例,年龄18~66岁,有基础疾病者13例,有临床症状者22例.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类CD4降低3例(10.7%),血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7例(96.4%),活检肺组织涂片或痰涂片找到隐球菌孢子各1例(3.6%),活检肺组织培养或痰培养隐球菌阳性分别为4例(14.2%)和1例(3.6%).影像学表现为结节团块型18例,渗出实变型6例,混合型4例.纤支镜肺活检证实7例(25%),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证实20例(71.4%),手术证实1例(3.6%).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抗真菌治疗,均治愈或好转,疗程4周至2年不等.结论 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标本涂片及培养阳性率均低,影像学改变多样化,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病理,血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是有价值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患者宜足疗程全身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分析28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经病理确诊为肺隐球菌病住院患者2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 及治疗情况.结果 28例肺隐球菌病,男19例,女9例,年龄18~66岁,有基础疾病者13例,有临床症状者22例.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类CD4降低3例(10.7%),血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7例(96.4%),活检肺组织涂片或痰涂片找到隐球菌孢子各1例(3.6%),活检肺组织培养或痰培养隐球菌阳性分别为4例(14.2%)和1例(3.6%).影像学表现为结节团块型18例,渗出实变型6例,混合型4例.纤支镜肺活检证实7例(25%),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证实20例(71.4%),手术证实1例(3.6%).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药物抗真菌治疗,均治愈或好转,疗程4周至2年不等.结论 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标本涂片及培养阳性率均低,影像学改变多样化,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病理,血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是有价值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患者宜足疗程全身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确诊方法和治疗效果等. 结果 5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主要症状为胸痛、咳嗽、咯痰;1例有基础疾病;胸部CT表现为病变的肺叶分布无明显差别,左肺下叶孤立性肿块影1例,双肺下叶炎性实变1例,混杂性病变3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确诊.治疗采用手术切除病灶和(或)氟康唑治疗. 结论 肺隐球菌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建议积极开展经皮肺穿刺活检协助诊断,氟康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情况,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的住院患者28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确诊18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病理确诊6例,手术病理确诊3例,血培养阳性1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情况.结果 肺隐球菌病以中青年人为主,既往有基础疾病8例(28.6%).主要临床症状:咳嗽咳痰20例(7l.4%),胸痛4例(14.3%),气急3例(10.7%).病变位于右肺10例,左肺9例,双侧肺9例,影像学表现以结节、团块影型较常见,为14例(50.0%).确诊为肺隐球菌病的患者,血清乳胶凝集试验均为阳性.氟康唑治疗3~6个月一般能治愈.结论 肺隐球菌病多发生于中青年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可尽早行隐球菌血清乳胶凝集试验,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经CT或B超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氟康唑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隐球酵母菌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2012年11月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42例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2例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中27例患者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和发热;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部单发或多发结节影、肿块影或实变影,病灶主要累及下肺;全部病例均给予了治疗,其中手术病灶切除18例,6例术后给予氟康唑治疗1~3个月;另外24例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所有患者除1例手术切除后未予抗真菌治疗在术后2个月出现复发外,其余病例均无复发、播散或死亡。结论肺隐球酵母菌病患者若能够早期诊断并给予合适的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肺隐球酵母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982-2007年1月经病理确诊肺隐球酵母菌病16例临床资料,对肺隐球菌酵母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确诊方法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16例原发性肺隐球酵母菌病多为中青年,多数患者发病前健康良好.经手术治疗、抗真菌治疗,随访6个月~5年,无肺隐球酵母菌病复发、全身播散及死亡.结论 原发性肺隐球菌酵母病多无基础疾病,影像学表现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肺实质浸润影;病变局限者可采取手术切除,术后抗真菌治疗,多发病变应抗真菌治疗为主,氟康唑为治疗肺隐球酵母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疗效,以提高对儿童隐球菌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确诊隐球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发病年龄1岁2月~10岁,首发症状发热13例,伴头痛、呕吐6例,伴咳嗽5例,伴皮疹2例;首发症状头痛2例,伴精神异常。肺部查体13例正常,2例可闻及湿性罗音。脑膜刺激征阳性6例,肝脾肿大5例,浅表淋巴结肿大3例。10例免疫功能检查正常,1例支气管肺门淋巴结结核,4例免疫功能低下。11例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患儿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后,7例有效,4例死亡或放弃治疗;1例难治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治疗后治愈;3例未合并脑膜炎患儿单用氟康唑治疗有效。结论:隐球菌在免疫功能健全儿童中的感染呈增高趋势,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几率较高,一旦确诊隐球菌病,建议常规行脑脊液检查。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治疗儿童隐球菌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误诊的原因及正确的诊断方法。方法收集1998~2009年误诊的53例肺隐球菌病,就X线及CT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3例肺隐球菌病,误诊为肺炎、肺部感染31例;误诊为肺结核15例;误诊为肺癌7例。在抗炎、抗结核及抗癌治疗效果不明显,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行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配合检查痰液和脑脊液找到新型隐球菌而确诊。结论 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诊断肺隐球菌病很可靠很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57例免疫功能正常肺隐球菌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市胸科医院诊断为肺隐球菌病的57例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治疗过程。结果肺隐球菌病患者年龄分布21~75岁,男女比例为1.85∶1,感染部位分布左肺15例,右肺21例,两肺均存在21例(其中合并脑膜炎者3例,血液感染1例)。临床病史:体检中发现22例;主诉咳嗽25例,其中包括咳嗽伴胸痛5例;发热6例;头晕呕吐、头痛2例;痰血1例;气喘1例。43例作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乳胶凝集试验(LA)患者中阳性30例,阴性13例。经病理诊断共37例:其中15例经手术明确诊断,22例经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影像以肺结节为主26例,以肺斑片影为主16例,以占位性病灶为主8例,空洞影7例。治疗大部分应用氟康唑0.4 g, 1/d,外科术后多用0.2 g, 1/d,病情稳定。结论对于免疫功能正常、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异常患者,需警惕肺隐球菌病,尽早获取组织病理明确诊断,并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血清LA试验综合判定以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原发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6月某医院32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均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其中男性26例 ,女性6例 ,年龄17~62岁,平均(35.53±11.29)岁。32例病例中有基础疾病者8例,产妇2例,木工4例,养鸽者5例,从事海鲜运输者3例,潮湿环境生活者10例。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团块状影21例,大叶性实变2例,双肺弥漫性斑片状影5例,空洞3例,弥漫性混合性病变1例。病理确诊: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23例,外科胸腔镜手术确诊7例,开胸手术确诊2例。预后:治愈30例,显效2例。结论原发肺隐球菌病多见于中青年免疫健全者,病隐匿,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诊断困难,临床上缺乏快速简便确诊方法,有创性检查病理活检可作为确诊依据;治疗方法存在争议,氟康唑不良反应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原发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6月某医院32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均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17~62岁,平均(35.53±11.29)岁。32例病例中有基础疾病者8例,产妇2例,木工4例,养鸽者5例,从事海鲜运输者3例,潮湿环境生活者10例。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团块状影21例,大叶性实变2例,双肺弥漫性斑片状影5例,空洞3例,弥漫性混合性病变1例。病理确诊: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23例,外科胸腔镜手术确诊7例,开胸手术确诊2例。预后:治愈30例,显效2例。结论原发肺隐球菌病多见于中青年免疫健全者,病隐匿,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诊断困难,临床上缺乏快速简便确诊方法,有创性检查病理活检可作为确诊依据;治疗方法存在争议,氟康唑不良反应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患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63例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过程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起病时无临床症状,31例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等。在有创检查中,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的病理阳性率为91.30%(21/23),经支气管镜肺活检阳性率为57.69%(15/26);血清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有较高的阳性率(93.44%)。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影像学表现多样,伴随症状多为支气管充气征(31.03%),其次为毛刺(24.14%)和空洞(18.97%)。患者炎症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多为正常(84.48%、87.76%)。47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30例氟康唑治疗有效,1例伊曲康唑治疗有效,6例伏立康唑治疗有效,10例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有效;31例治愈,16例好转。氟康唑治疗有效的患者中,18例使用日剂量0.4g自始至终;5例患者在使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结论三唑类药物对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通常有效,三唑类耐药时可使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头颈部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头颈部神经鞘瘤行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18例,随访率85.7%。15例无复发,3例复发再次手术,随访6个月至3年无复发。5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其中2例上臂外展无力、2例声嘶加重、1例面瘫),大多在1年内恢复。结论 颈部神经鞘瘤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不易诊断,对此病要有足够的认识;术前确诊有赖于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中保护神经是最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并肺隐球菌病(PC)的胸部CT表现,以其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临床确诊的肺隐球菌病(PC)患者,HIV抗体检查均为阳性,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国GE公司64排128层容积CT扫描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结节或肿块病变9例。(2)浸润实变病变5例。(3)弥漫性小结节影3例。(4)间质性肺炎1例。(5)弥漫混合性病变7例。(6)形成空洞4例。(7)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8)并发胸腔积液3例。结论艾滋病(AIDS)并肺隐球菌病(PC)的胸部CT表现多种多样,有一定的影像征象,当AIDS合并肺内结节或肿块、浸润实变、弥漫性小结节影、弥漫混合性病变除外肺癌、肺结核等其他感染时,应考虑本病可能。多层螺旋CT比X线胸片提供更多信息,确诊有赖于痰液、肺灌洗液培养,纤维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5.
61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患者均有颅内高压症状和发热,其中颈项强直51例.脑脊液检查显示压力均升高,病程短者脑脊液中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定量0.30~2.34 g/L.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或CT检查,提示脑积水伴双侧脑室旁白质缺血性改变12例,脑膜异常强化35例,脑实质低密度灶9例.61例患者均经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5-FC)治疗,其中行鞘内注射15例,行侧脑室引流术1例,反复隔天腰椎穿刺放脑脊液,随后用0.9%氯化钠行脑脊液置换30例.61例患者中治愈40例,好转16例,死亡5例.结论 两性霉素B联合5-FC仍是目前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较好方案;反复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重要方法,积极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引流或置换以控制颅内压,并行鞘内注射是降低病死率、赢得治疗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热带地区肺隐球菌病的宿主因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提高对肺隐球菌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符合确诊标准的肺隐球菌病病例。结果入选病例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0.79(29~77)岁。起病症状多样,包括胸痛(5/14,35.71%),胸闷(3/14,21.43%),咳嗽、咳痰(2/14,14.29%),咯血(2/14,14.29%)等,4例(28.57%)无明显症状。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初诊误诊率100%,易误诊为肺癌、细菌感染、结核,平均确诊时间32.36(5~233)天。肺CT影像学特点:病灶分布于左肺7例(50.00%),右肺4例(28.57%),双肺3例(21.43%);病灶可表现为大结节型(7/14,50.00%),小结节型(5/14,35.71%),实变/混合型(1/14,7.14%),空洞型(1/14,7.14%);可有分叶/毛刺、晕征、胸膜增厚/牵拉、纵隔淋巴结肿大等伴随表现。本研究中5例(35.71%)经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治愈,9例(64.29%)接受药物治疗,其中8例(57.14%)接受氟康唑单药治疗,7例(87.50%)治愈,1例(12.50%)好转;1例接受两性霉素B强化氟康唑序贯治疗后治愈。结论肺隐球菌病可发病于热带地区非免疫抑制宿主,且多无鸽子接触史,起病症状多样,肺CT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确诊主要依赖病理检查。手术治疗可治愈,药物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内小肿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对肺部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 ,肺部肿块的鉴别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医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994年 1月至 1999年 1月 ,作者对经胸部CT检查发现≤ 2cm的肺内肿块而经临床检查不能确诊的患者 ,进行经皮肺穿刺活检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4 8例患者 ,其中 4 0例因咳嗽、咳血丝痰 ,抗炎治疗无效再行X射线检查 ,发现肺内病变。 8例因健康检查而被发现。其中男性 36例 ,女性 12例。年龄范围 :18~ 6 4岁 ,中位年龄 5 0岁 ,均经胸部CT检查证实有肺内肿块 ,经痰细胞学及细菌…  相似文献   

18.
HIV抗体阴性的肺隐球菌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HIV抗体阴性的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HIV抗体阴性的P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PC中免疫功能正常6例,有基础疾病8例.有症状12例,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等.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2例.影像学表现主要可分为:结节、团块型6例,片絮、斑片型3例,混合型5例.14例均经病理确诊.单纯药物治疗11例,手术+药物治疗1例,症状缓解11例,未治2例,未愈1例.结论 PC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非免疫缺陷的人群中也应提高诊断意识,避免误诊,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42例侧脑室引流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恶性颅高压的效果。方法对42例确诊为隐球菌脑膜炎合并严重颅高压(〉350mmH2O)的患者采用侧脑室微创引流手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自主症状及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数等指标,判断侧脑室引流术的治疗效果。结果42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41例患者的症状和观察指标均有明显好转,1例死亡。结论侧脑室引流术可以明显降低隐球菌脑膜炎合并严重颅高压患者的颅内压,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螺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手术在诊断肺部病变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应用CT引导下经皮肺病灶穿刺活检手术诊断和治疗的120例肺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均穿刺成功,穿刺次数为1~4次;明确诊断118例,诊断总阳性率为98.33%,误诊2例.术后有20例患者术后发生气胸,发生率为16.67%;4例出现靶区少量出血,发生率为3.33%,经保守治疗7d后吸收;所有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明确肺部病变具有高分辨率特征,明显提高了肺部肿瘤的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