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华  王泉云  李昌熙  刘进 《华西医学》2007,22(3):573-575
目的:观察脊髓分级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行为学变化的关系.方法: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30min组、缺血45min组和缺血60min组,每组10条.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手术后联合采用Reuters法、Jacobs法和Rivlin法对后肢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综合评估.术后第2天HE染色观察腰髓病理学改变.结果: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45,60min后开放表现出轻、中、重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特点.脊髓轻度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评分恢复良好且迅速;脊髓中度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评分恢复缓慢且不能完全恢复;脊髓重度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评分不能够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联合采用Reuters法、Jacobs法和Rivlin法能够准确地反映脊髓分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行为学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脊髓缺血损伤实验模型,并探讨其科学性。方法:选取日本大耳白兔24只,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制模后,将动物分为3组(A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d;B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3d;C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7d)。采用Jacobs法对兔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对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评分,并取脊髓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改变。结果: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3,7dJacobs分级和Reuter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脊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元的空泡变性、核固缩的程度和范围于术后1d已趋于稳定。结论: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可建立稳定而科学的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3.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兔所有腰动脉的方法能够建立稳定的脊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但动脉的具体结扎部位尚不明确.目的:采用选择性节段动脉结扎方法建立局灶性脊髓缺血动物模型.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8只,组.模型组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L1-3双侧腰动脉,对照组不结扎血管.建模后第3天,用改良Tanov评分法评价两组兔神经功能,取结扎血管所对应的脊髓组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组织学改变.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后肢出现功能障碍,Tanov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脊髓组织出现急性炎性改变及神经细胞坏死等脊髓缺血现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L1~3双侧腰动脉能够建立较稳定的局灶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4.
李民  李强  伍亚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7):3280-3281
目的:建立稳定的兔脊髓缺血损伤实验模型,并探讨其科学性。方法:选取日本大耳白兔24只,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制模后,将动物分为3组(A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d;B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3d;C组: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7d)。采用Jacobs法对兔后肢功能评级,Reuter法对脊髓感觉运动反射功能评分,并取脊髓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改变。结果:腰动脉结扎脊髓缺血术后1,3,7dJacobs分级和Reuter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脊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神经元的空泡变性、核固缩的程度和范围于术后1d已趋于稳定。结论:采用腹膜后入路结扎腰动脉的方法可建立稳定而科学的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5.
背景:采用带有气囊的导管急性压迫脊髓缺血模拟人类损伤可以造成再灌注与缺血分离的动物模型。目的:应用免疫组化和生物化学分析方法观察不同缺血时间窗处理对损伤脊髓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带气囊导管造成大鼠脊髓缺血10,30,45,60,90min组。结果与结论:再灌注48h后,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脊髓前角神经元坏死和凋亡逐渐加重,丙二醛水平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逐渐下降,大鼠的神经行为学病症加重。提示用带气囊的导管建立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成功,再灌注后大鼠脊髓的损伤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6.
背景:采用带有气囊的导管急性压迫脊髓缺血模拟人类损伤可以造成再灌注与缺血分离的动物模型。目的:应用免疫组化和生物化学分析方法观察不同缺血时间窗处理对损伤脊髓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带气囊导管造成大鼠脊髓缺血10,30,45,60,90min组。结果与结论:再灌注48h后,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脊髓前角神经元坏死和凋亡逐渐加重,丙二醛水平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逐渐下降,大鼠的神经行为学病症加重。提示用带气囊的导管建立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成功,再灌注后大鼠脊髓的损伤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实验模型的研究概况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防治与再生修复是当今神经科学的重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其突破的基本前提是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自Allen首次建立脊髓打击伤模型以来,脊髓损伤模型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动物模型总体上可达到不完全损伤、完全性损伤及横断性损伤的要求,基本能反应临床脊髓损伤实际。根据致伤因素、方法的不同,脊髓损伤模型可分为脊髓挫伤、脊髓压迫损伤(背侧压迫、腹侧压迫和纵向压缩损伤)、可调控的挫伤、缺血再灌流损伤、横断损伤、化学损伤和脊髓火器伤等模型。这些脊髓损伤模型的制作原理、方法及特点各有不同,应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的需要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对照观察蛋白质的差异表达。方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获取损伤和正常脊髓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荧光图谱,观察差异蛋白的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建立缺血再灌注24 h与正常脊髓蛋白质组的匹配差异图谱,鉴定差异蛋白。结果成功建立损伤和正常的双向电泳荧光图谱和肽质量指纹图谱,比较再灌注损伤24 h组与正常组可检测到46个蛋白差异点,鉴定出10个差异蛋白。结论损伤24 h组较其他组变化明显,与正常脊髓的蛋白质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实验模型的研究概况与应用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脊髓损伤防治与再生修复是当今神经科学的重大难是和研究热点,其突破的基本前提是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自Allen首次建立脊髓打击伤模型以来,脊髓损伤模型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动物模型总体上可达到不完全损伤、完全性损伤互横断性损伤的要求,基本能反应临床脊髓损伤实际。根据致伤因素、方法的不同,脊髓损伤模型可分为脊髓挫伤、脊髓压迫损伤(背侧压迫、腹侧压迫和纵向压缩损伤)、可调控的挫伤、缺血再灌流损伤、横断损伤、化学损伤和脊髓火器伤等模型。这些脊髓损伤模型的制作原理、方法及特点各有不同,应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的重需要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1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Zivin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GAPDH为内参照物 ,应用半定量RT PCR方法、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定量测定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 1mRNA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仅有微量的ICAM 1表达 ,单纯缺血不引起ICAM 1表达。再灌注后损伤区ICAM 1表达发生了改变 ;再灌注 4h ,ICAM 1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 ,再灌注 12h其在单位微血管面积上的荧光强度约比单纯缺血组增加了 1 2。提示脊髓损伤后微血管内皮细胞初始ICAM 1表达增加是由再灌注损伤激发 ,其后延迟递增表达增强 ,说明ICAM 1参与了脊髓再灌注损伤的炎症病理过程。结论 ICAM 1可做为脊髓I R后炎症反应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高压氧对家兔急性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生化指标及影像学变化,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高压氧对脊髓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夹闭法制备家兔急性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脊髓缺血40 分钟及再灌注后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并观察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观察腰(L4)为中心脊髓磁共振扫描(MRI)的变化。结果 脊髓缺血40 分钟后所有动物均出现双后肢瘫痪,肌力为2 级,再灌注后动物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缺血后脊髓组织LPO 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下降,与正常对照及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5),再灌注后LPO 含量有所下降,直至24 小时恢复正常,SOD 则在再灌注2~6 小时活性进一步降低,至24 小时恢复正常水平。组织病理学显示缺血后即有明确的病理改变,再灌注后这种改变更为严重;MRI显示脊髓缺血后T2 加权像有明确的异常高信号;HBO 治疗组与缺血再灌注6 小时对照组相比较,LPO含量下降,SOD活性增强,差异有显著性( P<0 .05)。结论 脂质过氧化是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高压氧治疗可增强自由基清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血管铸型技术和数字减影造影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血供来源,确立最佳的夹闭部位,以此建立和鉴定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方法:实验于2006-08-30在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系创伤修复与重建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选用20只清洁级SD大鼠,体质量490~530g,雌雄各半,由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大鼠单笼饲养在恒温(20±2)℃,恒湿(50±5)%,人工光照明暗各12h的安静环境中,自由进食进水。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处置符合实验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方法:运用血管铸型技术制作大鼠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脊髓血供情况,确立最佳的夹闭部位。采用Zivin法改进复制模型,在最佳的夹闭部位夹闭腹主动脉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使用数字减影心血管机观察缺血前、缺血后、再灌注3个不同时间段的摄像,并比较分析,确定脊髓缺血完全,镜下摄像以鉴定模型成立。结果: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从大鼠血管铸型结果看出,脊髓血供来自腰动脉,从右肾动脉上夹闭腹主动脉可以阻断2~5腰动脉,造成脊髓广泛缺血,为最佳夹闭部位;数字减影技术显示,取右肾动脉上夹闭腹主动脉制作的模型可以造成脊髓的完全缺血,鉴定该方法建立的模型成立。结论:取右肾动脉上夹闭腹主动脉为最佳部位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部位,该方法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改进传统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方法 实验动物分为动脉夹和结扎线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结扎线结扎腹主动脉后,不进行二次开腹,缺血一定时间后,直接抽拽腹外的线头.通过后肢神经功能评分和病理组织学观察两种模型制备方法的效果.结果 后肢神经功能评分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二者效果基本相同. 结论 结扎线法可减少二次开腹,避免不能关腹引起的脏器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优于动脉夹法,可以替代动脉夹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Zinen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定量测定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 mRNA表达变化。脊髓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用于定量反映浸润到脊髓组织中的多形核白细胞(PMN)数量。结果:正常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仅有微量的ICAM-1表达,组织中未见PMN浸润,单纯缺血不引起ICAM-1表达。再灌注后损伤区ICAM-1表达及PMN的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再灌注4h,ICAM-1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再灌注12h其在单位微血管面积上的荧光强度约比单纯缺血组增加了二分之一,再灌注9~12h,脊髓组织中MPO活性约为单纯缺血组的两倍。提示脊髓损伤后微血管内皮细胞初始ICAM-1表达增加是由再灌注损伤激发,其后延迟递增表达增强,并相伴有。PMN向脊髓内浸润,说明ICAM-1参与了脊髓再灌注损伤的炎症病理过程。结论:ICAM-1可作为评判脊髓损伤程度和脊髓I/R后炎症反应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后24h和48h取脊髓标本,应用HE染色、透射电镜、TUNEL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脊髓标本中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后,HE染色可见运动神经元呈凋亡形态改变,TUNEL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示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cl-2蛋白表达轻度升高,Bax/Bcl-2比值升高,电镜观察可见典型凋亡小体出现。再灌注24h时凋亡细胞较48h时为多。结论:细胞凋亡是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主要死亡方式。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建立适宜的脊髓损伤模型,对模型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并分析其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是进行临床脊髓损伤治疗的前提.目前常用的脊髓损伤模型包括挫伤型模型、牵张损伤模型、压迫损伤模型、切割或吸除型模型、缺血损伤模型等.常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有细胞悬液立体定位注射法、腰穿细胞悬液注射法、静脉内细胞悬液输入法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方面: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损伤处迁移,并向神经细胞表型分化.②发挥桥梁介导作用.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大量动物实验结果证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前景是广阔的.  相似文献   

17.
陈武雄  肖少华 《中国康复》2000,15(3):172-174
脊髓损伤在美国的年发病率为1万人,年患病率为20万人[1],脊髓损伤的后果严重,但也有一部分恢复较好。评价及准确判断脊髓损伤的预后是临床医生尤其是康复医学科医生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底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对脊髓损伤的评价作出了统一的规定内容[1],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的评价、辅助检查的评价和ADL的评价。该规定一直沿用至今。1 神经系统检查的时间  脊髓损伤的临床检查一般越早越好,但多数患者在脊髓损伤的同时还合并有其他的损伤,这些损伤在早期影响了脊髓损伤的临床检查。Blaustein等人[3]曾对脊髓损伤24及72h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脊髓缺血再灌注可使组织自身产生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PMNL)的浸润加重组织损伤。观察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中24h内不同阶段PMNL的黏附、聚集及浸润情况。方法:采用腰动脉阻断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缺血40,60min后再灌注,对不同时间段损伤脊髓节段行光镜观察。结果:在缺血期均未观察到PMNL的黏附、浸润,随着再灌注的进程,病理改变的加重,组织中PMNL数量逐渐增多;6h时PMNL主要黏附、聚集在血管中,甚至堵塞血管腔部;同时可见其穿透血管壁向外游出,实质中可见少量的PMNL浸润;12,24h时大量PMNL浸润在实质中,并形成“噬神经元”现象。此外,不同的缺血时间,其各自再灌注后PMNL聚集、浸润程度不同;在同一时间点上,缺血时间长、损伤重的,PMNL出现数量多。结论: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24h内),PMNL最初聚集并阻塞血管,然后浸润到组织实质中,从而加重损伤;进一步阐明中性粒细胞参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建立牵张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对进一步探讨其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意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的:就牵张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方面做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关于牵张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文章,在关键词中以"牵张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或"tractive,spinal cord injury,animal model,neural function,motor func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牵张性脊髓损伤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285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0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模型繁多,包括挫伤模型、压迫损伤模型、牵张性损伤模型、缺血损伤模型、横断损伤和化学损伤等.牵张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对进一步探讨其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意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Zinen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定量测定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mRNA表达变化。脊髓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用于定量反映浸润到脊髓组织中的多形核白细胞(PMN)数量。结果:正常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仅有微量的ICAM-1表达,组织中未见PMN浸润,单纯缺血不引起ICAM-1表达。再灌注后损伤区I-CAM-1表达及PMN的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再灌注4h,ICAM-1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再灌注12h其在单位微血管面积上的荧光强度约比单纯缺血组增加了二分之一,再灌注9~12h,脊髓组织中MPO活性约为单纯缺血组的两倍。提示脊髓损伤后微血管内皮细胞初始ICAM-1表达增加是由再灌注损伤激发,其后延迟递增表达增强,并相伴有PMN向脊髓内浸润,说明ICAM-1参与了脊髓再灌注损伤的炎症病理过程。结论:ICAM-1可作为评判脊髓损伤程度和脊髓I/R后炎症反应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