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灌注成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T灌注成像是利用CT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了解组织及病变的血流灌注特点及血管特性,并可通过色阶赋值获得灌注图像,达到功能性诊断的目的。肝脏由于其双重血供的特点,在灌注扫描及后处理的过程中均需采用特有的方法。介绍了CT灌注成像的原理、肝脏灌注成像的方法以及肝脏与部分肝脏肿瘤的灌注特点。  相似文献   

2.
CT灌注成像是基于核医学计算器官血流量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能反映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属于功能成像范畴,已运用于临床.本文综述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各种肝脏病变的CT灌注成像特点.  相似文献   

3.
CT灌注成像是利用CT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了解组织及病变的血流灌注特点及血管特性,并可通过色阶赋值获得灌注伪彩色图像,达到功能性诊断的目的.目前颅脑和肝脏灌注成像比较成熟,但肾脏灌注研究较少,现就灌注成像在肾脏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CT灌注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功能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可较准确地反映肝脏和肝脏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它在肝硬化的诊断、治疗、随访及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肝脏CT灌注成像的血流特点,肝脏和肝硬化CT灌注的研究现状以及多层螺旋CT在肝硬化灌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评估肝硬化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T灌注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功能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可较准确地反映肝脏和肝脏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它在肝硬化的诊断、治疗、随访及判断预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肝脏CT灌注成像的血流特点,肝脏和肝硬化CT灌注的研究现状以及多层螺旋CT在肝硬化灌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非介入性评价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在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就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观察指标、扫描及图像重组、临床应用、优势和限制及有待深入的领域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硬化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表现.方法 对25例肝硬化患者及12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者行肝脏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得到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值,并与Child分级相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肝脏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逐渐降低,肝动脉分数(HAF)逐渐增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未见明确变化规律.结论 CT灌注成像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硬化,而且可以用于评价肝硬化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CT和MR肝脏灌注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CT、MR功能成像研究的发展,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尝试使用CT、MR肝脏灌注成像评价肝脏功能及肝脏病变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综述了近来国内外CT、MR灌注成像在肝脏评价中的应用现状,重点是图像分析方法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功能成像的研究不断增多.CT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性成像方法,是在同层动态CT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根据核医学计算器官血流量的原理.90年代初Miles等提出了CT灌注成像的概念,此后有关研究便逐渐展开并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其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PC机的CT肝脏灌注成像和定量测量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邹诚实 《放射学实践》2005,20(10):861-864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PC机的CT肝脏灌注成像和定量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以10例行肝脏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合理建立双输入单隔室模型,通过去卷积运算,获得肝脏灌注参数,并绘出肝脏灌注图像。结果基于PC机的肝脏灌注成像和定量测量可真实反映肝组织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论基于PC机的CT肝脏灌注成像和定量测量方法的初步研究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正常实验兔肝脏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与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8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分别行IVIM-DWI及CT灌注扫描,分别生成IVIM-DWI的假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以及CT灌注成像的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对BF和D*,BV和f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正常实验兔肝脏的D*为(34.61士8.5)×10-3 m2/s,f为(30±8)%.BF为(27.76士4.59) mL· 100mL-1 ·m in-1,BV为(9.2±2.2) mL/100mL.BF和D*,BV和f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5和0.018,相伴概率分别为0.222和0.886,2组参数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正常实验兔肝脏的CT灌注成像和IVIM-DWI参数中,BF和D*、BV和f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320排容积CT全肝灌注模式,探讨正常肝脏的CT灌注血流特征,为肝脏疾病的灌注成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5名经临床证实的健康自愿者,采用320排CT动态容积扫描模式行CT全肝灌注检查,将数据导入Abdomen perfusion软件对全肝进行灌注分析,分别测量肝脏各段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动脉灌注分数(APF),分析肝脏各段间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的差异.结果 肝脏Ⅰ~Ⅷ段HAP、HPP、A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P:F=2.773,P=0.008;HPP:F=4.659,P=0.000;APF:F =4.681,P=0.000).肝脏Ⅰ段HAP与除Ⅲ段之外的肝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Ⅲ段HPP与肝脏其他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Ⅰ、Ⅲ段APF与V、Ⅵ、Ⅷ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肝与右半肝HPP、A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P=0.008).结论 应用320排CT全肝灌注模式可直观反映及准确地评价肝脏整体各段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特征.全肝各段及左、右半肝的血流灌注情况不尽相同,可能与肝血管解剖特点有关,可以为肝脏疾病的灌注研究提供正常基准.  相似文献   

13.
罗伟  肖恩华 《放射学实践》2007,22(6):637-640
一直以来,无创性测量肝脏灌注的主要方法是核素显像.1980年Axel[1]首先报道了采用CT动态成像评价组织血流灌注的方法来测量脑血流量,此后,Miles、Blomley等先后扩展了这一理论.随着多排螺旋CT的广泛引用,Materne等[2]在2000年提出了使用双人路一房室去卷积模型分析肝脏双期血供.近年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脏病变中的临床运用倍受瞩目,它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时机和更完善的治疗前评价,引导肝病治疗学跨上了更高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肝脏的CT灌注成像及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非介入性评价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在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就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观察指标、扫描及图像重组、临床应用、优势和限制及有待深入的领域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肝脏CT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兴功能成像技术,通过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多种灌注参数,对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反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较多,但对肝癌灌注参数的分析较零散.因此,笔者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对肝脏组织灌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它可用于评估各种肝癌治疗方式的疗效和预测早期治疗反应,预测微血管侵犯情况和肿瘤复发,用于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于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肝储备功能的评价等。本文对肝脏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就其基本原理、成像技术、诊断、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重点在于CT灌注成像对肝细胞癌治疗的疗效评估及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影像诉发展,功能成像的不断增多,CT灌注成像是一种功能性成像方法,是在同层动态CT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根据该医学计算器官血流量的原理,90年代初Miles等提出了CT灌注成像的概念,此后有关研究像渐展开并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其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韩瑞  黄璐  蒋鸿  宋少辉  尹龙  彭勇  张东友 《放射学实践》2021,36(10):1238-1242
【摘要】目的:探讨双低剂量4D-CT灌注替代常规肝脏四期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肝脏疾病患者行肝脏CT平扫、低辐射剂量及低对比剂浓度的4D-CT灌注成像及延时期成像,通过使用动态血管成像软件对多期灌注图像进行处理,得到融合后平扫期、融合后动脉期、融合后静脉期。对比双低剂量4D-CT灌注总辐射剂量与常规肝脏四期CT成像辐射剂量,融合后平扫图像与常规平扫图像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上的差异,并采用主观评分的方法对融合后平扫、融合后动脉期、融合后静脉期图像进行评分。结果:双低剂量肝脏4D-CT灌注成像患者接受的碘剂浓度较低,总辐射剂量为1129.0(1087.0~1296.0)mGy·cm,常规肝脏四期CT成像辐射剂量为(1265.9±284.3)mGy·cm(P=0.13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融合后平扫信噪比5.9(4.8~7.1),常规平扫信噪比5.8±1.9(P=0.36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融合后平扫肝脏对比噪声比0.90±0.62,常规平扫肝脏对比噪声比1.06(0.61~1.40),P=0.15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D灌注融合后平扫、融合后动脉期、融合后静脉期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3分,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结论:双低剂量4D-CT灌注替代常规肝脏四期CT成像是可行的,不仅可以得到灌注信息,还能使用动态血管成像软件处理后所得到的融合后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20.
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CT灌注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灌注成像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家兔肝纤维化模型17只,分批分期行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后取肝脏行病理检查,用去卷积数学方法中双输入-单室模型计算多个参数(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总肝灌注量、肝动脉灌注指数、分布容积、平均通过时间等),然后进行分组,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发现CT灌注成像所有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而仅仅表现为相对减少或增加的趋势.结论:CT灌注成像对肝纤维化的评价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