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共3854例)后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情况.结果 2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100%),多支血管病变22例(88%),合并大量吸烟史14例(56%),高脂血症13例(52%),高血压病11例(44%),糖尿病11例(44%).血栓靶血管累及左前降支16例,血栓靶血管为小血管(直径:<2.5 mm)11例,长病变(>20 mm)15例.18例患者经介入干预后血流达TIMI 3级;7例血流达TIMI 1-2级.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大量吸烟、前降支病变、小血管(直径<2.5mm)、长病变(>20 mm)、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急诊尽早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急性心梗PCI术前后预测和评估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提供有用的临床资料.方法 入选病例172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30 d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出血量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分析两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心脏PCI支架数量、服用抗凝剂种类和发病48h内凝血时间、空腹血糖和CRP等指标差异.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既往病史高血压(Х^2=25.27,P<0.01),糖尿病(Х^2=9.09,P<0.01),消化性溃疡(Х^2=11.26,P<0.01),阿司匹林联合噻吩吡啶类药物使用情况(Х^2=74.60,P<0.01),平均年龄(t=3.75,P<0.01),APTT(t=10.23,P<0.01),PT(t=11.81,P<0.01),INR(t=5.91,P<0.01),空腹血糖(t=6.87,P<0.01),血CRP(t=8.22,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有:性别、高脂血症、单纯服用噻吩吡啶类药物、心脏支架数数量.结论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出血严重程度的因素:(1)与患者年龄、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和消化性溃疡病史关系密切,与高血脂症关系不明显,与患者术后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噻吩吡啶类抗凝剂有关,与PCI心脏支架数量无关;(2)出血48h内检查凝血时间延长、CRP、血糖增高均预示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因素,提出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41例冠状动脉支架治疗中的6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经再次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脉内溶栓抢救成功,2例患者死亡。结论: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植入多个药物洗脱支架;(3)手术本身的因素;(4)抗凝治疗失去连续性。PCI术后出现胸痛必须警惕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及时发现,作出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共3854例)后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情况.结果 2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100%),多支血管病变22例(88%),合并大量吸烟史14例(56%),高脂血症13例(52%),高血压病11例(44%),糖尿病11例(44%).血栓靶血管累及左前降支16例,血栓靶血管为小血管(直径:<2.5 mm)11例,长病变(>20 mm)15例.18例患者经介入干预后血流达TIMI 3级;7例血流达TIMI 1-2级.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大量吸烟、前降支病变、小血管(直径<2.5mm)、长病变(>20 mm)、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急诊尽早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代经皮冠状动脉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非药物涂层支架(non-DES)年代和DES年代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患者的临床及病变特征和介入治疗情况。方法DESIRE注册研究(D rug-E luting Stent Impact on REvascu larization)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了两个不同时间段即非DES年代(2001年7月~2002年6月)及DES年代(2003年7月~2004年6月)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3763例患者,记录患者临床、血清学、药物治疗、冠脉病变特征及介入治疗情况。比较两个不同年代接受PC I患者的临床、冠脉病变特征和介入治疗情况。结果非DES年代组763例,DES年代组1417例。与非DES年代组相比,DES年代组PC I术中处理血管支数(1.31±0.54比1.39±0.61,P<0.001)、病变个数(1.57±0.90比1.77±1.05,P<0.001)和植入支架数(1.52±0.88比1.71±1.03,P<0.001)均多于非DES年代组。2组PC I操作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S年代组处理左主干病变(1.6%比3.3%,P=0.017)、弥漫病变(11.4%比19.6%,P<0.001)和多支病变(52.3%比56.8%,P=0.046)的比例高于非DES年代组,2组院内不良心脏事件分别为1.2%和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非DES年代相比,DES年代较多的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和弥漫病变行PC I治疗,植入的支架数增加,但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以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2006年6月~2007年6月在安贞医院收治的行直接PCI的AMI患者100例.其中青年组50例,老年组50例.回顾性总结2组患者临床发病情况,危险因素,CAG结果及6个月直接PCI治疗结果.结果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明确的诱因且多有吸烟和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冠脉造影多为单支血管病变,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与老年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控制诱因和危险因素对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至关重要,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放置术后管腔再狭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行冠脉支架置入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133例,按有无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将患者分为再狭窄和无再狭窄2组,定期随访分析再狭窄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再狭窄组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20.9%比9.1%,P<0.05);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百分率显著低于无再狭窄组(70.3%比88.5%,54.6%比80.2%,P<0.05);治疗前病变血管直径<3 mm、置入支架数>1、复杂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再狭窄组(17.8%比5.8%,P<0.05;26.7%比8.0%,P<0.01;37.8%比19.3%,P<0.05);置入支架长度、充气时间亦>无再狭窄组[(22.5 mm比15 mm,P<0.01;(102.4±72.2)s比(76.3±58.4)s,P<0.05)],但病变发生部位、长度和充气压力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与糖尿病、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前病变血管直径、置入支架长度、置入支架数、充气时间和复杂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62岁,因持续性胸痛2h于2012年3月16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否认吸烟及饮酒史.患者于入院前2h出现持续剧烈胸痛伴大汗.入院时心电图显示V1~V5导联,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 mv.心脏彩超示: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心尖圆隆,EF:53%.急检心肌酶显示:CKMB:27.00 U/L.TnI-ADU:0.154 ng/ml.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前给予患者拜阿司匹林300mg口服,1次/d,氯吡格雷300 mg口服,1次/d,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2次/d.急诊冠脉造影显示(图1):前降支(LAD)中段完全闭塞,回旋支(LCX)远段高度狭窄,于前降支植入支架一枚.术后服用拜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低分子肝素0.3 ml皮下注射2次/d.替罗非班3ml/h,持续72 h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复诊情况及疫情对PCI介入治疗影响的横断面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经PCI治疗的530例CHD患者,并进行电话随访;采用χ2检验比较2019年与2020年冠状动脉造影及...  相似文献   

10.
36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 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36例进行PC I。结果成功33例,3例发生无复流现象(no-reflow)使再灌注治疗失败,其中1例术后第5天死于心脏破裂,随访10~90(25.75±18.80)月,2例发生无复流的患者有心衰反复发作,其余33例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急诊冠脉介入技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手段;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IABP)支持能提高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no-reflow是急诊PC I再灌注失败的主要原因,远端保护装置可望预防no-reflow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疗。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内科治疗无效的3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灶主要集中在小肠(83.3%),主要病变有肠间质瘤(56.7%)、血管畸形(16.7%)、憩室出血(13.3%)等;以35~60岁人群好发(7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1.7:1。各种辅助检查在其诊断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阳性定位诊断率达80%,核素扫描及CT增强扫描66.7%,胶囊内镜在急性出血期阳性率可达100%。结论(1)中年人群、男性是内科治疗无效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小肠间质瘤、血管畸形、憩室出血是其可能主要病因;(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核素扫描、胶囊内镜、小肠镜是目前辅助诊断中较为有效的手段;(3)外科手术探查仍是最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 对64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其中行CABG治疗41例(CABG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3例(PCI组),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事件及次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CABG组院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32% (3/41),PCI组为8.70%(2/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失访患者,随访12~48个月,CABG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5.26个月,PCI组为33.19个月.随访期间CABG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9.51%(8/41),PCI组为30.43%(7/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心肌梗死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的外科治疗是可行的,CABG治疗ACS与PCI疗效相当,术式要依据患者病情个性化选择,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方式才能得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缬沙坦(代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预防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支架内的再狭窄(ISR)的作用及其对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104例接受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治疗组(口服缬沙坦80 mg/d 基础治疗,n=57)和对照组(基础治疗,n=47),随访6个月,采用冠脉造影检查,统计PCI术后2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根据定量冠脉造影QCA的结果),并观察其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⑴缬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1%和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⑵缬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1%和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缬沙坦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的再狭窄发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并能明显降低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应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后再狭窄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6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支架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分别接受TaxusTM支架和Express2普通金属裸支架治疗。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随访(10.7±2.3)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靶血管失败(TVF)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心脏事件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示药物支架组靶血管支架内及节段内MLD分别为(2.19±0.32)mm和(2.07±0.30)mm,显著大于对照组的(1.86±0.35)mm和(1.79±0.32)mm;支架内及节段内直径狭窄分别为(11.69±9.03)%和(18.59±9.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14±8.87)%和(35.09±9.01)%;再狭窄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9%。随访期药物支架组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靶血管失败发生率分别为13.3%和9.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3%和21.3%;而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可以减少PC 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并改善预后,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TM,cod is)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球囊预扩张后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或不经球囊扩张直接置入CYPHERTM,评价CYPHERTM支架的手术成功率。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100%,术后造影病变残余狭窄4.1%±3.2%,住院期间无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无心肌梗死,无死亡。结论CYPHERTM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可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的疗效及安全性。对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经股动脉或经桡动脉途径常规方法,行直接PC I,观察梗塞相关动脉的开通率、血流情况、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并随访观察预后、再狭窄及再次血运重建情况。结果显示直接PC 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在有条件的医院可首选PC I作为AM I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111例冠心病患者,依年龄分为<65岁组(A组63例)和≥65岁组(B组48例)。对111例病人的163处病变行PTCA和支架术,随访观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总的心脑事件发生率,A组和B组分别6例(9.5%)和5例(10.4%)及无心脏事件存活率分别为57例(90.5%)和65例(89.6%)。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仍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且高龄冠心病患者伴冠状动脉严重病变行PC I治疗的远期预后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住院治疗并PCI的冠心病患者150例.均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于服药前和PCI术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CR)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NCR).并测定CYP2C1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类型.CR组经临床对策干预后与NCR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年心绞痛复发、出血等情况的发生.结果 约有24.67%的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不能达标;通过关联分析,发现CYP2C19*2携带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较高;综合分析发现CYP2C19 * 2、长期吸烟、血小板计数增高及糖尿病为血小板聚集率不能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CR组经临床对策干预后与NCR组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及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YP2C19 *2、长期吸烟、血小板计数增高及糖尿病为血小板聚集率不能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经临床对策干预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状态等,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替罗非班时间对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后即刻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直接PCI后随机分为两组:短时间组(STG,PCI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24~36 h)29例和长时间组(LTG,PCI后替罗非班继续使用48-72 h)21例.记录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LTG患者随访期间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为14.3%,明显低于STG患者的24.1%(P<0.05),但两组的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STEMI患者急诊直接PCI后较长时间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改善中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导STR)、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MaxSTE)三种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情况.方法 42例AMI患者急诊PCI后采用TMPG、单导STR、MaxSTE方法评价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情况,并于术后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灌注显像.结果 与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比,TMPG灵敏度93.75%,特异度20.00%,准确度76.19%;单导STR灵敏度87.50%,特异度80.00%,准确度85.71%;MaxSTE灵敏度81.25%,特异度80.00%,准确度80.95%.单导STB、MaxSTE与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均存在一致性(P<0.05),且一致性良好;TMPG未显示与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存在一致性.结论 单导STR和MaxSTE可较好地评价AMI后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