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肠粘膜呈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该病与自身免疫性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多侵犯直肠和远端结肠,病变主要在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病灶呈糜烂、溃疡等炎性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稀便、粘液便或脓血便,便次多,腹痛,里急后重,病程长,轻重不一,重者可伴发热,消瘦等全身性表现。常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 本组 40例病人中 ,男 3 0例 ,女1 0例 ;病程最短的 2个月 ,最长的 9年 ;年龄最大6 5岁 ,最小 2 4岁。 40例患者中均按照 1 993年太原市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规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 用云南白药 0 .5g(云南白药厂生产 ) ,锡类散 0 .6 g(  相似文献   

3.
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2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4例,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配合口服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27%,对照组总有效率83.58%。结论: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内外合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0例用自拟溃结汤加减内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印例用柳氮磺胺吡啶片治疗。观察两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大便次数和性状的改变程度。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51.67%。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完全缓解率46.67%,总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溃结汤加减内服配合外用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分别给予云南白药保留灌肠和西药柳氮磺吡啶、氢化可的松治疗。结果:经两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为86.1%和75%,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可靠,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6.
林艳翠  刘辉 《中医研究》2011,24(9):36-3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主要侵犯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腹痛等,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该病病因不明,轻重不一,有不足10%的发病者病变可累及末端回肠[1]。2006年9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 1998年以来 ,笔者采用我院协定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满意疗效 ,兹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5 2例 ,其中男 37例 ,女 15例 ;年龄最小者 2 4岁 ,最大者 6 7岁 ,平均 4 1 5岁 ;病程最短者 1个月 ,最长者 13年。其中轻型 18例 ,中型 30例 ,重型 4例。病变部位 :直肠 2 5例 ,直乙状结肠 2 1例 ,左半结肠 4例 ,全结肠 2例。  根据 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分型标准 :轻型 :腹泻每日 3次以下 ,便血轻或无 ,无发热、贫血 ,血沉正常 ;重型 :腹泻每日 6次以上 ,有明显粘液血便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溃结汤加压结肠灌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溃结汤加压结肠灌注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云南白药合甲硝唑注射液加压结肠灌注保留灌肠治疗.两组均以X20 d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与主症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汤加压结肠灌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且难于治愈 ,反复发作的一种疾病。其病因病机目前还不太清楚 ,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 ,且以溃疡为主 ,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 ,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和粪中含血、脓和粘液。近年来本病有逐渐上升的发病趋势 ,但目前治疗方法及效果均不甚理想、本病属于中医的“泻泄”范畴。近年来 ,我们按中医辨证施治自拟“利湿活血愈疡汤” ,用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本病 ,取得较好疗效 ,且临床疗程较短、复发率较低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 2 4例 ,病例为选自 1995 - 0 8~ 1999- 0 8的门…  相似文献   

10.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临床资料 本组男46例,女22例,年龄22~60岁,病程3~11年,均以结肠镜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1.
自2002年以来,笔者对1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笔者应用自制的肠康宁水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养脏愈肠汤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收集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试验资料,采用Jadad质量标准对文献进行评价,并利用RevMan4.2软件对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用漏斗图分析发表性偏倚。结果: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均属于低质量文献。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显示评价结果较为稳定;漏斗图图形不对称,考虑存在发表性偏倚。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2001年至今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1~65岁;发病时间3个月~5年不等;严重发作病程7~31天。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并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症状。血便及脓血便均超过9次,16例超过18次,均做结肠镜确诊。36例均存在下腹部疼痛,5例左下腹疼痛。  相似文献   

16.
乌梅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经肠镜检查确诊,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2~75岁,平均36.4岁;病程2个月~11年;以持续反复发作性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症者58例,以便秘为主症者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黏液脓血便。全部均经肠镜检查显示结肠黏膜有多发性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呈弥漫性分布,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期序贯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7例,按照单盲、平行、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59例。两组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西医治疗方案,观察组另给予分期序贯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TNF-α、IL-17及IL-23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有效率为71.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分期序贯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葛根苓连汤联合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予以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干预组予以葛根苓连汤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结果:干预组有效率83.3%,对照组有效率63.9%,干预组优于对照组(Z=-2.124,P=0.0340.05);干预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t=2.206,P=0.039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00,P=0.0580.05)。结论:葛根苓连汤联合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结肠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疗效。[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分两组。对照组30例柳氮磺胺吡啶片,1g/次,3次/d。治疗组30例结肠宁1剂/d,水煎,分2次温服。两组均14d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17例,显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临床治愈9例,显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肠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慢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笔者对60例脾阳虚的慢性结肠炎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另对26例脾阳虚的慢性结肠炎的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