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据温病学理论,手足口病发病正值夏季,湿热当令,湿热之体,外感邪毒,内外合邪,湿热壅盛,熏蒸肌表,伤及营血,其病乃成。其病因主要为湿热毒邪,病机为湿热瘀毒,熏蒸肌表,病机转变的关键在于瘀毒,治疗当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笔者仅就临床运用温病学说指导手足口病的治疗浅谈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
侯佳睿  姚美玉 《吉林中医药》2021,41(9):1153-1157
姚美玉教授辨证治疗输卵管炎认为本病"正气不足为之本""邪毒外侵为之始""湿热缠绵为之形""瘀阻管道为之终".治疗分为3个阶段:初期邪毒外袭,予以清热解毒为治;进展期湿热内蕴,缠绵难愈,予以清热利湿之品,并少佐化瘀药,既病防变;终末期瘀阻管道,予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补益正气之法贯穿于整个病程.  相似文献   

3.
介绍辛伟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辛教授认为虚、毒、湿热、瘀相互夹杂,病乃滋生,正气虚弱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之本,感染邪毒是发病的关键。治疗上提出应以益气扶正、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判断正邪主次矛盾酌情处之。  相似文献   

4.
叶传蕙教授治疗尿路感染经验撷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正气不足与湿热瘀毒蕴结是尿路感染发病的关键.其病位以肾与膀胱为中心.湿热瘀毒蕴结下焦是主要病机.湿、热、瘀、毒可以互相化生,交相济恶,贯穿于淋证的整个病程.膀胱湿热,宜清热利湿,解毒通淋;肝胆湿热,宜清泄肝胆,解毒通淋;肝肾阴虚,宜滋阴清热,解毒利湿;气阴两虚,湿热恋滞,宜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强调治疗时祛邪为先,重视通利水道,注重活血化淤,使水道通畅,小便通利,以排泄湿热毒邪.  相似文献   

5.
迟莉丽教授基于"虚毒瘀"学说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病机演变规律和证候表现,认为脾气亏虚为其发病之本,久病及肾;湿热邪毒为其致病之标;瘀毒阻络贯穿疾病始终;内疡形成为局部病理改变;治疗上主张分期(发作期、恢复期、稳定期)论治、内外兼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重视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湿热瘀毒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毒邪致病的代表病症,认为风寒湿热毒邪入侵是引起RA的先决条件,痰瘀虚毒内生是RA发病的病理基础,毒力强弱是导致RA病理改变及转归的基础,毒所依附之邪属性决定着RA临床表现有风寒湿热痰瘀虚之分(简称七毒辨证法).并提出RA可用祛毒、泄毒、解毒、制毒、搜毒、攻毒(简称攻毒疗法)的治疗原则及基本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总结梁清华从湿热毒瘀论治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经验。梁清华认为RA活动期以湿、热、毒、瘀为主要病理因素,强调湿热、毒瘀是活动期RA的重要病机,治以清热祛湿解毒、活血化瘀通络为主,临证运用痹肿消汤治疗湿热内蕴、毒瘀阻络证之活动期RA,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探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各种病机要素的演变规律。针对湿、热、郁、毒、瘀、虚等重要证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转化关系,探讨了湿热致瘀、血瘀化热之“瘀热证”和因瘀而湿之“瘀湿证”的形成机制,认为本病以“邪毒致病、多因相关、相互孳生”为主要致病特征,初步阐明了“湿热瘀毒证”临床客观存在的形成基础。提出肝病“正虚”是由邪气反复克伐消灼而逐渐加重的过程,进而认为“湿热瘀毒证”是慢肝肝纤维化形成和加重的始动因素,是整个肝纤维化进程中主要的治疗靶点。提倡重新审视本病的证治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重型肝炎瘀热相搏证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肝病患者湿热疫毒之邪深入营血,出现瘀热相搏的病理状态,是重型肝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也是重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功能障碍和产生严重并发症的重要病理基础,并认为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兼具外感和内伤瘀热相搏的临床特点.同时指出,凉血化瘀是治疗重型肝炎瘀热相搏证的基本大法,需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1.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感受湿热毒邪、侵淫日久、胃络瘀滞、壅积化热、热灼胃络而发病。湿热毒邪是致病病因,胃络瘀滞是病机,湿滞、寒凝、气滞、血瘀是病理结果。因此在治疗上清热解毒,辛香通络是基本大法。研究表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同时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培青  沈洪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49-450,491
溃疡件结肠炎的中医病机认识多从本虚标实立论.作者认为,脾虚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之本,湿热瘀毒之邪蕴结为致病之标,肝脾不和是其常见病机.  相似文献   

13.
湿热瘀毒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临床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在治疗上各有侧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上以清内生湿热为主兼清外湿,调肝健脾,清热化湿,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则以清化瘀毒为大法。  相似文献   

14.
谈毒与痛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痛风属湿热瘀毒为患。湿热毒邪的产生责之饮食失节、脏腑失调 ,日久酝酿而生。湿热毒邪蒸灼气血 ,血热妄行而为瘀。毒邪内伏 ,不发作可如常人。若毒邪受外邪引动 ,毒阻经络 ,则关节红肿疼痛突发。湿热浊毒易趋下焦 ,关节为经络汇集之处 ,夜间血行迟涩 ,阳入于阴 ,故疼痛多发作于夜间及下肢。毒邪久留 ,若蒸酿气血津液 ,生成痰瘀 ,结于关节、皮肤、肾脏等可成痰核、肿块。毒邪留于肾 ,损伤肾之精气 ,肾脏功能衰退 ,可出现癃闭、关格等证。痛风治疗首当分期。间歇期重用调补脾肾之品 ,绝毒内生之源 ,方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急性发作期重用清解之剂 ,一方面阻断湿热瘀毒对机体的损害 ,另一方面 ,开前后二阴 ,促进毒邪的排出 ,使邪去正安 ,常用金银花、忍冬藤、蒲公英、大黄、土茯苓、车前子等。大黄为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效著力宏之品 ,可重用之。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下简称乙肝肝纤维化)是临床常见疑难症,治疗较为棘手。中医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尚不明了,难以指导临床治疗。笔者认为,乙肝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即是一个由实而虚,由表及里,由气入血,由轻到重的变化过程。病程中存在湿热疫毒残留难尽,肝郁脾虚,气血瘀滞,正气渐虚的病机特点。在临床上应充分考虑其病机特点,指导治疗。 1 湿热疫毒之邪留恋 乙型肝炎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而HBV作为病因与中医的湿热相一致[1]。湿热疫毒影响肝之气血正常运行而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久而甚则…  相似文献   

16.
马宝东教授认为痛风发病过程病理产物为湿浊痰瘀,贯穿始终,浊毒瘀结形成与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紊乱有关,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提出以脾胃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蕴为立法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和舌脉有所侧重,治疗注重顾护脾胃,酌加利湿祛浊之品,扶正祛邪并用,配合中药外治法;西医辅助治疗,不建议使用秋水仙碱,别嘌醇宜小剂量。  相似文献   

17.
薛博瑜教授在辨治肝癌方面有独到的理论阐述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薛教授认为肝癌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脾两虚为肝癌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瘀毒互结为发病的关键因素,病位主要累及肝脾肾三脏,治疗应在清化湿热瘀毒的基础上,强调健脾柔肝兼顾补肾、气血同调、补泻适宜、病症不离、解毒散结,收效颇著。  相似文献   

18.
方剂学中的“毒”是指外感邪气,或无形之邪热,或浊毒邪气.治疗宜扶正解毒、清热解毒、化浊解毒.“糖毒”指消渴为病时人体之湿热邪气,其致病特点为缠绵难愈,易夹瘀夹痰.治疗“糖毒”应以健脾升阳化湿为基础,兼顾他邪,以阻消渴病变之源.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毒、瘀、虚"三者交互作用密不可分,基本病机为毒瘀交阻,虚实错杂。治疗上基于固护脾胃为关键、解毒祛邪为基础、活血化瘀贯始终、疏肝健脾为辅助四大理论,将消化性溃疡从"毒、瘀、虚"辨证分为脾胃阳虚型、胃阴不足型、湿热蕴结型、毒瘀交阻型、脾虚气滞型五大证型。并将西医微观表现、抗HP治疗及中医分体质论治与中医分型论治相结合,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毒邪致病损伤肺络贯穿肺胀的始终而最终成为肺胀神昏发病的重要病机,肺胀神昏发病的毒邪主要有痰毒、瘀毒和热毒,常形成痰、瘀、热毒相互交结上蒙神窍,为临床从毒论治奠定基础。治瘀痰之毒之法可为肺胀神昏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