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流涎的疗效。方法:选择流涎患者5例,其中帕金森病(PD)3例,脑梗死2例。采用教师流涎分级法(TDS)及流涎频率评分后于超声定位后肌电图引导下对患者腮腺和颌下腺进行BTX-A多点注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个月和3个月时进行流涎测评。结果:TDS和流涎频率评分:BTX-A治疗前为(4.6±0.5)分和(3.0±0.0)分;BTX-A注射后2周降至(2.6±0.9)分和(1.6±0.5)分;1个月时为(2.8±1.1)分和(1.8±0.8)分,与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为(3.2±1.3)分和(2.0±1.0)分,与治疗前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BTX-A局部注射治疗流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31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给予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和8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HAMD评分从治疗前(23.32±5.25)分降至(19.03±4.27)分(t=3.53,P〈0.01);治疗8周,HAMD评分降至(8.77±5.18)分(t=9.83,P〈0.01)。TESS评定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轻。结论: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奎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奎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增效作用及安全性。方法:5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研究组(抗抑郁药联合奎硫平治疗)和对照组(单用抗抑郁药治疗)各29例。观察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和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和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分(P〈0.05或P〈0.001);以研究组HAMD减分率自治疗1周起、HAMA减分率自治疗4周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01)。两组治疗各周T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奎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增效作用明显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霉素无水乙醇混合液神经干注射神经损毁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期及远期疗 效。方法 对91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干,注射阿霉素无水乙醇混合液进行神经毁损治 疗,记录在治疗前、治疗后当日、7 d、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 年、2 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疼 痛缓解程度。结果 91 例患者在1 年内的疼痛复发率为5.49%(5/91);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VAS 评分均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 0.01),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后当日(均P< 0.01),治疗 后3 个月、6 个月、1 年、2 年的VAS 评分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当日、 7 d、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 年、2 年的显效率分别为49.45%、83.52%、 95.60%、94.51%、96.55%、 93.02%、 86.57%;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疼痛缓解度平均秩次均明显低于治疗后当日(P< 0.05),治疗后1 个 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各时间点的平均秩次均明显低于治疗后7 d(均P<0.01),治疗后1个月、3 个月、 6 个月、1 年、2 年疼痛缓解度的平均秩次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所有患者未 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阿霉素无水乙醇混合液神经干注射损毁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简便,无严重 并发症发生,具有良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与单用西酞普兰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分≥16分的64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和对照组(单用西酞普兰治疗),每组各32例,疗程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1、2、4和6个月时采用Y-BOC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Y-BOCS评分分别为(9.41±3.87)分和(12.37±5.34)分,较治疗前(25.26±5.38)分和(24.23±4.25)分显著下降(P〈0.05或P〈0.01);以研究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或P〈0.01),其中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因子评分在治疗6个月时仍维持降分(P〈0.01)。结论: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强迫症较单用西酞普兰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伽玛刀与射频温控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伽玛刀与射频温控热凝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治疗效果,其中伽玛刀治疗47例(伽玛刀组),射频温控热凝治疗84例(射频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术前、术后病人的三叉神经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前伽玛刀组和射频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7.89和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射频组术后即刻VAS评分0~1分,平均0.61分。伽玛刀组起效时间1周~14个月,平均6个月;VAS评分0~3分,平均1.0分。两组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伽玛刀组术后并发面部麻木6例;射频组并发面部麻木19例,咬肌瘫痪8例,复视1例和后组脑神经损伤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个月~3年,射频组3例和伽玛刀组1例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复发。结论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均能取得肯定疗效,但伽玛刀治疗并发症较少且轻,相对更安全;其缺点是起效较慢。  相似文献   

7.
宁心汤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自制中药制剂宁心汤联合齐拉西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方法:6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宁心汤联合齐拉西酮治疗)和对照组(单用齐拉西酮治疗),每组30例。观察1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在治疗前和治疗2、4、8、12周分别评定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12周,研究组显效率6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7%(P〈0.05);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均〈0.01),以研究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或〈0.01)。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心汤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有较好的增效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我院2013-11—2014-11收治的7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采用拉莫三嗪治疗。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VAS评分(4.34±1.1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69±1.33)分(P0.05);观察组完全缓解率39.5%,对照组为18.4%,2组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6%和86.8%,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5%和7.9%,2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近期疗效理想,不良反应少,适合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园农康复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185例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残留期113例,衰退期72例)随机分为残留期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衰退期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进行系统的院外开放式园农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院内封闭式传统工娱康复治疗。疗程10个月。于康复治疗前、治疗5个月和10个月时分别进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定。结果:残留期治疗组治疗后社会功能有显著改善,SSPI评分在治疗前、治疗5个月和10个月时分别为(16.3±4.9)分、(18.3±5.2)分和(19.6±5.7)分(P〈0.05或P〈0.01);而残留期对照组治疗后社会功能无改善,SSPI评分分别为(15.9±5.2)分、(16.1±4.9)分和(16.3±6.1)分(P均〉0.05)。衰退期治疗组治疗后社会功能有一定的改善,SSPI评分分别为(12.5±4.3)分、(12.9±5.2)分和(14.9±5.3)分(P〈0.05),而衰退期对照组治疗后社会功能无改善,SSPI评分分别为(12.2±5.2)分、(12.2±5.8)分和(12.4±4.9)分(P均〉0.05)。结论:园农康复治疗对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有良好的效果,其中残留期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较早、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拉莫三嗪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疼痛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能够显著改善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采用三种不同浓度阿霉素进行神经毁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4—2014-04收治的6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阿霉素神经毁损治疗,按阿霉素使用浓度分为A组(0.33%,22例)和B组(0.50%,22例)、C组(1.00%,23例)。观察3组治疗后2周、6个月、12个月的疼痛评分情况和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后2周、6个月、12个月,3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下降(均P0.05);B组和C组治疗后2周、6个月、12个月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治疗后2周、6个月B组和C组之间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B组疼痛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2)治疗后2周、6个月、12个月,B组和C组的治疗优良率均显著高于A组(均P0.05);治疗后2周、6个月B组和C组之间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B组治疗优良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利用不同浓度阿霉素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神经毁损治疗均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其中0.50%和1.00%浓度阿霉素的治疗效果优于0.33%浓度,且1.00%浓度阿霉素的远期疗效优于0.50%浓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对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SPD)的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5例PSPD患者予以度洛西汀60 mg/d,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4和8周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健康调查简表(SF-36)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分。结果:VAS和HAMA评分治疗后2周起、HAMD评分治疗后4周起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疗程结束时对焦虑和抑郁的有效率分别是69.1%和65.4%,SF-36总分和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因子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或P0.01);常见不良反应为食欲减退,恶心和疲乏。结论:度洛西汀治疗PSPD安全有效,并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奎硫平对酒依赖患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治疗效果及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酒依赖患者急性期戒酒治疗后随机分为奎硫平治疗组(研究组)和维生素治疗组(对照组),研究组给予200~400 mg/d奎硫平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治疗。采用宾西法尼亚酒精渴求量表(PACS)、视觉模拟渴求量表(VA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4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接受多导睡眠图(PSG)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PACS、VAS和HAMD、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CS、VAS和HAMD、HAMA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SG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觉醒次数(AN)减少[(5.93±1.53)vs(6.91±1.60),t=2.559,P=0.000],睡眠效率(SE)升高[(68.3±4.17)vs(60.8±4.20),t=7.316,P=0.000],总睡眠时间(TST)增加[(292.5±25.9)vs(271.7±23.3),t=3.451,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睡眠潜伏期(SL)、快眼动睡眠(REM)百分比及REM睡眠潜伏期(RL)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奎硫平可改善酒依赖患者急性戒断后的心理渴求、焦虑、抑郁等稽延性戒断症状,提高部分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肉毒毒素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眼睑痉挛合并焦虑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Benign essential blepharospasm,BEB)伴焦虑/抑郁患者63例,其中单纯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注射治疗组28例,肉毒毒素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组35例,随访6个月; 在治疗前后通过Cohen Albert标准分级、眨眼次数及患者满意程度评价总体疗效; 通过SDS和SAS量表评分评估患者抑郁焦虑情况; 比较2组疗效、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结果 单纯BTX-A治疗和联合rTMS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有效率分别为92.86%、94.29%(P>0.05); 单纯BTX-A治疗组的疗效持续时间为(13.04±3.48)周,联合rTMS治疗组的疗效持续时间为(16.89±3.39)周(P<0.01); 单纯BTX-A治疗组及联合rTMS治疗组治疗前SDS评分分别为(62.19±5.77)、(63.50±7.97)分(P>0.05),SAS评分分别为(66.07±9.43)、(64.89±8.38)分(P>0.05); 单纯BTX-A治疗组及联合rTMS治疗组治疗2个月后SDS评分分别为(49.69±7.90)、(49.46±6.73)分(P>0.05),SAS评分分别为(53.88±7.34)、(48.79±6.62)分(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能有效提高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疗效,延长眼睑痉挛缓解持续的时间,明显改善抑郁焦虑,特别是对减轻患者焦虑明显优于单纯BTX-A治疗。  相似文献   

15.
Aim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and safety of botulinum toxin A (BTX-A) in treating 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its influences on accompanied depression, anxiety, sleep disorders, and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and Material: Eighty-seven patients with one-branch classical trigeminal neuralgia were injected with BTX-A in the pain area. The visual analogic scale score, sleep interference score, Hamilton Anxiety Scale scor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score, and side effects were assessed at 1 week prior to and 8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s after 1, 2, 4, and 8 weeks of treatment were 48.28%, 66.67%, 78.16%, and 80.46%, respectively. The effective rat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90.32% and 96.77%, respectively. When compared to that before treatment, the quality of lif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erms of role-physical, bodily pain, general health, vitality, social functioning, role-emo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all P < 0.01), while physical fun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 0.317). Conclusion: BTX-A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lieve the pain in trigeminal neuralgia patients; improve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leep; and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life. BTX-A treatmen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classical trigeminal neuralgia.  相似文献   

16.
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利培酮治疗。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4和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9.4%和81.2%,对照组分别为57.1%和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NSS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以研究组阴性症状因子分在治疗4周和8周时[分别为(15.8±3.1)分和(11.9±2.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2±3.2)分和(17.6±5.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对阴性症状的改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科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治疗的15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头部3D-CT薄层连续平扫,并将影像资料导入SteahhStation Tria Plus手术导航系统,图像经三维重建后,确认患侧卵圆孔作为靶点,在导航实时引导下进行卵圆孔穿刺,并行电生理测试,再次确认靶点的位置无误后,进行射频热凝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穿刺成功,射频热凝术后,患者原有的面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患者VAS评分为9.67±0.47,术后VAS评分为0.22±0.57,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且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神经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和疗效显著的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入选卒中后8周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评价(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上肢运动研究测试(the 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同时评定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痉挛程度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以观察镜像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上肢运动能力FMA评分、ARAT评分、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治疗组FMA评分、ARA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提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痉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镜像疗法能提高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能减轻患者偏瘫上肢的疼痛,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患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瑞波西汀和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SP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3例PS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波西汀组(47例)和度洛西汀组(46例),并予相应药物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8周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应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HAMD-17、HAM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2周末时,瑞波西汀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度洛西汀组,治疗4周末时,瑞波西汀组VAS和HAMD评分低于度洛西汀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时,两组间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周末除了度洛西汀组嗜睡、性功能障碍明显增多外,两组整体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波西汀和度洛西汀组都能明显改善PSPD患者疼痛及情绪症状,安全性好.对于疼痛症状突出者可优先考虑瑞波西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芪参复康胶囊、丁螺环酮对焦虑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70例焦虑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中药组(35例)给予芪参复康胶囊,西药组(35例)给予丁螺环酮.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进行HAMA评定及P300检查,另选3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P300检查.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HAMA评分中药组[(27.4±5.4)分vs.(5.2±2.2)分]和西药组[(27.2±6.2)分vs.(6.7±2.6)分]均降低(P<0.05),且中药组HAMA减分率高于西药组[(80.7±4.5)%vs.(75.4±5.1)%,P<0.05].(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P3潜伏期均缩短[中药组:(382.1±76.8)ms vs.(292.1±70.4)ms,P<0.05;西药组:(384.6±73.6)ms vs.(323.6±61.1)ms,P<0.05],N2、P3波幅均升高[中药组:N2(3.6±1.7)μVvs.(5.8±2.1)μV,P3(6.2±2.3)μV vs.(9.8±2.2)μV,P<0.05;西药组:N2(3.5±1.6)μV vs.(4.0±1.4)μV,P3(6.3±2.1)μV vs.(7.8±2.7)μV,P<0.05].(3)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中药组、西药组P3潜伏期均延迟,N2、P3波幅均降低(P<0.05);治疗后中药组P3潜伏期及N2、P3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P3潜伏期及N2、P3波幅仍偏低(P<0.05).结论 芪参复康胶囊、丁螺环酮治疗均可缓解焦虑症临床症状及改善其认知功能,而芪参复康胶囊提高患者信息加工的感知觉识别与编码的疗效优于丁螺环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