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陈强 《北方药学》2014,(8):154-155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中矫正角膜散光的不同手术方法及术后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根据术前检查的角膜散光情况,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手术方法:改变白内障手术切口的位置和大小;角膜缘松解切口;植入能矫正散光的Tofic复曲面人工晶体。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临床治疗24眼,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后患者炎症反应轻,经过抗炎治疗在2周内基本控制。无角膜穿孔、切口裂开、浅前房甚至前房消失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主要问题是矫正不足。结论:角膜缘松解切口术、植入能矫正散光的Tofic复曲面人工晶体是最佳的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手术方式,是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视力获得良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散光型人工晶体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140例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各7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散光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对比组患者采用传统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3个月后视力≥0.6、手术6个月后视力≥0.8情况;适应性优良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70/70),对比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70/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3个月后视力≥0.6所占比例为69%,高于对比组的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6个月后视力≥0.8所占比例为79%,高于对比组的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适应性优良率为100%,对比组患者适应性优良率为86%,研究组患者适应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光型人工晶体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视力,提高患者适应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如何经济而有效地矫正白内障术前散光已得到越来越多白内障手术医生的重视。本研究分析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过程中通过角膜地形图引导下[1]最大屈光轴向[2]上行不同深度的角膜缘松解矫正术前散光的病例,评价此联合手术中不同深度角膜缘松解切口对患者角膜散光的矫正效果,探索安全、经济实用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用角膜映光法估价白内障眼术前视功能(附75眼临床分析)泉州市人民医院黄安明,曾蔚冰白内障眼术前视功能的估价,对于预测术后视力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参照夏氏[1、2]用角膜映光法检查固视性质的方法,对72例(75眼)后天性白内障进行术前检查和术后对照验证,...  相似文献   

5.
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透明角膜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119例(130只眼)白内障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循规性散光组,C组为逆规性散光组;A、B两组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C组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比较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A、B、C三组术后90d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64±0.65)D、(0.75±0.58)D和(0.69±0.55)D,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角膜散光度A组较术前增加0.07D,B、C两组较术前减少0.34、0.37D,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透明小切口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度小,角膜地形图可准确反映角膜曲率变化,对指导术前角膜切口位置的选择及评价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 Acrysof Toric 人工晶体(Acrysof 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在白内障患者中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其旋转稳定性。方法收集术前存在规则角膜散光且散光≥1.5D 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5例(57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植入 Toric IO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2周、3月、6月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余散光、IOL 旋转度。结果术后6个月53只患眼 UCVA≥0.5,30只患眼 UCVA≥0.8,BCVA≥0.8者达50只眼。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2.87±1.06)D,术后1 d、2周、3月、6月残余散光分别为(0.76±0.40)、(0.75±0.38)、(0.77±0.39)、(0.79±0.40)D。与术后1 d 比较,术后2周、3月、6月 Toric IOL 在囊袋里旋转的度数分别为(0.84±0.73)°、(1.18±0.87)°、(1.46±0.95)°。结论Acrysof Toric 人工晶体可以使白内障患者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术后残余散光,并且具有良好的囊袋内旋转稳定性,预测性较强,用于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预防人工晶体手术后角膜散光的简易最佳有效的方式。方法 对 1 0 3例 (1 0 8只眼 )分两组采用不同手术方法 ,白内障人工晶体常规手术和热针定位手术 ,并在术后定期测定角膜散光 ,并对所取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对上述两组病人 6个月随访观察 ,术后散光热针组 0 .92± 1 .1 0 DC,对照组 1 .87± 1 .0 8DC (P<0 .0 1 ) ,热针组散光低于对照组。两组 6个月时视力 :热针组 4.83,对照组 4.45 (t检验 ,P<0 .0 5) ,热针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热针定位控制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 ,是目前预防普通切口条件下手术源性散光的简单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形态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3例(77眼),实施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检查术前,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及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观察散光变化.结果 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后1个月较1周明显减少,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个月与1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即1个月时视力明显提高且趋于稳定.结论 角膜地形图可准确全面反映白内障术后角膜形态变化.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快等优点,是较理想的白内障手术切口方法.  相似文献   

9.
不同位置切口白内障术后的散光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迅速发展.使白内障患术后早期即能获得较好的视力。但是手术切口会造成散光从而影响术后的视力是一直备受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主要着眼于手术切口本身,如:大小、位置、方式等的改变对角膜散光的影响而忽略了患术前术后的屈光状态。其实,对术前原已存在的散光,术后可有目的地通过合适的切口以矫正部分术前散光,从而使术后视力更好。本研究根据术前患散光状态的不同,采用不同位置的切口.观察其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情况,以了解不同切口位置对术前患的不同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0.
角膜地形图在白内障摘除手术切口选择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切口位置的优越性,方法双眼白内障23例,每人一眼做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式切口,另一眼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曲率较大的轴向作手术切口.由同一人手术,双眼分次手术,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对照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研究组。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结果选择手术切口位置行白内障摘除术术后散光度减少,视力提高多。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不同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ECCE)不同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6年2月住院白内障患者94例97只眼,按手术切口方式分为3组,分析术后角膜散光度变化。结果反眉形巩膜隧道小切口对角膜散光影响最小。结论反眉形巩膜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不需特殊设备,手术方法易掌握,手术费用低,尤适基层医院采用。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在我国是致盲的首要原因,迄今为止尚无有效药物可以逆转晶状体的混浊,因此手术治疗仍是各种类型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白内障手术方式的改进,白内障的手术量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但随着手术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陡轴向切口、平坦轴切口手术治疗对术前角膜散光≤0.5D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水平、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120例(163只眼)角膜散光≤0.5D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60例,81只眼,作陡轴向切口)和B组(60例,82只眼,作平坦轴切口),比较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角膜手术源性散光(SIA)大小及散光轴向分布。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P <0.05),但A组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较B提高更显著(P <0.05)。A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均较B组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SIA均较B组小(P <0.05)。A组术后各时刻与术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陡轴向切口手术治疗改善术前角膜散光≤0.5D的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角膜散光的效果优于平坦轴切口,更有助于稳定术后角膜散光轴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平行散光轴的3.2mm切口是否可以减少角膜散光。方法收集老年性白内障313眼,术中在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方向上做3.2mm切口(使切口与角膜散光轴平行),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术前不同的散光程度,按散光低中高,深入分组探讨。结果313眼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较术前平均减少了约0.0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P=0.003);但其中术前角膜散光较小的102眼(角膜散光〈0.5D)平均只减少了约0.01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3)。结论3.2mm平行角膜散光轴切口能够减少角膜散光,但在术前角膜散光较小的情况下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的散光常由循规散光向逆规散光转化[1],因此,在患有白内障的老年人中,有相当部分在术前就存在逆规散光。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  相似文献   

16.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角膜内皮的保护极为重要。我们从2001年至2003年,共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76眼,术中对角膜内皮的保护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功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60例白内障并角膜散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和植入球面人工晶状体联合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则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的基础上植入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后囊破裂、短暂性高眼压及角膜内皮水肿),特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及散光情况。结果:手术中和手术后并发症(后囊破裂、短暂性高眼压和角膜内皮水肿)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的视力、视觉质量(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角膜散光小于对照组。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植入球面型人工晶体或散光型人工晶体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但联合散光型人工晶体则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散光,因此,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黄子牛 《北方药学》2016,(1):166-166
目的:探讨儿童散光眼屈光状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0例儿童散光眼屈光状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阿托品散瞳后检影验光记录患儿的散光程度和屈光状况。结果:500例患儿中散光分类等级最多的为0.50~1.00D阶段,所占比例为54.8%(274例);复性远视散光的数量最多为335例,所占比例为67.0%。结论:研究发现在儿童散光眼屈光状态疾病类型中,复性远视散光最为常见,散光的程度主要集中在3.00D以下,儿童散光的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巩膜电凝(SEC)对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SIECCE)后角膜散光及切口愈合影响.方法 选取行SIECCE并人工晶体植入术(IOLI)的白内障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SEC,对照组不采用.采用角膜地形图仪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通过裂隙灯观察术后眼前房反应.结果 手术后1周,观察组与对照组角膜散光分别为(0.88±0.47)°与(1.24±0.79)°,观察组角膜散光明显小于对照组(t=2.20,P<0.05);术后1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分别为(0.86±0.54)°与(1.01±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14,P>0.05);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分别为(0.79±0.28)°与(0.87±0.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浅前房、前房渗漏者分别有2例、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28%,观察组无l例发生此类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 =13.83,P<0.01).结论 SIECCE采用SEC,不仅可以增强切口稳定性,减少术后早期角膜散光,并且可以促进切口愈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