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腹部手术后发生肠坏死临床上并不少见,特别是术后早期,由于其临床症状常表现为上腹部阵发性疼痛、腹胀、呕吐,与术后肠功能恢复期症状相似,常因只采取对症处理而延误正确的诊治,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上腹部手术后发生肠梗阻致肠坏死的死亡率可达40%[1].我院自1995年7月至2009年5月所有上腹部手术后患者中,并发肠坏死共20例,因此而死亡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症状多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一旦破裂病死率可达25%~70%[1].我科于2013年成功救治1例脾动脉瘤自发性破裂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现报道如下.病例患者,男,64岁,因“突发上腹部疼痛3 h伴晕厥1次”入院.患者3 h前睡觉时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性,伴左腰背放射痛,疼痛以平卧时加重,俯屈位稍缓解.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上动脉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eurysms,SMAAs)是极少见但破裂风险较大的内脏动脉瘤,约占内脏动脉瘤的5.5%[1]。2012年1月我科收治l例肠系膜上动脉瘤破裂患者,成功行256排3D-CTA、腹腔动脉造影后确诊并行介入治疗后治愈出院,总结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48岁,因"上腹部突发疼痛伴恶心呕吐20 h余"入院。体格检查:右侧腹部稍微膨隆,可触  相似文献   

4.
脊髓空洞最早由Bastian命名[1].创伤性脊髓空洞一般出现在伤后2个月至36年[2].临床症状包括感觉减退、疼痛、痉挛、肌力减弱、泌尿系统功能紊乱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多汗症).有0.3%~3.2%的脊髓损伤患者会出现典型的脊髓空洞症状[2].我们收治1例只有双上肢及背部疼痛症状的颈椎脱位术后脊髓空洞患者.  相似文献   

5.
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上肢疼痛、麻木无力症状临床较常见,但Rhee等发现约有21%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没有任何脊髓症状[1]。而国内仅有李战友等[2]报道以马尾神经症状为首发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1例,但以单侧下肢症状为首发症状的临床罕见。我们收治以单侧下肢疼痛症状为首发症状的颈椎间盘突出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肱骨近端骨折为老年人群常见骨折,其发生率约为5%[1-2].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腋动脉损伤患者较为罕见,但由于骨折邻近的解剖位置关系特殊,临床上仍时有发现.文献报道肱骨近端骨折或脱位合并腋动脉损伤的发病率约为0.09%[3].腋动脉损伤是肱骨近端骨折后严重并发症,若不能及时发现此类损伤,可能导致肢体严重缺血,并且存在截肢的...  相似文献   

7.
正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是一类罕见动脉疾病,其主要危害在于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小肠缺血甚至坏死、夹层动脉瘤破裂发生大出血,危及生命。目前关于ISMAD破裂治疗的报道较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成功抢救1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50岁。因"上腹部疼痛伴腰背部疼痛3 d"于  相似文献   

8.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能够浸润全身多数器官,如骨、关节、淋巴结、肝、脾、皮肤等[1].而以乳腺浸润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的临床报道极少[2],尤其是伴发肾病综合征的恶性肿瘤患者则更为罕见[3].本文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例以左侧乳房多发性包块就诊,最终被确诊为ANLL乳腺浸润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 病历摘要 病人女性,18岁。因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进行性加重于2004—09—15入院。6年前因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及频繁呕吐,呕吐量大,含胆汁、无粪臭味。经禁食,支持等治疗5d后缓解,缓解后饮食、生活如常。以后每年发生类似症状1—2次。一般多在进食15—40min内发作,采用胸膝位可减轻症状。发病3年后发作逐渐频繁。症状加重,每次上腹疼痛持续性加重,呕吐为喷射状,无隔宿食。大量呕吐后症状无明显减轻。体重星进行性下降(由45kg降到25kg)。近1年来平均每月发作1次,均与进食有关,每次发作前先有上腹部不适感,反复住院,均行禁食、解痉止痛、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3—5d缓解,缓解后如常人。病史中曾相继在多家三级医院做过胃镜、钡餐、B超、腹部CT、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均提示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  相似文献   

10.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1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1周,再发加重1 d"入院。患者入院1周前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伴有剑突下疼痛及腰背部放射痛,自诉疼痛为游走性、性质不明,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等。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彩超提示:胆囊结石。遂自服消炎利胆片后症状缓解。1 d前患者上腹部及剑突下疼痛症状呈持续性加重,遂来我院住院治疗。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中上腹触之软,右上腹及剑突下深压痛,无反跳痛  相似文献   

11.
胰腺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表现,约90%的病人明确诊断时已不能切除[1],不能切除的胰腺癌其主要症状表现为严重的上腹部疼痛,因此疼痛治疗则成为患者的医护重点。治疗疼痛有很多方法,如应用阿片肽类、介入治疗下的神经阻滞、手术等。但阿片肽类有很多副作用:口干、成瘾、降低免疫  相似文献   

12.
游走脾是由于固定脾脏的悬韧带缺失、畸形或过于松弛从而使其脱离正常的解剖位置(左季肋部后方),临床上十分罕见,最早由Van Horn于1667年提出[1].在此情况下,脾脏仅通过其血管蒂与脾门相连,从而具有高度的活动性,使得脾脏"游走"于腹部或盆腔内,极易导致各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如脾蒂扭转、与脾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的部分或...  相似文献   

13.
梗阻性结肠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肠癌是胃肠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以41~51岁发病率为高.近20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症状以排便习惯性改变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为主,其中以便秘、腹胀、阵发性腹部疼痛慢性低位性肠梗阻症状就诊的病人约占8%~29%[1].  相似文献   

14.
<正>Menetrier病临床罕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报道该病的患病率小于1/20万[1]。Menetrier病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或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患者胃黏膜皱襞巨大,胃壁增厚。临床表现包括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贫血、体重下降及乏力。  相似文献   

15.
CT引导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常用于缓解晚期恶性盆腔肿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其即时有效率约为70%[1-2].盆腔恶性肿瘤晚期常出现广泛的腹、盆腔转移,从而使得来自腹、盆腔内脏的伤害性神经冲动不能被单一的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所阻断.支配肝脏、胰腺、脾、肾、小肠和肾上腺等腹部内脏的自主神经纤维起源于腹腔神经丛.研究表明,腹腔神经丛毁损可有效减轻上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痛[3-4].本研究拟评价CT引导上腹下神经丛联合腹腔神经丛毁损治疗晚期盆腔肿瘤患者癌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正>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0.4%~20%,多见于40~50岁女性[1]。肝海绵状血管瘤来源于肝脏血管组织,90%的血管瘤为单发,10%为多发,因生长缓慢,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明显,通常在体检中或因腹部不适检查腹部影像时被偶然发现[2]。随着血管瘤的增大,部分患者可伴有上腹部疼痛不适,发生破裂出血的极少见。由肝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自发性瘤内出血、坏死、液化所致的肝囊性肿物更加罕见。  相似文献   

17.
异位前列腺是指在前列腺正常部位以外发生的前列腺组织.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多以血尿为主诉,部分患者有排尿困难症状[1].膀胱内异位前列腺临床较为罕见,其发生通常与胚胎性前列腺组织的残迹有关[2].检索国内外文献报道仅数十例,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刘莹莹  杜鹏  包文霞  李岭 《消化外科》2014,(12):988-990
脾动静脉瘘临床罕见,容易误诊.脾动静脉瘘临床上可表现为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腹泻、腹痛、腹腔积液、呼吸障碍、心脏衰竭等.2014年4-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例脾切除术后脾动静脉瘘患者,经多学科讨论由介入放射科协助,运用脾动脉栓塞术+腹腔动脉造影术成功治疗该例脾动静脉瘘患者,术后2个月复查腹部增强CT示腹腔积液消失,门静脉高压症症状消失,肝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椎间盘钙化是成人常见脊柱疾病,而在青少年中较为罕见[1-2].青少年椎间盘钙化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部、背部和上肢疼痛及斜颈等,也有一些无症状患者在常规体检中被发现,通常预后良好.目前,对于症状性青少年椎间盘钙化是采用非手术治疗还是积极手术治疗仍有争议.有研究[3-5]显示,青少年椎间盘钙化经非手术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出现复发或进展.因此,有必要通过长期随访研究来明确青少年椎间盘钙化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本研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本院收治的1例青少年椎间盘钙化自发性恢复患者的诊疗过程,探讨青少年椎间盘钙化的可能病因、诊疗方案及其引发的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异位起源(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AOCA)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左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肺动脉最常见,约占90%[1].AOCA多独立存在,包括左或(和)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由于患儿出生后肺动脉压力逐渐下降,易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引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2].AOCA多见于婴幼儿,成年病例极其罕见,易与冠状动脉瘘混淆,临床检出率低,预后差.及时行外科手术建立正常的冠状动脉系统可明显地改善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