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2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22例(52.4%);中药制剂引起的ADR10例(23.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69.0%(29例);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66.7%(28例)。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赵群  司继刚 《齐鲁药事》2011,30(1):57-59,61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收集到的1 87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879例ADR中,抗微生物类药物报告最多,占42.42%(797例),其次为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加强ADR监测,特别是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液的监测,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邓晓莉 《海峡药学》2016,(11):259-262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对我院上报的62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旨在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开展,保障用药安全.方法 回顾性地分类统计分析我院2014~2015年收集上报的624例ADR报告.结果 624例ADR中,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70岁的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189例,占30.29%);静脉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448例,占71.79%);最易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为抗感染药(138例,占22.12%),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和中药类制剂;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以皮肤及附件为主(251例,占39.72%);62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占118例.结论 临床应该重视和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积极开展药学监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和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上报的1 080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发生ADR时的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强度分级及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80例ADR报告共涉及药品225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有63例(54.07%),其次为中药制剂,有38例(12.40%);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1 012例(93.7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582例(48.22%);所有报告中多数为一般的不良反应,1 028例,占95.19%;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规范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儿科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366-368
目的探讨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研究护理对策,加强用药安全护理,保证患儿用药安全。方法分别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对13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2例ADR中涉及抗生素19种,63例(47.73%),中药制剂10种,45例(34.09%),静脉给药引起ADR119例(90.15%);ADR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高于西药注射剂(P<0.01)。结论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途径,严密观察静脉用药全过程,重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保证患儿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及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商丘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的102例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回顾性分类与统计分析。结果 102例ADR共涉及药品48种,静脉给药途径所引发的ADR最多,抗感染药占38.24%;中药制剂占30.40%。结论抗感染药、中药制剂ADR的发生率高。提醒临床应密切关注药品ADR,加强药品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我院2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吕子涛  李连茂  崔恩臣 《中国药房》2009,(32):2535-253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与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9年6月上报的209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9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0类64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居首位,有137例(65.6%),其次是中药制剂,有41例(19.6%);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有186例(占89.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28例(占55.9%)。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西安市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促进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2015年国家ADR监测系统中西安市儿童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从ADR涉及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主要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和转归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965例儿童ADR中,男性多于女性(1.3∶1.0);3岁以下患儿最多(37.3%);由注射给药途径导致的ADR有674例(69.8%);由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有568例(58.9%);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系统(492例)和消化系统(312例)。结论必须加强在儿童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和观察,尤其是在注射给药和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时,应警惕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分析玉林市儿童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2016年玉林市各医疗机构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新的和严重的儿童ADR共402例,对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结果 >3~6岁儿童患者新的和严重的ADR发生率较高,共112例(27.86%);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途径为主,共326例(81.09%);引发新的和严重的ADR药物种类主要是抗肿瘤药物(43.53%),其次是中药及其提取物(18.4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血液系统,共167例(41.54%)。结论医疗机构应重点监测儿童用药过程中抗肿瘤药物、中药及其提取物制剂诱发的ADR,加强对儿童患者的用药监护,以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促进我院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2009年12月收集的44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5例ADR报告共涉及134种药品,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4.49%);抗微生物药发生ADR最高(47.19%);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在所有中药制剂中最多(82.35%);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7.08%)。结论:加强ADR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高血压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上报的抗高血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4年间共有112例抗高血压药物ADR,占总数的5.9%;女性患者多于男性;70~90岁之间患者ADR发生最多;CCB与ACEI类ADR发生最多均为33例;严重不良反应4例,其中3例使用药物以利血平为主。结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逐渐淘汰易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抗高血压药物,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情况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10年12月收集上报的902例ADR/ADE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严重ADR的发生率,ADR/ADE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用药途径及诱发ADR/ADE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2例ADR中,有447例(49.6%)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其中阿奇霉素是引起ADR的最多的药物(占31.47%),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是皮肤。药物-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能确定的有79%,撤药后恢复率达到95%。结论在我院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是ADR发生的最常见的诱因,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注意监测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院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6月上报的120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3%);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46.7%),其次为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药物;氟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感染药(19例,占33.9%),其中又以左氧氟沙星为首。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损害。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279例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抗感染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临床各科室上报的279例抗感染药致ADR报告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79例抗感染药致ADR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最多(262例,占93.55%);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例数最多(101例,占36.20%),其次为氟喹诺酮类(68例,占24.37%);ADR累及的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139例,占49.82%),其次为消化系统(77例,占27.60%);上报科室以外科最多(121例,占43.37%)。结论: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是ADR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加强抗感染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和ADR监测,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5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琳  魏国义 《中国医药》2009,4(12):986-987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我院50例中药注射液ADR报告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结果导致ADR的中药注射液有16种药物,心脑血管用药的ADR发生率最高,为78.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最常见,为28.0%。结论中药注射液的ADR发生比例较高,应加强对中药注射液ADR的监控,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艾司奥美拉唑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探讨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的2013-2016年379 801例报告,提取其中418例艾司奥美拉唑ADR报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18份ADR报表中,类型为一般的有378例,其中新的有262例,严重的40例;注射剂29例,胶囊片剂389例;不良反应发生较多的是中老年人(83.47%);ADR可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37.80%)、皮肤系统(11.00%)和神经系统(10.53%)。临床症状范围较广。只有124例(29.67%)因果关系为肯定,可能,很可能或可能无关,294例(70.33%)是待评价和无法评价。合并用药有188例(44.97%)。结论:虽然严重的艾司奥美拉唑不良反应不多,但新的不良反应依然很多,临床上应重视其所致的ADR,并加强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我院17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我院上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药品,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我院2006—2007年上报不良反应174例,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4例ADR中,20~40岁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55.2%;以静脉给药方式为主,共涉及124例;与抗感染药物有关的ADR最多见,占总例数的47.26%,其次为中药制剂、抗肿瘤药物等;ADR发生频率最高的4种药品是依诺沙星、加替沙星、阿奇霉素和甲氨蝶呤;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严重不良反应有11例。结论:引发药物ADR的原因很多,但正确认识并展开全方位的监测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5–2018年某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441例ADR报告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441例ADR报告中,一般ADR居多(385例,87.30%);男性患者(229例,51.93%)略高于女性患者(212例,48.07%);发生ADR最多的药品为中药注射剂105例(23.81%),其次为抗脑血管病用药87例(19.73%);静脉滴注是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362例(82.09%);ADR主要累及系统/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296例次(58.97%)和全身性损害78例次(15.54%)。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监测,临床药师应加强相关培训与ADR数据分析,并及时反馈临床,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降低ADR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characteristics of preventabl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We reviewed reports on 612 ADRs occurring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over 4 years, identified by the hospital's spontaneous ADR reporting program, and classified the events as potentially preventable or not preventable.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ADR preventability in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were the patient's clinical service, organ system involved in the ADR, class of drug causing the ADR, relationship to dosage, type of ADR, and probability that the reaction was due to the drug. Among these, relationship to dosage (p<0.001) and type of ADR (p<0.001) appeared to be most strongly related to preventability. I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preventable ADRs were associated with dosing (OR 3.82, 95% CI 2.42-6.03) and previous allergy to the drug (OR 3.46, 95%CI 1.01–11.88). An ADR that was classified as an allergic (OR 0.50, 95% CI 0.27-0.94) or idiosyncratic reaction (OR 0.44, 95% CI 0.28-0.71) was unlikely to be considered preventable. Preventable ADR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are likely to be dosage related or to occur among patients allergic to the specific agent.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的ADR报告分别从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感染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45.6%);引起ADR的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66.0%);ADR涉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反应最常见(49.5%)。结论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及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