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髋关节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于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脱位的预防作用。方法 703例THA术按照有无进行髋关节后方关节囊修复重建分组进行统计分析。A组:398例,不修复后方关节囊;B组:179例,将后方关节囊和短外旋肌群缝合至短外旋肌在股骨大转子附着处;C组:126例,将后方关节囊和短外旋肌群经骨道缝合至股骨大转子上。结果 A组、B组和C组术后脱位率分别为7.04%、3.35%和0。C组的术后脱位率低于B组(P0.05),而B组的术后脱位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两种后方关节囊修复方法均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而经骨道缝合的方法能更可靠地恢复髋关节后方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的作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初次采用后外侧切口行THA 116例122髋,术中保留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并且分别将其用疝缝线"8"字直接缝合至股骨大转子(修复组).将修复组THA术后脱位率与同期常规行THA(未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对照组)的255例266髋THA做比较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内,修复组仅1髋(1/122,0.8%)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则有15髋发生早期脱位(15/266,5.6%),早期脱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4,P=0.027);两组术后6个月均无冉脱位. 结论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行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早期脱位.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不保留关节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不保留关节囊的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行初次THA的患者,其中采用小切口不保留关节囊的THA(A组)141例163髋,男61例,女80例,年龄26~95岁,平均66.5岁;同期采用小切口不保留关节囊且未缝合修补外旋肌的THA(B组)88例101髋,男41例,女47例,年龄44~75岁,平均61.5岁;同期采用传统Gibson切口,保留关节囊的并修复外旋肌群的THA(C组)72例84髋,男30例,女42例;年龄33~80岁,平均68.3岁。对三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髋脱位率、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均获至少6个月的随访,A、B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方面与C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出血量、髋脱位、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THA具有微创一些优点,术中不保留关节囊,降低了手术难度,术野暴露充分,有利于髋臼假体及内衬的安装,并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不增加术后假体脱位率,从近期的疗效来看是一种安全快捷的髋关节置换方法。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的B超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不同修复方法的确切性.方法 43例单侧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男37例,女6例;年龄31~2岁,平均45.6岁.常规采用后外侧入路、生物固定型假体.其中21髋将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于股骨大转子后缘(骨性修复方法),22髋修复于臀中肌后缘接近股骨大转子连接部(软组织修复方法).其他手术技术完全相同.于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3个月进行Harris评分;术后6周及3个月以B超检测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的完整性.B超检查采用双盲法,图像中修复部位不连续超过50%视为连续性差或修复失效,不连续少于50%定义为连续性好或修复成功.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B超检查显示骨性修复方法组修复成功率57.1%(12/21);软组织修复方法组86.4%(1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0,P=-0.033).术后3个月修复成功率与术后6周无变化.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将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于股骨大转子后缘相对修复于臀中肌后缘失败率更高,建议将后关节囊与外旋肌缝合于臀中肌后缘接近股骨大转子连接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THA)后外侧结构重建前后的髋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行人工THA手术患者9例10髋,其中股骨头坏死患者3例4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关节炎患者侧3例3髋(CroweⅠ型2例,CroweⅡ型1例),股骨颈骨折3例3髋;男4例,女5例;年龄41-75岁,平均59.67岁。常规采用后外侧入路、生物型假体。所有患者均行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于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复前后分别测定髋关节内收、外展0°,屈曲45°和屈曲90°内旋时,关节即将脱位时扭矩的大小,观察股骨大转子后方有无骨折、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有无撕裂、缝线有无开结及断线、坐骨神经损伤。结果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缝合前后扭矩有显著增加,屈髋45°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7.88±5.87)N·m,缝合后扭矩为(14.03±6.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髋90°时,缝合前扭矩测量为(12.22±3.58)N·m,缝合后扭矩为(17.15±5.81)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现1例大粗隆后缘骨折,1例后外侧结构缝合打结后,线结松动,1例缝线断裂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无关节脱位发生,无坐骨神经损伤。结论 THA术中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的修复可显著改善THA术后关节即刻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缝扎外旋肌群止点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笔者自2012-08—2014-08诊治50例行单侧初次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疾患,随机分为A组(术中缝扎外旋肌群止点)和B组(不予缝扎外旋肌群止点)。2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微创手术入路。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为(103.63±14.51)ml,B组为(150.80±15.85)ml,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2,P=0.019)。A组术后隐性失血为(206.89±50.23)ml,B组为(340.37±54.72)ml,A组术后隐性失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3,P=0.036)。2组获得随访3~24个月,平均6个月,A组术后下床活动较B组明显提前。结论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缝扎外旋肌群止点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及隐性失血,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成人髋臼发育不良(DDH)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重建外旋肌群对于预防后脱位的作用。方法自2006-01—2012—06对57例(64髋)成人DDH行初次THA,术中于股骨粗隆外旋肌群附着处用克氏针钻孔。将外旋肌群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至股骨大粗隆(重建组)。将重建组THA术后脱位率与同期成人DDH行THA但不重建外旋肌群(对照组)55例(62髋)的脱位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内,重建组仅1髋(1.6%)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则有4髋(6.5%)发生早期脱位,2组髋关节早期脱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以后,2组均未发生迟发性脱位。2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外侧切口对成人DDH行THA治疗时重建外旋肌群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早期脱位。  相似文献   

8.
关节囊修补对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囊修补及其对术后早期脱位的影响。方法分析1996年11月至2007年5月行K—L入路治疗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20例,均为单髋病例。根据术中是否进行关节囊的修补及外旋肌群的修复分为两组:A组术中切除后关节囊,行外旋肌群的修补;B组术中“T”形切开关节囊进行修补,并将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共同缝合于大转子及臀中肌止点。结果A组80例,16例失随访,术后早期脱位2例2髋(2.5%)。B组40例,1例失随访,无一例出现术后早期脱位。结论后路关节囊及软组织袖修补方法简单,不增加手术创伤,可以有效发挥阻挡作用,降低术后早期脱位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方法重建髋关节后关节囊对手术时间和术后脱位率的影响,为临床选择理想的髋关节囊重建方式提供依据.[方法]70例髋关节病变初次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人,分为A、B、C三组,A组、B组各30例,C组10例.术中A、B、C三组分别采用了修补缝合至臀中肌肌腱上,大粗隆打孔穿线缝,TwinFix锚钉原位重建三种方法重建髋关节后关节囊.比较三组间的缝合时间和脱位率.[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6~24周,三组间的脱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缝合时间最长(P<0.05),C组缝合时间最短,但A、C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囊韧带的修补重建对维持髋关节囊的张力有重要意义.采用TwinFix原位重建髋关节后关节囊,恢复了髋关节的后稳定性.此方法操作简便,能够最大程度恢复髋关节正常解剖关系,关节力学重建稳定,可恢复髋关节的正常功能,但其远期疗效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4-07—2015-07诊治的8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0例行SuperPATH入路THA治疗(SuperPATH组),40例行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小切口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24 h肌酸磷酸激酶(CK)、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以及术后3、6、9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0例均获得平均10(6~12)个月随访。SuperPATH组术后24 h CK、大腿周径与术前的差值明显小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24 h ESR、CRP与术前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较小切口组少,但是手术时间较小切口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9个月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但SuperPATH入路因保留外旋肌群及可完整重建关节囊,关节稳定性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