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路径随机分为观察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每组28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43%,并发症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14%,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后入路手术相比,应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腹膜后侧前方入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膜后侧前方入路术式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8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2—61岁,平均53岁;病程0.5~4年,平均2.6年;2例有外伤史。所有患者行腹膜后侧前方入路术式摘除椎间盘并植骨融合。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以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为疗效评价标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JOA分值并计算改善率。结果18例共随访3~24个月(平均14个月),每3个月或半年进行门诊复查。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良好。平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1±0.3)分,提高到术后2周平均(13.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身对照t检验对照,P〈0.05)。术后3个月平均(14.1±0.1)分,术后6个月平均(14.5±0.3)分,术后12个月平均(14.8±0.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6例,良8例,可3例,差1例。结论腹膜后侧前方入路椎间盘切除术的术野清晰,于脊髓的腹侧进行减压,对脊髓的干扰较少,相对安全,应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胸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病症,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共确诊8例患者,均行侧前方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8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加椎间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2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随访1年至3年,平均2年采用JOA29分法进行术前和随访时评分及统计植骨融合率。结果: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中均采用手术部位有不同程度粘连,有72%为原间盘脱出,JOA评分由术前13.3分至术后24.5分,平均改善率为71.3%,植骨融合率为95%。结论:充分彻底减压和坚强椎弓根钉固定是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关键,椎间植骨是骨性融合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及经关节突入路手术效果。方法对解放军一一三医院1998年以来10例患者选择经关节突入路手术干预,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19个月。结果参照Otani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其中优5例,良3例,一般2例,总优良率80%。结论胸椎间盘突出症以下胸椎多见,因其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临床上需提高警惕熟悉诊断要点。有症状的胸椎间盘突出症一经确诊应早期手术,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便于掌握、疗效满意和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8.
胸椎间盘突出症(thoracic disc herniation)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仅占所有椎间盘突出症的0.25%~0.75%。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不断深人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磁共振(MRI)检查应用的日益广泛,目前本病的诊断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一旦发病,脊髓压迫症状多呈进行性发展,致残率较高。故诊断一经确立,多需外科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技术本身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办法,观察其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期间接受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10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有效率(96.67%>83.33%)和JOA腰椎功能评分[(24.15±2.58)分>(19.34±3.05)分]相对更高,而疼痛VAS评分[(1.26±0.71)分<(3.85±1.25)分]相对更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全面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预后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于永江  王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688-1689
1999年2月~2005年7月.我院采取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髓核摘除,RF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云南省巧家县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采取前路减压治疗,对照组采取后路减压治疗,患者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2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治疗前后触觉评分、椎体运动评分、Cobb’s角和伤椎高度。结果研究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多/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obb’s角和伤椎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椎体高度恢复与解除脊髓受压效果显著,后路减压手术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优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究与分析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与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类型分为PETD组及PEID组,每组各45例。PETD组给予PETD治疗,PEID组给予PEI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随访1个月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情况、固定节段及头侧邻近节段的椎间活动度、影像学髓核信号分级。结果 PEID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短于PETD组,术中X线透视次数少于PET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PE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EID组治疗后VAS及ODI低于PE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固定节段椎间ROM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EI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MED)及传统开放腰椎间盘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新鲜尸体脊柱标本,模拟后路腰椎间盘摘除的不同术式,依次对标本腰3-4间隙进行处理,共设计5种减压情况:MED、半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并下关节突1/2切除、半椎板切除并下关节突全部切除和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在力学实验机上分别对实验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测量不同运动的最大范围。结果模拟MED手术脊柱标本向各个方向的运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并下关节突1/2切除岳,标本向各个方向的运动除半椎板切除并下天节突1/2切除后☆侧旋转外与止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椎板切除并下关节突全部切除后,标本向各个方向运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旋转P〈0.01);模拟全椎板切除标本向各个方向的运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ED手术对脊任破坏性较小,对稳定性无影响,而半椎板并小关节切除则破坏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镜(BEIS)入路手术治疗腰骶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脊柱中心400例腰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摸球法分成甲组(200例)与乙组(200例).甲组应用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治疗,乙组采用BEIS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MED)及传统开放腰椎间盘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6具新鲜尸体脊柱标本,模拟后路腰椎间盘摘除的不同术式,依次对标本腰3~4间隙进行处理,共设计5种减压情况:MED、半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并下关节突1/2切除、半椎板切除并下关节突全部切除和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在力学实验机上分别对实验标本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轴向旋转运动,测量不同运动的最大范围。结果模拟MED手术脊柱标本向各个方向的运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并下关节突1/2切除后,标本向各个方向的运动除半椎板切除并下关节突1/2切除后右侧旋转外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椎板切除并下关节突全部切除后,标本向各个方向运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旋转P<0.01);模拟全椎板切除标本向各个方向的运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ED手术对脊柱破坏性较小,对稳定性无影响,而半椎板并小关节切除则破坏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给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后畸形矫正、神经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椎体后凸和侧凸角度均明显减少,神经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一期愈合,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术疗效显著,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连续型双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及疗效。方法 58例连续型双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后路进行单纯患侧椎板切除,骨赘、增生黄韧带及病变椎间盘摘除,椎间cage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疼痛和疗效评定分别采用VAS和改良Macnab。结果平均随访17.3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腰痛及患侧肢体的疼痛麻木症状明显减轻,肌力明显改善;术后无血管及硬膜囊损伤,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内固定无松动、断钉及植骨块脱落。按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38例,良12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86.2%。结论后路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连续型双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充分减压的同时,弥补了患侧椎板切除导致的椎体后柱不稳,恢复了椎间隙高度,是一种切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于洋  段丽群  刘鹏飞  孔雷  黄炎 《安徽医药》2019,40(9):1026-1028
目的 比较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全内窥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临床资料,其中经椎间孔入路33例、椎板间隙入路30例。比较2种入路的临床疗效(JOA评分、Macnab标准)、复发率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均获至少1年随访。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经椎间孔入路少(P<0.05)。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评价标准,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采用椎板间隙入路耗时短、出血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