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淳于意,姓淳于,名意,汉山东临菑(即临淄县)人。生于公元前第三世纪之末,曾做齐国的太倉长,所以人都呼他为“仓公”,我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他作了传。淳于意在青年的时代,就喜好方术,他曾经先后拜公乘阳庆和公孙光为师。公乘阳庆传给他黄帝扁鹊留传下来的脉书五色诊病和许  相似文献   

2.
淳于意     
淳于意,复姓淳于,单名意。临菑(今山东淄博县)人。约生于秦始皇31年 (公元前216年),卒于西汉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因他曾做过齐国的太仓长(主管国家仓库的官),故后人称他为“仓公”。  相似文献   

3.
淳于意,西汉临淄人,约生于公元前205年,卒年不详。因做过主掌租税及俸禄的太仓长,故尊称他为"太仓公",简称"仓公"。一次,齐王诏问淳于意:"你给人治病,疗效很好。你的病人都是哪里人?得的什么病?施药之后病情如何?"淳于意遵旨一一回答。他记下了已愈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预后,并将典型病例进行整理,写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诊籍》。淳于意的医案中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4.
正淳于意的老师公乘阳庆有无子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仓公部分开头介绍传主时说,高后八年,淳于意拜师公乘阳庆,"庆年七十馀,无子",明确讲公乘阳庆"无子",但是看到后面淳于意回答汉文帝诏问时有两处说到阳庆有子。一是诏问阳庆师从何人受得医术,是否闻名于齐诸侯。淳于意回答说,不知阳庆师承何人,又说阳庆"家富,善为医,不肯为人治病",因此其名不闻。为了证实阳庆不愿业医,不欲出名,淳于意又特意补充说,阳庆曾经叮嘱过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中,人们对战国时期的扁鹊都很熟悉,但要提起西汉的名医淳于意,则可能有很多人不太了解。其实,淳于意的医道非常高明,治愈了许多复杂的疾病,为此,司马迁专门在《史记》中将他和扁鹊合写一传,即《扁鹊仓公列传》。仓公,就是淳于意。 淳于意,姓浮于,名意,齐国人。因曾任齐国太仓县的县令,所以人称仓公。淳于意从年轻时候起就对医术很感兴趣,经常进行医药试验,但因无师指导,他的那些药方大多无效。后来,他慕名去拜淄川人公孙光为师,被收为徒。公孙光善传古方,他很喜欢这个学生,因此就毫无保  相似文献   

6.
<正>淳于意(约公元前205—?)临淄人,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著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诊籍》缇萦救父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时光隧道,去拜访当年那位轰动朝野的父亲——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淳于意,因其曾任齐太仓长,故被尊称为"仓公"或"太仓公"。  相似文献   

7.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到,自上古迄汉,有许多著名的医家,如神农、黄帝、岐伯、长桑、扁鹊,以及汉初的公乘阳庆和仓公。这些医学先贤大都为人熟知,惟“公乘阳庆”较为陌生,即医林之中,尚有不知其谁者。历代文献关于公乘阳庆的记载,亦只寥寥数语;医史家虽也有介绍,多只在叙述仓公淳于意的同时,附带提及而已,未作详论。笔者有鉴于兹,仅就个人资料所及,对公乘阳庆的姓名、学术、生平等几个问题,作一番粗略的探讨,以期共商于同仁。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们去医院看病,都要带上病历,上面详细记载着以前的病情和治疗措施。医生凭着这原始材料,很容易对现在的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病历,我国古代称为诊籍,现在又叫病案。在祖国的医学史上,是谁首先发明使用病案的呢?请看看下边这个故事吧。 西汉初年,山东淄博出了一个名医叫淳于意。因为他曾经做过齐国的太仓长,所以人们又喊他仓公。淳于意年轻的时候医术很一般,又得不到名师指教,这常常使他苦恼。二十五岁那年,有人告诉他,一个名叫公孙阳乘的人很精通医道,但从不轻易示人。于是淳于意就诚心诚意地去拜公孙阳乘为师。公孙阳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代名医辈出,其别称富含文化内涵,意趣盎然. 以官职称名 创立中医"诊籍"(相当于现在的病历) 而名垂青史的淳于意,曾做过齐国主管都城粮仓的"太仓长",故后人称之为"仓公".医圣张仲景官居长沙太守,故医史古籍中常尊称为"张长沙".唐代王冰毕生潜心研究《内经》,订正、注释《素问》24卷,对后世影响颇大,他曾任高官"太仆令",因而后世称他"王太仆".宋代许叔微,多年研习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并加以阐释,因他做过翰林学士,故后人称之为"许学士".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通报》2014,(2):21-21
淳于意,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因曾任齐太仓长,故人们尊称他为“仓公”或“太仓公”。他自幼喜爱医学,并在成年后专攻医学,宁可辞去官职,不营家产,也要从医治学。他长年行医民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在民间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粥始于何时?早在《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而应用药物与米谷煮粥治疗疾病,最早见之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淳于意为齐王治愈疾病所用的火齐粥。食粥有益,有大益。充分发挥粥的食疗作用,对祛病养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美食大国。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中国的粥在4000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并作为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  相似文献   

13.
正粥早在先秦时期已被用来治疗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的案例。汉代医圣张仲景于用药治病之外也很重视粥的运用。如《伤寒论》中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金匮要略》中用栝楼桂枝汤治痉,"微取汗,汗不出,食倾啜热粥发",是  相似文献   

14.
禁方又称秘方,是指秘而不外传的成方,它作为祖国医学中的怪胎,有着远久的历史、早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古代名医长桑君,将禁方秘传扁鹊的记载。“我有秘方,年老,欲传公,公毋泄。”这一指导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方剂学的发展。祖国医学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医家,据有关文献记载,如上古的神农、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的长桑、扁鹊,汉代的公乘阳庆、仓公等。但汉以前流传于世的方书却甚少,从现存最早的一本方书《五十二病  相似文献   

15.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充分体现出他的文化观,其中也包括他的医学文化思想。今从下列三方面加以论述。一、为医学家立传《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载述了战国秦越人和汉初淳于意的医事业绩,并叙其学术渊源、师承弟子,可视为医家扁鹊学派的历史。《扁鹊传》所记学术渊源是长桑君——扁鹊——子阳,(仓公传例为阳庆——淳于意——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和宦者平。阳庆之师不明,但他既以“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及“药论书”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下引此传,不再注明)授与淳于意,且在传授之前,要淳于意答…  相似文献   

16.
汉代医学家淳于意在任齐国太仓长期间,出游学医行医,没能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结果为人所告,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医患纠纷引起的狱案。笔者考证认为,淳于意违犯的不是户籍法而是擅离职守罪,因中央政府对郡国仓储官员具有管辖权,所以淳于意被押解到京城长安,此案不是被人诬告而成的冤案。  相似文献   

17.
上古本有温病 ,伊尹“三黄汤”(大黄、黄连、黄芩 )就是治温之方 ,太仓公直呼为“火齐汤”(齐 ,通剂 ,火门方的意思 )。太仓公用火齐汤 (据近人考证 ,实属三黄泻心汤 )的治案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颇详 ,西汉名医淳于意也用此方治愈了“涌疝”(令人不得前后溲 )之病。可是 ,自《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之后 ,温热病遂变成广义伤寒的一种。就是别有师承的《难经·五十八难》也将温病归并伤寒之内。自此说一行 ,张仲景“撰用《素问》《八十一难》”自然以《伤寒杂病论》名其书 ,《太阳篇》所述的“温病”与…  相似文献   

18.
食疗与食医     
说到“食疗”,翻开医史比比皆是,这里先列三个医案: 1.仓公(淳于意)为齐国淳于司马治病。淳于司马因食马肝太饱,又急忙行走,随即泄数十次,仓公诊断为“迥(音洞,通“透”)风”。让病人服“火齐米汁”,连服七、八天就痊愈了(事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华佗在路上,遇到一位愚咽喉阻塞不能吞食的病人,便叫他服用卖饼家作调味汁的蒜泥黄齑菜水。病人照办之后,立即吐出寄生虫,病就好了(事见《三国志·华佗  相似文献   

19.
李润 《科学养生》2016,(11):48-49
正粥,俗称稀饭,古时叫"糜",是我国人民最常吃的一种食品,食粥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礼记·檀弓》中也有"饘粥之食"的说法。应用药物与米谷共同煮粥治疗疾病,最早见之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该传中记载:齐王有疾,医家淳于意诊断后让齐王服"火齐粥",服后齐王病愈。这之后,涉及药粥的著述越来越多。汉代张仲景在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米药同用或药后食粥的论述,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都是米药合用的典型。唐  相似文献   

20.
缇萦救父     
<正>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然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家为家,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乃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为人治病,能决死生。然而,当时的权贵们却想把他占为已有,太仓公不愿,便罗织罪名,欲加肉刑。五女随父而泣,太仓公还感叹生女无用,小女缇萦到京城上书皇帝,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