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鞍结节脑膜瘤起源于鞍结节和视交叉沟部的蛛网膜颗粒,占颅内肿瘤的4%~10%。由于其周围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难度较大。我院自1979年8月至2002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7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选择单侧额下入路11例,翼点及改良翼点入路9例,经眶上锁孔入路1例。肿瘤全切除(simpsonI、Ⅱ级)17例,近全切除(siInpsonⅢ级)3例,部分切除(simpson4级)1例。手术后视力改善16例,无改变3例,视力下降加重1例.1例术前双眼完全失明的术后无恢复。结论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和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 lum sellae m en ingiom a)是颅内常见肿瘤,占颅内脑膜瘤的5%-10%[1]。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好发于女性,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由于肿瘤位于颅底毗邻视神经、下丘脑、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大。我院对48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4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标准:Ⅰ级切除25例,Ⅱ级切除8例,Ⅲ级切除9例。术后视力和视野均有不同程度恢复31例,6例视力无改变,5例视力下降。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经治疗后在7d内好转。无垂体低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位置深,血供丰富,解剖关系复杂,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运用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操作,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水平,总结65例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经验。肿瘤全切除率为93.8%,手术死亡率为3.1%。术中一侧或双侧嗅神经的保留率为86%。仔细辨认和分离垂体柄,防止损伤后发生尿崩症,垂体柄的保存率达95.4%。术中颈内动脉或其它血管破裂出血,可行显微缝合。大多数病人术后视力得到满意的恢复。因此,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和大小,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年2月~1993年5月手术治疗直径大于5cm的鞍结节脑膜瘤6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27~56岁。病程2~13年。其中视力障碍是全部患者的首发症状,呈进行性缓慢加重。双侧视力同时受累2例,相继累及双侧者4例。入院时双目完全失明3例;一侧完全失明,而另眼光感2例,眼前指数1例。全部病例均无法查  相似文献   

7.
周宁全  李国平 《贵州医药》2006,30(9):795-795
鞍结节脑膜瘤起源于鞍结节并向周围生长,约占颅内脑膜瘤的7.1%[1].现将我科1995~2005年收治的27例鞍结节脑膜瘤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耿少梅  焦保华  卢圣奎 《河北医药》2002,24(10):784-785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1995年2月-2002年2月收治的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 性分析,结果 全部切除25例,次全切除7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显微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巨型鞍结节肿瘤( MTSM)的病理解剖及血供特点,研究其显微外科治疗对策。方法选取MTSM患者4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总结MTSM病理解剖、血供特点及手术和随访结果。结果肿瘤直径5 X.27~7.69 cm,平均(5.5±0.4) cm;SimpsonⅠ、Ⅱ级切除(全切除)39例,Ⅲ级切除8例;1例患者术后死亡,24例(52.2%)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术后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控制。结论 MTSM具有独特的病理解剖及血供特点,应针对性采取显微外科治疗对策,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并结合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是肿瘤全切除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总结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0月—2011年3月间漯河市三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鞍结节脑膜瘤,均经显微手术切除,其中单侧额下入路10例,双侧额下入路2例,翼点入路6例,额下-翼点联合入路3例。结果 Simpson I级切除5例,II级切除12例,III级切除4例。术后视力、视野不同程度恢复者17例,无明显改变者4例,5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经治疗14d内好转,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法;熟悉鞍区解剖,熟练掌握显微技术,选择适当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杨晋生  范波  李涛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78-179
目的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31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显微外科治疗结果。结果肿瘤全切率为87.1%,术后视力改善20例,无变化者9例,恶化者2例。4例出现暂时性尿崩,1例因下丘脑功能紊乱死亡。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仔细辨别并保护蛛网膜界面是保障肿瘤切除、术后视力恢复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术后视力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1999年12月至2009年4月鞍结节脑膜瘤患者45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肿瘤所在部位、手术治疗情况以及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年龄〈55岁的28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术后视力改善,年龄≥55岁的17例患者中有5例视力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5;②肿瘤〈4cm的22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视力改善,≥4cm的23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视力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5;③术前视力≥0.2的11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视力改善,术前视力〈0.2的33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视力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5;④术前视力症状持续时间〈12月17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视力改善,术前视力症状持续时间≥12月的28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巧视力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术后视力改善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术前视力障碍程度以及术前视力障碍持续时间有关系,从而可以看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对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患者38例进行总结。结果 38例鞍结节脑膜瘤,获全切除35例(92.10%),次全切除3例(7.90%)。术后恢复良好者31例,优良率为81.57%;中度残废5例;重度残废2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充分囊内切除肿瘤,小心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术中注意视神经及重要血管的保护,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显微手术治疗60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显微镜下采取显微手术治疗,其中50例采取肿瘤全切处理,10例进行次全切。45例进行扩大额下入路,15例进行单纯的额下入路。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肿瘤全切率为83.3%,手术结束后,所有患者中45例视力恢复,10例视力无改变,3例视力有所下降,2例出现尿崩,但经过术后治疗后得到恢复。所有患者的视力及身体情况与术前相比,明显得到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较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视力。在采取手术时,要注意选择手术入路及熟悉鞍结节区的局部解剖。  相似文献   

16.
鞍结节脑膜瘤约占全部脑膜瘤的5%~10%。由于肿瘤部位深在,毗邻下丘脑,与周围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密切,手术全切除难度较大。提高全切除率同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患者手术疗效、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也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相似文献   

17.
鞍上脑膜瘤     
顾志恺  邓传宗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1):1373-1374
目的:总结胺上脑膜瘤按肿瘤大小及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径路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对32例鞍上脑膜瘤采用回顾分析法,研究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71.8%),次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2例,手术死亡1例,术后视力恢复18例,未改变9例,下降5例。结论:按肿瘤大小及周围结构关系选用单侧额下或双侧额下或翼点入路;使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恰当处理是手术成功关键;早期诊断有利术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疗效、预后,总结不同手术入路经验。方法:2008年3月-2015年6月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56例,全麻下显微手术,入路依据肿瘤大小、部位、附着点、生长方式,额底入路16例、翼点入路30例、额下翼点入路8例、纵裂入路2例。结果:额底入路全切除率达到87.5%,翼点入路全切除率80.00%,额下翼点入路全切除75.00%,纵裂入路全切除率50.00%,整体全切除80.36%;未见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28.57%(16/56),例次率64.29%(36/56),额底入路并发症发生率18.75%、例次率68.75%,翼点入路26.67%、53.33%,额下翼点入路50.00%、87.50%,纵裂入路50.00%、100.00%,主要并发症为尿崩症、垂体功能减退,下丘脑损伤、高热、新发脑积水、下呼吸道感染、应激性溃疡、嗅觉减退、暂时性认知功能障碍、视力减退、癫痫、脑梗塞;随访6个月~3年,视力障碍改善率78.85%(41/52),头痛改善97.30%(36/37),精神障碍改善率100.00%(4/4),抽搐100.00%(4/4),嗅觉减退50.00%(2/4),脑积水80.00%(4/5),激素改变91.67%(11/12);未见复发病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整体切除率高,症状改善率高,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有并发症患者常出现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点、解剖学特点,探寻鞍区脑膜瘤手术入路选择,总结手术技巧,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病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鞍区脑膜瘤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入路和术后疗效。结果按Simpson分级:Ⅰ级为4例,Ⅱ级为10例,共占77.78%,Ⅲ级为2例,术后视力改善的10例17眼,无改变的5例8眼,3例4眼视力较术前下降。结论 (1)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熟练掌握相关显微解剖、充分的术前准备,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2)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大小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3)把握鞍区脑膜瘤手术原则,尽可能地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地保留神经功能,对残余肿瘤,术后可行放疗。  相似文献   

20.
黄文彪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1665-1667
鞍结节脑膜瘤包括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膈、蝶骨平台区域的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4%~10%。1916年Cushing完成了首例鞍结节脑膜瘤的切除。由于鞍结节脑膜瘤位置深,且与视神经、垂体、下丘脑、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取得全切除、低并发症、高生活质量、低复发率的统一是神经外科医生的重大挑战。1970年以前,该部位脑膜瘤术后死亡率为10%~70%。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显微手术技术、手术器械、颅底入路技术以及神经放射学的不断发展,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文就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策略的制订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