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4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为女性,大部分有哺乳史,以乳腺肿块就诊,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与乳腺癌难以鉴别,均行组织病理检查后明确诊断,行手术治疗、激素治疗有较好的效果。结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乳腺癌在临床特征及影像学上有相似之处,粗针穿刺组织学病理检查是有效的确诊方法,手术及激素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发病率不是很高的疾病,因此在临床上研究和报道不是很多,第一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是由Kessler和Wolloch于1972年报道[1]。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主要症状为以乳腺小叶为中心,以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乳腺慢性炎症。此病临床报道较少,临床资料也较少,为充实临床资料,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现对我院2006年3月~2010年6月通过手术治疗后经病理证明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将该组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修复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乳腺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6例行手术治疗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行单纯肿块切除或乳腺区段切除联合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修复乳腺缺损,对其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肿块切除或乳腺区段切除联合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修复整形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既完整切除病灶乳房外形又得以良好恢复。结论: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修复肉芽肿性乳腺炎术后乳腺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9月该院收治的40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治疗。结果 40例患者均通过病理学诊断为肉芽肿性乳腺炎,5例患者经微创术后病理确诊,手术后使用甲硝唑+广谱抗菌药物治疗1周;22例患者经过术前空心针穿刺和术后病理确诊,13例患者经过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和常规病理检查确诊。共有32例患者采用甲硝唑+广谱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30例患者进行随访4~28个月,平均随访(11.4±2.2)个月,30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对侧乳房复发,其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4例脓肿患者患处切开排脓后,进行细菌培养检查,没有发生细菌生长等情况。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且治愈情况良好,随访预后不良情况少见。  相似文献   

5.
伴多发脓肿形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治体会(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伴多发脓肿形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伴多发脓肿形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病人中,均行B超检查,4例行钼靶X线摄片,均误诊为急性乳腺炎伴脓肿形成而予以切开引流并抗炎治疗无好转,最后均通过行扩大区段小叶切除而治愈,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无复发。结论伴多发脓肿形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误诊原因与其发病率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有关,最终诊断依赖病理结果。行扩大区段小叶切除是治疗伴多发脓肿形成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导管周围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乳腺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乳晕周围肿块者45例,其中8例伴有乳头内陷,在病理诊断之前均未作出明确诊断,均经手术治愈。临床表现主要为乳腺导管瘘者54例,其中30例伴有乳头内陷,经1期手术治愈48例,伴有乳头内陷者同时做乳头内陷矫正。临床表现主要为乳腺脓肿者9例,其中急性脓肿5例,切开引流,2期手术治愈;乳晕旁慢性脓肿4例,1期病灶清除治愈。结论导管周围乳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乳晕周围肿块、乳晕周围脓肿、乳腺导管瘘。其中以乳腺肿块为临床表现者,在病理诊断之前难以作出准确诊断,术中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可靠方法。外科手术是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及治疗经过。结果:19例患者中17例乳腺局部出现肿块,2例表现为乳房急性红肿痛,其中7例伴有乳头内陷,3例伴有乳头溢液,1例有腋窝淋巴结肿大;行乳晕下导管+乳腺肿块切除4例,乳腺区段切除13例,经切开引流,二期切除病变导管2例;随访17例,复发1例。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乳腺局部出现肿块,其术前较难明确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新  赵坤  李祖彬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1):3243-3245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手段,降低复发率。方法:将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对不同地区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彩超、乳腺X线、外科体检检查,对各项检查结果及治疗结果进行归纳。结果:1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术后应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无局部复发;未应用激素治疗的4例患者中,2例术后出现局部复发,1例复发后应用激素治疗,病情得到缓解,1例再次手术治疗,术后至今未复发。结论:抗生素联合激素在术后使用,可降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肉芽肿性乳腺炎灰阶超声分为3种类型:不规则低回声肿块、低回声结节、混合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血流信号检出率为78.6%,均为低速血流,阻力指数(RI)范围较宽。结论认识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特征性声像图,对超声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1年10月本院乳腺外科收治的6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对本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结果本病的病因不明,乳汁淤积可能为该病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钼靶X线检查和乳腺超声检查无明显特异性,空心针穿刺活组织检查(CNB)和病理检查最具有诊断价值,明确诊断后早期应用甲硝唑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可使肿块缩小,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治疗过程,缩小手术范围。结论本病症状多变,病因复杂,在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定困难,早期应用甲硝唑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有效,手术是主要的根治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钼靶及高频超声对浆细胞性乳腺炎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来降低其误诊率.方法 47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均为经产、非哺乳期妇女.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39岁.发病均为单侧,同时采用芬兰乳腺X线机,常规拍摄双侧乳腺斜位(MRO)和轴位(CC)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47例浆细胞性乳腺炎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者12例;乳头溢液10例;乳头内陷或变形者8例;皮肤局限性凹陷(酒窝征)7例;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者10例.X线表现直接征象13例;间接征象34例;B型超声表现17例为腺体内导管扩张;彩色多普勒7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包块"内均有血流信号.结论 联合应用钼靶X线摄影及高频超声成像检查可提高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附睾肿块的诊治措施.方法 对167例附睾肿块患者病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例行保守治疗患者中,病情稳定107例.手术治疗60例,术后病理检查示:附睾非特异炎性肿块25例,结核18例,附睾囊肿8例,腺样瘤2例,精子性肉芽肿4例,淋巴肉瘤2例,乳头状囊腺瘤1例,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附睾肿块的性质以慢性炎症及结核为主,正确的诊断可减少手术探查率,对可疑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病理确诊,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我们近十年来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共33例,其中2例误诊为乳癌而误行乳癌根治手术,20例在术前都被诊断为其他类型的良性乳腺疾病,1例术前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但手术发现导管已有癌变。现作一回顾性的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均是非哺乳期的女性患者,3例未婚,其余30例都是经产妇女,年龄最小18岁,最大64岁,40岁以下占73%(29/33),病程8个月至4年,单侧患病32例(左右侧相差1例),双侧1例,80%患者有急性发作过程;70%患者以乳腺肿块为第一症状,65%病人有乳头溢液,乳头由内陷或变形者8例,慢性乳腺囊肿型肿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在临床触诊阳性的乳腺X线非对称性致密影病变中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临床触诊阳性的乳腺X线非对称性致密影病变80例,病变不伴肿块、钙化及结构扭曲,于术后分别与病理对照,观察病灶形态、分布、动态增强、时间-曲线及周围影像改变等显示情况,并统计诊断准确率。所有患者在手术前2周内均进行乳腺X线及MRI检查。结果:肿块型强化22例,非肿块型强化58例;病灶强化均匀14例,强化不均匀66例;其内伴多发脓肿,壁呈均匀或非均匀环形强化34例;患侧乳内异常血管增粗并较对侧丰富28例,皮肤局部或广泛性增厚32例,皮下水肿27例,腋下淋巴结实性增大15例;时间-曲线Ⅰ型36例,Ⅱ型22例,Ⅲ型22例。乳腺良性病变48例,其中乳腺增生症8例,硬化性腺病2例;乳腺炎症37例(慢性炎症23例,肉芽肿性乳腺炎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囊肿伴感染4例),纤维腺瘤1例;乳腺癌32例,其中乳腺导管癌23例,乳腺小叶癌5例,乳腺血管肉瘤2例,乳腺导管癌合并乳腺小叶癌2例。结论:对临床触诊阳性的乳腺X线非对称性致密影病变中,乳腺MRI在发现病变及良、恶性疾病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乳头溢液,51例乳腺肿块,28例乳管瘘,10例乳房脓肿形成者行相应手术治疗,5例乳腺炎性肿块保守治疗后缓解。其中1例患者脓肿病灶外上象限发现乳腺癌灶,行乳癌改良根治术;1例乳管瘘患者病理发现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手术时病灶彻底切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不能忽视乳腺肿瘤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乳腺导管扩张症59例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乳腺炎性肿物46例,乳头溢液21例,乳头凹陷18例,乳房脓肿伴瘘管8例,均行手术治疗,依靠病理确诊.随访3个月至6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手术是乳腺导管扩张症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必须根据疾病的类型、部位及范围等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术式.彻底切除病变,反复冲洗、清洁创面后立即做乳房矫形既能根治疾病,又尽可能地保留了乳房的外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乳腺癌普查工作中所见几种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普查工作中具有典型声像图特征的109例患者的超声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分析几种所见声像图特点的超声诊断价值.结果 109例患者中病理诊断良性病变51例伴钙化27例,其中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9例,乳腺纤维腺瘤19例,纤维囊性乳腺病21例,纤维间质玻璃样变2例,恶性病变58例伴钙化36例,确诊为乳腺癌.结论 超声以其方便、无创性的检查方式成为乳腺疾病普查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超声仪器性能的提高和高频超声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能发现一些乳腺微小的钙化,对其声像学特征的总结分析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及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齐腾姣  曾一 《现代养生》2022,(22):1963-1965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1-7月医院收治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西医的新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传统中药定向穿透疗法进行治疗,一个疗程完成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复发率、临床症状、乳房外形。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红肿范围、肿块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红肿范围、肿块大小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红肿范围、肿块大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乳房形态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疗效显著,并且能够有效减少复发率,保持良好的胸部形状。  相似文献   

19.
郑美娜 《中国校医》2018,32(12):936
目的 观察散结消肿汤内服合三黄膏外敷医治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肿块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20例给予散结消肿汤煎服,1剂/d,配合三黄膏外敷;对照组20例给予泼尼松口服后,察看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相比对照组超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散结消肿汤合三黄膏外敷医治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成像对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表现为非肿块样病变的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穿刺或手术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FFDM表现为非肿块样病变共77例,所有病变均行磁共振平扫、增强、弥散加权扫描。结果 77个非肿块样病变中,脂肪型腺体7例,少量脂肪型腺体15例,中量腺体型28例,致密腺体型27例。BI-RADS 3类56例,BI-RADS 4-5类21例。病理诊断良性51例,占66.23%,包括硬化性腺病13例,纤维腺瘤或纤维囊性增生8例,不典型增生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17例,肉芽肿性乳腺炎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恶性26例,占33.76%,包括导管原位癌7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15例。FFDM表现非肿块样良性病变中,17例乳腺炎性变及4例纤维囊性增生在STIR上可见不同程度的高信号,而恶性病变中19例表现为等低信号,病变与周围正常腺体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时,在良性病变中,肿块样强化、非肿块样强化分别为19例和32例;恶性病变中肿块样强化、非肿块样强化分别9例和17例。良性病变强化分布方式以局限区域性、弥漫性为主,恶性病变强化分布以段样、分支导管样分布为主;而内部强化特征,良性病灶以均匀强化为主,恶性病灶以卵石状、簇集状及导管样强化为主。FFDM非肿块样病变中,恶性病变多在3 min内出现强化,早期强化率达70%左右,后期以流出型为主;良性病灶后期增强以渐升型为主。MRI误诊的11例,其中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7、4例。钼靶预测恶性病变的主要依据为钙化和星芒状结构扭曲;MRI判断良恶性的依据为增强扫描时病灶内部强化特征和弥散加权时病灶的信号强度变化。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与动态增强联合,对FFDM表现为非肿块病变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