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30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分为勺型组68例与非勺型组62例。测量BMI、血脂、颈动脉IMT、SBP、DBP、24 h动态血压。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BMI及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勺型组IMT高于勺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 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白SBP、DBP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夜间SBP、DBP高于勺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IMT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亚临床甲减患者血脂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临床甲减患者血脂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方法比较40例亚临床甲减和40例体重指数(BMI)、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LP(a)],同时应用高分辨彩色B超测定颈动脉IMT。结果亚临床甲减组TC、LDL、LP(a)水平和颈动脉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亚临床甲减患者已存在血脂代谢异常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有较高的心血管病风险,应该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探讨其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另选同期住院健康对照组36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颈动脉内膜彩超检查,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指数(PI)。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指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冠心病平行发展,是心脑血管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崔亮  燕虹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0):1353-1355
目的了解老年隐匿性高血压人群血压晨峰值的现状,探讨其血压晨峰值与认知功能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入选老年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共72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计算血压晨峰值,按照血压晨峰值进行分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入非血压晨峰组(NMS组),血压晨峰值〉30mmHg者分入血压晨峰组(MS组)。对入选对象进行认知功能量表测定,包括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NMS组及MS组的MMSE、MoCA量表分值进行t检验。对血压晨峰值及MMSE、MoCA量表分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S组MMSE评分[(27.69±2.04)分]低于NMS组[(28.87±1.34)分],MS组MoCA评分[(24.85±1.52)分]低于NMS组[(26.54±1.53)分](P均〈0.01);血压晨峰值与MMSE评分成负相关(r=-0.308,P〈0.01);血压晨峰值与MoCA评分成负相关(r=-0.447,P〈0.01)。结论老年隐匿性高血压人群存在血压晨峰现象,血压晨峰值可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社区卫生保健》2011,(5):314-314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压表现为昼高夜低型。夜间血压多维持在较低水平,从清晨觉醒前后开始,血压水平迅速上升。据观察,在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清晨6:00~10:00时收缩压平均升高14mmHg,有些甚至可上升至80mmHg,国内外把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作血压晨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来本院治疗高血压的老年患者114例,分为2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未出现血压晨峰现象,观察组患者出现血压晨峰现象。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晨峰变异的幅度,24 h、白昼、夜间的平均收缩压[(20.77±5.36)、(151.49±12.58)、(160.01±13.11)、(147.36±15.04)mm Hg(1 mm Hg=0.133 k Pa)]均明显较高于对照组[(4.04±4.66)、(140.11±11.45)、(142.36±11.66)、(135.72±12.1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在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质量指数、心电图QT离散度指标方面[(59.84±3.82)g/L、(171.49±17.38)g/m2、(69.96±19.36)ms]均高于对照组[(40.76±3.18)g/L、(151.14±18.86)g/m2、(51.36±16.89)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晨峰现象对患者的靶器官损害较大。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入选患者132例,其中脉压<65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62例(A组),脉压≥65mmHg患者70例(B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测量血压。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IMT的变化。结果脉压≥65mmHg组IMT明显高于脉压<65mmHg组,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年龄有关,随着脉压的增加,颈动脉IMT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入选患者132例,其中脉压〈65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62例(A组),脉压≥65mmHg患者70例(B组),通过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测量血压。观察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IMT的变化。结果脉压≥65mmHg组IMT明显高于脉压〈65mmHg组,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年龄有关,随着脉压的增加,颈动脉IMT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洪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24-2625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将某院2008年12月~2009年6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时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及血压、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IMT、斑块面积的减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较治疗前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显著延缓颈动脉硬化的进程,可以达到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监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 使用百胜DU - 6高频超声对 80例高血压患者 (脉压差在 4 0~ 5 0mmHg者为一组 ,脉压差 >5 5mmHg者为一组 ) ,观察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后壁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脉压差 >5 5mmHg颈总动脉内径 ,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大于脉压差为 4 0~ 5 5mmHg者 (P <0 0 0 1)。结论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9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将之分为存在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31例)和无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66例).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观察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MP+组患者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CAB)和颈内动脉(ICA)的IMT均高于MP-组[(1.02±0.36)ram比(0.86±0.22)mm、(1.14±0.39)mm比(0.96±0.26)mm和(0.94±0.30)mm比(0.82±0.18)mln,P<0.05].M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64.5%(20/31),MP-组为42.4%(28/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清晨血压高峰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35例2型糖尿病患者、16例正常对照者,分别测定其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C肽、血脂、血压、体重指数(BMI)及腰围,同时使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IMT。结果T2DM患者血清瘦素浓度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瘦素浓度与颈动脉IMT的增厚有关,提示瘦素可能是导致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一项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在原发性高血压(EH)发病中的作用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60例EH患者(EH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60例EH组患者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中血压的分级标准分为三个亚组,1级EH组、2级EH组、3级EH组,每组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AB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脂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H组及1、2、3级EH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3.94±1.28)、(5.25±1.69)、(4.01±1.27)、(2.56±0.87)mg/L比(7.63±2.50) mg/L],颈动脉IMT增加[(1.30±0.42)、(0.94±0.30)、(1.32±0.44)、(1.65±0.51)mm比(0.69±0.2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H各亚组间两两比较,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颈动脉IMT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H组及1、2、3级EH组血清TC、TG、LDL-C水平上升[TC:(6.53±2.09)、(5.14±1.66)、(6.59±2.20)、(7.86±2.42) mmol/L比(4.17±1.32)mmol/L;TG:(2.15±0.69)、(1.72±0.55)、(2.07±0.69)、(2.65±0.82) mmol/L比(1.38±0.44) mmol/L; LDL-C:(3.78±1.21)、(3.12±1.01)、(3.74±1.25)、(4.48±1.38)mmol/L比(2.46 ±0.78) mmol/L],HDL-C水平下降[(0.96±0.31)、(1.39±0.45)、(0.85±0.28)、(0.64 ±0.20) mmol/L比(1.69±0.54)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H各亚组间两两比较,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血清TC、TG、LDL-C水平上升,HDL-C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显著负相关(r=-0.435,P<0.01),与血脂(TC、TG、LDL-C、HDL-C)水平有相关性(P<0.01).结论 脂联素在EH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颈动脉IMT的增厚和血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顽固性EH患者增加降血脂药物可能会提高降血压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美国产PHLIPS型号IUZZ高频超声对200例老年人,其中160例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5mmHg者为A组,脉压差〉45mmHg者为B组),另外40例为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全身重大疾病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的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B组其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1),高血压病1级、2级、3级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可使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血压及脉压增高而加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检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美国产PHLIPS型号IUZZ高频超声对200例老年人,其中160例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5mmHg者为A组,脉压差>45mmHg者为B组),另外40例为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全身重大疾病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的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B组其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1),高血压病1级、2级、3级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可使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血压及脉压增高而加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检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耐量低减(IGT)与C反应蛋白(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的关系。方法108例IGT患者与80例正常糖耐量(NGT)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CAIMT。对所有IGT者随访3年,在随访1年半及3年分别重复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及复测各项指标。结果2例失访,其余106例中IGT组的CRP与CAIMT均明显高于NGT对照组;随访1年半及3年的结果均提示:按血糖转归对IGT者重新划分的IGT组与2型糖尿病(T2DM)组的CRP与CAIMT在初查与复查时分别均明显高于NGT组,CRP在初查与复查时均为T2DM组〉IGT组〉NGT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随访3年时的T2DM组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复查FBG、2hPBG分别与初查CRP及CAIMT均呈正相关,CAIMT与血糖、CRP均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提示CRP与血糖、CAIMT均显著相关。结论CRP水平高的IGT患者更容易转化为糖尿病,在IGT阶段已存在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对CRP或CAIMT增高较明显的IGT患者进行抗炎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琳  孙慧灵  李海洲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992-3993,399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PP)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2012年1月间于某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41例,其中合并冠心病的165例病例为A组,单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76例为B组,监控两组动态脉压,对比观察两组动态PP的差异;另对B组176例病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0.9 mm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共91例为α组,其余85例为β组,比较两组动态PP的差异.结果 合并冠心病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的24 h APP、dPP、nP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结论 动态脉压水平对冠心病并发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提示作用,动态脉压越高,冠心病并发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对40例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并评分;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硬度。结果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紧张度、扩张性较老年冠心病组及健康老年组低,而僵硬度则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比较颈动脉硬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颈动脉紧张度、扩张性呈负相关(r=-0.353,-0.125,P〈0.01),而与僵硬度呈正相关(r=0.376,P〈0.01)。结论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明显相关,可通过了解颈动脉病变间接了解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