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2152-2154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辐射致血虚证小鼠骨髓细胞IL-6和IL-18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川芎嗪补血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5 Gy60Coγ射线全身1次性照射制备小鼠血虚证模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RT-PCR检测骨髓IL-6和IL-18 mRNA水平。结果:川芎嗪显著升高放射线致血虚证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P<0.05)和脾指数(P<0.01),上调骨髓细胞IL-6(P<0.05)和IL-18(P<0.01)基因表达,对胸腺指数无显著影响。结论:川芎嗪促进骨髓细胞IL-6和IL-18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升血和调节免疫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四物汤及其提取物对辐射致血虚证小鼠造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四物汤及其提取物治疗辐射致血虚证小鼠的作用机制和有效物质基础。【方法】γ射线全身照射小鼠制成血虚证模型,观察四物汤对其外周血和造血祖细胞集落的影响,基因芯片检测有效单体芍药苷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四物汤、正丁醇提取物、水溶提取物对血虚证小鼠外周的白细胞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四物汤和芍药苷增强血虚证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芍药苷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分泌造血因子(G—CSF,GM—CSF,PDGF—α)等,抑制造血抑制因子(M—CIP)的分泌。【结论】四物汤补血的物质基础可能是芍药苷,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分泌G—CSF,GM—CSF,PDGF-α等造血因子可能是四物汤补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四物汤对放射线致血虚证小鼠的生血作用及对骨髓Epo,G-CSF基因表达的影响,为阐明四物汤补血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5Gy60Coγ射线全身1次性照射,制备小鼠血虚证模型;检测外周血象;骨髓集落培养观察并计数CFU-GM,BFU-E,CFU-E,CFUmix;RTPCR检测骨髓Epo和G-CSF基因表达。结果:四物汤显著升高放射线致血虚证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和骨髓CFUGM,BFUE,CFUE,CFUmix数量,上调骨髓Epo和GCSF基因表达。结论:四物汤促进骨髓细胞Epo和G-CSF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其生血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对放射线辐照致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及对白细胞介素-3(IL-3)、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造血细胞因子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放射线辐照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灌胃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检测小鼠外周血象、胸腺与脾脏指数及分离血清、血浆,分析IL-3、GMCSF、IL-6、TNF-α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芍药内酯苷30 mg/kg组及15 mg/kg组和芍药苷30 mg/kg组及15 mg/kg组均能升高白细胞值(P0.01或P0.05);芍药内酯苷30 mg/kg组及15 mg/kg组和芍药苷30 mg/kg组对红细胞值有升高作用(P0.05);芍药内酯苷30 mg/kg组、芍药苷30 mg/kg组均能明显升高胸腺指数(P0.01);芍药内酯苷30 mg/kg组、芍药苷30 mg/kg组明显升高IL-3含量水平(P0.01);芍药内酯苷30 mg/kg组及15 mg/kg组和芍药苷30 mg/kg组均能升高GM-CSF含量水平(P0.01或P0.05);芍药内酯苷30 mg/kg组明显降低TNF-α含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芍药苷30 mg/kg组亦能降低TNF-α含量水平(P0.05)。结论:芍药内酯苷作为白芍的特征性有效成分,与芍药苷一致具有补血作用;二者都通过对机体细胞造血因子的调控作用,促进血细胞的生成,维持造血功能的稳定,是白芍养血敛阴功效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四物汤对环磷酰胺所致血虚证小鼠造血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探讨四物汤治疗环磷酰胺所致小鼠血虚证的作用机理。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成小鼠血虚证模型;测定小鼠外周血象;骨髓细胞集落形成;CD34^ 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的比例;小鼠胸腺指数。结果表明四物汤具有明显促进骨髓造血和增强免疫的作用,并可升高血虚证小鼠的外周血象。四物汤增强免疫、促进造血可能是四物汤治疗小鼠血虚证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四物汤促进造血功能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初步探讨四物汤补血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 :四物汤部位分离采用醇沉和萃取法。用辐射小鼠血虚证模型考察活性。结果 :首先将四物汤分离为A ,B ,C 3个部位 ,活性研究表明部位B和部位C具有提高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的作用。进而将部位B和部位C分别分离为部位B1,B2 ,B3和部位C1,C2 ,C3,活性研究表明部位C2 ,C3和B3具有提高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的作用。进一步考察部位C1,C2 ,C3,B和芍药苷对模型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影响 ,结果表明部位C2 ,C3,B和芍药苷具有促进模型小鼠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 :四物汤部位C2 ,C3,B和芍药苷与其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四物汤中不同组分对血虚模型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晓钦  高月  梁乾德  谭洪玲 《中成药》2005,27(10):1189-1193
目的:探讨四物汤中不同组分对血虚小鼠模型造血功能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实验各组采用3.5Gy60Coγ射线全身一次照射制作小鼠血虚证模型,造模后连续灌胃7 d,进行外周血象检测及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结果:四物汤的多糖部分及非多糖部分均有补血作用.60%~80%醇沉物、80%醇沉上清部位正丁醇萃提物、80%醇沉上清部位乙酸乙酯、正丁醇萃提后剩余物均能升高辐射损伤性血虚证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数;但20%~40%醇沉物、40%~60%醇沉物及60%~80%醇沉物的补血作用均不及20%~80%醇沉物.芍药苷具有补血作用.结论:四物汤通过多成分、多环节改善血虚证小鼠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血虚模型动物制备及当归补血汤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目的:对原有的血虚模型进行改进,并观察当归补血汤的作用。方法:采用乙酰苯肼60mg/kg和环磷酰胺160mg/kg联合造成小鼠的血虚状态。取血测定小鼠的外周血象,取股骨测定骨髓有核细胞数量,及以电镜观察骨髓超微结构,观察模型小鼠的游泳时间、体温及放免法测定血浆 cAMP、cGMP的比值。同时观察了当归补血汤改善血虚证的作用。结果:当归补血汤能显著增加模型小鼠的红细胞、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的数量,改善网织红细胞在外周血中的比例及骨髓超微结构,并能延长模型小鼠的游泳时间、升温体温、提高血浆cAMP/cGMP比值。结论:实验制备的血虚动物模型属于血虚证的范围,反映了血虚证的主要特征,可作为血虚证模型之一。当归补血汤通过补气补血显著改善模型小鼠的气血两虚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四物汤、四君子汤和八珍汤对贫血(血虚证)大鼠的治疗作用和可能机制,初步探索补血、补气和气血双补方剂对中医血虚证型的疗效差异与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八珍汤组、四物汤组和四君子汤组(2.3,3.0,1.2 g·m L-1),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他4组按大鼠体重150 mg·kg-1尾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FU)造模,观察3种方剂对贫血大鼠的外观体征,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数量,网织红细胞和骨髓象的影响,并应用RT-PCR技术检测肝肾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mRN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明显降低,RBC,HGB,PLT,WBC数量明显降低(P0.01),骨髓增殖能力降低,EPO mRNA的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八珍汤与四物汤组明显改善贫血大鼠外观、提高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升高RBC,HGB,PLT,WBC数量(P0.05,P0.01),提高骨髓增殖能力,并上调EPO mRNA的表达。结论:三方中,气血双补方剂(八珍汤)疗效最好,补血方剂(四物汤)疗效优于单纯补气(四君子汤)组,实验结果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治疗血虚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临床治疗贫血症(血虚证)辨证施治理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茜草总蒽醌对环磷酰胺诱导小鼠白细胞降低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法复制小鼠白细胞减少模型,分别用茜草总蒽醌高、低剂量组治疗,每组10只,给药15天后,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BC)、骨髓有核细胞计数(BMC)、骨髓CD34+细胞、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及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指标。结果:茜草总蒽醌治疗组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BC)、骨髓有核细胞计数(BMC)、骨髓CD34+细胞、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指标均有明显的回升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茜草总蒽醌对CTX诱导的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促进骨髓细胞及骨髓CD34+细胞增殖,有显著的抗化疗骨髓抑制作用,且在升白细胞上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对免疫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升高血清CD34+、CFU-S、G-CSF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百年以来《伤寒论》理论研究述评(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体分割or舌象分析or舌诊客观化”,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地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期刊情况、资助基金来源、主要研究内容、舌象仪型号及舌象仪研发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舌象仪相关研究的文献366篇,前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舌象仪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主要的资助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各类厅局级项目。舌象仪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技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舌象仪的临床应用及舌象仪的实验室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舌象仪有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ZBOX型舌象仪和DS01舌象仪,DS01舌象仪包括DS01-A和DS01-B两种型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TDA-1小型舌象仪和DKF-Ⅱ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和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ZBOX-Ⅰ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TP-Ⅰ舌象仪;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YM-Ⅲ中医舌象采集仪;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Smart TCM-I舌象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IAG 舌象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3D舌象仪。结论 舌象仪的相关研究虽然前期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进入平台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探讨肝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会引起人们的情志变化,本文利用中医的基本观点和肝的特性,探讨肝气郁结所导致的多种脏器疾病发生的机理,详细探讨肝郁的各种影响提出治疗要兼顾情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