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超声心动图检查和随访川崎病307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118例,发生率38.4%,其中冠状动脉扩张98例,冠状动脉瘤20例,左冠状动脉发病率高于右冠状动脉,同时发现用CA/AO值来判断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更为准确。冠状动脉病变98%(116/118)发生于病程4周内,冠状动脉扩张多为一过性改变,冠状动脉瘤预后与瘤的大小有关。心包积液、瓣膜返流、心脏扩大等病变多与冠状动脉病变同时存在,多于恢复早期回复正常。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诊断川崎病心血管损害,并便于随访,对临床诊疗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随访调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到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性肺栓塞患者,通过电话对患者进行远期预后情况,对比预后良好组和不良组患者的指标,分析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100例患者中,失去访问的有4例,剩余的96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的有70例(72.9%),不良的有26例(27.1%).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平均年龄(57.9±4.8)岁,平均血浆脑钠肽的浓度是(214.9±152.8)pg/ml,明显低于不良组.两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情况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中,年龄、血浆脑钠肽水平、合并恶性肿瘤等情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的控制分析,能够使患者的远期预后得以改善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KD)诊断及其远期追踪的价值.方法 11例经超声诊断的川崎病患儿,分析其声像图表现,并远期追踪左右冠状动脉回复情况,评价疗效.结果 11例川崎病患儿每间隔3~6月进行复查,左右冠状动脉逐渐缩小,最长病例于24月内恢复正常.结论 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右冠状动脉宽度可以提示川崎病诊断,协助临床诊断,并作为远期追踪、评价疗效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感染与川崎病(KD)预后的关系。方法:选自2005年5月~2010年5月于该院儿科诊治的、发热7天以内的KD患儿,共271例,均符合第3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将271例KD患儿分为重症感染组和非重症感染组〔参照小儿危重症评分法(草案)〕。重症感染组73例,包括重症肺炎44例(其中17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滴度≥1∶160),病毒性脑炎20例,败血症9例。非重症感染组198例。结果:重症感染组年龄<1岁的人数与非重症感染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性别为男性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感染组血小板<350×109/L、血沉>60 mm/h,C-反应蛋白>45 mg/L人数明显高于非重症感染组(P<0.05);而红细胞压积<0.35、血清清蛋白<35 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36 h后,重症感染组热退例数少于非重症感染组(χ2=13.155,P<0.05);1个月内存在冠状动脉(冠脉)扩张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0,P>0.05);6个月后残留冠脉扩张者,重症感染组高于非重症感染组(χ2=4.595,P<0.05)。结论:①重症感染患儿其冠脉病变危险因素的几率较高,提示重症感染可作为KD预后不良的早期指标之一。②KD合并重症感染患儿对IVIG治疗反应较差,并易发生冠脉扩张。因此,对KD合并重症感染患儿应提高认识,及早治疗,警惕其发生冠脉病变。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     
川崎病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一种儿童冠心病。其特点:高热、皮肤粘膜受累、颈部淋巴结肿大,常因冠状动脉炎而致心源性休克、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出现心肌梗塞,冠状T波、心律失常、高度心脏扩大,甚至造成猝死。如果患儿年龄小,持续发烧2周以上,血沉增快超过4周、心音遥远、奔马律、R波电压降低,P-R以及Q-T延长,心源性酶浓度增高、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异常,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管壁不规则及狭窄等即可怀疑此病。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9,(7):887-88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估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27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对照组(无冠状动脉损害, 124例)与观察组(冠状动脉损害, 152例),所有患儿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房室内径,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LVEF、 FS、 E/A)、 LMCA、LAD、 p RCA。结果两组的LVEF、 F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E/A低于对照组, LMCA、 LAD、pRC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监测患儿冠脉动脉损害程度及病情进展与转归情况,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患儿远期心功能变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认识川崎病     
正案例回放晨晨是个2岁男孩。初夏季节,妈妈带他外出走亲戚着凉了,回家后开始流清鼻涕水,次日又发高热。连续5天高热不退,到附近社区医院诊断为感冒,打三天盐水针也未退热。后来,全身皮肤出疹,手足背轻度水肿,转入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并收入住院,经儿科专家会诊,此后又做过心脏彩超,最后诊断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给予系统治疗两周治愈出院。医生叮嘱家长带宝宝来门诊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川崎病病理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1995-2005年共收治32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特点。结果: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多年病例临床分析,更好的进行系统观察及护理,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可并发心肌损害,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是小儿时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该病多见于婴幼儿,男多于女,病死率为1.2%。近年来临床发现本病发率有上升趋势.我科在1994年~2004年12月共收治川崎病3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亚梅  徐曼  康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8):4074-407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于1967年首次报道50例。该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危险是心脏并发症,目前在中国、日本、美国,KD已取代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可导致全身多系统的损害、损伤。川崎病最常见的症状是持续性发热,患儿体温常高于39摄氏度。有些家长误以为是孩子感冒引起的发热,自行给孩子服用抗菌药物和退热药,却发现根本不起作用。孩子使用退热药后,体温暂时有所下降;停药后,体温很快就会反弹。  相似文献   

12.
徐霞 《临床医学工程》2014,(10):1321-1322
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方式对川崎病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145例并随机分为两组,73例干预组患儿给予综合性护理措施,7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疾病的认知评分,以及患儿的心理认知评分。结果干预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患儿心理评分和疾病知识认知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效的综合性护理能促进川崎病患儿临床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患儿情绪,提高医患间的信任。  相似文献   

13.
137例新生儿期头颅 CT 扫描阳性者,在出院后8~24月进行 Gesell智能发育随访,其中89例(65.0%)发育正常,48例(35.0%)有不同程度智能落后。44例在出院后1~36月复查 CT,12例恢复正常,32例有三种不同类型改变:脑室、脑沟扩大、脑软化灶及脑囊肿。位于顶、枕叶的脑实质出血,大量脑室内出血及边缘清楚的低密度梗死灶者预后不良,围产因素亦与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同期 Turner 综合征患者采用康力龙治疗、治疗组42例,非治疗组23例。随访观察5年以上。对两组的年龄进行均衡性检验符合可比条件,治疗组其身高平均增长5.881cm,非治疗组为1.217cm。用药6个月以上第二性征均见不同程度的发育。继而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用药的年龄越小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必远期体格发育和智力的影响。方法 本文对60例经脑B超及临床表现确诊为HIE的患儿进行了远期随访。体格发育用Kaup指数与儿童保健电脑对小儿身高、体重、体型等进行评估;智力发育测量用Gessel智能发育量表。结果 HIHE儿与正常对照在两者发育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无1例智力低下者。结论 本组小儿智残率明显降低的原因除建立了自主呼吸≤20分钟外,主要是重视复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患儿远期体格发育和智力的影响.方法 本文对60例经脑B超及临床表现确诊为HIE的患儿进行了远期随访.休格发育用Kaup指数与儿童保健电脑对小儿身高、体重、营养、体型等进行评估;智力发育测量用Gessel智能发育量表.结果 HIE儿与正常对照组在两者发育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1例智力低下者.结论 本组小儿智残率明显降低的原因除建立自主呼吸≤20分钟外,主要是重视复苏后72小时内保护心、脑、肾的处理以防止早期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D二聚体在体内的增高,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86例川崎病(KD)患儿作为观察组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61例,有冠状动脉损伤(CAL)25例;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免疫分析试验(胶体金方法)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结果:D二聚体含量在冠脉损伤组及无冠脉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冠脉损伤组与无冠脉损伤组急性期及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在川崎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D二聚体检测可能对判断病变程度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帮助。与临床常用的血沉、血小板及CRP比较更有利于病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临床特点、再发惊厥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儿科住院的>28天且新生儿期发生过惊厥的患儿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进行为期1~36个月的随访,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对20例新生儿惊厥患儿进行病史采集,结果表明,引起新生儿惊厥的首要病因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占35%;发作类型以微小发作为主,占45%;新生儿期惊厥患儿有孕产高危因素者7例,有惊厥家族史者2例,影像学异常者10例,脑电图异常者14例;对20例新生儿惊厥进行长期随访, 12例出现不同程度运动及智力发育落后;12例出现癫痫发作,其中10例患儿发作减少<50%,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诊断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对可能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期影像学异常及脑电监测结果异常对预后评估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结论 新生儿惊厥病因以缺氧缺血性脑病为主.新生儿惊厥可继发癫痫及发育落后,且通常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对新生儿惊厥预后应作出早期判断及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早期临床表现发热(100%),唇和口腔粘膜变化(95.65%),双眼结膜充血(82,6%),肛周皮肤潮红脱皮(69.56%),四肢末梢脱皮(65.2%),肛周皮损较四肢变化早;多形皮疹(65.2%),颈淋巴结肿大(73.9%),心脏彩超异常(39%)。结论增强对川崎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崎病是一导致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许多国家均有报道。本文对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诊断治疗方面的国际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