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对6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改良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28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7例,退变性滑脱7例.累及单节段48例,累及双节段14例.通过观察融合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0(22.77±3.82)个月.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感染及椎弓根钉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年椎体间融合率为96.8%.依据JOA评分,优34例,良2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3.5%(58/62).术后VAS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VAS和JOA评分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在充分减压同时能减少进入椎管带来的并发症,临床疗效好,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短期疗效.方法 采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1例(23个间隙),L_(3-4)个间隙,L_(4-5) 19个间隙.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并在手术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7~1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2.5±0.4)个月,术后7 d VAS评分由术前的(7.5±1.5)分降至(2.5±0.5)分,ODI评分由术前的(40.0±2.0)分降至(23.0±1.5)分(P<0.01).结论 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操作安全简单,组织损伤小,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发病率持续增高,既往多采取Wiltse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对患者予以治疗,但整体效果不佳,需探讨新治疗措施。本研究探讨Wiltse入路动态稳定中和系统(dynamic stable neutralizationsystem for wiltse entry,Dynesys)内固定术对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questionnaire,OD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11-01-2017-10-31舞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研究组采取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术,对照组采取Wiltse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统计两组手术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腿及腰疼痛程度(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DI评分、手术节段和手术下位邻近节段和手术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vement,ROM)。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11.24±11.62)min,短于对照组的(153.32±17.96)min,t=12.285,P0.001;术中失血量为(149.41±24.26)mL,少于对照组的(198.17±28.52)mL,t=8.133,P0.001;术后引流量为(50.04±10.11)mL,少于对照组的(61.18±11.71)mL,t=4.497,P0.001。术后6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降低;研究组腰痛VAS评分为(1.32±0.51)分,低于对照组的(1.98±0.63)分,t=5.085,P0.001;腿痛VAS评分为(1.46±0.72)分,低于对照组的(2.11±0.69)分,t=4.071,P0.001;ODI评分为(14.69±3.51)分,低于对照组的(20.27±5.02)分,t=5.689,P0.001。术后6个月两组手术节段ROM较术前缩小、手术下位及上位邻近节段ROM较术前增大,但研究组手术节段ROM为(5.18±0.41)°,大于对照组的(0.10±0.04)°,t=77.011,P0.001;手术下位为(8.29±0.51)°,小于对照组的(9.68±0.69)°,t=10.117,P0.001;上位邻近节段ROM为(8.18±0.61)°,小于对照组的(9.14±0.83)°,t=5.820,P0.001。结论采取Wiltse入路Dynesy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创伤小,可对部分ROM予以保留,减少邻近节段过度活动,缓解术后疼痛感,促使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椎管和腰椎管狭窄同时存在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颈椎管和腰椎管狭窄同时存在的患者27例,单独颈椎手术9例,单独腰椎手术7例,颈椎及腰椎都接受手术治疗11例.结果 2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个月至8年6个月,平均49个月.以主要症状为主的患者随访16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6±0.2)分,提高到术后2周平均(11.7±0.3)分,术后3个月平均(13.1±0.2)分,术后6个月平均(13.5±0.2)分,术后12个月平均(13.9±0.3)分.术后12个月随访时患者改善率79.2%,优良率93.8%(15/16).结论 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治疗应该坚持个体化原则,分清主要及次要病灶,如果没有明显主要病灶可先行颈段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配合身痛逐瘀汤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01/2017-12收治的4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神经根松解减压术治疗,并于术后第12 h给予患者口服身痛逐瘀汤剂。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1 d、术后1、3、6、9个月及末次随访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JOA腰椎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1.39±10.22)min,平均住院时间(7.48±1.35) d,术后6个月JOA腰椎功能改善优良率90.48%,有效率97.62%。术后复发1例,经再次微创手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及JOA腰椎功能评分较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随访采用电话及门诊复查的方式进行,无1例出现无感染、神经根粘连、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配合身痛逐瘀汤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提出预防腰椎管狭窄症的措施。方法根据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成因、形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减压术式:全椎板切除治疗单纯中央管狭窄7例;全椎板切除+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严重的退变性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和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引起的多节段继发性腰椎狭窄共12例;椎板间隙潜行扩大减压治疗椎板间水平的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11例;半椎板切除和(或)交叉半椎板切除+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中央管一侧狭窄伴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8例;椎板开窗成形减压术治疗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20例。同时行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38例,合并腰椎不稳者行椎间、椎旁植骨融合或椎间融合器融合12例(内固定11例)。结果本组58例,平均随访3年9个月。疗效评定优良率86.2%。结论针对性减压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满意,并可减少继发性腰椎不稳和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后路环状融合术在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总结后路环状融合术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的手术疗效,并对该术式的优缺点、适应证和禁忌证进行探讨.方法 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使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辅助环状融合术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202例,选择获得1年及以上随访、仅行单节段融合术的132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腰椎滑脱症97例,腰椎退变性不稳症35例,应用X线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应用视觉疼痛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表评价腰腿痛程度及社会和生活功能情况.结果 随访12~84个月,平均(43±23)个月,132例中125例获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94.7%(125/132),下腰痛VAS术前(6.71±1.31)分,术后(3.20±1.14)分;腰腿痛VAS术前(8.33±1.78)分,术后(4.31±1.15)分.ODI术前(68.6±14.7)%,术后(13.6±1.5)%.术前、术后VAS及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环状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机械性不稳症的一种积极的手术方式,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在老年长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长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试验组采用超声骨刀完成PLIF手术,对照组采用骨刀、椎板咬骨钳等传统器械完成PLIF手术,两组均观察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疼痛程度、腰椎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椎板切除时间[(3.29±0.58)min]短于对照组[(4.18±0.47)min],术中出血量[(185.74±16.72)ml]少于对照组[(223.67±23.48)ml],且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34±0.38)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4.98±1.05)分]及并发症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2.07±0.56)分、(6.07±1.13)分、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超声骨刀用于老年长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可缩短椎板切除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与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短期疗效的不同.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B组17例,采用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植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 21(13.20±2.91)个月.A组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术后1d,术后1、3个月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较术前或术后1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6°±1.90°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60°±2.02°,B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9°±2.00°增大到末次随访的10.76°±3.14° (P< 0.05).在末次随访中,A组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02±1.98)、(20.18±18.80)分]均明显低于B组[(4.15±2.36)、(30.39±1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 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患的疗效.方法: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2~81岁,平均56.4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腰椎滑脱4例,退变性脊柱侧弯3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术.结果:本组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1~18个月: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日本Nakano标准;本组优:11例,良:3例,可:2例,差:0,优良率87.5%;JOA评分系统评估,术前平均8.5分,术后平均18.5分.结论: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失稳症效果优良,是标准的规范化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提出预防腰椎管狭窄症的措施。方法根据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成因、形式、范围和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减压术式:全椎板切除治疗单纯中央管狭窄7例;全椎板切除+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严重的退变性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和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引起的多节段继发性腰椎狭窄共12例:椎板间隙潜行扩大减压治疗椎板间水平的中央管狭窄伴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11例;半椎板切除和(或)交叉半椎板切除+小关节部分切除治疗中央管一侧狭窄伴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8例;椎板开窗成形减压术治疗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20例。同时行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38例,合并腰椎不稳者行椎间、椎旁植骨融合或椎间融合器融合12例(内固定11例)。结果本组58例.平均随访3年9个月。疗效评定优良率862%。结论针对性减压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满意,并可减少继发性腰椎不稳和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使用棘突棘韧带复合结构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对5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棘突棘韧带复合结构成形术,即保留棘突棘韧带复合结构,使其一时离断,待椎板减压后再行复位缝合的术式.结果 51例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前平均(8.1±4.6)分,术后平均(24.0±4.7)分,改善率平均83%;随访50例,随访时间8个月至7年,离断的棘突复位后骨愈合率为88%.结论 棘突棘韧带复合结构成形术创伤小,术后脊柱结构基本稳定,功能影响少,费用低,对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的差异,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后腰腿痛明显减轻,JOA评分由术前(4.11±1.27)分改善至术后随访时的(12.64±1.51)分,术前、末次随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改善指数为8.53±0.24;改善率为78%;优31例(73.8%),良7例(16.7%),优良率达到90.5%。腰痛VAS评分术前(7.2±1.36)分减轻至随访时的(2.5±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使用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同时行植骨融合术是手术治疗和解决退变性腰推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选择。减压时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提高融合率。术后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不同改变,进一步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7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L4~5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2例(试验组),年龄相仿的L4~5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7例(对照组),按Weishaupt等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改变分级对L4~5小关节进行分级;通过CT测定L4~5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比较两组L4~5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改变分级、L4~5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双侧对称性.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L4~5小关节骨关节炎影像学改变均无0级病例,试验组1、2、3级分别为4、20、18例;对照组1、2、3级分别为21、14、2例,两组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L4~5小关节突关节矢状角、矢状角不对称性偏差角度、L4终板下关节角(26.62°±1.67°、8.79°±4.28°、116.92°±6.86°)与对照组(45.07°±7.32°、5.14°±4.28°、104.95±4.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板下关节角不对称性偏差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小关节趋于矢状化、终板下关节角增大对腰椎发生退变性滑脱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高龄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对连续就诊的68例行多节段腰椎管减压的高龄腰椎管狭窄患者(年龄≥65岁)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氨甲环酸.对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浓缩红细胞、输血例数、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浓缩红细胞和输血例数较对照组患者显著下降[分别为(641.1±128.4) ml比(780.1±107.3) ml,(228.80±52.07) ml比(345.50±42.16)ml,(1.02±1.56)U比(2.89±1.76)U,16例比28例](p<0.05),术后血红蛋白[(104.00±4.87) g/L]明显高于对照组[ (92.20±5.47) g/L](P< 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明显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7d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对高龄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后路手术时,于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插入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插入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 4 3例 ,5 2个节段。椎间盘突出症 13例 ,椎管狭窄症 19例 ,退变性椎体滑脱 7例 ,椎弓崩裂性滑脱 4例。使用两种插入式融合器 :高分子聚醚醚酮融合器 31例 ,表面钛涂层融合器 12例。均行后路椎间融合术 (PLIF)。测量术前、术后 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 ,椎体间活动域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2 1个月。融合率 90 .7%。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得到满意恢复。疗效评定结果术后 3个月及末次随访优良率分别为 86 .1%及 93.1%。结论 插入型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不稳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BEIS通道技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5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BEIS通道技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功能JOA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0~190 min,平均122. 14 min;出血量15~60 ml,平均25.29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诊。术前VAS评分〔(7.60±0.60)分〕与术后3 d〔(3.46±0.91)分〕、术后1个月〔(2.66±0.76)分〕、术后3个月〔(1.83±0.92)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前ODI评分〔(34.63±2.41)分〕与术后1个月〔(15.63±3.27)分〕、术后3个月〔(12.09±3.95)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优良率为82.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BEIS通道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适用于基础疾病不能耐受常规手术的高龄患者,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融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Pillar植入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采用非融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Pillar植入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完整随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评价伤椎前缘高度比(VHI)、椎体后凸角(VKA)、矢状面Cobb角(RKA)、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内固定失败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手术时间95 ~ 150 min,平均118.5 min;术中出血量300 ~ 800 ml,平均465 ml.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7个月.平均术前VAS评分8.3(6~10)分,术后2.3(0~7)分,术后3个月1.6(0~4)分,末次随访1.2(0~3)分.受伤前所有患者均能够工作,在最后一次随访中,平均ODI为21.6%.VHI由术前的(58.70±12.33)%恢复至术后的(86.64±9.76)%,末次随访时为(82.37±8.16)%,平均纠正伤椎高度丢失4.27%;VKA由术前的(16.32±6.21)°恢复至术后的(3.32±5.42)°,末次随访时为(6.45±6.74)°,平均纠正后凸角丢失3.13°;RKA 由术前的(25.65±8.67)°恢复至术后的(7.66±6.74)°,末次随访时为(8.32±6.73)°,平均纠正Cobb角丢失0.66°.VAS评分、ODI、VHI、VKA、RKA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前6例有神经症状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 Pillar伤椎内植入增强了脊柱前、中柱的应力载荷,避免了为防止内固定失败而进行的后路植骨融合,保留了人体动态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并且内固定取出后仍可维持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椎滑移合并相邻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60例腰椎滑移合并相邻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后路椎体复位、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进行术前、术后疗效评定和比较.结果 术后3 d内患肢或健肢酸痛、麻木者55例,术后3个月仍有患肢或健肢酸痛、麻木者9例,术后1年半仍稍有患肢酸痛者2例,其余患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均无明显下肢酸痛,但其中7例患者诉偶有腰背部酸痛.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年半左右获得椎间骨性融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术后1年Oswestry评分(26.07±9.36)分,与术前的(55.34±11.0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SL(P<0.05).结论 后路椎体复位、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滑移合并相邻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何文山 《现代保健》2012,(32):111-112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双侧椎板开窗潜式减压术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效果,优占67.9%,良占17.9%,尚可占10.7%,差占3.6%,优良率为85.7%。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双侧椎板开窗潜式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较好,但要严格把握其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