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激怒疗法: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但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激怒齐王,齐王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  相似文献   

2.
文挚,战国时代之名医。(吕氏春秋·至忠)篇记载:齐王患病,派人之宋(今河南商丘南)请文挚。文挚了解病情后对太子说:“王的病肯定能治好,但是治愈后,王必定会杀我。因为不激怒王则病不能治,而王怒则必杀我。”太子闻言再三恳求文挚为王治病,并许诺王愈后太子将同王后一起为文挚保证安全。文挚约了三次诊治时间,结果都没有去,王心中已生怒气。在为王看病晚文挚不脱鞋就上了王的卧床,踩着王的衣服检查疾病。王当时大怒,连文挚的问病都不回答。文挚再用言语刺激他,王暴怒,气得跳了起来,病却因此而得愈。王愈后怒气未消,命用…  相似文献   

3.
文挚是战国时期宋国人,洞明医术。中医学一向提倡仁心仁术,有时为了救人要冒很大的风险,甚至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名医文挚就是这样一位医生。相传公元前280年间,齐王患了郁证,也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忧郁症",整天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常无故叹气。经许多医牛治疗,就是不见好转。齐王的太子听说邻近的宋国有一位叫文挚的名医,医术高明,就派人前去请来。文挚详细询问了齐王的病情,太子问:"父王的病有治好的希望吗?"文挚说:"齐王的病我是能治好的。  相似文献   

4.
中医心理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不仅使人惊笑一番,大有"喜怒哀乐"皆是药之感,而且可以领略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独具特色的心理疗法,明白它那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子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  相似文献   

5.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通报》2013,(2):48-48
文挚是战国时期宋国人,洞明医术。中医学一向提倡仁心仁术,有时为了救人要冒很大的风险,甚至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名医文挚就是这样一位医生。相传公元前280年间,齐王患了郁证,也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忧郁症”.整天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常无故叹气。经许多医牛治疗,就是不见好转。齐王的太子听说邻近的宋国有一位叫文挚的名医,医术高明,就派人前去请来。  相似文献   

7.
文挚,战国时期宋国人,洞明医术。事迹出于《吕氏春秋·至忠》,据说齐王田女也(公元前323~公元前284年)有病,使人请文挚。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医史上,时间最早、最骇人听闻的"激怒"治病法案例,是发生于25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挚治齐王"。据《吕览·至忠篇》载:一次,齐国王患腹胀、厌食,忧思多日而不愈的重症。太子差人请来宋国  相似文献   

9.
李育霖 《养生月刊》2008,29(1):67-69
辞赋具有医疗作用,道德由枚乘的<七发>所发明.<七发>开首便说:"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吴客分析了楚太子的病因、病状,接着便有针对性说了七件事启发他.终于使得楚太子"汗出,霍然病已".那么楚太子得的是什么病呢?  相似文献   

10.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此“下气疾也”历代注本均无明确之注释,惟日·丹波元简云“气疾”为:“凡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4版教材《内经选读》和5版教材《内经讲义》之十三方解亦均以此转释之。从丹波元简之“宜概称气疾焉”一句可见,丹波元简把“下气疾也”之“气疾”理解为“狂易癫眩,惊悸癎瘈,心神不定”一类疾病之病名。然从前述《素问·病能论》之原文“病曰阳厥”一句可以看出,《素问》已经把“怒狂”一类的疾病命名为“阳厥”。所以,从《素问》本旨而言,“下气疾也”之“气疾”非指“怒狂”一类  相似文献   

11.
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国中治禳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蓄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厥而死.” 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 言:“臣齐勃海秦越人也,家在于郑,未尝得望精光,侍谒于前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趺,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镵石、挢引、案抏、毒熨;一拔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  相似文献   

12.
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按:此处着重探讨"不治已病治未病"句。今人所说其"治未病"者,皆谓是治无病之人也,实有误会,而应是杨上善所说的"无病之病"。《周易·系辞下》说:"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韩康伯注:"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未形者,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也。唯神也,不疾而速,感而遂通,故能玄照鉴于未形也,合抱之木,起  相似文献   

13.
<正>1脉至如喘《素问·大奇论篇》说:"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按此"脉至如喘",王冰释为"如人之喘状也",乃望文生义,非是。如,读"而"。喘,《说文·口部》说:"疾息也"。是"喘",有"疾"义。"脉至如喘"者,乃谓"脉至而疾"也。病发暴然,故称"暴厥"。"暴"者,王冰《素问·厥论篇》注说:"犹‘卒'也"。故《金匮  相似文献   

14.
所谓心理,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和兴趣、才能、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是所有精神活动的总称。中医心理学,则是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心理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实际运用的一门学问。中医心理治疗历史源远流长,据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黄帝内经》中有“余闻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华佗认为“善医者先医心,而后医其身”,并提出“忧者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的心理疏导法则。张仲景注重心理调治,在《金匮要略》中对梅核气、奔豚、脏躁和百合病等作出了较为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词义的通别,讲的是同义词之间的会通与区别。“通”谓词义的会通,“别”谓词义的区别。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多有论述词义通别的文字。如《说文·疒部》“病,疾加也”、“疾,病也”。段玉裁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浑言则会通为疾病,析言则?..  相似文献   

16.
“未病”一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句,一般都视作强调预防的名言。但是仔细推敲,从字面上看,已病不去治,未病倒要治,说是重视预防,意思虽然不错,但总有突兀、跳脱的感觉。《说文·疒部》对“疾”、“病”二字的解释有轻重之别:“疾,病也。“”病,疾加也。”认为“疾”轻而“病”重。清代有位医家叫陆懋修,他依据许慎的这一说解,在所著《世补斋不谢方·小引》中指出“:经盖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乃后人以疾为病,认作服药于未疾时,反谓药以治病,未病何以药为。不知经言未病,正言已疾,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  相似文献   

17.
正《庄子·山木》篇中有一个故事:"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於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大意是说,驾驶一只小舟  相似文献   

18.
此句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曰:“惟圣人心合于道,故寿命无穷。从,犹顺也,谓顺四时之令也。然四时之令,不可逆从,逆之则五藏内伤而他疾起。”王冰将“奇病”训为“他疾”。胡澍《素问校义》曰:“此言圣人顺从天地、四时之道,故身无病。无取于奇病也。王注训‘奇病’为‘他疾’,亦非其义。  相似文献   

19.
李润 《科学养生》2016,(11):48-49
正粥,俗称稀饭,古时叫"糜",是我国人民最常吃的一种食品,食粥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礼记·檀弓》中也有"饘粥之食"的说法。应用药物与米谷共同煮粥治疗疾病,最早见之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该传中记载:齐王有疾,医家淳于意诊断后让齐王服"火齐粥",服后齐王病愈。这之后,涉及药粥的著述越来越多。汉代张仲景在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米药同用或药后食粥的论述,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都是米药合用的典型。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内经》“疾”、“病”意义的辨析 ,发现“疾”的用例符合《说文》“疾 ,病也”之释义 ,“病”的用例不支持《说文》“病 ,疾加也”的解释。进而探讨了《说文》“病 ,疾加也”的诠释条件 ,对古汉语界疾轻病重的观点提出了改正意见。由此提示 :研究先秦两汉语言 ,不能忽视当时丰富的医籍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