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自身抗体阳性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自身抗体阳性患者66例随机分为自身抗体阳性A组39例(干扰素治疗),自身抗体阳性B组27例(干扰素治疗同时口服中药龙胆泻肝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方剂),以同期住院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自身抗体阴性患者30例作为对照,观察各组干扰素应答率及甲状腺功能异常(TD)的情况.结果(1)自身抗体阳性组干扰素应答率明显高于阴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自身抗体阳性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率、TD患病率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B组治疗结束后TGAb阳性率、TD患病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干扰素应答率、TD患病率均高于阴性组;辅以中药能降低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8例,其中自身抗体阳性组44例(滴度均〈1:320),自身抗体阴性组34例,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12周,观察自身抗体合并状况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及不良反应。结果(1)自身抗体阳性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是72.7%和47.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扰素诱导的自身免疫现象是轻微的,自身抗体的滴度均低于1:640,随疗程的延长多数患者自身抗体滴度又逐渐下降。(3)自身抗体阳性组治疗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9.1%(4/44)高于阴性组2.9%(1/34)。结论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可以应用干扰素治疗,而且自身抗体阳性组病毒学应答率高于阴性组,但应注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5.
丙型肝炎75例血清自身抗体水平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血清中各种自身抗体指标,以探讨HCV患者体内自身免疫反应的情况。方法:应用免疫散射浊度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对75例HCV感染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分别检测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抗甲状腺球蛋白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TG/抗TPO)。结果:HCV感染者RF、ANA、抗TG和(或)抗TPO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CV感染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者其RF、ANA阳性率明显高于ALT正常者(P<0.05);HCV-RNA阳性者其RF、ANA阳性率明显高于HCV-RNA阴性者(P<0.05)。结论:HCV感染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且与病毒的复制有关,提示自身免疫反应是HCV感染后肝功能受损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7.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出现反跳与干扰素抗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用酶免疫法(EIA)检测41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ANB)检测干扰素中和抗体及其滴度。结果:应答伴反跳组干扰素中和抗体及总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P<0.05),而安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扰素中和抗体滴度与患者血清ALT水平间存在相关关系,且NA滴度<1:800患者的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NA滴度≥1:800的患者(P<0.05)。结论:干扰素抗体的产生可能是影响干扰素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以中和抗体对疗效的影响为主,中和抗体滴度,干扰素的疗效差。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可能是临床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反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重组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近期与远期疗效观察研究。方法:3×106IU,ih,1次/2d×3个月为1疗程,接受2-4个疗程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0例,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1-3年。结果:根据干扰素疗效评价标准,第2个疗程治疗结束时,分别有45,0%(9/20),40.0%(8/20)和15.0%(3/20)的患者表现为完全应答,部分应答和无应答。完全应答者有3例分别在第2疗程结束后的6个月、9个月的间隙期内复发。有6例患者接受3-4个疗程治疗。在2-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1-3年,6例(30.0%)患者表现为持续完全应答,11例(55.0%)患者为部分应答,3例(15.0%)患者无应答。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的早期疗效较好,但完全应答者的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我们测定了32例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7种自身抗体,其中RF阳性率最高为36%,其次SMA28/1%,AMA18.1%、AGPC18.1%,表明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可能与机体自身免疫障碍有关,是导致丙直炎慢性化、肝硬癌挛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自身抗体检测在慢性丙型肝炎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间在本院住院的慢性丙型肝病患者50例,检测自身抗体。结果 5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自身抗体检测中发现至少有1个阳性的,占整个测试对象的62.0%。女性患者每一种自身抗体阳性率均高于男性。结论丙型肝炎患者检测自身抗体,不仅对认识疾病有意义,而且对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自身抗体,临床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制定针对病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19例慢性HCV感染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类风湿因子(RF)检测,比较其阳性率,并分析自身抗体与年龄、性别、民族、肝功能指标及病毒复制的关系.结果 119例慢性HCV感染者中有64例检测出至少l项自身抗体,阳性率为53.8%,40例健康对照者中有3例检测出至少l项自身抗体,阳性率为7.5%,两组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 RNA阳性组中自身抗体检出率为64.6%,HCVRNA阴性组检出率为40.7%,两组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性别、民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患者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HCV感染能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与年龄和病毒复制有关,自身免疫可能是HCV感染后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HCV感染者有必要做自身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自身抗体与胰岛素抵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并探讨自身抗体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 (1)7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46例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0.5%,自身抗体以低滴度为主,主要为抗核抗体ANA.(2)自身抗体阳性组年龄较阴性组高,自身抗体阳性组胆碱酯酶(ChE)和白蛋白(ALB)水平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自身抗体阳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NF-α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阳性时肝脏损伤较重,胰岛素敏感性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表现与抗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关系,探讨抗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观察10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检测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并与42名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抗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率和甲状腺肿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正常人(P〈0.05),TPO/TG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之间皮肤瘙瘁、风团数量和风团大小的评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PO/TGA阳性患者甲状腺肿大的发生率较TPO/TGA阴性患者为高(P〈0.05)。结论抗甲状腺自身抗体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有关,TPO/TGA阳性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易出现甲状腺肿大,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皮疹轻重及瘙瘁程度与抗甲状腺自身抗体出现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干扰素α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收集97例CHC患者,观察使用干扰素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基线值及第4、12、24、36、48、72周的甲状腺功能等。结果 97例CHC患者干扰素治疗后共11例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甲减8例,甲亢3例,甲功异常发生率为11.34%,以甲减更常见。CHC患者使用大剂量和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各时间段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素治疗CHC患者出现甲减比甲亢更常见,但不能证明大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更容易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观察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3例,其中33例合并糖尿病为A组,30例无糖尿病为B组,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48周,且随访观察24周。结果(1)两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分别为84.8%、86.7%,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3)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干扰素以及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对55例病人连续4年随访观察,结果表明:干扰素组1年内ALT、AST复常率及HCV-RNA清除率均为57.9%,4年后分别下降至26.3%及21.1%;而联合用药组1年内ALT、AST复常率为50%,HCV-RNA清除率为58.3%,4年后分别下降至37.5%及12.5%,生化应答率及病毒清除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联合用药组应答出现较早,获持续应答率较高,提示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患女 ,2 5岁。以乏力、腹胀半年入院。入院前2年因产后大量出血而输血 40 0 ml,家族中无甲状腺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查体 :无黄疸 ,未见肝掌及蜘蛛痣 ,心肺无异常 ,无腹壁静脉曲张 ,肝右肋下2 cm,质软 ,无触痛 ,脾肋下未及 ,腹水征阴性。肝功检查 :AL T 2 2 0 U/ L,AST 1 80 U/ L,TBIL1 5μmol/ L ,TP 70 g/ L ,A 41 g/ L ,甲、乙、丁、戊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均阴性 ,抗 HCV阳性 ,PCR法检测 HBV-DNA阴性 ,HCV-RNA阳性 ,腹部 B超提示肝略大。临床诊断 :慢性丙型肝炎。经一般护肝治疗半月后开始采用干扰素 α-1 b( INF,深圳科… 相似文献
20.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是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病毒唑)联合治疗,现已有PEG-IFN,使慢性丙肝疗效成2~3倍的提高,确实给慢性丙肝病人带来福音,普通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HCV RNA的持久应答率只有20%~30%,PEG-IFN能达到60%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