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对中国南海产海绵Cinachurella australiensis的正丁醇部分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为合理开发海洋药物资源,更好地利用海洋生物体内具有强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从而开发出适用于人体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波谱分析技术,并结合文献对照,对所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 共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2-甲基-6-氨基嘌呤脱氧核苷[2-methyl-6-amino-9-(2-deoxy—β-D—ribofuranosyl)-purine,Ⅰ]、6-氨基嘌呤脱氧核苷(2′-deoxyadenosne,Ⅱ)、6-氨基嘌呤核苷(6-amino-9-β-D—ribofuranosyl-9H—punne,Ⅲ)、尿嘧啶(uracill,Ⅳ)、胸腺嘧啶(thymine,Ⅴ)、胸腺嘧啶脱氧核苷(thymidine,Ⅵ)、尿嘧啶脱氧核苷[1-(2-deoxy-β-D—ribofuranosyl)uracil,Ⅶ]。结论 对中国南海海绵正丁醇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报道,系统地分离出了2大类核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海燕 Asterin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中压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高效液相半制备色谱和薄层制备等方法对海燕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 波谱分析技术和文献对照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海燕中分离得到10个含氮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尿嘧啶(1)、胸腺嘧啶(2)、次黄嘌呤(3)、尿嘧啶核苷(4)、2′-脱氧尿嘧啶核苷(5)、鸟嘌呤核苷(6)、4-羟基-2′-脱氧嘧啶核苷(7)、3甲基-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8)、氨基苯丙酰胺(9)、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10)。结论 化合物3、5~9为首次从海燕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繁缕中的水溶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繁缕Stellariamedia(L.)Cyr.的水溶性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用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进行对照,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繁缕新鲜药材的汁液中分离并鉴定了21个化合物,分别为:环(亮-异亮)二肽(1),环(缬-酪)二肽(2),α-乙基-D-吡喃半乳糖苷(α-ethyl-D-pyranogalactoside,3),尿嘧啶(uracil,4),胸腺嘧啶(thymine,5),胸苷(thymidine,6),鸟苷(guanosine,7),2-氯-腺苷(2-chloroadenosine,8);另外还分离并鉴定了13个氨基酸(化合物9~21),包括11个常见氨基酸和2个特殊氨基酸,分别为: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甘氨酸,苏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组氨酸,γ-氨基丁酸及d-氨基-y-羟基-戊二酸.结论:此2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南海产黑角珊瑚Amtipathes dichotoma的化学成分。方法经反复硅胶柱色谱纯化制备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及与文献报道对比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黑角珊瑚中分离鉴定了10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stigma-7,22-dien-3β,5α,6β-triol(Ⅰ)、5,8-epidioxycampesta-6,22-dien-3-ol(Ⅱ)、胆甾醇(Ⅲ)、(2S,3R,4E,8E)-2-N-(2′-hydroxyhexadecanoyl)hexadecasphinga-4,8-diene(Ⅳ)、(2S,3R,4E)-2-N-(2′-hydroxytetracosanoyl)octadecasphinga-4-ene(Ⅴ)、鲨肝醇(Ⅵ)、胸腺嘧啶(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Ⅷ)、尿嘧啶(Ⅸ)、鸟嘌呤(Ⅹ)。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黑角珊瑚属中得到。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侧花海葵中的化学成分(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太平洋侧花海葵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太平洋侧花海葵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Δ4,5(E),Δ8,9(E)-鞘氨醇-正十六碳酰胺(Ⅰ)、胆甾醇(Ⅱ)、胸腺嘧啶(Ⅲ)、尿嘧啶(Ⅳ)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Ⅴ),其中化合物Ⅰ对稻瘟霉的最小菌丝变形浓度为63 μg/L.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葵中获得,化合物Ⅰ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虫中分离出新的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抑制多囊肾病活性指标PKD1/TRPP2活性的评价。方法利用正相与反相硅胶柱色谱法及半制备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虫的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共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H-吡咯并[1,2-a][1,4]二氮杂卓1.5(2H)-六氢-二酮-3-对苯基酚(1),5-甲基尿嘧啶(胸腺嘧啶)(2),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3),3-羟基吡啶(4),(3S,8a S)-3-丁基环己烷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5),3-乙基-6,8-二羟基-7-甲基-3,4-二氢异苯并吡喃-1-酮(6),3-(4-羟基苯基)-N-甲基丙酰胺(7),6,8-二羟基-3,7-二甲基l-3,4-二氢-1H-异苯并吡喃-1-酮(8)。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生物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8进行了抑制PKD1/TRPP2活性的评价,结果化合物1具有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鬼针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筛选出具有抗肝纤维化活性的单体化合物. 方法 采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MCI小孔树脂、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等柱层析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鉴定.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法体外检测单体化合物对肝星状细胞T6 ( HSC-T6 )的抑制作用. 结果从鬼针草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为3-羟基乙酰基吲哚(1)、山奈酚(2)、6,7,3′,4′-四羟基橙酮(3)、槲皮素(4)、奥卡宁(5)、松脂素(6)、1,2,13-三羟基-3,11(E)-十三二烯-5,7,9-三炔(7)、异奥卡宁(8)、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庚基) 酯(9)、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0)、(2S/2R)-异奥卡宁-7-O-β-D-(2″,4″,6″-三乙酰基)吡喃葡糖苷(11/12)、2-O-β-D-吡喃葡萄糖苷-1,13-二羟基-3,11 ( E)十三二烯-5,7,9-三炔(13). 结论 化合物6, 9 为首次从鬼针草种属中分离得到.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2, 4 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国南海海绵Aaptos suberitoides中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硅胶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各种色谱手段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手段,并结合其他理化性质及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海绵Aaptos suberitoides的甲醇粗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3-(methylamino)demethyl(oxy)aaptamnie、aaptamine、尿嘧啶、胸腺嘧啶、环(脯-丝)二肽[cyclo(Pro-Ser)]、环(脯-苏)二肽[cyclo(Pro-Thr)]、脱氧胸腺嘧啶核苷。结论 化合物aaptamine、环(脯-丝)二肽[cyclo(Pro-Ser)]、环(脯-苏)二肽[cyclo(Pro-Thr)]为首次从本属海绵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凝胶色谱法和制备液相色谱法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利用流式细胞术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海蒿子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urantiamide(Ⅰ)、benzoylphenylalaninol(Ⅱ)、胸腺嘧啶脱氧核苷(Ⅲ)、邻苯二甲酸异丁酯(Ⅳ)、2′,5-二羟基6,6′,7,8-四甲氧基黄酮(Ⅴ)、5,6-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Ⅵ)、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Ⅶ)、4hydroxyphthalide(Ⅷ)、2-amino-3-phenylpropyl acetate(Ⅸ)、4(1H)-quinolinone(Ⅹ)和2-benzothiazolol(Ⅺ)。其中化合物Ⅲ对tsFT210细胞有较强的坏死性细胞毒活性,其IC50为0.50 μmol/L;化合物Ⅴ、Ⅹ对K562细胞,以及化合物Ⅴ、Ⅷ对P388细胞,显示细胞周期(G0/G1期)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Ⅰ~Ⅺ均为首次从海蒿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药猫人参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药猫人参(镊合猕猴桃Actinidia valvataDunn.根)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MTT法测试了部分单体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其中10个为三萜类化合物:2α,3α,24-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1),积雪草酸(2),科罗索酸(3),2α,3α,23,24-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4),2α,3α,24-三羟基乌苏酸-11-烯-13β,28-内酯(5),2α,3α,24-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6),2α,3α,19α,24-四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7),2α,3α,24-三羟基乌苏烷-12,20(30)-二烯-28-酸(8),2α,3β,24-三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9),齐墩果酸(10);1个植物甾醇:β-谷甾醇(11)。采用MTT法测试了化合物1、2、3、4、7对A549(人肺癌细胞)、LOVO(人结肠癌细胞)、HepG2(人肝癌细胞)等3种人肿瘤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论化合物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2、3对LOVO和HepG2细胞株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且随着单体化合物极性的增大,细胞毒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秀丽莓(Rubus amabilis Focke)干燥茎中的化学成分,阐明秀丽莓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水提取、柱色谱法以及结晶法对秀丽莓干燥茎进行分离纯化,用核磁共振、质谱等光谱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法(LC/MS-IT-TOF)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SunFire~(TM)C_(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甲醇(A)-0.5%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为质谱离子源,同时采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获得不同化合物的多级质谱数据。结果从秀丽莓干燥茎中分离出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8-三甲氧基-6-羟基酮、2α,3α,19α,23-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齐墩果酸、(+)-儿茶素及(-)-表儿茶素。根据高分辨质谱结果和MS/MS碎片信息,结合对照品质谱信息及相关文献,共鉴定推断出27个化合物,其中1个酮:1-羟基-3,7,8-三甲氧基酮;1个单萜:7-epiphlomiol;5个二萜类:对映-贝壳杉-16-烯-9-醇、对映-16β,17-二羟基-贝壳杉-19-羧酸、对映-贝壳杉-3α(β),16β,17-三醇、甜茶苷、甜茶单糖苷;9个三萜类:2α,3β,23α-三羟基-乌苏-12,18-二烯-28-酸、2α,3β,23α-三羟基-乌苏-12,19-二烯-28-酸、19α-羟基熊果酸、2α,19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2α-羟基乌苏酸、2α,3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3β,16α,22α,28-四羟基齐墩果-12-烯、3β,16α,22α,23,28-五羟基齐墩果-12-烯及萎陵菜酸;11个黄酮类:原花青素B1~B8、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及8,3'-二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结论化合物1,2,8-三甲氧基-6-羟基酮为蔷薇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儿茶素与(-)-表儿茶素为首次从悬钩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秀丽莓中发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采自中国广西涠洲岛海域海绵Callyspongi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硅胶薄层色谱、柱色谱、凝胶渗透色谱LH-20,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采自中国广西涠洲岛海域海绵Callyspongia sp.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化学分离,并通过核磁共振谱(1D、2D NMR)、质谱 (ESI - MS)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牛磺酸(1)、乙酰牛磺酸(2)、N-甲基吡啶-2-羧酸盐(3)、zooanemonin(4)、N-丁基乙酰胺(5)、尿嘧啶(6)、3-甲基尿嘧啶(7)、苯甲酸(8)。结论:化合物1-5和7-8均为首次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从蝴蝶戏珠花(Viburnum plicatum Thunb.var.tomentosum Miq.)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1),isotachioside(2),tachioside(3),koaburaside(4),丁香酸葡萄糖苷(5),羽扇豆醇(6),熊果酸(7),绿原酸(8),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9),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10)。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蝴蝶戏珠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离并鉴定火麻仁和火麻花的化学成分,进而研究其生物活性。 方法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HPLC制备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所得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1HNMR, 13CNMR, HSQC, HMBC等)进行结构鉴定。通过脂多糖(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神经炎症模型进行化合物抗炎活性筛选,ELISA法检测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 结果 从火麻仁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一亚油酸甘油酯(1), 棕榈酸单甘油酯(2),4-甲氧基-3H-苯骈呋喃-2-酮(3), 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4),polybotrin(5);从火麻花中分离鉴定5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6), 刺槐素(7), cannflavin A(8), 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9),山柰酚-3-O-槐糖苷(10)。抗神经炎症生物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8~10对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具有抑制作用。 结论 化合物3和5为首次从火麻仁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9、10为首次从火麻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0具有抗神经炎症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海洋放线菌P19-19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以及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苯丙-酪氨酸二肽(1)、对羟基苯乙醇(2)、丁二酸(3)、2H-1,3-Thiazine-2,4(3H)-dione(4)、尿嘧啶(5)、对羟基苯乙酸甲酯(6)、2-甲氧基-4’-羟基苯丙酸(7)。  相似文献   

17.
红花岩黄芪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对红花岩黄芪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溶剂法、色谱法提取、分离红花岩黄芪化学成分,用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红花岩黄芪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碳三十醇(1),二十四碳酸(2),5,7-二羟基-4′-甲氧基-6,8-二异戊烯基异黄酮( 3),对香豆酸二十二酯(4),豆甾醇(5), 5,7-二羟基-4,-甲氧基- 6-异戊烯基异黄酮(6),咖啡酸二十四酯(7)。结论:化合物3和4为新天然产物,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海洋放线菌P19-19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以及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苯丙-酪氨酸二肽(1)、对羟基苯乙醇(2)、丁二酸(3)、2H-1,3-Thiazine-2,4(3H)-dione(4)、尿嘧啶(5)、对羟基苯乙酸甲酯(6)、2-甲氧基-4’-羟基苯丙酸(7)。  相似文献   

19.
窄头橐吾化学成分的研究(I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窄头橐吾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CC)进行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该植物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出4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2-异丙烯基-6-乙酰基-8-甲氧基-苯-1,3-二氧-4-酮;(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N-苯基-2-萘胺;(4)5,6-二甲氧基-2-异丙基苯并呋喃。结论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而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商环包皮切除术治疗男性包皮过长或包茎不同去环时间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从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接受商环包皮切除术共4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术后7 d、10 d去环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时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疼痛评分、去环前24 h疼痛评分、去环时疼痛评分、去环后离开疼痛评分、伤口愈合天数、切口裂开发生率。结果:术后7 d、10 d去环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15(9.99±0.15)]min、[5~10(9.97±0.38)]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0 d去环患者手术时疼痛评分分别为0~3(0.99±0.83)、0~2(1.00±0.7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0 d去环患者术后24 h内疼痛评分分别为5~9(6.72±1.03)、5~9(6.76±0.9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0 d去环患者去环前24小时疼痛评分分别为0~2(1.26±0.71)、0~3(1.12±0.6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0 d去环患者去环时疼痛评分分别为3~5(3.54±0.47)、3~5(3.57±0.4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0 d去环患者去环后离开疼痛评分分别为2~4(2.74±0.74)、2~4(2.72±0.7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0 d去环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1~17(14.19±1.27)]d、[12~17(13.98±1.29)]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0 d去环患者切口裂开发生率分别为4.4%、3.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商环包皮切除术治疗男性包皮过长7 d去环优于10 d去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