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奇  刘秋琼  赵珊 《中药材》2006,29(12):1369-1372
目的:定量研究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与普通病区冲配的6种中药注射剂复配液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差异。方法:采用光阻法对空白输液及在不同环境下配置的复配液进行微粒检查。结果: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内冲配的中药注射剂复配液微粒数较病区配置的明显减少。结论:配置环境是影响复配输液中微粒多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2种静脉用中草药注射剂加至输液后的不溶性微粒的粒径及数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微粒分析仪测定静脉用中草药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结果:输液用中草药注射剂相对西药注射剂所含微粒数多且有相当部分中药注射剂微粒数超标。结论:中药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应严格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3.
静脉滴注药物中不溶性微粒的考察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研不同厂家、规格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基本情况;定量研究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与普通病房复配的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差异;观察输液器对不溶性微粒的截留作用。方法采用光阻法对输液及在不同环境下配置的复配液进行微粒测定。结果不同厂家输液微粒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静脉药物中心内复配的药物微粒数较病房配置的明显减少;经过输液器后所有输液及复配液均符合中国药典关于>100 mL输液不溶性微粒质量标准。结论注射剂及大容量输液的质量、后期复配的环境、操作都是决定输液中微粒的重要因素。输液器是防止输液微粒进入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静脉用中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数目及各环境因素如洁净程度、放里时间,温度等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纯中药针剂和与输液配伍后在各考察因素条件下不同时间点采取的样品,采用智能输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微粒数目。 结果 7种纯中药针剂不溶性微粒较多;临床非洁净条件下的配伍可增加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数1:在15,25℃条件下随放里 时间延长,经配伍的含中药注射别的输液中10≥μm微粗数明显婚加;而在20℃条件下其变化不大。在相同放里时间,巧, 25℃时多数样品中≥10μm,≥25μm不溶性微杜数明显高于加℃时的数目。结论生产厂家应进一步改善制剂工艺,提高 产品质童。提示临床应在洁净环境、适当温度(20℃较好)及临用前配伍药品,并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滴注完毕。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4种中药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及pH值的变化。方法:用微粒分析仪和pH计测定配伍前5%葡萄糖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的微粒数目及pH值,并考察配伍后不同时间测得的微粒数及pH值改变。结果:配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配伍前(P〈0.01或P〈0.05)。结论:输液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后微粒数目明显增多,在临床应用中密切注意不溶性微粒的监控,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5种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模拟临床用量在2种常用溶媒中稀释成输液,测定5种中药注射剂在输液不溶性微粒。结果:5种中药注射剂的原药不溶性微粒符合规定,但配成输液后其不溶性微粒大量增加,其中2种不符合《中国药典》对静脉注射剂的要求。结论:输液加入中药注射液后不溶性微粒的明显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两种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微粒数变化情况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杨翠平 《陕西中医》2004,25(10):931-932
目的 :观察对中药注射液双黄连及清开灵注射液溶于不同输液中的微粒情况。方法 :通过对其测定并与空白试验相比较。结果 :混合液中的微粒数均有显著增加 ,混合液放置时间不同 ,微粒增加数不同 ,同种中药注射液比较在 5 %葡萄糖注射液中微粒数变化较 0 .9%氯化钠注射液显著。提示 :临床使用双黄连及清开灵注射液时宜采用 0 .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鞣质的加入量对中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探索鞣质的存在与不溶性微粒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在经检测合格的茵栀黄注射液中加入不同量的鞣质,制成含不同浓度鞣质的模型注射液,作为测试样品。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所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第一法,光阻法,测定各测试样品中的不溶性微粒数量,并比较放置5个月后各注射液样品中微粒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0月相比,粒径≥10 μm和25 μm的微粒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结论 推测当鞣质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可促使中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七种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靖贤 《中草药》2002,33(10):899-901
静脉输液中微粒过多会造成局部血管堵塞 ,供血不足 ,产生静脉炎和水肿、肉牙肿、过敏反应、热源样反应等[1]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起效快、作用持久、副作用小 ,临床上常与输液配伍静滴 ,而其与输液配伍后 ,配伍液的澄明度合格但不溶微粒超标 ,潜在危害较大。本研究对几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的配伍液进行了不溶性微粒检测 ,证实了输液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不溶性微粒超标的可能性 ,并观察到不同粒径的不溶性微粒倍增程度不同。1 材料与仪器1 .1 实验材料 :葡萄糖注射液 ( GS,…  相似文献   

10.
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六种输液配伍的微粒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与不同输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的变化,避免其配伍时不溶性微粒增加的危害,选择出最适宜与其配伍的输液。方法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与六种输液配伍,用微粒分析仪测定配伍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六种输液配伍后,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所增加;与10%G.S、R.S、50%转化糖注射液配伍后≥10μm的微粒数均超标;与0.9%N.S、5%G.S、5%G.N.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均符合规定。结论银杏达莫清注射液配液时,应选择5%G.S、0.9%N.S或5%G.N.S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