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熟悉高位心包上隐窝的CT表现及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的75例胸部螺旋CT检查患者,对其图像进行观察,对明确或怀疑有高位心包上隐窝者进行1.5mm薄层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经2名有经验的医师最后确认,统计高位心包上隐窝的出现率,描述其表现并测量其大小。结果确认为高位心包上隐窝的患者共有14例。①心包上隐窝的形态:在横轴位上表现为右侧气管旁区圆形、卵圆形、半月形、三角形水样密度结构,冠、矢状位呈长条带状,上部盲端呈囊袋状,往下紧贴无名动脉和升主动脉且与常见部位心包上隐窝相连。②心包上隐窝的大小:横轴位,平均长径和短径分别为20mm和13mm;矢状位或冠状位最长径平均53mm。结论 CT薄层和多平面重建可更好地观察高位心包上隐窝,从而更好地与纵隔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评价成年人心包后上隐窝的形状、大小、显示率及其影像学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7例经128层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的成年人病例,在横轴位图像上观察其形状,并测量横径的最大值。结果:242例心包后上隐窝可显示,占94.16%。心包后上隐窝大致分为新月形、半圆形、三角形、线形、不规则形,分别为102例(42.15%)、41例(16.94%)、33例(13.64%)、17例(7.02%)、49例(20.25%)。男性心包后上隐窝横径为15.8±3.0mm,女性横径为13.7±3.2mm。结论:成年人心包后上隐窝在128层螺旋CT上绝大多数可显示,心包后上隐窝的横径大小的差异性与性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形状与性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并应与邻近部位的正常解剖结构及病变相区别。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对正常成人下腰椎侧隐窝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正常人下腰椎侧隐窝的形态和测量方法,探讨对侧隐窝狭窄的诊断?方法:采用尸体标本解剖与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和表面遮掩显示相结合方法对侧隐窝进行观察,选择椎体上1/4横断面作为研究平面,测量120例下腰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椎管正中矢状径,计算椎管正中矢状径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的比值,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下腰椎侧隐窝分三型:三角型?三叶草型和牛角型;正常成人双侧侧隐窝矢状径不对称,右侧略大于左侧(P<0.05),椎管正中矢状径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的比率相对恒定(P>0.05),正中/右侧=3.93,正中/左侧=4.03?结论:椎体上1/4横断面为侧隐窝入口平面,利用矢状径比值的方法来判断侧隐窝狭窄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CT诊断。方法 采用CT横断面薄层扫描 ,并测量腰椎侧隐窝前后径 ,分析侧隐窝狭窄的原因。结果  5 6例侧隐窝狭窄 ,其前后径均 <3mm ,其中包括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38例 ;小关节突增生 11例 ;黄韧带肥厚 5例。结论 侧隐窝狭窄的主要原因有 :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小关节突增生 ;黄韧带肥厚等。它可以作为腰椎间盘CT检查诊断腰神经根压迫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腰椎侧隐窝狭窄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CT诊断。方法 采用CT横断面薄层扫描,并测量腰椎侧隐窝前后径,分析侧隐窝狭窄的原因。结果 56例侧隐窝狭窄,其前后径均<3mm,其中包括椎间盘突出或膨出38例;小关节突增生11例;黄韧带肥厚5例。结论 侧隐窝狭窄的主要原因有: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小关节突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它可以作为腰椎间盘CT检查诊断腰神经根压迫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心包腔在心脏、大血管周围形成的诸窦、隐窝、间隙,分析其横断解剖位置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本文搜集50例正常纵隔结构CT扫描病例,采用西门子螺旋CT Somatomplus。结果 心包横窦显示率100%,心包斜窦显示率84%,心包前下窦显示率100%,心包上隐窝显示率(主动脉前隐窝82%、主动脉后隐窝68%),上腔静脉后隐窝显示率20%,左肺静脉隐窝显示率82%。结论 CT为横断扫描,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能清晰显示纵隔正常结构,从而分析心包诸窦、隐窝、心包间隙的横断解剖及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枕骨蛛网膜颗粒隐窝的CT、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以来收治的23例枕骨蛛网膜颗粒隐窝的CT及MR影像特点.结果:23例枕骨蛛网膜颗粒隐窝均位于枕骨粗隆下方,CT表现为穿凿样骨质缺损,深达板障或外板,境界清锐.骨质缺损区横径为7~30 mm(最大者为双侧对称性生长,各侧均为25 mm×30 mm).8例MR显示内部信号均匀、且在各个序列上与脑脊液信号一致.3例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后均未见病灶强化.结论:蛛网膜颗粒隐窝是一种正常变异,通常与临床表现无关,有影像学特征表现.认识其CT、MR特征表现对与枕骨破坏性病变的鉴别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郭玮  黄海辉 《医学综述》2004,10(2):123-125
心包窦与心包隐窝在解剖学和影像学表现上变异较大,常误诊为淋巴结、主动脉瘤,甚至冠状动脉。现仅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心包窦及心包隐窝解剖学和影像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帆  何波  阮标  汤勇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5,36(2):62-64,70
目的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患儿面神经隐窝的发育情况.方法对217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分别术前CT测量,术中实际测量面神经隐窝宽度.结果 CT测量面神经隐窝宽度在圆窗龛水平为(3.90±0.17)mm,手术中实际测量值为(3.87±0.16)mm.CT测量值与术中测量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各年龄阶段面神经隐窝宽度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CT可以对面神经隐窝宽度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术中面神经隐窝开放及减少面神经垂直段损伤.各年龄阶段人工耳蜗植入患儿面神经隐窝宽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面神经隐窝于出生后已基本无变化.  相似文献   

10.
韦寅  李瑞雄 《微创医学》2009,4(3):240-241
目的 探讨外部性脑积水(HE)的CT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48例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特征.结果 双侧额部及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6~10 mm)48例,纵裂前部增宽(8~14 mm)48例,双侧裂池增宽36例(8~14 mm),鞍上池轻度扩大18例,脑室轻度扩大14例,额顶叶脑沟增宽,增宽不深,边缘呈"花瓣状"42例.结论 CT检查在外部性脑积水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肺硬化性血管瘤病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 PSH好发于中年女性,CT表现为肺内孤立圆形、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密度尚均匀,边界光整。CT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且持续强化。结论 PSH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的CT表现,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诊断有较高价值;病灶周围出现"空气新月征"及"贴边血管征"更有助于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何柳  高玉颖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98-100,161
目的分析脾脏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表现,探讨脾脏肿瘤的CT特征。结果恶性肿瘤15例(淋巴瘤9例,转移瘤5例,血管肉瘤1例),表现为脾脏明显肿大,结节多为多发不规则低密度影,边界不清,钙化少见,淋巴结肿大多见。良性肿瘤8例(淋巴管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炎性假瘤2例),病灶多为单发,偶为多发,边界清晰,脾脏肿大多不明显。结论对于脾脏肿瘤,CT检查结合临床病史大多可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骨骨折的CT表现,提高头部创伤中颅骨骨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 940例头部创伤患者的CT资料,对各型颅骨骨折的CT表现进行评价。结果 6 940例头部创伤患者中颅骨骨折患者有368例,发生率为5.30%。结论 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颅骨骨折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假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与肾癌、肾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分析肾假性肿瘤的成因以及误诊因素。方法:对23例肾肿块患者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观察其类似肾肿瘤的肿块性病变的CT特征。13例行肿块切除,其中炎性假瘤5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2例,脂肪瘤样增生1例,纤维血管脂肪瘤样增生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肉芽肿性炎1例,肾盂血肿2例。另10例尿脱落细胞阴性,经动脉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A—DSA)确诊或经治疗后观察病变明显好转。结果:大多数炎性或增殖性病变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与正常肾实质的分界多不清楚,密度不均,可合并有钙化、脂肪等成分。增强后实性部分轻到中度强化,其中有囊变区:病灶周同可见多发条索状浸润影,以及肾周筋膜受累征象。血肿及动脉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略高密度肿块。动脉瘤明显强化,其增强的方式、程度与腹主动脉相同;急性血肿可有轻度强化。结论:CT对肾假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舒荣宝  程刘兵  罗潇 《安徽医学》2010,31(6):568-571
目的分析常见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78例,评估内容包括结节数目、大小、密度、轮廓、钙化、强化,以及腺体体积、颈部淋巴结和周围侵犯等情况。结果本组78例,单发结节37例,多发结节41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40例,甲状腺腺瘤22例,甲状腺癌1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的结节大小、密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数目、轮廓、钙化、边缘强化,以及腺体体积、密度、增大淋巴结和周围间隙改变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各种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特点及腺体与周围结构关系和颈部淋巴结情况,对甲状腺结节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周涛  宋迪 《实用全科医学》2014,(5):801-803,F0003
目的分析和总结心包转移瘤的CT表现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37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心包转移瘤的CT图像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有无心包增厚、心包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直接侵犯等。结果32例(86.5%)出现心包积液(其中轻度心包积液有2l例,中一重度积液为11例);28例(75.6%)有心包增厚或结节,其中弥漫性不均匀增厚者有15例,厚度为4~7mm;出现结节或肿块者13例,结节的直径为5—12mm,其中9例为实性结节、另4例为囊实性结节;15例(40.5%)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主要分布于隆突下、主肺动脉窗和肺门等处)。共10例直接侵犯心包,表现为心包壁层被突破、肿块突入心包腔。结论心包转移癌在CT上多表现为心包积液、心包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心包直接受侵犯等。CT对心包转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有帮助,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胰腺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性表现。结果: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发病部位以胰体尾部多见。分叶状轮廓、典型的“蜂巢”样结构及包含有单个或多个大囊但病灶仍以多数小囊为主对诊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特异性很高,达100%。血管周围有软组织影包绕以及病灶内实性成分增多,多提示恶性。结论: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CT表现具有特异性,多可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和MRI对睾丸原发性淋巴瘤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睾丸肿物的MRI和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例淋巴瘤CT征象为阴囊内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实性肿物,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呈中度至明显强化;2例精原细胞瘤平扫密度欠均匀,伴有囊变及睾丸鞘膜积液,增强扫描轻度强化。根据CT和MRI影像特征,结合年龄、病史均可于手术前报告中给予有意义的提示,其中5例报告提示与病理结果符合。结论睾丸淋巴瘤的征象具有相对的特征性,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对于本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