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X区和前C区热点变异对干扰素(IFN)治疗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HN-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形态(RFLP)技术检测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治疗前病毒核苷酸序列的突变。结果:A^1896变异株不影响治疗结束时应答率,6/8例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为应答者。停药后12mo时,l例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由无应答者变为应答者:在复发者中,既有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者,又有A^1896变异株感染者,或两者同时存在。结论:T^1762-A^1764变异者近期疗效好,而A^1896变异者不影响近期疗效;T^1762-A^1764变异者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T^1762A^1764联合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与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相结合,检测130例乙型肝炎患者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碱基G→A联合突变。结果:HBeAg( )和HBeAb( )两组患者中BCP T^1762A^1764联合突变率的不同频率分别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CHB)40.0%和85.7%,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 carrier,ASC)22.2%和65.0%,献血员为5%。BCP T^1762A^1764双点联合突变组HBV-DNA≥10^5 cps/ml检出例数81例(96.4%),非突变组HBV-DNA≥10^5 cps/ml检出例数25例(54.3%)。结论:BCP T^1762A^1764联合突变与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关,可能是CHB与ASC患者HBeAg(-)的原因之一,可促进乙肝病毒繁殖。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HBV BCP T^1762A^1764联合突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设计错配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中国HBV每株C基因启动子(BCP)区第2个AT丰富区的一对点突变;核苷酸(nt)1762的碱基由A→T和1764的碱基由G→A变异。结果发现在32例慢性HBV感染者中BCP变异者有10例,总检出率为31.2%.提示在我国HBV毒株BCP区这一联合点突变较常见.PCR-RFLP技术与序列分析结合,对于研究这一新发现的热点变异与临床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HC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37例HCC患者作为研究组,3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结果 37例HCC患者中,HBeAg阳性的患者仅6例, HBeAg阴性者共31例;CHB患者中,HBeAg阳性的患者28例, HBeAg阴性者共9例. HCC中, HBV以C基因型为主,占70.2%,而CHB以B基因型为主,占67.6%.BCP双突变率在HCC为64.9%,在CHB中为27.0%.其中HCC中发生BCP双突变HBV多见于 C基因型占87.5%, 而CHB中发生BCP双突变HBV C基因型占40.0%.结论 鲁南地区肝细胞癌的发生与HBV DNA 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有关,并且HBV C基因型可能是HBV相关肝癌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鲁南地区肝细胞癌(HCC)、肝硬化(LC)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本C区启动子(BCP)基因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按慢性HBV感染者111例的不同临床分型,对其中HCC、LC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各37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PCR微板核酸杂交ELLSA技术进行HBV基因定量、分型检测;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BCP区A1762T/G1764A双位点变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病毒基因型分布、临床分型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BCP区双突变,以及不同HBV基因型BCP双突变的比较.结果 在CHB、LC、HCC患者中,HBeAg阴性者分别为24.3%、75.7%和83.8%;HCC患者HBeAg阴性率较CHB患者明显升高(P<0.05).男、女性别HBV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7.3%和54.5%,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30岁组HBV以B基因型(40.3%)、C基因型(51.7%)占优势,≥30岁组以C基因型(67.2%)占优势,<30岁组B基因型构成比高于≥30岁组(29.6%,P<0.05);HCC、LC患者中HBV以C基因型为主,分别占73.0%和75.6%.BCP双突变率在HCC、LC分别为64.9%和56.8%;HBV 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占63.6% (42/66).结论 鲁南地区HBV基因型以C型和B型为主,其中LC、HCC患者基因型以C型占优势,HCC患者BCP双突变率显著高于CHB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者中HBV C基因型多发生BCP双突变.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多态性检测芯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多态性芯片(中科院上海微系统和信息技术研究所等研制),检测HBV基因前C区1896、1814,基本C区启动子(BCP)1762和1764,P区的YMDD基序552位等的点突变的效能。方法:以该芯片检测49例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并对部分血清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HBV前C区1896位在血清HBeAg阳性病例中,野生株、混合(野生/突变)株、突变株和未确定(无杂交信号)的检出率,分别为57.7%,38.5%,0和3.8%;血清抗HBe阳性病例中,相应为33.3%,22.2%,33.3%和11%,后者突变株显著高于前者(P<0.01)。所有病例HBV前C区的1814位均为野生,未检出突变。BCP 1762和1764双突变在慢性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的检出率分别为66.7%和69.2%,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的19%(P<0.01)。10例拉米夫定治疗6月以上,HBV DNA仍阳性者中,7例检出P区YIDD或YVDD突变,1例兼有YIDD和YVDD突变,余2例无杂交信号。7例1 896,4例BCP,6例YMDD的测序和芯片检测结果一致,6例无信号位点的测序结果显示,这些位点附近,出现了与杂交探针错配的突变。结论:初步结果提示,该芯片适用于临床检测HBV前C区、P区一些已知热点的突变,并可用于研究这些突变与疾病严重性,及产生抗HBV药物耐药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HBV(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不同临床阶段bcp/pc(basic core promoter,BCP/precore,PC)点突变模式及pres区缺失突变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慢性HBV感染患者180例,其中,无症状HBV携带者13例,慢性乙型肝炎者75例,HB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分别为62、30例。Qiagen法提取血清HBV-DNA,常规PCR扩增目的基因,纯化PCR产物ABI377DNA自动测序仪直接双向测序。直接测序失败者,回收目的 DNA与PMD-18T载体连接,克隆质粒双向测序。DNAStar软件包的SeqMan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Bcp/pc区点突变包括nt1753、nt1762、nt1764、nt1776、nt1803、nt1846、nt1896。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患者nt 1762(nt 1764)点突变率分别为7.7%、68.0%、72.7%(68.0%)及90.9%(81.8%),肝癌患者G1896A突变频率占54.6%。A1762T+G1764A联合突变占36%;A1762T、G1764A、G1896A联合突变占11%;T1753A/C、A1762T、G1764A、G1896A发生率为7%。克隆测序显示,肝硬化及肝癌患者bcp区起始点A1727G点突变率分别为72%、63%。HBeAg阴性患者存在更多的基因变异(P=0.022),G1776A和G1896A突变是HBeAg阴性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Bcp区点突变与HBeAg阴性无明显关系。肝硬化和肝癌患者pres基因缺失突变频率最高,肝癌及肝硬化患者pres1、pres2及pres1+s2缺失频率分别为7.1%、71.4%、7.1%及41.2%、58.8%、29.4%(P<0.05)。结论 A1727G、A1762T、G1764A及A1762T/G1764A联合突变、pres缺失在HBV相关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多见,可能是肝脏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G1776A和G1896A突变是HBeAg阴性的独立预测因素。Bcp/pc点突变及pres区缺失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早期预测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及前C(Pre C)区基因的变异情况,并且分析其发生频率、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 应用套式PCR扩增nt1660-1935的HBV DNA片段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BCP区及Pre-C区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 130例乙型肝炎患者标本中,BCP区nt1762/nt1764发生双突变者75例(57.69%),Pre-C区nt1896发生突变者20例(15.38%),并且这两种突变在重型肝炎组(75.00%)及肝硬化组(72.22%)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52.56%);此外,在BCP区及Pre-C/C区还发现了一些突变频率较高的其他突变位点(如nt1753,nt1766,nt1846,nt1899,nt1915),其中nt1753突变仅发生于有nt1762/1764双突变的患者,与重型肝炎及肝硬化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BCP区有4处核苷酸突变共存者10例,其中重型肝炎组(12.50%)及肝硬化组(13.88%)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5.12%).结论 HBV BCP区nt1762/nt1764双突变和Pre-C区nt1896突变与肝炎的活动、重型化及肝硬化的发生有关;BCP区其他位点的突变共存对肝炎病情的进展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方法的临床价值及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9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前C区G1896A(nt1896G→A)、A1814C(nt1814A→C)及HBV C基因启动子(BCP)T1762A、G1764A(nt1762A→T、nt1764G→A)四位点突变,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及ALT、AST水平。结果95份血清标本中,有91份分别检测到了HBV前C区/BCP区基因突变,阳性率95.8%,其中61896A突变33例(36.3%),A1762T G1764A联合突变64例(70.3%),G1896A A1762T G1764A联合突变22例(24.2%),未检测到A1814C突变毒株。抗-HBe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HBV前C区/BCP区突变率较HBeAg阳性的患者明显增高。G1896A突变后血清ALT水平与未变异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各组的肝功能无显著变化。G1896A A1762T G1764A联合突变后,血清HBV DNA水平较未变异组降低(P<0.05),其他各组间则无显著变化。结论应用基因芯片法测定HBV特定变异位点,可一次同时检测多个突变位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HBV前C区/BCP区突变对血清HBVDNA水平和肝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启动子(CP)区域T1762A1764变异对干扰素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41例HBeAg阳性、HBVDNA阳性及ALT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给予干扰素治疗,在治疗前后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并对其产物直接测序分析,并定期检测肝功能及HBVDNA。结果治疗前41例CHB患者中有22例存在T1762A1764变异,占54%。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HBVDNA阴转率在T1762A1764变异株感染患者中显著高于野生株感染的患者(64%vs37%,P<0.01);HBeAg阴转率在变异株感染患者中显著高于野生株感染的患者(55%vs42%,P<0.05);两组ALT复常率差异无显著性(54%vs46%,P>0.05)。在野生株治疗有效的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T1762A1764变异株。结论CP区域T1762A1764变异可提高干扰素治疗疗效,干扰素治疗可能会增加T1762A1764变异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家族聚集性乙肝感染者HBV基因型和基础核心启动子(BCP)、前C/C区变异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家族聚集性慢性乙型肝炎(CHB)98例(来自38个家族)作研究组和非家族聚集性CHB 110例作对照组;应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PCR测定BCP、前C/C区核苷酸序列,并且检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乙型肝炎两对半和HBV-DNA载量等临床指标。结果 家族性乙肝母亲和(或)父亲与子女感染组以C基因型为主(52.9%),家族水平成员感染组和对照组以B基因型为主(分别为73.3%、67.3%),仅检测到少数B/C和B/D混合型(共8.7%),并且乙肝家族中母亲和(或)父亲与子女感染组C基因型所占百分比高于家族水平成员感染组及非乙肝家族(P<0.05)。家族内HBV聚集感染的基因型基本相同,不一致者为混合型。HBV C基因型的家族CHB患者比非乙肝家族具有更高的HBV-DNA载量,更高的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率(P<0.05)。结论 家族聚集性CHB患者HBV基因型可能与传播途径有关,C基因型更易发生垂直传播。家族聚集性HBV C基因型感染的患者更易发生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HBV C基因型感染并且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是家族聚集感染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李毅  杨平 《中国厂矿医学》2005,18(5):411-412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1762/1764双位点变异和前C区1896位点变异的情况以及对血清学的影响,并观察出现1762/1764双位点变异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方法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方法和PCR法检测162例慢性乙型肝炎C区基因启动子1762/1764双位点变异和前C区1896位点变异,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观察肝功能、HBV复制指标、病毒变异等变化.结果慢性轻型乙肝,慢性中、重型乙肝和肝硬化3组1762/1764双位点变异率分别为14.9%,40.7%和39.0%,1896位点变异率分别为11.9%,40.7%和65.9%;HBeAg+和HBeAg-2组1762/1764变异率分别为31.1%和28.4%,1896变异率分别为5.4%和60.2%;10例出现1762/1764双位点变异的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12月末,2例复发,并检测出变异株和YMDD变异,其中1例发展为重型肝炎并死亡;24月末,4例复发,并检测出变异株.结论HBV CP1762/1764变异与病情轻重有一定关系,不能完全中止HBeAg的复制,不同于前C区1896位点对血清学的影响;拉米夫定治疗可以抑制变异株,但随着疗程的延长,变异株又会重新出现.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特定变异位点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HBV基因多态性,从而有助于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及疾病预后的判断。方法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将HBV DNA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扩增产物尽杂交,芯片显色,结果分析。结果包括前C区1896位、BCP区1762/1764位、P区528/552位的突变普遍存在。①160例标本中,在HBeAg( )组中G1896A突变为7例(14.3%),在HBeAg(-)组中G1896A突变为56例(46.3%);②160例标本中,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组中A1762T/G1764A的突变率为36.7%(40/109)、51.4%(19/37)、91.7%(11/12);③30例用拉米呋定抗HB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治疗前用基因芯片法检测都为野生株,经治疗后血清HBV DNA滴度下降而转阴,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出现血清HBV DNA反跳8例,其中552位突变1例,528位突变7例。结论基因芯片法结果准确高效,具有推广价值;HBV DNA位点的变异对于疾病的进展、预后、临床用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错配扩增和荧光PCR原理,建立一种针对HBV BCP区1762/1764和前C区1896突变位点的新型检测方法---错配扩增突变分析PCR法(MAMA-PCR),并对该方法进行临床评价。方法:a)MAMA-PCR突变检测方法性能评估:以野生和突变性阳性参考品作为模板检测3次,分析该方法稳定性;将突变型和野生型质控品梯度比例混合,分析该方法检测混合感染的检测效率。b)测序法、商品化试剂盒与本方法同时检测样本并对MAMA-PCR方法做出评价。结果:MAMA-PCR 3次检测重复性良好,CV值均小于5%,且可稳定检出含1%突变含量的混合样本。132例HBV样本中,1762/1764双突变位点测序法检出67例,ARMS-PCR试剂盒检出69例,MAMA-PCR检出69例,突变检出率分别为50.8%、52.3%和52.3%;1896突变测序法检出39例,ARMS-PCR试剂盒检出41例,MAMA-PCR检出42例,突变检出率分别为29.5%、31.1%和31.8%。结论:MAMA-PCR 检测方法性能稳定,突变检出率高于测序法,与商用试剂盒基本一致,可用于临床乙肝患者 BCP区1762/1764双突变和前C区1896突变位点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和C基因启动子基因变异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2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2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26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HBV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的变异情况。结果HCC组和LC组前c区G1896A和BCP区A1762T/G1764A变异率均显著高于CHB组(P≤0.005),HCC组和L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区基因变异与肝细胞癌、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CP)区域T1762A1764变异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严重性及干扰素应答的关系.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其产物直接测序,检测4例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AsC)、27例慢性乙肝病人血清的HBVCP序列,并定量检测病人血清的HBVDNA水平.结果CPT1762A1764变异在慢性乙肝病人的发生率为51.9%(14/27),更多的是在病情较重(肝损害中度以上)的病例中出现(P<0.05),且该变异株具有生存优势.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感染该优势变异株的慢性乙肝病人血清HBVDNA拷贝数下降36.6±25.1倍,显著高于非变异株病人(2.5±2.1倍);HBeAg阴转率(75%)及HBVDNA(斑点法)阴转率(77.8%)也显著高于对照组(16.7%,16.7%);对4例变异干扰素组病人3个月后再次测序,有3例其变异株的生存优势被野生株(WT)替代.结论HBVCPT1762A1764变异株可能对干扰素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C/C区突变位点与肝脏疾病进展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直接测序法检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3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20例,分析前C/C区变异位点与患者病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前C/C区变异位点T1762/A1764、A1896发生率(86.3%,54.5%)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32.1%,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慢性肝炎组与肝硬化组HBV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HBeAg阴性患者T1762/A1764,T1766/A1768,A1896变异位点发生率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增高( P <0.05)。结论 T1762/A1764,A1896突变率的增加会促使肝脏疾病进展至肝硬化;HBeAg阴患者T1762/A1764,T1766/A1768,A1896变异位点的频率增加会促进肝脏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自然史中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asic core promoter,BCP)区1762(A T)/1764(G A)双突变的分布,以及与中国常见HBV基因型的关系和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68例未进行过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利用制备的特异性TaqMan MGB探针,采用特异性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PSRT PCR)方法对其血清行B、C基因型分型和双突变定量检测,比较双突变在B、C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同时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法(CMIA)检测血清HBeAg和抗HBe,比较B、C基因型各组双突变株和野生株病毒的HBeAg血清学转换。结果: C基因型CHB患者BCP区1762/1764双突变率(70.65%)明显高于B基因型(29.17%,P=0.000)。观察HBeAg阴性CHB患者比例,B基因野生组明显高于其双突变组(28.57%,P=0.004)和C基因野生组(22.22%,P=0.000);C基因双突变组(63.08%)明显高于其野生组(22.22%,P=0.000)和B基因双突变组(28.57%,P=0.018)。在所有HBeAg阴性患者中,B基因野生组抗HBe阳性率(84.00%)高于其双突变组(0.00%,P=0.003)和C基因野生组(16.67%,P=0.004);C基因双突变组抗HBe阳性率(19.51%)与其野生组(16.67%)和B基因双突变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1.000)。结论: 在我国慢性HBV感染人群中,C基因型患者更易发生BCP区1762/1764双突变;B基因野生型患者易产生HBeAg阴性并伴有抗HBe阳性,HBeAg血清学转换较彻底;而C基因双突变患者易产生HBeAg阴性但不伴有抗HBe阳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不彻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BCP-A1762T/G1764A以及PC-G1896A基因突变对肝癌的发生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收集突变在HBV感染相关疾病进程中作用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7月1日。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章,提取资料,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软件版本5.4用于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0篇文章,总共病例数为12423例,肝癌数为371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BCP-A1762T/G1764A基因突变与HBV感染的疾病进程相关,促进肝癌的发生。BCP/PC基因突变在HBV感染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BCP-A1762T/G1764A中HCC vs non-HCC[OR=4.05,95%CI=2.64~6.22]、CHBC[OR=3.90,95%CI=2.13~7.17]、CHB[OR=2.77,95%CI=1.78~4.32]、LC[OR=1.64,95%CI=0.95~2.84],具有统计学意义;在PC-G1896A突变中HCCvs non-HCC[OR=1.49,95%CI...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asic core promoter,BCP)A1762T/G1764A和前C区G1896A突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9月至202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403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CLF将其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ititis B,CHB)组(369例)和ACLF组(34例),并根据预后将ACLF组患者再分为缓解组和恶化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ACLF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联合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以评价该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ACLF组患者的年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均显著高于CHB组(P<0.05),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率、白蛋白(albumin,ALB)均显著低于CHB组(P<0.05)。ACLF组和CHB组患者A1762T/G1764A突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LF组患者G1896A突变率显著高于CHB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BiL、ALB、G1896A突变均是发生ACLF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以上4项指标联合诊断ACLF的曲线下面积为0.950,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24%和93.22%;缓解组和恶化组患者的A1762T/G1764A、G1896A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的前C区G1896A突变率显著增高是ACLF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CP区A1762T/G1764A突变与ACLF发病的关系可能并不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