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羌活胜湿汤、甘草附子汤、六物附子汤三方原非湿痹用方,却常被后世医家用于治疗湿痹,归因于吴昆《医方考》对此三方的方解。通过对此三方方证源流进行探析,发现吴昆基于《黄帝内经》“六气淫胜”理论,用“外伤于湿,以风胜之”解释羌活胜湿汤之方证,用之于治疗外伤风湿,病位偏表之痹证;根据性味理论,从“阳虚湿胜,辛热治之”角度完善甘草附子汤方证,用之于治疗寒湿外袭、阳气内伤、表里同病之痹证;根据寒湿之邪“寒性收引,阴邪袭下”之特性分析六物附子汤方证,并将其用于治疗寒湿流于足胫,病邪偏里偏下之痹证。《医方考》为拓展羌活胜湿汤、甘草附子汤、六物附子汤三方之主治功效,奠定了理论基础,亦为当今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附子六味药物组成。以药物的协同作用分析,桂枝附子同用,能止汗回阳,既祛在表之风,又除在里之湿;芍药附子合用,扶阳补阴;芍药甘草相伍,和肝而舒筋;桂枝甘草相配,有保心气防水逆之效;  相似文献   

3.
四逆汤有回阳救逆之功,是治疗少阴病四肢厥逆的重要方剂.《伤寒论》论及本方证有10余次之多,足见其重视程度.本方由附子、干姜、甘草3味药组成,但柯韵伯提出本方方中还应有人参,因为"仲景凡治虚证,以补中为主.  相似文献   

4.
湿邪可分内生与外感且内生者多.《伤寒杂病论》中治湿方法疗效显著,附子配伍白术为其代表药对.本文通过结合历代本草之注解,归纳分析二药之特性,总结提出附子配伍白术尤擅于治疗脾肾阳虚之风寒湿痹.张仲景使用附子配伍白术临证主要分两种情况,一者为风湿相搏、郁于肌表,代表方剂为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一者为寒湿内盛...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乃仲景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专书 ,其中桂枝用药之频繁 ,功用之多 ,是其他药所无法相比的。而含附子的方剂仅 2 0首。笔者比较了两者在《伤寒论》方剂中的配伍 ,认为其功用大致相同。1 《伤寒论》首先可见桂枝与附子同用方剂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对历代本草学文献的考证,发现《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本草学著作对术的记载并无苍(赤)、白之分。通过分析苍术的药性特点和《金匮要略》所涉及使用术类药的原文,认为当湿邪积聚在肌腠及分肉时,张仲景通常使用苍术宣散表湿,如在麻黄加术汤中用苍术除湿发汗,在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和甘草附子汤中用苍术祛在表之风寒湿邪,越婢加术汤中用苍术除湿通痹、通利小便,肾着汤中用苍术祛除在经之寒湿。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和义 《中医研究》1995,8(1):13-14
《伤寒论》附子应用浅析江苏221006徐州市儿童医院刘和义主题词《伤寒论》,附子/治疗应用附子乃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之要药。仲景善用之,用药严慎精简,配伍有一定之法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附子甚多,《伤寒论》太阳篇方11首,阳...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所载方剂中应用附子的达十余首之多,用法可分为生用和炮制。其中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原文61)、四逆汤(原文29,323,324)、茯苓四逆汤(原文69)、通脉四逆汤(原文317)、白通汤(原文314)、白通加猪胆汁汤(原文315)。应用炮制附子的方剂有附子汤(原文304,305)、真武汤(原文82,312)、桂枝加附子汤(原文20),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原文22)、芍药甘草附子汤(原文68)、桂枝附子汤(原文74)。生用附子的功效多是以其大辛大热之性而达急救回阳之功,多用于阴邪内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而炮制附子则是取其温经复阳的功效,多用…  相似文献   

9.
探析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辨治心阳虚证的八种治法,包括温振心阳法、通阳宣痹法、温阳降逆法、阴阳双补法、温阳散寒法、温阳利水法、温阳解表法、回阳救逆法。桂枝和附子是仲景治疗心阳虚证最常用的两味药,而其常用药对为桂枝配甘草、桂枝或附子配茯苓、桂枝配龙骨和牡蛎、附子配干姜、附子配麻黄、瓜蒌配薤白。其治法特色为善用桂枝、附子,通补结合;五脏同调,尤重脾肾。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对风湿三附子汤的论述详见于《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篇》.历代医家对于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的病证解读仁智互见,尤以白术附子汤为著.通过对其方证进行探讨,试析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的发病机制与治法,以便对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认为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乃内外合邪致病,治疗均旨在取微汗之义,注重顾护里气.然发汗太过,风邪虽去,病必不除,湿邪辗转,流滞皮下而现白术附子汤证.两方虽然症状相同,但是证候不同,病理反映亦不同.然药随方变,而方随证转,故制方加减用药应当以证为着眼点.  相似文献   

11.
欧阳卫权 《新中医》2008,40(5):91-92
附子是一味重要的温阳药,性味辛甘、大热,有毒,人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除湿止痛等功效.历代医家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 <伤寒论>112方中用附子达20方之多,应用范围甚广,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12.
仲景在《金匮》第十篇中,对临床常见的腹部胀满、疼痛等病证进行了极为精细的辨证论治。本文仅就篇中治疗寒证腹痛诸方予以辨析,以期对学习《金匮》及临床治疗有所裨益。1 寒盛兼湿,附子粳米汤散寒化湿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本条论寒盛兼湿的腹痛证治。寒气盛于内,故腹痛剧烈;气逆于上,而逆满、呕吐,水湿内停,故肠鸣。此外,本方证还可见畏寒、手足不温、脉迟、舌淡苔白滑等。方中附子辛温散寒止痛,半夏化湿降逆止呕,粳米、甘草、大枣和养胃气扶正。诸药合用,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用治寒盛兼湿之腹痛。  相似文献   

13.
"三附子汤"作为仲景治疗风湿兼阳虚证的代表方剂,主要包括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或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3方。"三附子汤"均可治疗风湿相搏兼阳虚证,均有温阳止痛之效,但在主治病证上又略有不同,用桂枝附子汤时,因证属表阳虚,风邪偏盛,风湿之邪相搏在表,治宜速决,故用附子三枚,佐甘草二两以缓其烈性,重用桂枝达四两,以温经通阳,使风湿之邪得阳气蒸发而从外散发。用白术附子汤时,因表阳气虚,湿邪偏盛,故用附子一枚半,并减甘草之量为一两,去前方辛散之桂枝,加白术苦温燥湿,共逐皮间水气,此为因势利导之法。用甘草附子汤时,因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俱盛,但以风邪为主,故治宜标本兼顾,风湿同治,方中用附子二枚、炙甘草二两,此为缓兵之计,而用桂枝达四两,以祛在表之风邪,合白术以除在里之湿邪,使风湿之邪从内外分解。从《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应用的研究可以看出,附子类方可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是用于治疗痹证、少阴病、霍乱、水气、痰饮等证。而究其根本病机不过虚实两端:虚,主要为阳气虚,可涉及肺、脾、心、肾;实,主要是寒湿痹阻,涉及脾及经络。因主治病证不同,"三附子汤"用药、配伍通变化裁十分讲究,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4.
回阳三建汤出自宋代医家陈实功《外科正宗》。方由附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茯苓、枸杞、陈皮、山萸肉、木香、甘草、紫草、厚朴、苍术、红花、独活等16味药组成。为治疗阴寒为邪、痈疽初起之证而设。笔者多年来用于外科临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大辛大热之品,有毒,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能。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说明附子用之得当能救人于危急存亡之际,用之不当则毙命于顷刻之间。重用附子治疗阳虚寒湿型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见诸报刊、杂志、书籍等的报道较多~([1-7]);重用苍术治疗顽固性湿浊证亦有过报道~([8-10])。但附子与苍术都大剂量  相似文献   

16.
<正> "药对"是根据一定法则配伍的一对药,亦即是中医方剂中最简单的复方.素有"方书之祖"之称的《伤寒论》在运用"药对"方面亦堪称典范,《伤寒论》中有一些方剂本身就是"药对".如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栀子豉汤和干姜附子汤等;而另一些方剂如:桂枝汤则可以看成是"桂枝一芍药"、"桂枝一甘草"、"芍药一甘草"和"生姜一大枣"这样几个"药对"的组合.因此,《伤寒论》运  相似文献   

17.
加味苓桂术甘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其脉沉迟无力,自觉寒凉者".该方由苓桂术甘汤加干姜、附子、人参、威灵仙4药组成.全方虽仅8味药,但却寓有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理中丸、四逆汤、参附汤、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等7首常用名方.方中桂枝、干姜、附子相伍大温脾肾之阳、温通经脉;人  相似文献   

18.
王晓玲  陈亮  唐勇 《陕西中医》2011,32(6):746-747
<正>本人在研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时,对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进行了归纳整理,本文试从以下八个方面初步探讨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1回阳救逆,力挽沉疴纵观《伤寒论》,张仲景对凡有上吐下泻汗出厥逆,脉沉微,濒临亡阳垂危阶段的病例,均用附子,并必配干姜以助温经回阳救逆之  相似文献   

19.
李寿庆 《新中医》2007,39(1):57-58
急救回阳汤出自《医林改错》,由党参、附子、干姜、白术、甘草、桃仁、红花组成。具有回阳救逆,活血通气功效。原用于治疗吐泻、汗多、转筋、身凉等症。笔者临床用于治疗尿路结石、闭经、心律失常,亦获良效。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高连印 《北京中医》2005,24(3):174-175
《伤寒论》用附子之方有20余首,其用药特点主要体现在与干姜为伍,回阳救逆生用;与酸寒药味的药物相配,助阳散寒炮用;佐使甘草姜蜜,减少其毒性。附子的用量、煎煮时间因证、因人而宜。配伍附子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其应用精当,颇具特色,值得后人效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