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28年),晋景公身染重病,自觉心前区疼如刀绞,憋闷难忍,请桑田巫为其诊治,桑田巫直言不讳地说:“国君病势深重,性命已操在死神手中,恐怕难以活到吃上新麦的时候了!”晋景公惧而且疑,特邀秦国名医会诊。医技精湛的医缓望、闻、问、切四诊后,便一针见血地指出: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不久,新麦  相似文献   

2.
医缓,春秋时期秦国人。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国国君景公姬据(公元前599~公元前581年)生病,先叫桑田巫治疗。  相似文献   

3.
膏肓(二竖)     
晋景公得了重病,向秦国请求医生治疗.秦桓公派医缓前往诊治.医缓还没有到达晋国的时候,晋景公就梦见自己所生的病变做两个小孩子,一个说:"医缓是一位良医,恐怕他来到要伤害我们,在哪里躲避他好呢?"其中一个又说道:"我们躲在膈膜的上面,心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医缓到了晋国,看了景公的病,便说:"这病不能治了.  相似文献   

4.
病入膏肓     
晋景公得了重病,向秦国请求医生治疗。秦桓公派医缓前往诊治。医缓还没有到达晋国的时候,晋景公就梦见自己所生的病变做两个小孩子,相互议论说:"医缓是一位优秀的医生,恐怕他来到要伤害我们,在哪里躲避他好呢?"其  相似文献   

5.
朱丽  江洋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3):134-135
灸法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左传》,成公10年,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这里所说的"攻"即灸法,"达"即针刺。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灵枢》中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之说,说明灸法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膏肓(二竖)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07,27(5):12-12
晋景公得了重病,向秦国请求医生治疗。秦桓公派医缓前往诊治。医缓还没有到达晋国的时候,晋景公就梦见自己所生的病变做两个小孩子,一个说:“医缓是一位良医,恐怕他来到要伤害我们,在哪里躲避他好呢?”其中一个又说道:“我们躲在膈膜的上面,心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医缓到了晋国,看了景公的病,便说:“这病不能治了。  相似文献   

7.
杏林亭     
“病入膏肓”考《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向秦国求医,秦桓公派名叫缓的医生前往诊治。医缓还没到晋国,晋景公便梦见两个孩子相互议论说:“医缓技术高明,来到要伤害我们,到哪里躲避才好呢?”另一孩子说:“咱们躲在膈膜上面、心的下面,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呢?”医缓到了晋国,仔细观察晋景公的病情,便说:“您的病在心尖脂肪(膏)心膈之间(肓)的部位,针灸不能药力难到,‘病入膏肓’,没有治好的希望。”晋景公听说与梦所见相同,便称赞医缓说:“您是位高明的医生,我很感谢!”遂置办厚礼,将医缓送归秦国。这就是中医遇到危重病人时常说的“病入膏肓”一词的起源。 (253013 山东省德州第二棉纺织厂卫生所金卫东)  相似文献   

8.
医和,春秋时期秦国人。据《左传》、《困语·晋语》记载,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平公姬彪(公元前557~公元前532年)有疾,求医于秦国,秦景公赢后(公元前576~公元前与37年)派遣医和往诊,医和诊病后说:曩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  相似文献   

9.
有时,人们称疾病到了严重程度为“病入膏盲”,这典故出于公元前581年.《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侯有病,请秦国的医缓来诊治,医缓认为晋侯的病是“在肓之上,膏之下”。这部位灸既不可,针又不行,药力也行不到,即所说的“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晋代杜预注:“心下为膏;盲,鬲也。”后人据此,将膏盲解释为膈之上、心之下的空隙处。病邪盘踞这里,表示病情深而不可救药;假如能有救治的妙法,则可见医道的高超。东汉时的经学家何休,曾写过《左氏膏盲》、《谷梁废疾》等篇。后来郑康成写了《箴膏盲》、《起废疾》诸书提出不同看法。箴,通针;从字面看,似乎这时已知道针刺膏盲俞,其实这是指膏盲部位而不是指俞穴,具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541年,晋平公姬彪(公元前557~532年在位)得了一种疾病,经过晋国的官医诊治不见好转,就向秦国请求援助,秦国的秦景公就派出了名医医和来出诊。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现存文献记载 ,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出现于西周时期。依《周礼·天官》所述 ,西周时将医学分为食医 (营养医生 )、疾医 (内科医生 )、疡医(外伤科医生 )和兽医四科 ,其中并无针灸之名 ,可见当时针灸尚未成为独立的专科。那末我国周秦时期是否有针灸医生呢 ?回答是肯定的 ,不过那时的针灸医生都是多面手 ,并非单纯只用针灸疗法治病。当时凡业内外妇儿各科医术者 ,无不精通针灸 ,他们往往是把针灸疗法与药物疗法紧密地相结合起来的 ,因而能取得较佳的疗效。  据《左传·成公十年》记载 ,春秋时期晋景公生病 ,邀请秦国名医医缓诊治。医缓…  相似文献   

12.
“病入膏肓”是人们熟知的成语,它来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据说晋景公患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疗。尚未抵达,景公做了个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儿,一个说:“那人是名医,会伤害我们,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在膈之上,心之下,叫  相似文献   

13.
据《左传·成公十年》和《史记》晋世家、赵世家有关文字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晋景公做了一个噩梦,十分怕人。他梦见一个恶鬼向他报复、索命。这个恶鬼披头散发,那头发从头顶一直拖到地上,样子非常吓人。恶鬼不断地跳着脚、拍着胸膛,气愤地叫着:“你错杀了我的后代,使我断子绝孙,很不仁义、不道德!我已经请求天帝,得到他的允许,向你索命来了!拿命来!”恶鬼不依不饶,一路追赶着晋景公奔跑。晋景公关上一道道大门,恶鬼在后边就把一道道门砸开,沿途撞坏了宫殿的大门、二门,并且进入寝殿内室,把内室的门也弄坏了。晋景公吓得急出了一身冷汗,…  相似文献   

14.
赵石麟 《陕西中医》1989,10(2):92-93
<正> 从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建立其诸候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历时549年。秦国在医药卫事生业和医学科学技术方面,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秦医在医与巫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西周宫廷有“医师”职官,并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设;同时还有大批卜、巫、祝职司人员,医巫开始分业。但载述这些史事  相似文献   

15.
文挚,战国时期宋国人,洞明医术。事迹出于《吕氏春秋至忠》,据说齐王田地(公元前323~公元前284年)有病,使人请文挚。文挚诊王病,根据病情决定采用心理疗法治疗,遂对太子说:"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杀挚也。"太子问:"何故"?文挚说,"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于是,太子再三恳求说:"苛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于是,文挚应允,愿冒死为齐王治病,便与太子约期前往,而文挚故意不守信誉,三次失约,不按约  相似文献   

16.
1中医对痔的认识 1.1病名溯源:我国对痔病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公元前21~11世纪),当时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痔病"的记载.而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的<山海经>中,最早明确地提出了"痔"的病名,如<山海经·西山经>中记有:"合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山海经·南山经>中说:"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食之不肿,可以已痔."在<庄子·例御寇>中也有记载:"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  相似文献   

17.
慢性疑难病的病机关键在于邪实,治疗当以攻邪为大法,可用峻猛毒药,审病之轻重而缓攻或急攻。邪实而正气不伤者,当着重于速战速决,猛攻猛泄,以阻止病邪之深入,祛邪以扶正;邪方实而正已虚者,攻泄邪实当先略急攻后缓攻,首先略急攻以去邪实,以祛其大邪,其次,待邪势稍衰,当峻药缓投;邪实而正气已大虚者,当以峻药缓投之法。  相似文献   

18.
医案史略     
医案始称诊籍、脉案,后来叫做医案,现在则统称病案。关于医案之起源时代,其说不一,有些学者认为起自汉朝,因司马迁《史记》所载仓公诊籍25例,具患者姓氏、职业、脉因证治,大都属于医学范畴;《后汉书》华佗传,载其所治内、外、妇科诸事,是皆可以作我国早期医案之雏型;另有一些学者专家则认为我国医案古无定体,溯其本源可能起自先秦,如《周礼·天官》“嵇其医事以制其食”;又:《左传》晋景公梦大厉,秦伯使医缓视之,谓病入膏肓,病不可为;医和为平公诊病,言其因近女室,病如蛊,非鬼非食,乃惑以丧志;《尸子》载良医竘为宣王割座,为惠王割痔,为张子治背肿;《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9.
"国医"随想     
关于"国医",说来话长,仅以考定身份而言,寻源溯流,就可说上一大段. "国医"最早是指那些医术高超的卓绝之士,如《左传》所载的医缓、医和等人,"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良相,即为良医".良医与良相同类并称,足见"医道之大尚矣"!  相似文献   

20.
1舌失味觉案 患者甲,去年11月产后月余,始觉唇麻不仁,舌动不利,渐至含酒而不知其味,经中西医屡治,虽唇麻已愈,舌动自如,而舌仍失味觉,病已三月。彼亦业医,故询其前医何治?谓以心肝肾脾诊之。更询之,素来体弱,短气乏力,胃脘怕泠,常敷热水袋,纳谷不香,食后可缓,脘腹隐痛乍作乍止,尤值产后失血,诸证渐甚。望唇口色淡颜面胱白,脉细而缓,舌淡苔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