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前路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17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Ⅱ型骨折12例,Ⅲ型骨折5例,伴寰枢关节前脱位。均行经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结果寰枢关节及骨折复位满意,动力位X线片显示无寰枢椎不稳。16例均达到齿状突骨性愈合,1例不愈合行二期寰枢关节融合。结论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方法在临床上选择3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根据术前设计好的螺钉进钉角度(外偏角度范围从11.2°±1.6°至28.8°±2.3°,后倾角度范围从0°至29.3°±2.9°),行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结果采用此术式治疗的3例病例均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只要正确掌握螺钉的进钉方向,则采用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创伤性失稳临床效果及操作技巧。方法对17例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患者行颈后路椎弓根钉一棒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结果随访3~43(9±3.1)个月,未发生并发症,复位良好,序列稳定;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块移位;骨折愈合好,植骨渐进融合。术后颈部症状完全消失,受损颈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创伤性失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胜新 《现代保健》2011,(36):34-35
目的观察前路复位固定用于创伤性枢椎前滑脱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前路复位固定在创伤性枢椎前滑脱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创伤性枢椎前滑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前路C2—C3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和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椎弓根和侧块螺钉联合固定治疗,对两组手术时问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观察组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得到骨性愈合,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复位固定用于创伤性枢椎前滑脱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22例.对脱位复位情况、内固定植骨融合率、JOA评分、影像学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22例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47(25.8±10.2)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术后疼痛和神经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JOA评分(15.8±1.9)分,较术前的(10.3±1.2)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椎均融合.结论 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三种胫骨平台内后侧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效果,以指导临床。方法15具新鲜骨标本,制成胫骨平台内后侧骨折模型,分别制成双钢板固定组,T形钢板固定组,拉力螺钉固定组。对以上三组进行压力、载荷.位移、应力强度、刚度和旋转性能测试。结果双钢板固定组载荷-位移(0.08±0.01)、轴向刚度(3226±258)、水平剪切刚度(2275±186)、扭矩扭角变化(1.88±0.14),与T形钢板固定组的载荷-位移(0.11±0.03)、轴向刚度(2778±247)、水平剪切刚度(1654±148)、扭矩扭角变化(1.58±0,14)和拉力螺钉固定组的载荷-位移(0.13±0.02)、轴向刚度(2632±223)、水平剪切刚度(1400±120)、扭矩扭角变化(1.49±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内后侧骨折双钢板固定较其它二种方法更能达到坚强固定且应力遮挡最小,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前、后CD19+CD5+B细胞数量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本院3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实验组),29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行流式细胞术、Q—PCR检测患者外周血、腹腔冲洗液及子宫内膜组织中CD19+CD5+B细胞的数量及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比较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中CD19+CD5+B细胞数量以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腹腔冲洗液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CD19+CD5+B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13.1±1.9)%、(12.1±2.0)%、(11.7±1.7)%vs(2.9±0.8)%、(2.6±0.9)%、(2.8±1.1)%,P〈0.01],CD19+CD5+B细胞的IFN-1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7.2±1.0)×10^3、(7.9±1.3)×10^3、(7.4±1.1)×10^3拷贝vs(1.9±0.7)×10^3、(2.2±0.8)×10^3、(2.0±0.5)×10^3拷贝],IL-10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6.4±0.9)×10^3、(6.8±1.2)×10^3、(6.1±0.8)×10^3拷贝vs(1.7±0.5)×10^3、(2.1±0.9)×10^3、(1.6±0.4)×10^3拷贝,P〈0.01]。治疗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中CD19+CD5+B细胞数量低于治疗前[(13.1±1.9)%vs(7.3±1.2)%,t=16.12,P〈0.01],仍高于对照组[(2.8+-0.7)%,t=18.51,P〈0.01],CD19+CD5+B细胞中的IFN-y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7.2±1.0)×10^3拷贝vs(3.3±0.6)×10^3拷贝,t=20.89,P〈0.01],仍高于对照组[(2.4±0.5)×10^3拷贝,t=6.702,P〈0.01],IL-10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6.4±0.9)×10^3拷贝vs(3.2±0.7)×10^3拷贝,t=17.53,P〈0.01],仍高于对照组[(2.1±0.4)×10^3拷贝,t=7.79,P〈0.01]。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CD19+CD5+B细胞数量的增加,通过高分泌IFN-γ、IL-10,其参与了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刘胜新 《现代保健》2012,(28):99-100
目的:探讨前路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前滑脱的疗效。方法:将17例创伤性枢椎前滑脱患者采用前路复位固定治疗(C2~3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术中指标、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68~87min,平均(78.5±9.8)min;失血量为98~157ml,平均(134.8±23.6)min;住院时间为9~13d,平均(10.5±2.4)d;术后3个月患者均得到骨性愈合,颈椎活动度满意,未出现颈痛、颈椎不稳、椎体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前路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枢椎前滑脱的效果显著,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一种定点参照测量法在螺旋CT三维重建下测量寰枢椎椎弓根。方法56例18岁~75岁(平均40.3岁)正常成人寰枢关节.螺旋CT扫描并重建,模拟寰枢椎弓根钉植入,3D重建后应用自行设计的定点测量法测量寰枢椎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斜角及上斜角;应用SPSS12.0软件对人正常状态下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平均值。正常寰枢关节寰椎椎弓高度(4.51±0.69)mm,上斜角7.00°±1.04°,内斜角13.93°±2.11°,椎弓根宽度(5.70±0.80)mm,长度(28.75±1.57)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20.17±1.83)mm;枢椎椎弓根高度(720±1.11)mm,上斜角25.00°±3.20°,内斜角24.49°±3.70°,椎弓根宽度(5.40±0.85)mm,长度(28.10±1.21)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44±1.32)mm.结论自行设计的定点参照测量法在CT三维重建下测量上颈椎椎弓根准确可靠,为临床上颈椎疾患诊治和手术设计、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解剖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伟  陶文武 《现代保健》2012,(7):122-123
目的探讨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成人新鲜齿状突Ⅱ、Ⅲ型,有寰枢椎脱位者术前先行颅骨牵引复位,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在C形臂x线监视下,行前路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23.6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明显颈部运动受限,无螺钉断裂、移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详细的术前准备、精确的手术操作情况下,经皮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具有微创、内固定牢靠、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不错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产气荚膜梭菌qPCR法检测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A)感染小鼠的后肢的气性坏疽动物模型和一例阳性病例,以验证此法在早期诊断优势.方法 小鼠随机分成4组,10只/组分别肌肉注射3.5×109、3.5×108和3.5×107cfu/ml浓度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菌液0.1 ml,空白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1 ml,建立小鼠感染的动物模型,利用产气荚膜梭菌qPCR方法 对动物模型及一例病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不同浓度菌液组(3.5×109、3.5×108、3.5×107cfu/ml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肌肉注射72 h内的死亡率为:90%、70%、10%和0;各组平均存活时间(hh:mm)依次为:20∶43±11∶12、37∶24±25∶39、68∶36±10∶45和72∶00±0∶00,各组荧光定量Ct值均值为:21.21±2.69、28.45±2.74、32.49±2.87和0.00±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该法检测病者两处分泌物,Ct值为30.67、30.44.结论 利用产气荚膜梭菌qPCR法成功检测出未发病的小鼠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并成功的应用于一例病例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C5/6椎间盘髓核摘除、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C7/T1椎间隙内压力的影响。方法11具新鲜青壮年颈椎尸体标本。按测试的先后次序分为C5/6椎间盘完整组、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和C5/6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在颈椎标本上施加轴向、侧弯、后伸、前屈分级载荷,测量各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在轴向、前屈、侧弯三种工况相同载荷下,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大于人工椎间盘组与椎间盘完整组(P〈0.05)。(2)在后伸载荷下C5/6椎间盘髓核摘除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和人工椎间盘组与椎间盘完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5/6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7/T1椎间隙内的压力在轴向、前屈、侧弯后伸四种工况下与椎间盘完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5/6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C7/T1椎间隙内压与椎间盘完整时相似。(2)C5/6椎间盘髓核摘除后C7/T1椎间隙内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Q-PCR定量检测铜绿假单胞菌oprI基因的方法在快速诊断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及快速判定抗生素体内疗效中的作用。方法(1)制备不同浓度的标准菌株并行药敏实验,找出敏感药物(丁胺卡那霉素)及非敏感药(苯唑西林钠)。(2)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取不同浓度的菌液尾静脉注入,于实验开始0h、12h、24h、48h各组分别麻醉6只大鼠,采血作血培养、FQ-PCR。(3)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处理组和对照组,均给予1×10^9CFu/ml尾静脉注入。随后治疗组立即给予敏感抗生素;处理组立即给予非敏感抗生素;对照组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均于尾静脉注入。各组于首次注射后0h、12h、24h、48h分别麻醉6只大鼠,采血作血培养、FQ-PCR。结果(1)1×10^9CFu/ml、1×10^8CFU/ml组各时间段血培养均为阳性,FQ-PCR检测,均为阳性。(2)1×10^7CFU/ml、1×10^6CFU/ml组0h、12h血培养均为阳性,1×10^7CFU/ml组24h血培养为阳性,48h为阴性,而1×10^6CFU/ml组24h、48h血培养均为阴性。FQ-PCR检测1×10^7CFU/ml组0h、12h、24h为阳性,48h为阴性。1×10^6CFU/ml组0h、12h、为阳性24h、48h为阴性。(3)1×10^5CFU/ml组各时间段血培养均为阴性,FQ-PCR检测均为阴性。(4)处理后对照组、处理组各时间段血培养均为阳性,而处理后治疗组各时间段血培养均为阴性。FQ-PCR检测三组各时段均为阳性。结论(1)FQ-PCR诊断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与传统细菌培养比较其特异性吻合率达100%,虽灵敏度并未增加,但诊断时间明显缩短。(2)有效抗生素治疗后,运用FQ-PCR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细菌培养。(3)利用FQ-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oprI基因的拷贝数的变化可能有助于抗生素体内敏感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侧块钛板螺钉治疗下颈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55例下颈椎骨折的患者采用侧块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舌患者的frankel评分有所提高,统计分析提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具有适应范围广、固定牢固等特点,是目前常用的颈椎后路固定方法,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一种供灾害救援使用的车载多功能制供水系统。方法:建立净水工艺,应用Solid Works软件进行系统结构设计,并应用ANSYS软件对系统框架进行受力分析,最终完成机电一体的车载多功能制供水系统的结构设计。结果:车载多功能制供水系统外形尺寸为2 000 mm×800 mm×1 200 mm,所受最大应力为2.4×106 Pa,消毒用水流量1 000 L/h、饮用水流量200 L/h、药用水流量100 L/h。结论:根据车载多功能制供水系统净水工艺,完成了净水系统的结构设计,系统框架的强度与刚度均符合机械设计要求,能够实现洗消用水、饮用水、药用水分质产水功能,满足灾害救援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S)后椎间盘的应力变化.方法 基于DS患者T12~S1上段连续的CT扫描图像,赋予模型特定的材料属性,建立完整、有效的DS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采用短节段(单节和双节)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6种工况下对术后模型进行加载,计算和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各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变化,并与术前DS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均较术前DS模型有所增加,旋转运动对相邻上节段椎间盘影响较大,后伸运动对相邻下节段椎间盘影响较大.单节段固定术后相邻上、下节段椎间盘应力(平均值分别为6.03、4.58 MPa)增加均大于双节段固定术后(平均值分别为5.24、4.47 MPa),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可使DS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其中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对相邻上、下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影响大于双节段固定融合术;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DS,术后应避免旋转及后伸运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股骨近端锁定板。方法:根据股骨近端外侧曲面结构,并结合减少手术中弯板的需要,采用解剖预塑型设计及自攻型螺钉设计,预留克氏针孔和结合孔,提供锁定和非锁定2种空心钉,同时满足加压与锁定需求。另外,该锁定板采用有限接触设计,减少对骨膜的压迫及对血运的破坏。结果:经过临床测试,该新型股骨近端锁定板可以防止股骨颈短缩和塌陷,实现了坚固有效的内固定。结论:该股骨近端锁定板非常适合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ATP含量与细菌数及血液稀释度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医疗器械清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将大肠埃希菌ATCC 8099稀释到108、107、106、105、104、103、102进行ATP含量测定,找到ATP含量与菌落数的对应关系;将志愿者血液梯度稀释10-1、10-2、10-3、10-4、5×10-5、2.5×10-5、2.5×10-6、2.5×10-7、2.5×10-8;进行ATP含量测定,找到ATP含量与不同血液稀释度的对应关系.结果 细菌浓度在(102~108) CFU/ml时,菌数对数值与Biotech生物荧光快速检测系统测得的ATP含量对数值成线性关系(R2=0.9791,P<0.0001);血液稀释10-4~10-8范围时,血液稀释度对数值与Biotech生物荧光快速检测系统测得的ATP含量对数值成线性关系(R2=0.9818,P=0.0001).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ATP含量与细菌数成线性相关;血液稀释度在一定范围时ATP含量与血液稀释度成线性相关,通过ATP生物荧光法测ATP含量,可用于检测医疗器械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谢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48-3249,3256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血液学变化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某院儿科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27例做为观察对象(手足口病组),随机选取保健科同期进行体检的正常儿童120例作为对照样本(正常组),进行血细胞检测,并且分析临床特征。结果 (1)临床特征分析:发热占85.04%,皮疹占80.31%,疱疹占32.28%,呼吸道症状占40.95%,消化道症状者占29.92%,神经系统症状者占11.02%;(2)血液学变化:手足口病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外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分别为(16.03±2.87)×109/L、(36.44±16.21)%、(5.81±2.28)×%,高于正常组(7.58±2.01)×109/L、(45.52±6.35)%、(3.25±1.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血液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下降,外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白细胞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解两歧双歧杆菌ATCC 29521在小鼠肠道中的定植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的菌体量。方法 :对C57BL/6雌性小鼠分组灌胃,单次灌胃组予1×10~9CFU灌胃一次,灌胃后0、2、4、6、8、10、12、16、20、24 h收取粪便;连续灌胃组同等剂量连续灌胃3周,灌胃的0、7、14、21、24、28 d取粪便,提取DNA后检测菌体情况。结果 :整体菌量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单次灌胃组在0 h、灌胃2h后未检测到,4 h后开始逐渐升高,10 h菌量达到最高峰为6.0×10~7 CFU/g粪便,之后菌量逐渐下降,灌胃12至16 h区间下降幅度最大;连续连续灌胃组灌胃1周后菌体量达2.0×10~7 CFU/g,2周后上升至1.0×10~8CFU/g,3周后菌量增加不明显,说明灌胃2周后达到平台期,两组分别于24 h和停止灌胃1周后菌量明显下降。结论 :两歧双歧杆菌ATCC 29521的给药周期至少需要2周,如果要维持此菌的治疗作用,需要持续给药,使体内的有效菌量维持在平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