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内163例严重药物性肝损害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涉及的怀疑药品品种繁多,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较易引起药物性肝损害。65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合并用药将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2.
韩一萱  张士勇 《安徽医药》2011,15(1):115-117
目的该院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该院2007~2009年收集的250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分析。结果在250例不良反应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为228例,占91.2%;生物碱类抗肿瘤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见,共62例,占24.8%;严重药品不良反应12例,占4.8%;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时发现,诊治和预防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常用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利用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开展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安徽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的2 381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提取分析,应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常见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提取522例报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饮酒史、使用抗肿瘤药物顺铂的患者更易发生呕吐不良反应。结论初步了解抗肿瘤药物致呕吐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布,有利于化疗前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对危险因素及早做出评估,减少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也为利用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96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市2005年1月至2008年9月收集的96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氟尿嘧啶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见,有29例,占30.2%;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须定期监测与报告,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95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年2月至2007年9月收集的95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为71例,占74.74%;阿糖胞苷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见,有42例,占44.21%;神经系统损害最常见;重度药品不良反应14例,占14.74%,表现为速发型过敏反应。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须定期监测与报告,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联合用药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类肝损的认识.方法 从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提取出254例联合用药所致的肝损害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合并用药数、怀疑药品分类等.结果 2种药品并用160例,3种药品并用62例,4种药品并用26例,5种药品并用5例,6种药品并用1例;诱发肝损害的可疑药物主要是抗结核病药56例(22.05%),抗肿瘤药47例(18.50%),中药31例(12.20%);主要临床表现为转氨酶等指标异常,大部分经停用可疑药品及护肝利胆治疗后可好转或治愈,死亡2例(0.79%).结论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适应症,熟悉各药品的成分、代谢特点等,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了解引起老年患者药源性肝损害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减少药源性肝损害,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9~2010年收集到的老年患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发生肝损害的病例,对患者一般情况、引起肝损害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老年患者肝损害的药物涉及15大类药物,前5位的是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制剂和抗肿瘤药。引起10例以上肝损害的药品有16种。发生药源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占62.36%。肝损害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1 d,长的超过1年。发生肝损害老年患者58.39%无临床症状,其余41.61%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以黄疸、纳差、乏力倦怠为主。实验室检查以ALT异常为主,占97.31%,大部分老年患者(94.64%)在停药和对症治疗后治愈或好转。结论:老年患者肝损害可由多种药物引起,长期用药的老年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有利于及早发现肝损害,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杨国韬 《河北医药》2015,(6):937-938
目的:探讨我院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2010至2013年抗肿瘤药致ADR报告113例,对患者性别、年龄、联合用药、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45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生101例(89贩.38%);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98例,86.73%);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及其衍生物引发的ADR位居首位,临床表现以胃肠系统损害(26.75%)和血液系统损害(24.84%)最常见。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抗肿瘤药致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药物的肝脏毒性反应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总结近年来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有关药源性肝损害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共收集135种药物可致药源性肝毒性反应,其中抗感染类药、抗拮核病药、抗肿瘤药和中药制剂是引起肝损害最常见的药物。结论要重视抗感染药、抗结核病药、抗肿瘤药和中药制剂所引起的肝损害。应用所属药物治疗时,应特别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百乐眠胶囊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根据入院用药史问诊,分析百乐眠胶囊中的首乌藤成分和肝损伤的相关性,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护和用药教育,提供患者和医生常见致肝损害中药药品信息,并对致肝损害中药的管理级别和说明书不良反应的修改建议。结果:患者停用百乐眠胶囊并使用保肝、降酶和退黄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并对致肝损害中药品种有所了解。结论:临床药师可通过用药史的问诊、参与治疗方案的制订和提供的药品信息,协助了医生诊断、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1956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戈  孙骏 《中国药物警戒》2009,6(4):231-235
目的探讨抗肿瘤药品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江苏省2003年12月至2008年2月收集的1956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中老年人最多;奥沙利铂、顺铂、紫杉醇所致不良反应/事件居前三位;静脉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最高;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的系统一器官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常见。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对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预防和监测。  相似文献   

12.
14例痔血胶囊致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戈  孙骏 《中国药物警戒》2009,6(6):351-353
目的探讨痔血胶囊致肝损害的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3年12月到2008年12月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14例痔血胶囊致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例患者均口服用药,用药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2粒,平均用药时间为22-15天;临床表现为黄疸、乏力、发热、腹胀、纳差、食欲减退;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182~1973U/L之间,总胆红素在7.5~118.0umol/L之间。结论应加强痔血胶囊致肝损害的研究及再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2004至2009年中日友好医院上报的212例氟喹诺酮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事件以静脉剂型为主(85.38%)、女性患者比例高(72.64%),首次用药后出现症状的比例高(90.09%),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的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在停药后1天内康复或明显好转。结论应重视氟喹诺酮药物首次用药后的监护,以及新的、罕见不良反应的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中的药物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情况及特点,为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与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ADR/ADE监测中心收到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2 198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2 198例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00∶1.04(5 982/6 216),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15~65岁;共涉及218个基本药物品种,以头孢菌素为主,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居首位,其次为口服;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为主;339例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中,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过敏性休克;原患疾病排序居前5位的是: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和肺部感染。结论:临床工作中应密切关注国家基本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迫切需要研究制定国家基本药物致不良反应的分级和风险评价标准,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5.
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评价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填写质量。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104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45.2%),其次是中药制剂(占25.6%);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占61.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8.6%);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有4例;绝大多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出现在用药61分钟至24小时内(112例);对症治疗52例,未进行特殊处理的60例。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偏少,报告表填写质量较差。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抗感染药、中药制剂的应用及静脉用药的给药方式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6.
184例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淄博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84例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事件以0~10岁儿童发生率最高,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全身性损害。多数不良反应/事件出现在用药后30分钟内,且以联合用药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的症状较重。结论应加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用药监护,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文武  王丽  卢洁  郭慧  张惠霞  刘超 《中国药房》2013,(44):4195-4197
目的:了解中国人群中托哌酮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尤其是超敏反应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托哌酮病例报告数据;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e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托哌酮治疗中国人群引起ADR/ADE的文献并作系统评价。结果: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托哌酮致ADR/ADE主要累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38.50%)、胃肠系统损害(30.2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66%)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腹痛、嗜睡、乏力、潮红、厌食等。系统评价最终纳入2篇有关服用常规剂量托哌酮致ADR/ADE的文献,一篇报告2例患儿出现嗜睡症状,另一篇报告1例55岁男性出现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症状。结论:托哌酮在中国人群中的ADR/ADE大多为说明书中已记栽的,且少见有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到的超敏反应。建议加强对托哌酮致ADR/ADE的监测,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以确保公众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郑州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探讨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的重点。方法:对我院352例ADR/ADE报告从发生ADR/ADE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引起ADR/ADE的药品种类、ADR/ADE的类型及主要的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2例ADR/ADE报告中,10岁以下的患者80例,占22.73%;涉及的药品为133种,抗菌药物引起的ADR/ADE最为多见,占59.94%,其次是中药制剂,占13.07%;静脉用药引起的ADR/ADE有330例,占93.75%;主要的ADR/ADE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9.17%。结论:ADR/ADE报告和监测是医院进行药品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ADR/ADE报告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必要参考,降低了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和危害,探讨ADR/ADE的防护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航天中心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的129例ADR/ADE报告,按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统计。结果:129例ADR/ADE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2;静脉给药是引发ADR/ADE的主要给药方式;共涉及药品82种,引起ADR/ADE例次数最多的为抗感染药,共25种,其次为中成药,共24种;ADR/ADE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胃肠系统最为常见;原患疾病排第1位的是支气管炎。结论:临床应重视ADR/ADE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全方位加强ADR/ADE报告意义的宣传,提高认识,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证药物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829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 了解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济南市2009年收集到的829例严重ADR/ADE报告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829例严重ADR/ADE病例中涉及273种药品,其中抗微生物药品77种占居首位(占44.75%);涉及国家基本药物75种(占27.47%),其中严重ADR/ADE 病例270例(占32.5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占78.04%);严重ADR/ADE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占8.56%)、呼吸系统、全身性损害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结论 加强严重ADR/ADE监测工作,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