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脑转移瘤采用单纯放射治疗(R)和放疗加化疗(R+C)的治疗效果和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对1992年8月至2004年7月,12年间收治的脑转移瘤中46例,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R组28例,首先行全脑放疗30~36Gy后,缩野加量至40~60Gy。R+C组18例,首先行全脑放疗30Gy后,在缩野加量的同时,加VM-26100mg+NS 50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连用3天,第4天口服Me-CCNU 150~200mg,间隔6~8周重复化疗1次,共3~6周期,放疗总量仍为40~60Gy。结果 大于12个月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R+C组明显优于R组(P〈0.05)。原发肿瘤控制与否及其病理类型、颅外转移与疗效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R+C冶疗脑转移瘤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局部控制方面明显优于R组。原发肿瘤控制与否及其病理类型、颅外转移对疗效有显著影响。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S)配合全脑照射,疗效会更满意。 相似文献
2.
3.
38例肺癌脑转移瘤放射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照射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疗效,结合文献复习对其治疗原则做一探讨。方法:38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均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照射的放射治疗,24例先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4例先行全脑照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周边剂量10-28Gy,单次或分次完成;全脑照射DT30-40Gy/3-4周,均用瓦里安6MV的直线加速器实施治疗。结果:38例中位生存时间9.8个月,肿瘤控制率92.1%,1年生存率39.5%。治疗失败原因为肿瘤复发或全身多部位转移。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全脑照射在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常规的全脑照射加缩野推量技术。 相似文献
4.
5.
6.
脑转移瘤临床分析与放射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68年2月至1993年6月收治的脑转移瘤58例,从原发肿瘤种类、临床表现,脑转移部位等多方面进行了临床分析,并探讨了脑转移瘤的放射治疗对策,肺癌脑转移居首位,占89.7%,肺腺癌的脑转移多于小细胞未分化癌、鳞癌。临床表现脑瘤型最多,占58.6%。转移部位以额、顶颞叶、小脑多见,桥脑转移极少。放射治疗采用全脑照射野十局部增量野照射比单纯全脑放疗、单纯局部野放疗疗效好,照射剂量以41~60Gy为佳,显效率可达80%,低于30Gy疗效差。患者生存期与放射剂量相关,为提高患者生存率还需配合化疗、中药等放射治疗开始后两周或放疗结束后给于CCNU或BCNU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调强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实施5野调强放射治疗脑转移肿瘤18例.根据预后分级评分(GPA)分级,Ⅲ级11例,Ⅳ级7例.全脑剂量(PTV-CTV)1.9~2.4 Gy/次,DT 36~42 Gy;脑转移灶(PTV-GTV)2.2~3.0 Gy/次,DT 40~56 Gy;均为5次/周;同步加量结束.95%的等剂量曲线包括靶区.放疗结束后行脑部MRI评价疗效.结果 CR 4例(22.2%),PR 12例(66.7%),SD 1例(5.6%),PD 1例(5.6%),有效率88.9%.1年生存率71.2%.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脑水肿等.结论 调强放射治疗脑转移瘤有较好的疗效,毒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8.
放射治疗脑转移瘤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病人的预后因素及不同治疗方法对其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本文对1977.5至1996.5收治的脑转移瘤130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原发肿瘤为肺癌的118例,其它来源的为12例。所有病人给予全脑放疗,其中,辅以手术的17例;辅以化疗的63例。结果: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1年生存率为32%。年龄≤65岁、单发转移灶、无其它部位转移者预后好;原发乳腺癌的脑转移瘤病人比原发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好。放疗剂量≥60Gy组与<60Gy组比较,有效率由33%提高至100%(这P<0.01),但其晚期损伤发生率也由0提高至75%(P<0.05)。结论:放疗对脑转移瘤有很好的姑息效果,但通过增加放疗剂量而提高疗效有一定困难,对部分病人,尤其是首程放疗复发者,采用手术,X—刀式7—刀加全脑放疗方法治疗脑转移瘤不失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3)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患者再次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2例脑转移瘤患者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射治疗结束后对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全组临床总有效率为59.4%,疾病控制率为84.4%;6个月生存率为46.9%(15/32);1年生存率为37.5%(12/32)。放射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其中I度2例,Ⅱ度1例,未经特别处理自行缓解。未出现ⅢⅣ度不良反应。KPS评分、年龄、原发肿瘤的控制情况、颅外转移以及脑转移的数目与脑转移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提高脑转移瘤临床总有效率,延长生存期,且不良反应较低,使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2名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和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其中放疗组给予全脑照射,采用6MV-X线常规照射,2Gy/次,5次/周,共4周,总量40Gy,全脑放疗后,只对最大的2个病灶缩野加量至50-56Gy。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中,放射治疗方法同放疗组,并在放疗的整个疗程中同步口服替莫唑胺75mg/m2化疗至放疗结束。放疗结束后4周,继续使用替莫唑胺化疗,其中第1周期给量150mg/m2,连续用药5天,28天为一个疗程,若患者耐受良好,在以后化疗疗程中增量至200mg/m2,替莫唑胺推荐化疗6个周期。结果: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的有效率为83.9%,高于放疗组的71.0%(P>0.05)。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14个月和58.1%,均高于放疗组的10个月和32.3%(P<0.05)。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组的疾病控制率为93.6%,优于放疗组的90.3%。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替莫唑胺联合放疗在脑转移瘤的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全脑放疗是治疗脑转移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本文总结全脑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单病灶脑转移癌的疗效。方法:30例恶性肿瘤单病灶脑转移癌,全脑放疗DT39~45Gy后,以三维适形放疗追加转移病灶DT10~16Gy,常规分割1次/d,5次/w,总剂量DT55Gy。结果:6例CR,21例PR,3例NC,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3.3%(22/30)、40%(12/30)、13.3%(4/30),平均生存时间11.9个月。结论:全脑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单病灶脑转移癌,可以缓解颅脑神经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适形放疗病例的结果,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对肺癌脑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共35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其中合并颅外转移12例,非颅外转移23例。所有患者均首先经全脑放疗1.8~2Gy/次,5次/周,总量计DT30~40Gy。然后行适形放疗,90%的等剂量曲线包括靶区;分割剂量则根据靶区大小分为DT2~6Gy/次,5次/周,累计适形放疗剂量为20~40Gy。结果有效率(CR+PR)为85%(30/35)。治疗前脑部肿瘤直径<3cm患者肿瘤缩小要优于直径>3cm者。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10.3个月。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可以提高转移灶剂量,对于提高病灶的局控率明显有效,可以降低死于脑部病变复发比例。三维适形放疗在治疗脑转移的同时,颅外转移灶及原发灶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调强放射治疗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130例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放疗组和调强放射治疗组.常规放疗组64例,先行全脑放射治疗(WBRT)36~40 Gy后,局部缩野加量,总剂量到50~60 Gy,每次2 Gy,5次/周.调强放射治疗组66例,全脑放射治疗剂量39.2~39.6Gy,脑转移灶剂量54~60 Gy,5次周,共23次.结果 治疗结束后3月、6月复查,对1~3个脑转移灶患者,常规放疗组和调强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期、有效率(CR+ PR)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13月、82%、59%和14月、88%、61%.对于脑转移灶数目大于3个的患者,常规放疗组和调强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期、有效率(CR+ PR)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9月、73%、47%和13月、87.5%、59%.结论 调强放射治疗可能是多发脑转移瘤患者的一种较常规全脑放疗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肺癌脑转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高达25.4%~65%,占脑转移瘤的40%~60%,如果不治疗,平均生存期1~2个月。全脑放疗是传统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提高中位生存时间4~5个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4cm的转移灶疗效与手术相当。可使中位生存期达到9~15个月。而手术治疗在单发转移、肿瘤较大有明显占位效应致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可以获益。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全脑放疗+/-化疗是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模式,而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尚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对脑转移癌的疗效。方法 1996年 9月~ 2 0 0 0年 9月对我科 5 4例脑转移癌患者行放射治疗。全脑放射剂量达 30Gy后追加照射 2 0~ 2 4Gy或 16~ 18Gy。 结果 全脑照射剂量达 30Gy后未作追加照射的 8例 1年内全部死亡 ,作追加照射的 4 6例 ,1年存活率达5 8.7% ,2年存活率达 2 1.7%。 5 4例病人经全脑放射治疗后总缓解率为 77.5 %。结论 脑转移癌采用放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延长生存时间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全脑照射加拓普替康每周化疗综合治疗肺癌脑转移,观察其不良反应、耐受剂量及临床 可行性。方法18例肺癌脑转移患者成为研究对象,全程常规分割照射,全脑剂量40Gy/20次,病灶较大者 局部加量至50~60Gy。拓普替康的用量从低剂量逐渐上升至高剂量,起始剂量为1.0 mg/m2,1次/周,4次 ,递增剂量为0.25 mg/m2,每剂量组至少3例,如无剂量限制毒性(DLT)出现则进入下一剂量组,直至出 现DLT,DLT的次一剂量即为最大耐受量(MTD)。结果DLT为3级放射性骨髓抑制,发生在拓普替康2.0 mg/m2剂量水平;则其次一剂量1.75 mg/m2即为MTD。主要不良反应为放射性骨髓抑制。结论全脑照射加拓 普替康每周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具有临床可行性;拓普替康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75 mg/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脑转移瘤采用单纯放疗(R)、放疗加化疗(R+C)、立体放射外科加放疗(SRS+R)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1993年3月至1998年6月间对收治的脑转移瘤中有61例进行分组治疗观察。结果 6月、12月、>12月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R组分别为54.1%、16.3%、2.7%和16.2%,R+C组分别为75%、33.3%、25%和41.6%,SRS+R组分别为83.3%。58.3%、41.6%和91.6%。结论 SRS+R治疗脑转移瘤在延长患者生存期及局部控制上要优于R和R+C组。 相似文献
19.
多发脑转移瘤的放射治疗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前的全脑放疗或最佳支持治疗逐渐发展到目前立体定向放疗广泛应用的时代。大量文献证实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脑放疗较之单纯全脑放疗虽未提高患者的生存期,但可以改善多发脑转移瘤患者的颅内控制率,进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近年随着人们对脑转移瘤患者认知功能的重视,有学者提出是否可以在脑转移瘤患者的首程治疗中省略全脑放疗。到目前为止共有4个随机分组研究对单纯立体定向放疗与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脑放疗对患者认知功能以及生存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3个已经有结果报道。目前的结论一致认为,省略全脑放疗后患者的颅内控制率显著降低,但挽救治疗后并未影响患者的总生存期,对这种治疗方式对脑转移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还需积累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总之,目前多发脑转移瘤的治疗还缺乏统一的标准治疗模式,但对这部分患者的治疗越来越多的学者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胸段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放疗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09年12月经组织学证实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癌病例152例,其中食管原发灶采用放射治疗患者95例,手术治疗57例;食管原发灶治疗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1例,初诊时发现71例;141例患者锁骨上淋巴结行放射治疗,11例患者未行放射治疗.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5月(2~77月).放射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达CR、PR、NC及PD的分别为52.5%(74/141)、41.8%(59/141)、3.6%(5/141)和2.1%(3/141).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1.3%、26.6%、17.3%.单侧转移与双侧转移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54.0%、17.6%和26.7%、13.3%(P=0.033).转移灶放疗剂量≥60 Gy和<60 Gy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1.5%、21.7%和12.5%、0(P<0.01).单侧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健侧锁骨上区预防照射与未行预防照射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53.7%、12.3%和56.3%、20.6%(P=0.939).多因素分析示患者的年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食管原发灶控制情况及是否合并内脏转移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9、P=0.008、P<0.01).结论 放射治疗是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锁骨上转移灶放射治疗范围以累及野为宜,剂量60~70Gy;患者的年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间、食管原发灶的控制情况及是否合并内脏转移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