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50例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内镜下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550 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内镜下治疗及1~20 年随访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4.0% ,50 岁以上患者占 49.1% ,单发性息肉 420 例,多发性息肉 130 例,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50.5% )。病理诊断以腺瘤性息肉(42.2% )和炎性息肉(40.04% )最多,息肉的异型增生发生率为14.2% ,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 12.1% ,结肠癌伴息肉的发生率为 2.9% 。对544 例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息肉治疗,息肉的复发及再发率为55.4% ,平均复发时间为 32 个月。随访检出4 例息肉癌变,分别在术后第 3、5、10、20 年。  相似文献   

2.
应用流式细胞计对57 例正常胃粘膜、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和胃癌组织作DNA 定量分析。正常胃粘膜、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胃癌中,DNA 非整倍体检出率分别为0% 、7.7% 、9.1% 、36.4% 、58.3% ;各型胃息肉和胃癌组织的增殖期细胞比率均显著地高于正常胃粘膜组(P< 0.01);增生性或炎症性息肉组增殖期细胞比率与胃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或非常显著性(P< 0.01),而腺瘤性息肉组增殖期细胞比率与胃癌组近似(P> 0.05)。结果表明胃息肉是一种细胞增殖活跃性病变,其中腺瘤性息肉的DNA 生物学行为更接近于胃癌,可能容易癌变;应用流式细胞DNA 定量分析技术,结合组织病理学诊断,能对胃息肉的预后作出更为确切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大肠多发炎性息肉的X线特征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炎症后的大肠多发性息肉的X线特征及其进一步发展趋向。材料和方法对58例大肠多发性息肉的X线表现特征与临床、病理及内窥镜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大肠多发炎性息肉全部由溃疡性结肠炎发展而来,其中肉芽肿性息肉32例;纤维性息肉19例;腺瘤性息肉5例;腺瘤性息肉伴少许癌细胞浸润2例。结论(1)大肠多发炎性息肉是由于慢性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及腺体组织增生混合而成,少数可发生恶变;(2)在大肠慢性炎症中,以溃疡性结肠炎最易导致多发炎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形成;(3)X线双重造影检查显示除典型慢性炎症征象外,多发息肉形似“蟾蜍皮”或“蜂窝状”结肠双对比征象是其特征。  相似文献   

4.
132例大肠息肉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好发年龄、主要临床表现及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病理类型及癌变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检查患者1030例,检出大肠息肉132例,检出率12.8%,其中男性78例,女性54例;好发年龄50~69岁,占59.1%;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各占63.8%、23.7%、8.9%和3.6%;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4.0%、升结肠9.8%、横结肠6.7%、降结肠4.5%、乙状结肠33.9%、直肠41.1%。132例患者中,便血46例,21例息肉直径大于1.5cm者皆有便血;有4例发生癌变,癌变率3.0%,癌变息肉平均直径2.8cm。结论: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息肉直径较大及局灶癌变者易出血,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直径≥2.0cm息肉容易癌变;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5.
徐铭宝  唐红卫 《武警医学》1999,10(5):249-250
目的评估结肠腺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DO-7检测56例结肠腺瘤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增生性息肉和轻度异型增生腺瘤P53表达均为阴性,随着腺瘤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P53表达阳性率增高,染色逐渐加深。当腺瘤癌变时P53反应最强,不同类型腺瘤中P53表达显著不同(P<005)。结论检测结肠腺瘤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对判断腺瘤的癌变倾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经胃镜活检及病理诊断胃息肉106例,内镜下除的胃息肉作HE染色,判定胃秘肉组织学类型及炎症反应程度。同时在胃窦部取材2-3块,分别作快速尿毒酶试验及美蓝染色,以检测Hp感染率,两均阳性判为Hp感染。结果:106例胃息肉Hp总检出率为65.1%。胃息肉以增生息肉多见,共76例,占71.7%,腺瘤性息肉30例,占28.3%。Hp感染率在增生性息肉中为73.7%(56/76),显高于腺瘤性息肉43.1%(13/30)(P<0.01)。活动性炎症在增生性息肉中为55.3%(42/76),显高于腺瘤性息肉30%(9/30)(P>0.05)。结论: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这可能与Hp引起胃粘膜活动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大肠息肉679例临床特征及内镜、病理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 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在3 680例肠镜检查者中,发现大肠息肉679例,其中男468例,女211例,检出率18.45%; 好发年龄以30~69岁为主,占80.41%;炎性、增生性、腺瘤性、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33.87%、32.11%、31.37%、1.77%、0.59%;息肉部位分别为直肠34.18%、乙状结肠23.12% 、降结肠14.96%、横结肠12.13%、升结肠11.49%、盲肠4.11%.679例大肠息肉患者中有30例发生癌变,癌变率为4.42%.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分别为5.88%、4.21 %、23.08%.息肉直径≤1.0 cm,无癌变发生;1.1~1.9 cm息肉,癌变率4.24%;≥2.0 c m息肉,癌变率21.37%.结论 3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年龄大于50 岁为危险因素,男性较女性更容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常见;左半结肠、直径≥2.0 cm息肉、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 ;发现大肠息肉应尽可能切除,并应建立良好的随访机制,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形态、部位、病理改变等与恶变危险性的关系。方法对空军总医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的53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内镜下发现大肠息肉158例,共282枚息肉,其中男121例,女37例,大肠息肉检出率为29.4%。腺瘤性息肉170枚,炎性息肉74枚,未做病理38枚;直径0.5 cm以下占55.3%;位于升结肠19.5%,横结肠20.2%,降结肠11.7%,乙状结肠30.1%,直肠18.4%;随访1年,4例复发,复发率为2.5%。结论大肠息肉以男性多见,腺瘤性为主,直径0.5 cm以下常见,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患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部位、息肉大小及病理类型,对所有息肉均应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IGF-Ⅱ含量与大肠腺瘤癌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正常健康人及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大肠癌患者共104例,分为4组。利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中的IGF-Ⅱ含量,然后分析比较4组血清IGF-Ⅱ含量的差异。结果正常健康人和增生性息肉患者血清中IGF-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肠腺瘤和腺癌患者血清中IGF-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大肠腺瘤和腺癌患者血清中IGF-Ⅱ含量的明显增高可能与其恶性潜能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肠腺瘤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对大肠腺瘤的早期诊治是预防大肠癌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对202例大肠腺瘤三个不同亚型的分析,探讨了大肠腺癌及其癌变与性别之间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年收治大肠息肉534例,其中大肠腺瘤202例,男130例,女72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52.3岁.腺瘤不同亚型的男女发病率见表1.1.2 纤维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202例大肠腺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正常结肠粘膜上皮,结肠上皮增生样息肉,结肠上皮腺瘤和结肠腺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评估.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DO-7,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方法,对7例结肠增生性息肉、59例结肠腺瘤(26例管状腺瘤、13例混合状腺瘤、20例绒毛腺瘤)和3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P53蛋白进行标记.结果 正常结肠上皮及增生性息肉组织中P53蛋白标记阴性.结肠腺瘤和结肠腺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率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肠癌中P53阳性率达56.67%,并与结肠癌的分化程度及临床Dukes分期有关,分化程度越高,P53表达率越低.Dukes A期结肠癌P53表达率明显低于Dukes D期(P<0.05).结肠癌存活率随着P53阳性率和阳性标记范围的增加而降低.标记范围大于60%者存活率明显低于标记范围小于25%者(P<0.05).这也符合临床中Dukes D期患者5 a存活率明显低于Dukes A期患者的现象.在结肠腺瘤中,P53阳性率与腺瘤的大小和是否伴有异型增生有关,腺瘤直径≥20 mm者阳性率明显高于直径<10 mm者(P<0.05).P53蛋白表达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重度异型增生和息肉癌变组织中P53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异型增生腺瘤(P<0.05,P<0.05).在3种类型腺瘤中,绒毛状腺瘤阳性率最高(55%).结论 结肠癌分化程度越低,P53阳性率越高,Dukes分期越差,5 a存活率越低.结肠腺瘤直径越大,异型增生程度越高,P53阳性率也越高.因此,P53表达可以做为判断结肠癌愈后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做为预测腺瘤恶变倾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程南平  沈荣  董海燕  牟善坤 《武警医学》1999,10(12):700-701
本文对比粪便潜血试验(FOBT)和粪便潜白蛋白试验(FOAT)两种方法对大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以评价FOAT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在人群普查大肠癌筛选中的作用。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 146名实验对象为在本院内镜室作纤维结肠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和病理证实的良、恶性大肠肿瘤及慢性结、直肠炎患者100例,自回盲部以下大肠未见病变的正常人46例,分为4个组。大肠癌组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52.5岁;大肠腺瘤性息肉组24例,男性2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为51.9岁;大肠炎症组(包括炎性息肉)41…  相似文献   

13.
口服胆囊造影CT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口服碘番酸胆囊造影CT(简称OCCT)对良恶性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作用。材料与方法:分析3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固醇息肉28例,腺瘤样息肉3例,乳头状瘤1例,腔内型胆囊癌5例和腺瘤恶变1例)的OCCT表现。结果:胆固醇息肉表现为胆囊内多发或单发性颗粒状充盈缺损,直径均≤0.5cm;腺瘤样息肉和乳头状腺瘤均呈单发结节,直径为0.55~0.8cm;腺瘤恶变和腔内型胆囊癌均为体积较大的结节,直径≥1.2cm。结论:OCCT是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病变大小是鉴别良恶性胆囊隆起性病变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结肠腺瘤恶变的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结肠腺瘤恶变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结肠镜和病理证实的12例结肠腺瘤恶变的X线征象。结果:12例单发“息肉样”病灶均大于1.5cm,10例病灶表面不规则钡影,5例基底宽,4例分叶,2例基底部肠壁凹陷。结论:大于1.5cm的“息肉样”病灶表面不规则是结肠腺瘤恶变的重要征象,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腺瘤与非肿瘤性息肉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6例大肠腺瘤、36例非肿瘤性息肉、13例腺癌和11例正常黏膜组织中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大肠腺瘤组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和MVD值均高于非肿瘤性息肉组(P〈0.05);大肠腺瘤组MVD值与VEGF的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s=0.640,P〈O.01)。结论:VEGF和血管形成密切相关,腺瘤的高表达和非肿瘤性息肉的低表达可能是两者恶变趋势差异的重要分子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本质的认识。方法:对四个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进行调查。结果:四家系共有14例病人,发病时平均年龄43岁。61.9%(13/21)的癌灶位于脾曲近端的大肠。大肠多原发癌占35.7%(5/14)。无结肠息肉病。四家系中之一为癌家族综合征。结论: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前病人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严密监测,争取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杨东东  武雪亮  何琨  贾光辉  王立坤 《军事医学》2013,37(7):525-528,534
目的通过对Survivin蛋白在结直肠腺癌组织、腺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的研究,探索Survivin在结直肠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原位杂交法(in situhybridization,ICH)检测Survivin在30例癌旁正常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37例伴中低度异型增生、23例伴重度异型增生),6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癌旁正常组织、腺瘤伴中低度异型增生,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和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3.51%、52.17%和73.34%。Survivin mRNA在癌旁正常组织、腺瘤伴中低度异型增生、腺瘤伴重度异型增生和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10.81%、43.48%和63.33%。Survivin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 node metastasis,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和肝转移具有相关性,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和组织学类型无关。结论 Survivin在结直肠组织中不同程度的表达与结直肠黏膜癌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联,有望成为结直肠癌临床诊断及监测的一个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SP90 mRNA在大肠腺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利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对69例大肠腺癌及26例大肠黏膜慢性炎和16例腺瘤标本中HSP90 mRNA进行检测。结果:HSP90 mRNA在大肠黏膜慢性炎中有极低表达率3.8%(1/26),在腺瘤中阳性率为43.8%(7/16),在大肠腺癌中阳性率为69.6%(48/69)。HSP90 mRNA.的表达与大肠腺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结论:HSP90 mRNA高表达与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粪便肠脱落细胞、组织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对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端粒酶PCR-ELISA检测法检测30例大肠癌患者、30例大肠腺瘤患者及30例对照组健康自愿者粪便肠脱落细胞及对应组织细胞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粪便肠脱落细胞标本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83.3%(25/30)。大肠腺瘤组粪便肠脱落细胞标本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66.6%(20/30)。对照组粪便肠脱落细胞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3.3%(1/30)。27例大肠癌组织端粒酶表达阳性的患者有25例其对应的粪便肠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也呈阳性表达。结论粪便肠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收集内窥镜取材的正常大肠粘膜7例,大肠腺瘤15例,大肠腺癌12例,癌旁粘膜10例,应用体外组织培养,搀入BrdUrd,再用BrdUrd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观察细胞标记指数(LI)及细胞增殖带。结果发现,大肠癌癌旁粘膜、腺瘤和腺癌的LI明显高于正常粘膜,细胞增殖带在腺瘤和腺癌中明显扩大。这一发现为研究大肠腺瘤发展为大肠腺癌的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