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LASIK治疗近视后切削中心的角膜地形图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近视眼术后切削中心的偏移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方法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对185例(356眼)LASIK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的术前、术后角膜地形图进行观察分析,测量准分子激光切削中心相对于瞳孔中心的距离、方向,并用视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激光切削中心相对于瞳孔中心的距离平均偏心值为0.38±0.26mm;其中偏离瞳孔中心0.5mm以内为263眼(73.9%),0.5~1.0mm为85眼(23.9%),1.0~1.2mm者为8眼(2.2%),切削中心位于鼻侧者为320眼(89.9%).偏中心切削致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3行偏心量≤0.5mm中、小光区切削9眼,偏心量>0.5mm为27眼.结论严重的偏中心切削将导致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准确的切削中心定位和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适当扩大切削直径以及完整的角膜瓣对LASIK术后的效果应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陈章明  赵婷婷  黄丹 《眼科》2014,23(5):301-304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非球面切削及普通切削术后3年的角膜 Q 值及曲率变化。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哈尔滨242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的患者155例(295眼)。方法 患者分非球面切削和普通切削两组,每组预留基质分为>350 μm(A组)、300~350 μm(B组)及280~299 μm(C组)三组。不同术式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等效球镜度数、中央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利用Orbscan II 检测术后1周,1、6个月,1、 3年角膜Q值及前表面曲率。主要指标 角膜Q值及前表面曲率。结果 手术后3年时,非球面切削者三组角膜Q值分别是A组0.27±0.21、B组0.33±0.31、C组0.93±0.19;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是(39.6±1.17)D、(39.9±0.83)D、(37.9±1.51)D。普通切削者三组的角膜Q值分别是A组0.35±0.24、B组0.71±0.35、C组1.03±0.36;角膜前表面曲率分别是(40.2±0.98)D、(39.6±0.33)D、(37.3±1.8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过3年的观察显示,与LASIK普通切削模式相比,非球面切削在预留基质300~350 μm范围内能保持更好的角膜非球面形态。两组术式在预留基质280 μm以上时均是安全的。(眼科, 2014, 23: 301-304)  相似文献   

3.
Q值引导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目的:评价Q值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CAT)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F-CAT手术的近视患者32例(64眼)和同期接受标准LASIK手术(SWO-LASIK)29例(58眼),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5)。角膜前表面6mm直径内球差增加值,F-CAT组为1.05±0.76μm,S-LASIK组为1.26±0.83μ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检验,P<0.05)。目标Q值为F-CAT组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决定系数0.65,F=4.276,P=0.043),S-LASIK组为屈光度和Q1值(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526和0.258)。结论:F-CAT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球差提高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近视患者在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不同时间干眼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本院眼科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患者,低度近视﹑中度近视﹑高度近视各50例(100只眼)在行LASIK术后1周、1、3、6个月作干眼症调查,泪膜破裂时间(BUT)及Schirmer泪液分泌检查(SIT)。结果术后6个月内干眼的发生率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比较P>0.05,差别无显著差异。术后1个月内BUT: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分别与高度近视组比较P<0.05,差别均有显著意义,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比较P>0.05,差别无显著意义。不同程度近视组组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BUT比较:三组在术后1周﹑1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术后3个月内SIT: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分别与高度近视组比较P<0.05,差别均有显著意义,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不同程度近视组组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SIT比较: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在术后1周﹑1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高度近视组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不同程度近视患者在LASIK术后干眼的发生是有差别的,近视度数越高,干眼的发生越严重,持续时间也越长,但最终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解。  相似文献   

5.
LASIK矫正近视术后5a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王晶  张雷  王玲  王康孙 《眼科新进展》2004,24(5):374-375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 5a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 5a的患者 4 9例 89眼进行裸眼视力、屈光度和最佳矫正视力的随访 ,被随访眼按屈光度数分为 4组 :≤ - 6 .0 0D、- 6 .2 5~ - 10 .0 0D、- 10 .2 5~ - 15 .0 0D、≥- 15 .2 5D。结果 术后 5a各组的裸眼视力≥ 1.0分别为10 0 %、83%、4 9%和 4 % .与术后 6个月比较 ,术后 5a各组屈光度数回退≥ 1.0D分别为 0 %、17%、18%和 2 8% .最佳矫正视力≥ 1.0分别为 10 0 %、10 0 %、85 %和 5 6 %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不变或上升 1行分别为 86 %、79%、70 %和 2 0 % ,最佳矫正视力比术前上升 2行以上的分别为 14 %、13%、15 %和4 8% .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远期效果稳定 ,手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赵晓彬  李科军  樊芳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091-2094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拟行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散光眼患者45例62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与波前像差引导LASIK。观察术后6 mo两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全眼高阶像差及暗光下对比敏感度的差异。
  结果:两种切削模式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测性相似。术后6mo,两组各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组总高阶像差及球差的增幅小于波前像差引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彗差的增幅无统计学差异(P=0.657)。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组术后6 mo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前像差引导组除低空间频率外,其余空间频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波前像差引导联合非球面LASIK较波前像差引导LASIK可更好地减少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改善暗光下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青年近视散光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的分布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用ALLEGROOculyzer眼前房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个月对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8~39岁的近视散光患者共163例(296眼)进行测量,获得角膜前、后表面20。、25。、30。、35。、40。的Q值(AQ和PQ)及其变化(AAQ和APQ),分析其与屈光参数的关系。对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的Q值进行秩和检验.对术后各Q值与患者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最大切削深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术前角膜各AQ值均与术前柱镜度(CD)呈负相关(r=-.213、-0.279、-0.332、-0.363、-0.133,P〈0.05)。术后各A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皓38.15、43.94、48.47、44.78、25.97,P〈0.05),术后各P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10、10.18、9.77、7.75、3.30,P〈0.05,)。术后△AQ20、△AQ25、△AQ30、△AQ35、△AQ40与术前球镜度(so)呈正相关(r=0.884、0.870、0.871、0.612、0.370,P〈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呈正相关(r=0.834、0.866、0.872、0.625、0.388,P〈0.05),与最大切削深度(MD)呈正相关(r=0.779、0.823、0.842、0.634、0.403。P〈0.05).与残留角膜基质厚度(CS)呈负相关(r=-0.332、-0.377、-0.410、-0.352、-0.168,P〈0。05);△AQ35、△AQ40与术前CD呈正相关(r=0.124、O.120,P〈0,05)。△PQ20、△PQ25、△PQ3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210、-0.185、-0.154,P〈0.05),与术前SE呈负相关(r=-0.225、-0.196、-0.169,P〈0.05),与MD呈负相关(r=:-0.210、-0.184、-0.164,P〈0.05)。另外△PQ35与术前SD和SE均呈负相关(r=-0.121、-0.124,P〈0.05),△PQ4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120,P〈0.05)。结论大多数青年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形态前表面为长椭圆形,后表面中央为扁椭圆形,周边为长椭圆形,LASIK术后发生明显改变,均向扁椭圆形方向变化.前表面形态变化更为显著,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背景当前,临床上正广泛开展各种个体化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其中,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Q—LASIK)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系统评价Q值引导LASIK和标准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MEDLI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Cochrane图书馆、EMbase,对有关比较Q值引导LASIK和标准LASIK临床疗效的临床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内容包括术后裸眼视力、角膜前表面的Q值、高阶像差、残余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度。统计学分析采用ReviewManager5.0,连续性变量以加权均数差(WMD)(95%CI)或标准均数差(SMD)(95%cI)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计数资料则用优势比OR(95%CI)。按照Jadad评分量表对有效检索文献的证据等级进行评价。结果共14篇文献,1617例患者2956眼(等效球镜为0—-10D)纳入研究,包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6篇和病例对照试验8篇。其中2篇按Jadad量表评分法为3分,质量较好,其余12篇为1~2分,质量欠佳。Meta分析显示,Q值引导LASIK组术后裸眼视力达20/20以上的跟数与标准LASIK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6,95%CI(0.61~2.19),P=0.65],Q值引导LASIK术后裸眼视力较标准LASIK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04,95%CI(0.00~0.08),P〈0.05]。术后Q值引导组的Q值较标准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52,95%CI(-2.23—-0.81),P=0.00J。术后Q值引导组的总高阶像差较标准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58,95%CI(-2.38,-0.77),P〈0.05],术后Q值引导组的球差较标准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25,95%CI(-2.07,-0.43),P〈0.05],而术后2组慧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10,95%CI(-0.29~0.09),P=0.31]。术后Q值引导组残余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度以及残余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度在±O.5D以内的眼数与标准LASIK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MD=0.10,95%CI(-0.11~0.31),P=0.34]、[OR=1.01,95%CI(0.52~1.96),P=0.99]。结论与标准LASIK相比,Q值引导LASIK治疗近视术后裸眼视力更好,Q值更小,术后总高阶像差和球差更小,而术后彗差及残余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度两者基本相同。在评价Q值引导LASIK与标准LASIK的临床疗效方面,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9.
Q值引导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Q值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术后术眼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差异。方法:选择27例近视度数在-2.50~-9.25D,散光度<-2.00D,无屈光参差的患者做LASIK,每名患者随机选择1眼行Q值引导LASIK(F-CAT组),另眼行常规LASIK(对照组)。Q引导值取术眼角膜Q20的平均值加上-0.5。术后随访1mo,比较F-CAT组和对照组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差异。结果:分别比较两组术后UCVA和残余的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F-CAT组Q20的增加量比对照组增加量减少(P<0.05),并且术后球差增加量<对照眼(P<0.05)。两组术后各空间频率CS均无降低(P>0.05)。术后1mo,F-CAT组Q值引导眼在3c/d时对比敏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Q值引导的LASIK矫正近视,在提高术后CS方面比常规LASIK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青年近视散光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非球面性的分布变化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房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个月对北京同仁眼科中心18~39岁的近视散光患者共163例(296眼)进行测量,获得角膜前、后表面20°、25°、30°、35°、40°的Q值(AQ和PQ)及其变化(△AQ和△PQ),分析其与屈光参数的关系。对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范围的Q值进行秩和检验,对术后各Q值与患者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最大切削深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术前角膜各AQ值均与术前柱镜度(CD)呈负相关(r=-0.213、-0.279、-0.332、-0.363、-0.133,P<0.05)。术后各A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8.15、43.94、48.47、44.78、25.97,P<0.05),术后各PQ值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10、10.18、9.77、7.75、3.30,P<0.05,)。术后△AQ20、△AQ25、△AQ30、△AQ35、△AQ40与术前球镜度(SD)呈正相关(r=0.884、0.870、0.871、0.612、0.370,P<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呈正相关(r=0.834、0.866、0.872、0.625、0.388,P<0.05),与最大切削深度(MD)呈正相关(r=0.779、0.823、0.842、0.634、0.403,P<0.05),与残留角膜基质厚度(CS)呈负相关(r=-0.332、-0.377、-0.410、-0.352、-0.168,P<0.05);△AQ35、△AQ40与术前CD呈正相关(r=0.124、0.120,P<0.05)。△PQ20、△PQ25、△PQ3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210、-0.185、-0.154,P<0.05),与术前SE呈负相关(r=-0.225、-0.196、-0.169,P<0.05),与MD呈负相关(r=-0.210、-0.184、-0.164,P<0.05)。另外△PQ35与术前SD和SE均呈负相关(r=-0.121、-0.124,P<0.05),△PQ40与术前SD呈负相关(r=-0.120,P<0.05)。结论 大多数青年近视散光患者角膜形态前表面为长椭圆形,后表面中央为扁椭圆形,周边为长椭圆形,LASIK术后发生明显改变,均向扁椭圆形方向变化,前表面形态变化更为显著,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非球面切削与普通球面切削的视力、Q值和像差差异,探讨非球面切削对提高视觉质量的作用。方法高度近视眼病例56例(112眼)分为两组,分别行非球面切削(52眼)与普通球面切削(60眼),对两组术后10d,1、3、6个月的视力、Q值以及术后6个月的像差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术后各时期裸眼视力均可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P〉0.05),普通球面切削组术后各时期Q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非球面切削组术后10d、1个月Q值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3个月、6个月Q值较术前增加(P〈0.05),两组各时期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球差均较术前增加,而球面切削组像差增加又明显高于非球面切削组(P〈0.05)。结论使用非球面切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高阶像差增加的问题,对提高术后视觉质量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Q值引导和标准LASIK术后角膜Q值、视力和自觉症状的差异,来探讨Q值引导LASIK对维持角膜非球面状态及改善视觉质量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做Q值引导准分子激光手术(Q-LASIK)和标准准分子激光手术(S-LASIK)的近视患者各40例(40只眼),于术后1、3、6、12、24、36个月复查裸眼视力、角膜Q值、夜间眩光、夜视力满意度。结果术后1、3、6、12、24、36个月时,两组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P>0.05);夜视力满意度随时间递增,视觉质量主诉评分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术后1、3、6个月时,夜视力满意度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3、6个月时,视觉主诉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之后,夜视力满意度和视觉主诉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术后6个月内Q值变化明显,有显著差异,两组的Q值均向负值方向变化。6个月之后,两组角膜Q值均基本稳定。结论 Q-LASIK组较S-LASIK组能更好地提高术后视觉质量和维持角膜的非球面特性,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观察来分析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01/05等效球镜低于-12.00D的46例88眼进行非球面切削或标准化LASIK术后进行随访,按术前屈光度数将其分为A组(<-6.00D)和B组(-6.00~-12.00D)两组,对比各组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1mo裸眼视力、Q值、夜间眩光、夜间视物质量及满意率(后3者采取问卷调查)。结果:A、B组内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P>0.05;t=0.62,P>0.05);A、B组内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05;t=-0.372,P>0.05);A组内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眩光、夜间视物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眩光:χ2=2.397,P>0.05;夜间视物质量:χ2=1.263,P>0.05);B组内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眩光、夜间视物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眩光:χ2=10.85,P<0.01;夜间视物质量:χ2=10.85,P<0.01);术后效果满意率达到98.8%。结论:非球面切削能明显改善-6.00D以上的术后主观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近视眼前后角膜波前像差与角膜切除量和切除深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LASIK治疗的160例近视眼患者(246眼)。使用Optikon-2000SpA角膜地形图仪和Keratron-Scout图像处理器,摄取手术前和手术后1~2个月的角膜波前像差。按照角膜切除直径和深度分组,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切除区的增大(5.5~7.0mm),术后像差发生显著性变化的项数逐渐减少。在切除区直径相同组,6mm检测区所显示的像差发生显著性变化的项数多于3mm检测区所显示的情况。随着切除区深度的增加(40~110μm),像差发生显著性变化的项数逐渐增加。在相同切除深度组,6mm检测区所显示的像差发生显著性变化的项数多于3mm检测区所显示的情况。结论近视眼接受常规的LASIK手术治疗后,高阶像差的增大有多种原因,主要受切除深度和切除直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LASIK远期补矫的原因、角膜瓣异常类型、补矫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高度近视LASIK补矫病例,首次术后≥6mo补矫者为远期组,<6mo者为近期组。远期组6例8眼,近期组9例15眼。分析远期补矫原因、补矫术中及术后角膜瓣异常类型、最佳矫正视力及残余屈光度。随访9-36mo,平均13.5mo。结论 LASIK远期补矫原因包括眩光及夜间视物模糊(6/8)、双眼视力不对称。近期组主要原因是远视力不满意(13/15)。远期组8眼均出现上皮小片状缺失,7眼补矫术中发生瓣异常。补矫后所有眼眩光减轻或消失,2眼较首次术前提高1行远视力。近期组15眼均有角膜上皮水肿或脱失,14眼出现瓣异常,随访期内1眼最佳矫正视力减1行。结论 LASIK补矫近视是一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眼压近视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伴有高眼压和早期青光眼的近视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眼压21~25mmHg(平均21.8mmHg±0.84mmHg,1kPa=7.5mmHg)的33例(48眼)近视患者接受了LASIK手术。术前平均等值屈光不正度为-5.87DS±2.37DS,平均角膜中央厚度577.3μm±32.4μm,裸眼视力0.04~0.4。其中视野正常44眼,生理盲点扩大4眼,30眼C/D≥0.6,视盘周围或颞侧有萎缩斑34眼。有开角青光眼家族史者4例。设置LASIK的矫正量比术眼屈光不正度高15%.术后不用激素眼液。结果术后第6月的平均角膜厚度为490.6μm±36.5μm,术后1a视野、杯盘比(C/D)无改变。术后1~12月的平均视力在1.32±0.22以上,平均眼压在13.8mmHg±1.5mmHg以下,平均等值屈光不正度为0.30~0·43DS。与术前相比,术后眼压、角膜厚度和等值屈光不正度显著下降(P<0.01),裸眼视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伴有高眼压或早期开角青光眼的近视患者可以试行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7.
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接受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26例患者(52眼),每名患者的1眼使用Q值引导的切削,另1眼使用波前引导的个性化切削进行LASIK手术,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mo,2组手术眼视力矫正均满意,其间屈光度无差别(P>0.05);Q值引导组与波前引导组比较其术后角膜更倾向于长椭球形,Q值(0.24±0.32)低于波前引导组Q值(0.53±0.41)(P<0.01),当瞳孔直径为6mm时,两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均有增加,Q值引导组术后球差增加的幅度小于波前引导组,而彗差增加的幅度大于波前引导组。术后眩光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均是安全有效的,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或整合。  相似文献   

1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角膜厚度、眼压和屈光度等因素对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LASIK对379例746眼进行治疗。根据术前屈光度进行分组,观察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角膜厚度、眼压、角膜厚度(CT)/眼压(IOP)比值及屈光度之间关系。结果:术后裸眼视力4.5~5.2,平均4.99±0.11,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二乘回归和相关分析显示,角膜较厚、眼压较低,即CT/IOP值大,术后裸眼视力较好,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术前眼压与术后裸眼视力之间存在负相关,而术前角膜厚度与术后裸眼视力之间无相关性存在。结论: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欲取得较好疗效,应考虑不同因素如术前角膜厚度、眼压等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对高度或超高度近视,必要时采取部分矫正屈光力,剩余屈光度日后配戴低度眼镜方法,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及屈光回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